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2013589007217

    20世紀初至30年代圍繞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形成的社會學派,繼承西美爾的社會學思想(關於社會交往和衝突),主導美國早期社會學研究,主要關注現代化程序的城市社會問題、傳播的文化儀式性和社會整合問題。 代表有哲學家杜威(創立實證哲學)、社會學家庫利(“鏡中我”和“初級群體”)、米德(“主我”與“客我”、內省式思考)、帕克(闡述“社會距離”)。庫利、米德、帕克提出符號互動論,後由布魯默總結提出。 代表人物:1帕克:“社會距離”、“邊緣人”a. 社會距離 兩個或以上個體或其他範疇之間的能感覺到的親近感的缺乏。社會距離越大,相互之間的影響越小。社會學概念,指個體或群體間相互認同、瞭解的程度,描述社會群體或個人在政治地位、空間位置、文化背景、心理狀態等方面的差異。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提出,由芝加哥學派學者帕克系統闡述,將它定義為兩個或以上個體或其他範疇之間能感覺到的親近感的缺乏, 並劃分為心理距離和空間距離。影響距離的因素:居住空間的遠近、社會地位、文化特徵、生理差異、職業和教育、制度。社會距離與空間距離並不必然相關。社會距離同“第三人效果”有關。地理/空間距離便於社會成員互動和溝通,在持久的互動過程中,社會成員間容易產生信任和合作。但物理空間進的社會成員之間的社會距離並一定很近,相反可能因為興趣愛好、價值觀、文化修養、生活習慣等的不同,而使社會距離相當遙遠。因此社會距離表示了個體之間的親密或疏遠的等級和程度。b. 邊緣人:生活在兩個世界之間,又不屬於其中任何一個世界的人或群體。 2庫利:鏡中我、初級群體和參照群體 a. 鏡中我理論(the looking-glass self)“鏡中我”包括三個方面:①關於他人如何“認識”自己的想象。②關於他人如何“評價”自己的想象;③自己對他人的這些“認識”或“評價”的情感。前兩項只有與他人交往才能獲得。"鏡中我"即"社會我",傳播特別是初級群體中的人際傳播是形成"鏡中我"的主要機制,它是個人社會化的途徑和將社會連成整體的紐帶。傳播活動越活躍,"鏡中我"就越清晰,對自我的把握也就越客觀準確。 b. 初級群體/首屬群體/基本群體(primary group):注意在網路環境下初級群體的變化 指個人日常所處的基本群體(父母、夥伴、鄰居等),所有成員生活在一定的社會和地理邊界內,經常保持面識關係,擁有共同的目標或價值觀,群體關係構成簡潔明瞭,且在時間上有一定穩定性,因而以感情為基礎結成親密關係。庫利認為,初級群體是人們的自我觀念發展的搖籃,是個人社會化的基礎。 3米德:“主我”(I)與“客我”(me)理論、內省式思考a. “主我”(I)與“客我”(me)理論: 兩方面:一是作為意願和行為主體的“主我”(I),透過個人對事物的行為和反應具體體現出來;二是作為他人的社會評價和社會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識的社會關係性的體現。人的自我意識、思維、內省活動就是一個“主我”和“客我”雙向互動的傳播過程。b.內省式思考(reflective thinking)指短期的、以解決現實問題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動,在一個人遇到新情況、既有行為方式是否適用難以做出判斷之際活躍起來,透過人內傳播來作出解決新問題、適應新情況的決策。內省式思考是一個社會過程:(1)內省式思考與周圍的社會環境、他人有密切聯絡;(2)是將過去和未來聯絡起來的、縱向發展和創造的過程。說明人內傳播是與社會實踐相聯絡的活動,具有能動性、創造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散打中的主要腿法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