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A我是啊勇

    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第一:因為關羽。據諸葛亮出山前的“隆中對”中所計劃,要劉備一統天下,必需先佔有荊州,作為發展的根據地,再攻佔西川一帶,到時分兵兩路夾擊,一路從荊州一路從西川,可以說是當時統一天下的好的可行性方案,而且當時的天下是北方已被曹操統一,江東被孫權佔有,而劉備還沒根據,乘下可以圖取的就只有荊州劉表和西川劉章、東川張魯。最終諸葛亮把這些地方都幫劉備佔領了,可以說已故經實現了他統一天下的基礎。但非常可惜的是這種良好的基礎被關羽毀滅了,由於關羽不用諸葛亮“東和孫權北拒曹操”的戰略,大意失荊州。荊州一失,劉備的地盤失地去了大約一小半,最重要的是沒有了荊州,諸葛亮兩路夾擊的戰略無法實行,能進攻中原的路只有一條,而且蜀道艱難,魏國只要用一良將多放些兵固守就行了,後來諸葛亮多次北伐都失敗,就是因為師馬懿用固守戰略,任你諸葛亮多計謀,也飛不過去。所以關羽失荊州是諸不能統一天下的最大因素。

    第二:劉備。一個將帥能否成就大業,和他輔助的最高決策者個人是有很大關聯的,在三國的決策者中(曹操、劉備、孫權),劉備可以說是在文稻武略方面最差(當然收買人心還是很可以的)。根據諸葛亮的戰略,要先佔有荊州,諸葛亮等人多次出計叫他佔有,但他都沒有采用,結果被曹操佔有了,諸葛亮是很艱難的從曹操手裡奪下荊州;這就浪費了很多時間和機會,對統一天下多多少少是有影響的。後來攻佔西川,情況也差不多,劉備沒有采用手下人的計謀,婦人之仁,結果一個和諸葛亮齊名的副軍師戰死了,死了不少兵,也浪費了很多時間。當劉備佔有兩川和荊州時,已經用了很多時間,這時另兩個對手也發展了,經過多年的經營,這兩國的人民對興復漢朝已經沒興趣了,老百姓有了飯吃,才不管他是不是漢朝當權呢,可以說這就失去了統一天下的政治基礎。

    另外還有些因素(比如劉禪的無能)也使得當時蜀國要統一天下基本上是不可能了。我們縱觀歷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第1種情況是一個皇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得救人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統一天下;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統一中國。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只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的號召,所在漢光武帝能興復漢室。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麼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復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即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月第二種情況的優勢。最後三國讓晉國統一,晉一統天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所以說諸葛亮沒能一統天下,並不是他沒有蕭何的治國之能,也不是他沒有韓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劉備關羽他們毀滅了本來就很小的一統天下的機會。

  • 2 # 使用者何生華

    諸葛亮在選擇自己前程上,也是聰明的,他自己曉得自己沒有做皇帝的命,這輩子就是做一個謀士的命。謀士也不賴,一輩子守在皇帝的面前,或者左右,衣食無憂,而且,這個職業正符合諸葛亮的愛好,他家三兄弟,都是謀士命,只不過在魏、蜀、吳三國,各服務於自己的主子,父母親把智慧傳給諸葛亮,是其他的人無法取代的,真是父母同生我,衣食各自求啊!不管說過哪樣,都是諸葛亮獲得成功,他們儘管也是個謀士,只有諸葛亮能夠說天下,談天下,可以和一群烏合之眾擺古論今,還可以在眾目睽睽這些,取得勝利,人們都至今記得,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風流倜儻,侃侃而談人間的事情,這是另外兩個諸葛望塵莫及的。心裡暗暗佩服諸葛亮的風彩,心裡還在滴估,為什麼我們沒有這樣的充滿智慧?爹媽有時難得把握公平的,碰到這樣的問題,他們也是不好說得。諸葛亮聰明成性,豈止是他們兩兄弟有意見,連之後的魏、蜀、吳三國都相當佩服,就即是吃了敗仗,還是恭維諸葛亮的聰明,他們也是,其實,華人很聰明,要不是隻盯著他家三兄弟,廣大選才用人範圍,那局面可能要好一點,不至於三國演義是這樣結局。

  • 3 # 青梅煮酒品三國

    諸葛亮不統一三國,個人認為有兩個原因:一是蜀國糧草不足以長時間的北伐;二是蜀華人才凋零;三是劉禪對駕馭諸葛亮沒有十足的把握。

    蜀道難

    蜀國丟了荊州以後,想要北進中原不進要長途跋涉而且山路過多。無論是兵源還是糧草都是難以運輸。一路出川,已經是讓蜀軍將士疲憊,出川后又沒有地方落腳,緩解一下行軍的勞苦。而且一路出川因為地形願意部隊行動力受到限制,糧草消耗也變得巨大。戰爭開始後,糧草不能及時的得到補充會影響軍心。

    人才凋零

    蜀中沒有可以獨當一面的人才,軍事上都要諸葛亮自己一手抓。雖然這樣權力集中,但是事事都要諸葛亮親力親為。就算諸葛亮肯放手一部分兵權,也沒有適合的武將多處攻擊魏國城池。如果蜀國像魏國一樣上將千員,北伐的時候對魏國所有相接的城池發動攻擊,諸葛亮在從一處主攻,那情況就不同了。

    劉禪駕馭諸葛亮能力有限

    諸葛亮數次北伐,為蜀國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次北伐中劉禪聽信讒言,再前線取得重大突破性時,召回了諸葛亮。導致此次北伐成活付之東流。如果劉禪對諸葛亮深信不疑,必然聽信小人讒言召回諸葛亮。所以說劉禪覺得駕馭不了諸葛亮,諸葛亮隨時會倒戈一擊,自己佔了江山。這也是北伐無力的一個原因。

  • 4 # 南山有獸焉

    恰恰相反,這才是真正諸葛亮聰明的地方。

    套用現在的一句話,就是,你那麼牛逼,你咋不上天呢?

    時也命也。

    要想統一三國,天時地利任何,缺一不可。

    諸葛亮聰明之處就在於有自知之明,他知道自己不是做皇帝的料,讓他坐劉備的位置,不是不可以,但是他絕對沒有劉備做得好。這是他清楚的。

    要讓他上戰場,他沒有五虎上將猛,這他也是知道的。

    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兒,這點,諸葛亮比任何人都清楚,也比任何人都做得好。

    但盡人事,聽天命。

    有很多東西,並不完全是他能夠左右的。

    比如江東那幫二愣子突然發懵打破平衡,兩個弱國打起來,被北邊乘虛而入。

    要說諸葛亮,他在他的年紀,在自己的位置,做到了極致,這不是普通人能夠做得到的。

  • 5 # 白楊說史

    縱觀中華上下五千年,三國的歷史無疑是最吸引很多歷史愛好者的眼球,因為有《三國演義》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

    這部著作中英雄智謀家層出不窮,但諸葛亮毫無疑問是最bug一樣的存在,神機妙算,羽扇綸巾檣櫓灰飛煙滅,好像所有人的行動都在他的預料之中。

    就是這麼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為什麼不能統一三國,反而只能蜷縮一隅,躲在蜀國的盆地,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蜀國自身實力有限,不足以支撐諸葛亮的戰略

    諸葛亮跟的主公是劉備,劉備雖然自稱皇叔,但是出身苦寒,實力有限。創業初期基本寄宿於別的勢力之下,包括袁紹、曹操、陶謙等等,劉備集團自身實力很有限,及時在最強大的時候,天下十三州,劉備也只佔有益州、荊州兩州。

    而在關羽大意失荊州之後,劉備集團實力大減,甚至說永遠失去三國爭霸的基礎。劉備為了復仇,更是大敗於陸遜的火燒連營,損兵折將,自己死於白帝城。諸葛亮臨危受命,雖然謀劃千里之外,統領蜀國各方,但奈何實力有限,很難有所作為。

    蜀國地理位置偏僻,難以圖取更多地盤

    蜀國的主要地盤是益州,也就是當今的四川盆地和重慶部分地區,雖然四川盆地沃野千里,但是周圍出擊很不方便。蜀道難,對於吳魏進攻很艱難,但是對於蜀國自身也是,進攻魏吳後勤補給很難跟上,每次出擊都是國力的極大消耗。

    蜀漢外部的地區都被統一,吳魏都有傑出人才

    諸葛亮展露光芒的時代,也是三華人才噴發的時代。魏國當時有司馬懿這樣的旗鼓相當的高手,吳國有陸遜等,武將方面也是旗鼓相當,甚至其他兩方勢力在武將方面強於蜀漢。

    諸葛亮很難進一步擴充套件勢力,當時的三國已經瓜分完畢,這就限制了諸葛亮的發揮,就好比一個50公斤級拳擊選手很難擊敗80公斤級的選手,在強大的實力面前,任何技巧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

  • 6 # 歷史漫話

    眾所周知,三國眾多歷史人物中諸葛亮可謂“神仙”式人物。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計謀窮出,運籌帷幄,幫助劉備建立蜀國,三分天下,可謂是“妖孽級”人物。

    其實,瞭解了三國曆史,經常會疑惑,為什麼諸葛亮如此聰明絕頂、神機妙算,然而最終卻沒能夠一統天下,並且心甘情願的做一個謀略家呢?

    諸葛亮忠君愛國,雄才大略,最後“出師未捷身先死”,未能統一三國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資源先天不足,非人力所能解決。新主公“扶不上牆”

    歷史上有一句名言“扶不起的阿斗”,表達的意思就是無能、廢物。三國爭霸後期,劉備大業未盡,撒手人寰,留下偌大江山,劉禪繼位。

    劉備彌留之際,託孤白帝城。之後諸葛亮盡心盡力輔佐新主劉禪,然而,劉禪無能,貪圖享樂,無心朝政,致使蜀國雖有主卻似無主。俗話說,“國不可一日無主”,諸葛亮雖貴為軍師,但絕不可能代替國君之能。自然,蜀國國力逐漸降低。

    蜀國後期無“名將”

    劉備麾下“五虎上將”名震三國,但等到劉禪繼位後,“五虎上將”死的死、老的老,諸葛亮已無可堪大用的將領北伐。魏延雖有帥才,但諸葛亮料其反骨,已被誅殺。後期北伐,諸葛亮因無將可用,屢屢失敗而歸。

    蜀國封閉狹小,資源不足

    劉備進駐蜀國,蜀國雖然有天然防禦屏障,但地理空間狹小,限制發展。三國後期,吳華人口資源是蜀國的4倍,魏國甚至達到蜀國的8倍之多。人口是兵力、糧食的基本源泉,人口差距就是國力差距。

    李白詩云: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

    蜀國交通不便,限制了諸葛亮後期北伐出兵規模與糧草,致使數次北伐無疾而終。

    諸葛亮雖有濟世之才,卻甘心做一個輔佐主公的謀略家,是跟諸葛亮個人有關的。諸葛亮忠君

    諸葛亮出山之前,劉備放下身份,三顧茅廬,禮賢下士。諸葛亮出山之後,劉備尊其為軍事,放手讓諸葛亮施展才華。

    諸葛亮一生甘做謀士,是報答劉備的知遇之恩,三顧茅廬之情。

    諸葛亮愛民

    諸葛亮心繫百姓,不忍百姓受戰亂之苦,也是其出山幫助劉備統一天下的初衷。劉備死後,諸葛亮不願意為一己私慾、讓天下動盪,百姓受苦。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對諸葛亮最高的評價和讚美。為天下百姓計,為兌先皇承諾,諸葛亮一定會盡心竭力輔佐劉禪。因為,諸葛亮輔佐的不是蜀主劉阿斗,而是天下的百姓。

  • 7 # 江山如畫5965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著名軍事家,謀略家,為什麼沒有統一三國呢?真甘心做謀略家嗎?

    諸葛亮被司馬徽和徐庶推薦給劉備,在《隆中對》中具體分析當時時局,提出了劉備三分天下的構想和實現方案。劉備的確按著這個謀略,也確實實現了。得荊州益州入川取漢中。

    這就是在取得漢中之前。也是劉備最輝煌時期,那時文武賢才很多,武有關羽張飛魏延趙雲等,文有法正,龐統等。這個時期,大家都是團結和諧,共同抵禦敵人,每個人做到用武之地。

    雖說諸葛亮在蜀軍有一定地位。但是法正和龐統地位也不低,劉備也非常器重法正和龐統。法正在入川和取漢中都做出突出貢獻,如他勸劉璋投降,用計斬殺夏侯淵,劉備才封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深得劉備的賞識和信任。陳壽也稱讚法正奇才和曹操的程昱郭嘉齊名。以至於法正死時,劉備悲痛欲絕,又封他為翼候。龐統也得到劉備的賞識敬重,在攻川時,首選其人,不幸中埋伏犧牲。在這時期衝在作戰前線多為法正和龐統。諸葛亮在後方管理。

    在這時期,有一個人不得不說,那就是魏延,他雖不是荊州集團人,卻得到劉備的重用,他可以和關羽相提並論的五虎上將之一。他的謀略和指揮能力,充分得到劉備的肯定,並做漢中縣令,鎮守這重要軍事咽喉之地。

    這個時期劉備不只是有諸葛亮,還有法正和龐統等人輔助,魏延在軍中也發揮主要作用。

    有人說諸葛亮做三分天下,法正和龐統去完成不無道理。

    荊州的失陷,關羽被殺,劉備發動“夷陵之戰

    ”身死白帝城之後,法正和龐統也離開人世,

    這之後諸葛亮才掌握蜀漢大權,也就是政權被荊州集團控制。夷陵之戰諸葛亮沒有說服劉備,他也說只有一人能說服劉備不發動對東吳作戰,可惜法正已死。這場戰爭使蜀漢損失慘重,損兵折將,從此大傷元氣。

    在劉備白帝城彌留之際,把荊州集團的諸葛亮,楊儀,費禕蔣琬聚在一起,交代待後事。

    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掌握軍政大權。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在軍事經濟都不景氣下對曹魏發動六次戰爭。但是無一次而成功。在第一次伐魏時,魏延提出“子午谷奇謀”給他5000騎兵走小道直取長安,然後大軍形成兩面夾擊可勝取長安,但是沒有得到諸葛亮同意,他們兩人在作戰上就有了分歧。

    諸葛亮作戰上也先用荊州集團人,如在馬謖失街亭一事上可以看明。一個謀略文人,沒有作戰經驗,卻還要去鍛鍊馬謖的軍事才能。

    失敗後,無奈殺了馬謖,使他失去一個得力助手。這街亭如魏延堅守,也不至於弄到如此地步。用楊儀管理後勤工作,由於魏延孤傲性格,常與楊儀發生矛盾。諸葛亮也袒護楊儀,排擠魏延。等到諸葛亮在五丈原彌留之際,諸葛亮交代善後撤離等事宜,並把這指揮權交給了楊儀,讓魏延斷後,如魏延不聽命令,就隨他而去吧!從這也可看出諸葛亮對魏延軍事才能的肯定。如能北上抗魏,也是延續蜀漢的火種,也有一絲希望。比撤退時發生內訌要好得多。

    由於楊儀和魏延存在長期矛盾,藉此機會,就把魏延殺了,他和馬岱說魏延謀反,也是長期諸葛亮對魏延的排擠造成的。使魏延被架空,沒有實權,權力都掌握在荊州集團手裡,並不是所說魏延孤傲性格害死了他的主要原因。這樣抗魏名將最後遭到悲慘下場,諸葛亮應負主要責任。

    這就是我分析諸葛亮先期和後期的謀略,諸葛亮在這先後時期權力的變化。有三分天下的謀略,又實現這構想,卻沒能統一三國的原因。

  • 8 # 沙羅雙樹之樹先生

    在經濟實力上當時蜀地的經濟,是三國中最落後的,當時三國中北方的經濟是最發達的,人口也是最繁榮的,吳國位於東南,屬於南方地界,當時的經濟還不如曹操坐擁的北方,南方的經濟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後,大批的北方人,逃到了南方,南方的經濟最後才超過了北方。

    人口無法比擬曹操掌控的地界,人口大約在1000萬到1200萬,當時的蜀國,和吳國加起來,人口只有在300萬到400萬左右。這也是為什麼,當時曹操近80萬士兵赤壁戰敗,很快就可以重新建立起來一支強大的軍隊,就是因為人口比例的問題。反觀劉備和孫權,他們如果損失慘重,對他們來說就是滅頂之災。而且三國中,蜀地由於地勢原因,很多地方還處於蠻荒未開發,很多人那還無法進行統一的管理。

    諸葛亮一人難以支援,蜀漢大小事務,基本上都有諸葛亮一個人來處理,諸葛亮雖然在政務上處理能力相當強,但是人總歸不是鐵,也有精力耗盡的時候,所以呀,50多歲的諸葛亮就病態外露,那是因為他對國事操碎了心。

    最後講講諸葛亮北伐意圖,進攻即是防守吧,而且在諸葛亮北伐的時期也是曹魏政權比較動亂的年代,也是司馬懿和曹氏政權一個博弈的時期,在北伐這件事上諸葛亮和司馬懿無形當中好像達成某種默契,互為犄角,相互幫助吧,諸葛亮艱難的支撐著蜀漢政權,司馬懿為了真正的控制曹魏政權而蓄勢待發。歷史永遠是歷史,我們只能在歷史中去猜測,或者是分析,至於當時的情況,每個人的心態,我們是無從得知的,淺而答之!

  • 9 # 始終先生

    諸葛亮,字孔明,號臥龍居士。被羅貫中譽為三國第一謀士。

    諸葛亮出身布衣,註定了他要想出人頭地,必須要投靠一方勢力。回想一下劉備三顧茅廬時期,當時東漢末期實力比較大的諸侯,袁紹、曹操、孫權、劉璋、劉表、馬騰、劉備。

    其中,袁紹和曹操屬於第一集團,實力最強,身邊謀士環繞。袁紹身邊有四大謀士田豐、許攸、審配和逢紀。而曹操身邊則有郭嘉、荀彧、荀攸、程昱和賈詡五大謀臣。諸葛亮想要在這兩個勢力內有所成就斬獲頭角,除了自身的實力,還需要很大的運氣和機遇,畢竟對於上述9人來說,他是新人。

    再看劉璋、劉表、孫權所屬的第二集團軍,孫權地處江南,隔江自守有餘,東進中原有些難度,且身邊有周瑜、魯肅兩大智囊。劉表胸有大志卻猶豫不決,前怕狼後怕虎,以至於直到曹操派曹仁攻打新野的劉備,劉表都沒能抓住籠絡劉備的機會。劉璋則胸無大志,坐守益州,只求得逍遙一生,不參與中原群雄逐鹿。以諸葛亮的聰明才智,自然會判斷出投靠這三方勢力,很難完成胸中大志。

    馬騰地處偏遠地區,且實力太弱,沒有能夠支撐逐鹿中原的實力。

    而劉備當時的實力是墊底的,只有新野一個小縣城。但劉備前來請諸葛亮,說實話,我個人猜測,諸葛亮當時未必看好劉備,他看好的可能只是以劉備為跳板,做出一番成績,讓自己揚名,方便以後跳到更大的勢力當中去。所以,諸葛亮投靠了劉備軍團。

    在劉備託孤後,諸葛亮有機會取代劉禪,自立為王嗎?

    答案是否定的,肯定沒有。

    為什麼我要這麼說呢?

    首先,益州不是劉備的,是劉璋的,劉備取代劉璋建立蜀漢後,蜀國的朝廷可以分為兩個勢力,一方是一直追隨劉備的舊臣,一方就是劉璋的舊臣現在歸順與劉備。劉璋是繼承其父劉焉的益州牧,換句話說,益州是劉璋父子兩代人統治的地方,雖然在歷史上沒有什麼大的作為,但益州在二人的治理下一直很安定。當初劉備入主成都的時候,成都的百姓是打算反抗的,劉璋為了百姓才開了城門投了降,由此可以看出,劉璋父子對益州的百姓還是非常的寬厚仁慈的。所以我們可以想象得到,歸順劉備的劉璋舊臣,心裡是否真的心甘情願。

    所以劉備入主成都後,諸葛亮第一時間就制定新的立法,除了舊治的不適用,也許和肅反有一定的關係。

    劉備白帝託孤後,益州立刻發生了變故。朱褒、雍闓、高定等叛變,南中豪強孟獲參與其中,也正是因為叛亂,才有了建興三年諸葛亮南征的戰役,也成就了七擒七縱孟獲的佳話。

    有的人不夠隱忍,劉備一死就開始叛亂,被發現,被平定。但那些足夠隱忍的呢?朱褒、雍闓之流是僅此一例,還是還有其他的人沒被發現呢?此時諸葛亮要想制衡劉璋舊部,就必須且只能依靠那些追隨劉備的老臣了。

    作為聰明如斯的諸葛亮,當時要做的,且能做的,就是打一場漂亮的外戰,來震懾蜀國那些心裡還有著蠢蠢欲動,犯上叛亂的宵小。(其實就和大選的時候透過政績為自己拉選票是一個道理)

    所以諸葛亮更不能在此時取代劉禪。所以諸葛亮迫不及待的發動了北伐的戰爭。

    這裡要提一下另外兩個人,馬謖、姜維。

    為什麼諸葛亮揮淚斬馬謖?因為諸葛亮真的真的很看重馬謖,馬謖很聰明,且是半路投靠的劉備,對劉備的忠誠肯定不像關張那樣。我相信諸葛亮當時是真的把馬謖當成自己的弟子和勢力來培養,任命馬謖為參軍,但凡有軍事討論,馬謖必出席,二人時常秉燭夜談,共睡一榻。馬謖失了街亭,導致諸葛亮北伐失利,諸葛亮錯失瞭如此大的政績,對他震懾益州宵小,對他在蜀漢更進一步,都是一個不小的打擊。所以諸葛亮揮淚斬馬謖,一是為錯過了機會而流淚,一是為可惜了馬謖這個人才而流淚,再一就是為看錯了馬謖而流淚。

    諸葛亮為什麼把姜維培養成接班人?姜維是諸葛亮北伐時從魏國投靠來的降將。按正常的道理來說,剛投降的人,都要沉澱一下,一是觀察真降假降,二是要等待何時的機會試探一番。但姜維卻直接得到諸葛亮的重用,這一點不是很奇怪嗎?

    姜維頭降後,諸葛亮就直接命他為倉曹掾,倉曹掾是幹什麼的?掌管糧食的。在那個時代,糧食就是戰略物資!一個降將上來就掌管戰略物資,並且還是一個配給了5000虎步軍的倉曹掾。這是真的對姜維很放心,還是說此時的諸葛亮,在用姜維培養自己的私人衛隊?

    姜維肯定是個很聰明的人,所以諸葛亮從他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希望,什麼希望就不得而知,可以說是實現《隆中對》對劉備的承諾,亦或是說實現《隆中對》自己心中的野望。

    只是諸葛亮萬萬沒有想到的是,234年,年僅54歲的他就撒手人寰了。不但沒有實現對劉皇叔的承諾,也沒有實現自己心中的那不為人知的野心。

    再說一個旁枝細節以資佐證。

    世人如何誇讚諸葛亮的,大家還有印象嗎?事事親力親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如果諸葛亮心中沒有自己的小九九,他為何不敢放權呢?難道蜀漢真的無人可用嗎?如果他把自己的心思只放在軍事上,我相信他不會英年早逝。所以我猜測,他不敢放權的原因,是因為他知道沒有自己的勢力,他沒有辦法把一些關鍵位置交與他人替自己分擔,因為那些人可能是劉備的人,劉禪的人,劉璋的舊部,獨獨不是他諸葛亮的人。

    所以說,人太聰明瞭,往往也不好...

  • 10 # 百文摘

    縱觀歷史,能統一天下的主要有兩種情況。

    第一種情況是:一個皇朝已經失去了民心,有人起義,天下大亂,這時一個人物能得救人於水火,得了民心,加上良臣勇將的輔助統一天下。

    第二種情況是:天下分為幾國,當其中一國衰弱或當權者無能時,另強大的一國趁機消滅它統一中國。

    漢高祖劉邦時,是前一種情況,當時天下分被各大大小小的王分割,劉邦在一群英雄的幫助下統一中國,漢光武帝統一天下時,是因為王莽無道,人心思漢,而當時的綠林、赤眉起義軍只是一時代表了人們的不滿,並沒有得到人心的號召,所以在漢光武帝能興復漢室。而劉備的情況卻沒這麼好,東漢末年當權者無道,漢朝劉氏政權已失人心,劉備個人雖然比較得人心,但對於興復漢室已沒多大作用。而且蜀漢是個小國,魏國和東吳都比較強,這就使得劉備即沒有上述第一種情況的優勢,也沒月第二種情況的優勢。最後三國讓晉國統一,晉一統天下就屬於第二種情況。

    諸葛亮沒能一統天下,並不是他沒有蕭何的治國之能,也不是他沒有韓信的用兵之策,而是劉備關羽他們毀滅了本來就很小的一統天下的機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收銀員需要注意哪些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