-
1 # 勇往值錢
-
2 # FavorIPA
文史哲類的學習,並不以權威著作為標準,否則容易限於一家之言,失去個人的主見和判斷。即,盡信書不如無書。
有句老話,文人相輕。意思是文人往往比習武之人更好鬥,經常互相輕視發生糾紛,因為動口不傷身嘛。所以許多文人著作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傾向,這導致其部分內容不夠客觀。
因此,學習歷史的策略應當是博覽群書,而不必拘泥於什麼資料什麼書更好。
-
3 # 庸者智也
看學歷史為了什麼,分以下三種,一為考試,學習課本大綱,千萬別看野史,二為興趣,野史正史一起看,然後分折理解,三為研究,關注一點,深挖深研,借正史野史考古來研究
-
4 # 淺野川忠茨
學習歷史,最重要的不在於你學習的資料多少,而在於你對歷史的認知和理解程度,並從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養。(雖然我的回答偏離了主題)
-
5 # 曉帆輕舟
歷史學習期間,為了少走彎路,把歷史學通,需要購置一些好書。那麼,哪些書可以把讀者引向學歷史的通途呢?我個人的粗略體會是:
(一)歷史學習方法指導類。
學歷史,一開始就要把路子找對,不能走偏,因此,從專業人士那兒取經入門是很有必要的。
推薦書: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
(二)通史類。
具體書:
1.以大學歷史系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教材為基本讀物。例如,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在搭建歷史系統知識框架方面,這種書可作為首選,挺管用的。不足之處是,有點四平八穩。
2.再選擇其他一些比較有個性的、具有紮實功底的通史讀物,作為學習通史的輔助。
(三)具體歷史類。
如果只讀通史,所學到的歷史是“有骨無肉”。歷史知識是具體的知識,所以,學習時有必要閱讀若干具體歷史(某些斷代、某些國家、某些人物、某些事件的歷史等等),使得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具體、鮮活。
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分別選擇文物、專題史、人物傳、事件史、國別史、斷代史等具體領域中的幾部書。
例1,如果對鴉片戰爭感興趣,選購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例2,如果希望全面瞭解中國近代史,建議閱《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四)工具書類。
歷史地圖。例:譚其驤主編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歷史年代表之類。
(五)歷史資料類。
例:《夢粱錄》、《富蘭克林自傳》等。
《史記》之類的古代著名史書,其性質介於資料與著作之間,可作為重要參考讀物。
葛劍雄有不少這類深入淺出的歷史札記,建議選購一部。
-
6 # 夏雨風
學歷史或其它,興趣是第一位。培養小孩一靠學堂教育,二是父母潛移默化。我自小會對歷史感興趣,是因為父母家人從沒有副面作用,沒聽到一句罵人和指責的話語,雖沒有刻意培養和偽裝,自然地從小會心存善良。善良的人易接受英雄豪傑的薰陶。岳母一貧如洗,不會講大道理,但為人行事十分善良,會在岳飛出道前刻下"盡忠報國"四字,都是很自然的。
老一輩革命家不一定自小學歷史,但"三國演義"、"水滸傳"、"說岳全傳"等就可激發對歷史的興趣。
長征途中,毛主席四度赤水折服多少人,但毛主席說自少喜歡看三國、水滸,沒看過"孫子兵法"。
吳玉章吳老是因為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而痛哭流涕,走上愛國之路。
多少英雄好漢是因為山河破碎,激發了救國之心而愛上歷史。
學歷史,就會忠義,關羽殺了惡霸而浪跡天涯,可他熟讀春秋,沒有淪為土匪強盜,相反追隨劉皇叔振興漢室,同學習歷史是有關係的。
-
7 # 阿勳剪輯
如果文言基礎好的話,推薦讀二十四史,雖然有些地方不太真實,但畢竟是官方史書,我讀的就是二十四史。
文言基礎一般,就先去買一本中國通史,什麼版本都行,看過之後可以挑自己感興趣的朝代或歷史人物,去讀斷代史或人物傳記。
中國通史語言都比較幹,怕枯燥就去看歷史講評,像百家講壇系列,明朝那些事兒,不過那些都屬於一家之言,有些地方主觀色彩很重,建議先了解一下正史再去看專家學者講的歷史,否則有可能對自己的歷史觀產生影響。
如果要推薦書籍,我認為 史記 最好,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啊。
其次就是 三國志 ,因為我喜歡三國這個驚心動魄的年代
-
8 # 教育時思
學習歷史關鍵在於思維,善於思辨是最重要的。大部分的史籍會給你擺出一些史實,讀了這些史料並不等於弄懂了歷史。我結合自己讀史書的歷程,談談我的讀史經驗。
起初我也是拿一些正史來看,比如:《史記》,《資治通鑑》,這兩部書的差別在於,一個是紀傳體,一個是編年體。紀傳體的《史記》讀起來比較輕鬆,一個個的人物故事,像小說,文筆也好,有的時候我讀著讀著也拍案叫絕,但是同時這樣的故事會沖淡了你的思考,紀傳體的劣勢在於你不能在頭腦裡構建起時代的宏觀來,特別是史記的寫法,把一些並非同時代的人合在一起立傳,容易記住人物個性,卻很容易搞混時代背景,你會忘了那個時期,另一些人在做什麼。編年體的《資治通鑑》讀來比較費勁,偶爾也會比較完整的寫出一個事件。但往往你會無法串聯起一個人的經歷來,總是會斷斷續續出現,你又要回憶之前的事情。所以我後來採取了列年表的方式,按照年限列出人物史實,一人佔一列,把很多人都列在一個年表裡,你就能看出同時期的人物,這對紀傳體的書很管用,當然這會耗費不少功夫,但透過看年表你會很容易看懂這些史實,思辨他們的合理性。
當然列年表並不是剛一開始我就這麼做了,我有一段時間拋開了這些古籍,轉而讀了一些通俗讀物,因為讀古籍你會發現有一些問題必須解決,比如最簡單的文言文閱讀能力,然後是官制、地名等問題。像《大秦帝國》《明朝那些事兒》,還有蔡東藩的歷朝通俗演義等等,這些書會給你一個歷史時期的大致印象,缺點在於有時候你會不自主地接受故事裡麵塑造的人物形象,影響你對歷史的判斷。但是,讀了這些書,回頭再讀正史,就容易了。柏楊的白話版《資治通鑑》,還有很多通俗的解釋,也解決了閱讀古籍的一些問題。
對歷史史實瞭然於胸了,其實並不算讀懂了歷史,只能說是成了那些書籍的傳譯者。要知道,任何書籍的書寫都是有作者立場的,尤其是我們這個好寫正史流傳的國家。孔子所寫《春秋》還使用了春秋筆法呢,有的史家刻意刪汰史料,隱瞞史實都在所難免。因此,在讀完了這些史籍後,要自己思考,推斷其合理性,和作者如此寫作的原因。像《萬曆十五年》這樣的書,我一直認為它是歷史的高階讀物,不在於它寫了哪個時期哪些人物的哪些事件,而在於思考歷史的方式。我的經驗是,小的事情要注意,史家寫的順理成章的事情要注意,寫的模稜兩可的要注意,寫的過分誇張,超出你的想象的地方要注意。
總結起來說,要選定歷史時期,從通俗的書籍入手,再進階到古籍和輔助類工具書,比如歷朝會要,三通,方輿紀要等等,最後就要完成思辨,成一家之言,發前人所未發。
列舉書籍如下:1.《歷朝通俗演義》《三國演義》《明朝那些事兒》《大秦帝國》《大唐興亡三百年》《契丹史》《匈奴史》……
2.《二十四史》《左傳》《戰國策》《資治通鑑》《通典》《通志》《文獻通考》《歷代會要》《讀史方輿紀要》 野史筆記小說
3.《萬曆十五年》《中國大歷史》……
-
9 # 王老師生活記
學習歷史,資料其實是比較多的!
首先,通史類書籍是必備的,如《中國通史》、《世界通史》;
其次,歷史是由人類創造的,人物傳記和名人著作是學習歷史的重要工具書,如《拿破崙傳》、《史記》;
最後,利用網路多媒體也可以蒐集到很多歷史素材,對歷史學習也很有幫助,如電視劇《漢武大帝》,紀錄片《大國崛起》。
總之,歷史學習是很有趣味的,只要感興趣,生活處處是歷史!
-
10 # 楊洪裕
首先強調一點,這不是打廣告!
歷史這個重要學科,想必它的重要性就不說了!現在高考必修中二選一,針對怎麼學好歷史,或者精通曆史,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介紹:
首先在歷史學習期間,為了少走彎路,把歷史學通,需要購置一些好書。那麼,哪些書可以把讀者引向學歷史的通途呢?我個人的粗略體會是:
(一)歷史學習方法指導類。
學歷史,一開始就要把路子找對,不能走偏,因此,從專業人士那兒取經入門是很有必要的。
推薦書:葛劍雄、周筱贇《歷史學是什麼?》
(二)通史類。
具體書:
1.以大學歷史系的中國通史、世界通史教材為基本讀物。例如,吳於廑、齊世榮《世界史》。在搭建歷史系統知識框架方面,這種書可作為首選,挺管用的。不足之處是,有點四平八穩。
2.再選擇其他一些比較有個性的、具有紮實功底的通史讀物,作為學習通史的輔助。
(三)具體歷史類。
如果只讀通史,所學到的歷史是“有骨無肉”。歷史知識是具體的知識,所以,學習時有必要閱讀若干具體歷史(某些斷代、某些國家、某些人物、某些事件的歷史等等),使得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具體、鮮活。
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分別選擇文物、專題史、人物傳、事件史、國別史、斷代史等具體領域中的幾部書。
例1,如果對鴉片戰爭感興趣,選購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例2,如果希望全面瞭解中國近代史,建議閱《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
(四)工具書類。
歷史地圖。例:譚其驤主編的《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
中國歷史年代表之類。
(五)歷史資料類。
例:《夢粱錄》、《富蘭克林自傳》等。
《史記》之類的古代著名史書,其性質介於資料與著作之間,可作為重要參考讀物。
葛劍雄有不少這類深入淺出的歷史札記,建議選購一部。
回覆列表
買西漢史學家司馬遷著的(史記),還有北宋朝司馬光著的(資治通鑑)另外還有蔡東蕃所寫的歷代歷朝的通俗歷史演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