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瞎貓逮不住死耗子

    父母覺得我該結婚

    自己覺得沒錢結什麼婚

    生理覺得需要長期且符合法律規定的炮臺

    別人覺得快30了還不結婚,沒本事

    總結一下呢,我也想結婚了,畢竟馬上就快30的人了,但是單身久了,又挺享受單身是自由,有時候很矛盾,為了父母的期許,無休止相親,但是面對哪些姑娘,有的要求很高,有的看不上我,理性上又不想做一隻老舔狗,因為很跌分,這個年紀看透了太多了,哪有什麼愛不愛情的,結婚倒是成了人的一生必須要去玩成的事情,但是一想到自己現在還不夠好,要錢沒錢要顏沒顏,拿什麼來結婚?

    相親越多,越覺得心灰意冷,自己找物件吧,不是說看見姑娘話都不會說,而是不知道說什麼,姑娘指不定還想教你兩招,自己好像也沒有什麼太多的熱情去說哪些不著邊的廢話!最後成與不成反而是歸結到了緣分,緣分到了成了,沒了就是沒緣分,心理上雖然會小失落,但絕不會表現出來,即使你很喜歡對方,也不會再像20出頭那般的無所顧忌了

    不過,也該結婚了,畢竟老大不小了

  • 2 # 嘻哈girl668

    沒有該結婚的年齡,只有該結婚的愛情。

    相信很多人都看過一個網紅影片,一位新娘的感言:我不是為了結婚而結婚,而是因為我想要和你度過餘生,不想和你有一刻分別,朝暮與年歲並往,與你一起共至光年,我初為人妻,餘生請多多指教!相信這個影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

    愛,是最有力量的,它能讓兩個本沒有任何關係的人成為彼此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讓我們每個人心裡都充滿了Sunny。看看你身邊的她/他,問問自己,做好與他/她共度一生的準備了嗎?

    無論疾病還是健康,或任何其他理由,都愛她,照顧她,尊重她,接納她,永遠對她忠貞不渝直至生命盡頭?你願意嗎?當你內心的答案是:我願意!這才是該結婚的最好的時候和理由!

  • 3 # 電競中神通

    1.自身條件好,家庭條件好。 該結

    2,自身條件中等,家庭條件中等,根據你與女方相愛的程度決定。

    3,自身條件差,家庭條件差,不該結

  • 4 # 夢雨樓臺

    90後為什麼不該結婚呢?

    因為房子?車子?彩禮?還是想要一個人的自由?

    好的婚姻是在我遇到你後,就是想要和你結婚,從沒想過別人。沒有該不該結婚的年紀,只有想不想結婚的你。

    誠然,現在人結婚壓力越來越大。房子成為了越來越多人結婚的必要條件,若不是家裡條件富足,一般剛走上社會的年輕人,很難在短時間內就掙到買房子的錢。如果你想早點結婚,房子有可能是會成為你婚姻的一個阻礙。

    並不是所有的女孩都要求,一定有房,雖然每個女生都想擁有自己的房子,踏實有安全感。

    如果,年輕時沒有能力買房,家裡也不著急要求你們結婚,兩人感情好,可以一起努力攢錢買房。

    如果,暫時還是自己一人,有想要結婚的打算,那就應該時刻為以後的婚姻和以後和你一起結婚的TA努力打拼,沒有物質基礎的婚姻總歸是容易有很多的不幸,貧賤夫妻百事哀。

    結婚物質條件是重要因素,想不想結婚卻是很個人化的事情。

    如今社會包容度越來越高,年輕人也更追求自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願意結婚,或者不願意那麼早結婚,但這只是一部分,並不代表90後不該結婚。

    每個年齡段的人,都會面臨各種社會問題和自身問題,婚姻也會面臨很多問題,只是不同時期的人面臨的問題不同罷了。

    相對於以前的婚姻,90後的婚姻選擇自由度已經很寬。至於結不結婚,完全是個人的事情,並不代表整個90後群體。

    如果你想結婚,那就結婚,如果不想結,能說服的了父母,也可以不結。

    如果你是擔心,婚後兩人合不來會離婚,所以害怕結婚。

    這就是典型的以一種結果,來否定所有結果的做法。你都沒有結婚,都沒有為婚姻努力過,怎麼知道自己的婚姻就會走到離婚的地步。

    每個人的婚姻都需要經營,和愛的人結婚,一起經營你們的婚姻,難道不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嗎?

  • 5 # 由光

    最近,民政部發布的一組資料顯示,中國2018年第一季度的結婚人數同比下降了5.7%,為301.7萬對。這是自2013年以來,結婚人數連續第5年的下跌。與此同時,離婚人數也連年增高。

    似乎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婚姻,變得越來越像個“謎”。

    在這個時代裡,人們真的都不願意結婚了嗎?這究竟是為什麼呢?而那些離開一段婚姻的人,又是為什麼離開的呢?究竟是婚姻變了,還是我們變了?

    前幾天我們邀請大家一起來參與這個關於婚姻的調查,問了大家對於婚姻的看法與期待,也問了大家未走進婚姻或離開婚姻的原因。這次的調查最終收到了超4萬份有效問卷,其中90後佔69.7%,80後佔26.3%,還包括了一些00後、70後,甚至還有一些60後們也參與了此次討論。

    一起來看看大家是什麼說的吧。

    在KY的此次調查中,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人(男性年滿22週歲,女性年滿20週歲)共有38381人,其中結過婚(包括初婚、再婚、復婚、離婚、喪偶)的人僅僅佔13.2%(結婚率,指“結過婚的人數”佔“符合法定結婚年齡的總人數”的比例,下同)。

    根據中國民政部(2017)的統計,近年來中國辦理結婚登記的人的年齡都集中在25-29歲,這也是社會大眾普遍認為的“適婚年齡段”。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登記結婚的高峰年齡段,已經比2012年之前的整體推遲了5年。

    而在KY此次的調查中,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人近2萬人,其中有90.3%的人未婚(即,從未結過婚)。

    大家究竟為什麼不結婚呢?

    關於為什麼沒有結婚,達到法定婚齡的人們給出的原因中,最突出的是“找不到合適的物件”(64.3%)與“不明白婚姻對我意味著什麼”(35.4%)。

    除了問卷中列出的8個原因之外,還有很多人因為這些原因而沒有結婚:

    擔心婚後留給個人發展(包括事業、智識等)的時間與空間變少,“想要先找到自己,再結婚”;因為父母或周圍人婚姻的不幸而擔心自己可能無法獲得幸福,“沒有看到過成功的案例,不想因為結婚讓自己的生活面目全非”;同性婚姻尚未合法;

    ……

    而在這些原因的背後,很可能是人們對於婚姻“期待”與“看法”的改變。

    1)人們對婚姻的期待正在變得更復雜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Andrew J. Cherlin曾指出,人們的婚姻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

    ·制度婚姻(Institutional marriage)。在1850年以前,人們對於婚姻的期待,主要停留在基礎的物質需求上,比如兩個人的結合能夠共享社會資源、實現衣食無憂、繁殖後代。在那個時期,愛與親密是婚姻的附加獎賞,而不是主要目的。

    ·友伴婚姻(Companionate marriage)。從1850年到1965年,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制度的健全,人們對於婚姻的需求重心逐漸轉向了親密和性。人們在婚姻中,開始注重“愛與陪伴”。

    ·自我表現婚姻(Self-expressive marriage)。1965年至今,人們則越來越多地希望在婚姻中獲得除了親密之外的,自我表現與自我成長的機會。人們越來越多地把婚姻看做是實現自我價值的一種途徑。

    值得一提的是,這三個階段的婚姻是從歷史的大趨勢來說的。現實中,即便是在當今社會,制度婚姻與友伴婚姻也仍然大量存在。甚至可以說,它們之間可能不是相互替代的關係,而是相互疊加的關係。

    正如西北大學的心理學家Eli Finkel在《婚姻的兩極化》(The All-or-Nothing Marriage)一書中提到的,我們對於婚姻的期待,對於婚姻中另一半的期待,正在變得前所未有的“複雜”,“我們希望婚姻中彼此能相愛相惜,我們也希望對方/這段婚姻能夠幫助我們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我們希望在婚姻中找到(做)更真實的自己”。

    在這次的調查中:

    ·超過76%的人認為婚姻中雙方是否相愛是非常重要的;

    ·更有近80%的人認為雙方能否在婚姻中互相促進,共同成長是非常重要的;

    ·除此之外,也仍有超過40%的人期待雙方的結合能改善經濟與物質生活。

    調查中還可以看出,年輕一代(尤其是90後)的確對於在婚姻中獲得愛與成長有著更高且更多的期望(在期望的四個方面上均顯著高於其他世代)。

    正處在結婚年齡的他們很可能因此遲遲沒有走進婚姻,而這也許會是為什麼近年來民政部統計的結婚率下降的原因之一(注:民政部統計的結婚率=當年結婚次數/當年平均人口總數*1000‰)。

    另外,本科及以上學歷的人在這四個方面的期待也都顯著高於本科以下學歷的人(p<.001),而這也可能是受教育水平越高的人,結婚率越低的原因之一——他們對婚姻的期待更復雜,可能也更難找到符合自己期待的人。

    我們期待在婚姻中獲得愛與個人成長,同時也包括一些基礎物質生活的保障。

    而更復雜的期待,恰恰可能讓“找到一個合適物件”這件事變得前所未有的困難。試想一下,當我們寄望於同一個人來滿足自己的各種需求時,找到這樣一個各方面都符合期望的“合適物件”的難度是否就更大了?

    還有人表示,與“期待太多”相反,“自己並不期望從婚姻中獲取任何東西,卻也反而也因此沒有什麼動機結婚了”。

    2)婚姻,不再被看作人生必需完成的任務

    我們曾在“愛情需要承諾,但承諾不一定是婚姻”(點此檢視)一文中,提到過社會對於婚姻的制度化建構——“婚姻”被建構為“是每個人都必須完成的人生任務”,“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是真愛的唯一最終歸屬”。而這些關於婚姻的看法曾經是這個社會預設的秩序規則。

    但在當今這個時代,似乎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質疑”這些曾經約定俗成的東西。甚至有人在調查中明確表示,“婚姻就是一種社會建構,不相信這種契約形式”。

    從不同世代的人是如何看待婚姻的,我們也可以更完整地瞭解整個社會對婚姻看法的變遷。年輕一代結婚率下降的原因,從中也能窺見一斑。

    從上圖中可以看出,80後、90後、00後們,包括目前處在所謂“適婚年齡”的人,比起之前的幾代人,更加不認為“婚姻是人生必須完成的任務”,或“即便一個人事業有成,如果他/她沒有幸福的婚姻,那人生也是不完整的”,或者“唯有結婚才能讓彼此的感情更有保障”,抑或“兩個相愛的人,只有步入婚姻才是美好的結局”。

    另外,有趣的一點是,男性普遍比女性更認同“婚姻是人生必須完成的任務”,“婚姻是真愛的歸屬”(p<.001)。

    當婚姻不再是必需品,婚姻不再是幸福的充分必要條件,婚姻也不再是真愛最終唯一的歸屬,那麼婚姻是什麼呢?就像大家在調查中所表示的那樣,我們開始對婚姻感到迷茫、不明白婚姻對自己意味著什麼,也開始將更多其他人生目標放在首要位置上,於是,也就會有更多人不打算在這樣的時刻走進婚姻。

    在此次參與調查的人中,總體離婚率為3.6%,即“離過婚的人數”(包括離婚、復婚、再婚的人)佔“符合法定結婚年齡的總人數”的比例(下同)(注:不同於與民政部的計算方法,年離婚率=當年離婚次數/當年平均人口總數*1000‰)。

    與美國的離婚趨勢類似(Raley & Bumpass, 2003; Wilcox & Marquardt, 2011),我們發現“受教育水平”與“離婚率”之間大體上也存在著負相關關係(儘管碩士以上學歷的離婚率略高於本科學歷的,見圖3)。

    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受教育水平更低的人可能會面對更多生活的艱難。當他們為了生計疲於奔命時,很可能也就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維繫與經營婚姻(Schoen, Rogers, & Amato, 2006)。另外,也有學者認為,這還可能是由於他們相對更缺少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婚姻也因此更可能在面對矛盾和挑戰的時候破裂(Holley, Yabiku, & Benin, 2006)。

    那麼,大家會因為什麼而離婚呢?

    在所有的離婚原因中,“雙方無法相互支援、共同成長”(55.5%)和“缺乏精神層面的交流與共鳴”(52.2%)成了大家離開一段婚姻最重要的原因。而這也恰恰體現了這個時代人們對於婚姻期待的變化——我們不僅僅在婚姻中尋找愛,我們也希望在婚姻中獲得自我的成長,獲得更多的東西。

    這一代年輕人似乎更不願意僅僅為了維持“婚姻”這個形式本身而“將就”。正如學者Amato等人(2007)所指出的,這個時代的離婚,很大一部分並非由虐待或嚴重的衝突所致。

    這或許,也與我們對婚姻的期待與看法有關。一方面,人們對婚姻,或者說對另一半的期待變得更多,也就更容易因為某些方面的期待落空而選擇離開一段婚姻。

    另一方面,調查顯示,“是否離過婚”與人們“是否認為即便事業有成,如果沒有幸福的婚姻,那人生也是不完整的”呈顯著相關。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可能正是由於對完美婚姻的渴望,一些人選擇離開了原來“不夠完美”的婚姻。

    此外,很大一部分的人表示,選擇離婚與一方或雙方的原生家庭(雙方父母)對新的“核心家庭”(小夫妻)的過度介入有關。比如,有參與者在離婚原因中寫道,“我們的婚姻中參與的人太多,而我們都沒有成長到有能力把他們請出去”。還有許多人因為“性生活不和諧”而最終分道揚鑣。

    隨著我們對婚姻的看法與期待的改變,婚姻的制度色彩正在日趨弱化,人們開始不再以單一的名詞或身份來定位彼此。

    正如密蘇里大學的Tyler Jamison所說,“和過去戀愛-結婚的單一模式不同,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可以選擇不遵守舊有的社會規範,而是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來建立浪漫的聯結”,比如長期同居,開放式關係等等。當婚姻不再被看做是戀愛的終極目標,人們也有了更多個性化的相處方式。

    他人是否走進婚姻,他人是否離開婚姻,他人因為什麼而走進或離開婚姻,這些都是他們的選擇;對於婚姻,你也可以擁有屬於自己的選擇,但同時,也請你明白,無論你選擇了什麼,它和人生中那些你曾以為會決定命運的選擇一樣,都並不會是你幸福與否的最終審判。

    人生很長,這個關於婚姻的選擇,你也不需要著急著給答案。

  • 6 # 綠竹嫣然

    如果你有責任(想種族延綿、為家庭添丁、給愛人承諾、給後代留福),當然就必須在能養兒育女年齡結婚成家。如果你只是想從心而活,是否結婚當遵從本心,對婚姻賦予太多希望的人其實不適合結婚,婚姻目的是明確私有財產,搭夥過日子,生兒育女,沒有私有制,也就沒有婚姻制度。在過去沒有社會保障的時代,是唯一選項(除非沒有能力結婚),現在就不是如此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所做的一切會不會只是為了自己的商業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