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user2967448950190
-
2 # cj談情
請問有用嗎?人在的時候,誰也不理。或者理的太少。
人走了,開始日思夜想。奧斯卡欠你個小金人唄?演呢?關鍵演給誰看啊?
-
3 # 落葉穩又輕
子欲養而親不待是件痛苦的事,願逝者安息,生者節哀,俱往矣,你好好活著,就是對逝者的報達,泉下有知,也可以安心了。
-
4 # 冬青裡的駱駝草
對已經過世的親人心懷愧疚,經常在半夜哭著醒來,這是人之常情,我想每一位失去了至親至愛的朋友們都會有如此體驗的,特別是在親人剛逝去不久的那段時間內,而對於感情特別深厚的親人來講,那將是長時間段內無法擺脫的一道陰影。
我自己曾經經歷和體驗過三次失去親人的痛苦,第一次是和我關係形同父子的二侄子在18歲的時候因淋巴癌去世,他是15歲的時候得的病,我們全家窮其所有還是沒有把他留住,離現在已經23年了。第二次是父親因肺心病去世,距今20年。第三次是母親因胃病和類風溼病去世的,距今也已經10年了。
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和悔恨。他們都剛去世的那二三年內,自己內心的那種悲傷和痛苦自不必細言說,就是正如朋友所講的對親人逝去的愧疚之情,使自己更加難過和自責,經常的會在睡夢中哭的驚醒過來而徹夜無眠。就比如拿我自己來講,對侄子的愧疚是他那麼年少,我卻沒有能力留住他寶貴的生命,對父母的愧疚是他們養育了我長大成人,他們的病如果條件好的話是完全可以治療和延緩的,可我也是沒能力能夠做到。
所以我們對逝去親人的愧疚,主要是來自於我們對自己能力的不滿意,恨自己沒有能力保護自己親人的生命;主要是來自於對自己沒有深刻的意識到,在失去親人後的悲痛和結果會左右我們的人生和命運,而在之前我們卻沒有盡到所有的力量和可能來挽救自己親人的生命。
“樹欲禁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所以當我們意識到自己之前的大意和麻乎已經無法彌補,現實已經絲毫不留餘地的讓我們改過自新的時候,我們才深切地意識到與親人永別的悲痛,和失去親人後那種無望和無助的情緒感染。而且同時,我們也才意識和體會到自己在不遠的將來,也要同樣經歷如此的結局,這又是對自己生命無常的悲哀和憐憫。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我們存在於天地之間,相互間所處的真正意義就在於感情的互融和交流。我們的情感世界隨著萬事萬物的痛苦而痛苦,隨著萬事萬物的歡樂而歡樂。而夢境的出現就是在感情交流的過程中,由於我們對現實的過份思慮而致,如果沒有非妄之念,就很少會有夢境產生出來。
所以當我們在嘗受失去親人後所有的悲哀和痛苦,愧疚和憐憫的時候,它們就會糾結纏繞在一起,理不斷,思還亂,就會在人的潛意識中形成巨大的漩渦,翻江倒海的不斷翻騰,在不受剋制的夢境中利用各種方式把它們發洩出來。
所以如果我們想要從這種失去親人的悲哀的氣氛中解脫出來,就要做到三點:一:首先就要分析和解決我們愧疚之心所形成的各種原因,是因為我們的精力和能力有限,還是因為我們地確是沒有盡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
1:如果是因為在我們自身的精力和能力不足,沒有辦法去完成自己的責任所形成的這種愧疚之心,我們就以此作為自己奮發的動力,在今後的生活中去努力的鍛鍊和增加自己的能力,創造條件準備好為後來即將要去的親人服務。
2:如果是我們自己有精力又有能力而未有盡心盡責,盡孝盡義的對待已逝的親人,而造成的這種對親人的愧疚之心,那我們就吸取這次的經驗教訓,準備好為後來即將要去的親人服務。
二:儘量的去找到我們對已逝親人盡心盡責,盡孝盡意積極主動的一面,以此來排解和剋制自責自負自疚的心理負面因素。
三:逝者如斯夫,所有生命的本源都存在於自然規律,花草樹木從萌生,到茂盛,再到枯萎,泥土山石的凝聚與分散,所有動物的從生到死,都逃不脫大自然發展的規律。作為人來講,也只不過是自然界中所存在的一個形態而已,沒有不損傷毀滅的時候,所以我們每一個人最終都也會壽終而逝,這也只不過是我們在大自然運動的正常規律中,得以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而已。
因此駱駝草認為,如果我們想通了以上這些方面的問題,我們就會對失去親人的悲傷和愧疚得到一定程度上的釋然,然後再經過時間的磨損,我們自己的精神狀態一定會好起來的。 -
5 # 使用者8984140268964
箇中滋味,唯有自身清楚,對逝去親人的愧疚,不是說放下就能放下,更不可能輕易釋懷,就如一處烙印,傷在心裡,痛在心底。我母親七十八歲因病去世,我父親去世後,我照顧了她老人家九年,九年的朝夕相處,每星期的兩次透析,風雨無阻,我曾對母親說,我伺候您到八十歲就算完成任務,而母親也笑著迴應,說就活到八十啊,俺還想活到九十哩…………如果不是腦梗,單純的透析,老人活到八十多,應該沒問題,然而事不由人,竟此離去,說伺候到八十雖是當時笑談,可這是我的目標啊,我未完成因此愧疚,這種愧疚,不是說燒點紙,上上香就能釋然,那是心底之痛,當伴隨一生。九年之相處,九年之陪護,九年之母子情深,雖淚眼婆娑亦不能訴衷腸!
-
6 # 張揚一生
我曾經也有過這樣的事,那是我在廣東打工,很長時間沒有回家,每個星期都打電話回家,可突然有一天電話說父親過世了,我心情很難過,事後我經常睡覺哭醒,俗話說得好:子欲養而親不在,這讓我深感愧疚,沒有父親身邊敬過孝道。我要從中吸取教訓,我辭去了廣東的工作,在家裡隨便找了份工作,雖工資不高,但每天能看看母親,心裡也很踏實。父親是山,母親是海,兒女們在有生之年珍惜現在,付出自己的那份孝心吧。
-
7 # 漫語心理
有時候諮詢裡面聽到一點,他有時候可以百分之百的盡力,可是他只用了百分之八十五,而對於沒有做到的百分之十五感到很遺憾,這個時候我們通常要去聆聽接納。但是另外一個是他有自己的家庭、生活或是自己的事業,其實沒有一個人可以對別人照顧到百分之百。在這個過程裡面很重要的一個諮詢的課題大概是釋放和解放,還有一個是追求完美的心情,這個是第一個角度。第二個角度是兄弟姐妹或是大家會去批評,然後說那時候誰對爸爸和媽媽的照顧不夠。其實每個兄弟姐妹或者是親友的能力都不太一樣。而在當中做到六十分、八十分都有他的理由,心理學當中有一個概念是說他夠好就好了。對這種情況和心情,我們可以稍微理解一下。
回覆列表
已經過世了,有些地方叫昇天了。天堂沒有病痛,沒有溫飽冷暖,也沒有社會不公。可能比你幸福,不要虧欠了,有人想去也辦不到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