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老倪習字
-
2 # 追逐那片海
這是唐朝詩人李白一首思鄉詩。用平白的敘述的語句,寫遠客思鄉之情,卻意味深長,耐人回味。
全詩從“疑”到“舉頭”,從“舉頭”到“低頭”,形象地揭示了詩人內心活動,鮮明地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月夜思鄉圖,抒發了詩人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庭院是寂寥的,透過窗戶的皎潔月光射到床前,帶來了冷森森的秋宵寒意。乍一望去,在迷離恍惚的心情中,真好像是地上鋪了一層白皚皚的濃霜;可再定神一看,不是霜痕而是月色。月色吸引著詩人抬頭一看,一輪明月正掛在窗前,秋夜的太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分外光明的,然而它又是清冷的。對孤身遠客來說,最容易觸動旅思秋懷,使人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著月亮,也最容易使人產生遐想,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頭漸漸地低了下去,完全浸入于思念之中。
-
3 # 森林之王no1
一輪明月掛在窗前,直照在床前,秋夜的天空是如此明淨,秋月是那樣分外光明,又是那麼清冷,對孤身在外的遠客而言,最易觸發心中旅思情懷,使之感到客況蕭條,年華易逝,凝望窗外月光,倍感傷懷;想到故鄉的一切,想到家裡的親人,想著,想著,漸漸地低下頭去,完成浸入沉思之中。
-
4 # 為了夢想214650369
寫好詩歌靠的是靈感想象和心靈的共鳴 ,感覺和語言的魅力要遠遠勝過理智和格律!
不管是酒醒還是夢醒亦或根本就是孤枕未眠,冥冥之中朦朦朧朧詩仙看到了月光,對就是月光!你說是灑在井欄邊,他說是照在窗前,也不用管還是坐具前 ,更不用管從宋朝到明朝甚至到現在還爭論不休,這些其實真的不重要!
重要的是月光!有那麼一點點清冷,像渺茫的歌聲,沁人心脾,勾起思念;有那麼一層層朦朧,像籠著輕紗的夢,讓人遐想!
對就是月光!為什麼不能是日光?太溫暖,太急迫,日上三竿催人起,急著趕路,顧不上心情;太明亮,太透徹,草色遙看近卻無,沒有韻味!
當漂泊異鄉,羈旅無邊,無已慰藉的心靈和牛乳一樣的月光融合時,你還去考慮是懷疑那月光是霜,還是像霜,真的是沒有那個必要了!
我們要想知道的是,那個沒有飛機動車輪船沒有手機語音影片的年代,距離真的是個問題!正是距離才讓思念刻骨銘心肝腸寸斷!
二十個字!我們看到了詩仙的連貫的動作複雜而不造作的心理,品位到了詩歌意象無痕運用,還有誰去探究技巧等東西嗎?
-
5 # 指間行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可以毫不誇張的說,但凡有華夏兒女的地方,內心深處必定都會有這首詩。其普及程度可以說是男女老幼皆知,千古無二!
下面,我還是來獻醜講一講自己對這首詩的理解吧!若有不妥之處,還望指教!
床前明月光――(一輪明月掛天空),那皎潔的月光穿過窗戶直直的照射在了床前。
疑是地上霜――“疑”是猜疑、懷疑之意思,在此理解為好像、或許。(那照射到床前的月光)好像是地上形成的一層霜。我們知道“霜”多形成於寒冷的秋冬之季,再聯絡我們的古人多有“秋思”之習慣。那麼,這句的“霜”是否在點明季節呢?在下只能作此推論,而不敢妄下結論。暫且就當是一個單純的比喻句來理解吧!
舉頭望明月――“我”(詩人)抬起頭來遙望天上的明月。結合首句判斷,詩人該是在臥室內,他是透過窗戶去遙望明月的。
低頭思故鄉――(我抬頭看到天上的明月如此的圓),(再看看自己漂泊在外),(忍不住)低下頭思念起自己的家鄉來。我們華人一般都有“月圓人圓”之期盼和心願。
這四句詩前兩句重在敘事:月光穿過窗戶照射在窗前,就好像是地上形成的一層霜。而後兩句則重在抒情了:天上的月亮都“圓”了,可我還孤身漂泊在外,此時此景怎不讓我愈加思念起家鄉呢?這後兩句讓我想起了“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來。
綜上,這首詩最大的特點就是:整首詩讀來朗朗上口且通俗易懂,而毫無生澀隱晦之處。說白了就是望月寄思情,但詩人拋開了他之前的“把酒問月”的豪邁風格,換之以婉約深情的格調來。而詩仙的這次不經意的深情卻撥動了所有華夏兒女的心絃。
-
6 # 貽生
古人的詩你仔細閱讀,大部分都帶著悲與痛,情與傷,豪情壯志的詩多少少一點,我最佩服的是偉人毛主席的詩,豪情滿懷,鼓舞人心,給予人民之力量!
-
7 # 宋公明5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如何理解這首詩?
有人說,床不是睡的床,是指井床,就是井的圍欄。既然是井床,那麼李白當然是處在室外了。此說貌似有理,其實極不合理。因為如是寫室外,那麼應是“遍地明月光”,床前就無從說起。同樣,如果把月光看成是霜,那麼也不僅是地上有,樹上屋上到處都有。所以不可能是寫室外,當然床也不可能是井床。如是井床,完全可以寫成“井前明月光”,沒有必要用“床前”故意讓人不知所云產生重大誤解。有人說床是胡床,即椅子。同樣,如果是椅子,可以明確寫成“椅前明月光”,沒必要故意讓人誤解,降低詩的意境。
其實不要去鑽牛角尖,反而很好理解。就是床的前面有一片被光照著的地方。這當然寫的是室內,可能是沒有點燈或者是將燈吹滅了,從窗戶或門口照進的月光正好照在床前地面,形成一塊白色區域。正因為是是在室內,這一片月光就顯得特別顯眼,很自然就吸引了夜不能寐的詩人注意。在詩人睡眼或是醉眼中,這片月光好像是地上的白霜。詩人順著月光的方向抬頭望見了一輪明月,不由得低下頭去陷入對故鄉親人的思念之中。生活是創作的源泉。詩人是客居他鄉或在旅途中,可能是半夜醒來無法入眠起來踱步;也可能是借酒澆愁之後在屋內長吁短嘆,猛然看見床前地上有一片月光,不由觸發靈感,於是寫下了這首不朽的詩篇。所以詩人不是睡在床上。如果是睡在床上去看地下又抬頭看月亮,意境全無,談何靈感?我們現在讀詩,也不必死扣床是什麼床,重要的是領會詩中的意境和情感,能引起共鳴,能得到精神的淘冶,而沒有必要去鑽牛角尖死抬扛,也不要自作聰明瞎提問亂解釋,更要警惕那些不懷好意專門對中華文化挑剌的漢奸走狗。
2019,6,25,
-
8 # 護士吳華
李白這首靜夜思,膾炙人口。如果一定要分析詩中的具體事物,需要聯絡當時的大背景和小環境。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要搞清楚兩個問題?一:床是怎麼回事?二:地上是怎麼回事?
一、床《馬未都說收藏》寫道:李白詩中的“床”不是今天的床,而是坐具,古稱“胡床”。以前沒有椅子,都是席地而坐。所以,才會有“席位、出席、筵席”這些詞語沿用至今。
《論語》中有一句話:席不正不坐。《禮記》規定:群居五人,則長者必異席,這就是“主席”的由來。現在老一輩人還有“正席”之說。
《說文》解釋:床,安身之坐者。
那麼從席地而坐到坐到椅子上,是什麼時候呢?大概是李白靜夜詩的時候。當時遊牧民族馬背上帶著一個扎捆的東西,下馬後就可以坐在屁股下,這個東西就叫馬紮。因為是外來的東西,所以也叫“胡床”。
胡床沿用至今,只是材料不同,我家鄉就稱呼“小馬馬”,小時候個個拎著一個馬紮出去看電影電視,現在很多家裡也有,坐著摘菜洗衣服什麼的很方便省力。
二、那麼這個小馬紮是不是在屋內呢?這個小馬紮應該是在屋外。李白同樣有詩:“妾發初覆額,折花門前劇。郞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突然從門口進到屋裡說不太通,而且古代床都靠牆,根本不能繞圈兒轉。所以說,這個床還是門口的小馬紮。
杜甫也有詩:幾回沾葉露,乘月坐胡床。我衣服上都沾滿露水,不知道在樹下坐了多少回了。他顯然說的是室外。
三、詩的意境詩講究意境,也有各人的體會。如果用現在的思維看,也說得通。某一天,你躺在了床上,看到窗外的月光,忽然想念年邁的父母,不知他們是在勞作,還是已經躺下,是否也在望著月亮思念遊子。
你一時睡意全無,披衣起床,搬了一把椅子,索性坐在陽臺上,舉頭望明月,千里寄相思。
詩人李白或許和我們一樣,也就是在一個月夜,他拎著一個馬紮,坐在院子裡,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不覺思念起故鄉,思念起親朋好友,於是留下了這一首千古詩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
9 # 升級格局
李白一生漂泊,在異鄉的某一天,月光如銀,一人孤獨無法入睡,望著明月當空,思念自己的故鄉和遠在故鄉的親人。
詩裡透露了一種孤寂的感覺。
-
10 # 陳年往事1222
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似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詩是描寫秋夜望月思念家鄉的情意,雖然語意淺顯,但感人至深,是最被後人傳誦的一首詩,秋天的晚上,明亮的月光照在我的床前,我還以為是地上的寒霜,抬起頭來凝望著山邊的月亮,不禁又低下頭來思念起故鄉。
我個人認為,凡是飄泊異鄉的遊子,在明月高照的夜晚,會喜歡吟誦這首詩,思鄉情懷不覺油然而生。
-
11 # 月亮好慢
李白的《靜夜思》,寫的是李白在外遭遇磨難時,看到明月而回想起家鄉的美好的場景。這首詩的關鍵字是一個“舉”字,不是抬頭昂頭,而是舉頭。說明李白當時是躺在床上的。
秋天的夜晚已經寒涼,茅草屋破破陋陋。李白躺在一張小床上在寒冷中睡去。深夜時,李白被凍醒了。看見地上的白色的東西還以為是霜,草屋太過簡陋了,涼風都能吹進去,在屋裡下霜也不奇怪。
李白躺在床上,將脖子伸向床外,舉著頭,望向天上的月亮。這月亮和以前在家鄉時的月亮幾乎一樣,然而那時的自己在家中衣食無憂,不受風寒襲擾,不免思念起以前的故鄉。
李白寫《靜夜思》的時候,離家在外已經兩年了,身上的盤纏所剩不多,隻身一人,受苦受難。寒秋時節,倍加淒涼,心中無限回憶在家中時的溫暖。
回覆列表
明亮的月光灑在床前的窗戶紙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層白霜。我禁不住抬起頭來,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輪明月,不由得低頭沉思,想起遠方的家鄉。
這首詩寫的是在寂靜的月夜思念家鄉的感受。
詩的前兩句,是寫詩人在作客他鄉的特定環境中一剎那間所產生的錯覺。詩的後兩句,則是透過動作神態的刻畫,深化思鄉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