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小書童華小安

    崇禎皇帝是想南遷的,也問過大臣意見,問題東林黨一個個自恃清高,都勸皇帝不要南遷,崇禎無法下臺才恨恨作罷,東林黨禍國也。

  • 2 # 這些歷史要讀

    其實,崇禎在執政後期,就一直在想南遷的事宜,只不過,他又不想揹負拋棄國都,拋棄宗廟的罵名,而他手底下那些虛偽的文官,也都不願意替他背這個鍋。最後,南遷一事就因為君臣彼此的踢皮球而胎死腹中,硬生生的把崇禎逼上了絕路,也把大明最後的救命稻草給切斷了。

    事實上,關於南遷一事,崇禎君臣前後共展開了五次朝議。這可見崇禎對南遷的重視程度。而且,明朝實行的可是兩京制度,陪都南京雖然在行政上低於北京,但南京卻同時擁有完善的一套中央機構,六部衙門一應俱全。也就是說,崇禎遷往南京,即可馬上掌控明朝的南方,而不會出太大的亂子。

    因此,遷都遷都南京,對但是陷於雙線作戰的明朝而言,無疑是一個非常不錯的選擇。

    然而,崇禎此人剛愎自用,優柔寡斷,在多次商議之中,他都未曾明確表態支援南遷。原因正是因為他不希望揹負丟棄國度、放棄宗廟的千古罵名。

    所以,在崇禎看來,最理想的是由大臣們提出來,勸諫自己,然後自己再順水推舟的答應。這樣一來自己既可以順利南遷,又能將所有的責任都怪在那些提議他南遷的大臣身上。

    這是一個多麼自私的“損招”!再說,當時的大臣誰不清楚崇禎的尿性,過河拆橋的事,崇禎可沒少幹。因此,很多大臣們都知道他的意圖,但都不啃聲。

    不過,還是有少數官員願意這麼做的。但是,他們都是些品階比較低的官員,提了很快就被高階官員給否決了。那些高官可不傻,不會想提崇禎背這個黑鍋的,而且天下易主,死的又不是他們,而是皇帝罷了。日後誰當皇帝,他們照樣有機會當官。

    所以,雙方誰也不願意拍版南遷,誰也不想背鍋,最終白白錯失了機會……

  • 3 # 尚武菌

    新政權的出現往往代表著舊政權的覆滅。縱觀中國古代歷史,我們會發現有的君王在經歷了滅國後會選擇“臥薪嚐膽”以求復國,有的君王卻會選擇自殺殉國。生命如此寶貴,怎能輕易放棄?要知道“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越王勾踐在這點就做得很好,然後人家還成功復國了。可是崇禎皇帝原本是可以不用死的,他為什麼最後會死守在北京而不選擇逃跑呢?如果當時他選擇南遷的話,是有一定勝算最後可以重新光復國大明江山的。他當時為什麼不逃跑?我個人認為有這幾點原因,下面我將逐一介紹。

    ㈠君臣關係不和諧,君臣不同心

    崇禎皇帝這個人生性多疑,不會對臣子們真心以待。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其一是因為平日裡崇禎皇帝老是動不動就發脾氣,對臣子們任意貶罰。舉個例子來說吧,崇禎皇帝在位時,大概出現了14個兵部尚書,他們大多都沒有好下場。而且他本人在位期間,朝中官員的官職變動異常頻繁。君王如此的對待臣子,君臣關係不和諧是在所難免的。當時崇禎皇帝確實想要南遷,奈何朝中有諸多大臣不支援這個決定,因此南遷一事就被耽擱下來了。

    ㈡崇禎皇帝是出了名的不願擔負責任

    想必大家都對“罪己詔”很熟悉了。在古代有些君王犯了錯,就會昭告天下發罪己詔,來懺悔自己的過錯。比如漢武帝在晚年期間就因為巫蠱之禍而發了罪己詔。崇禎帝在位期間發過不少罪己詔,但是其主要目的並不是懺悔自己的過錯,而是甩鍋到大臣身上。人家漢武帝可不是這樣的,但崇禎皇帝就不願意承擔責任。要知道如果崇禎皇帝南遷的話,是很有可能會揹負千古罵名的。畢竟這相當於把大明江山的半壁拱手讓給了敵人,搞不好很有可能會遺臭萬年。在商議南遷的時候,沒有大臣願意出來背鍋。因此這事兒又被耽擱下來了。

    ㈢李自成大軍勢如破竹,打的崇禎皇帝措手不及

    崇禎皇帝沒有想到那麼快李自成大軍就打來了,他嚴重高估了明朝大軍的戰鬥力。畢竟明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朽,民心已經盡失。有些明朝部隊甚至直接就投靠了李自成那方。再加上一個王朝的南遷是需要時間的,是需要有許多準備工作的。但李自成會給他時間準備嗎?當然不會。當保定淪陷的時候,崇禎皇帝想要逃已經來不及了,畢竟已經錯失良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現在做的工作是你喜歡的嗎?還記得最初的夢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