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聽聞劇中保姆是華哥真正的乾媽?是不是真的呢?
10
回覆列表
  • 1 # 一家人看電影

    電影《桃姐》是在2012年3月8號上映的一部溫情文藝電影,相信只要是文藝愛好者和影迷幾乎無人無知,典型的許鞍華電影。

    電影主要講述的是一位生長於大家庭的少爺羅傑(劉德華飾)與自幼照顧自己長大的家傭桃姐(葉德嫻飾)之間所發生的一段觸動人心的主僕情。特別是葉德嫻所飾演的桃姐,作為少爺家傭人的角色代入,還原生活常態貼近人物內心,整體入木三分,因此本片斬獲金馬男女雙佳,也是毫無問題。

    看完這部劇其實很多人都在揣測葉德嫻和劉德華在現實中的關係是怎麼樣的,網路上都是眾說紛紜,我現在給大家列舉幾項相對於而言比較真實的推論。

    第一 葉德嫻和劉德華是母子關係:他們兩人初次合作始於《獵鷹》,在這部戲中劉德華飾演的是年輕警官江大偉,而我們的葉德嫻飾演江大偉的母親,從此和劉德華結下了一段至深情緣,並且成為劉德華的第二個“媽媽”。

    第二 葉德嫻和劉德華是情侶關係:葉德嫻憑藉在《桃姐》中的精湛演技和入木三分的人物刻畫,勇奪當時的影后桂冠,成為了當晚華語影片中最大的贏家。在此之前劉德華還坦言:葉德嫻不拿獎,那是評委沒眼光。甚至還坦言說到他與葉德嫻是朋友但更像是情侶。由此可見兩者關係並不一般。

    第三 葉德嫻和劉德華是姐弟關係:《獵鷹》這部電影之後兩人又合作了《法外情》,兩人在電影中的關係同樣也是飾演的母子關係。在那段拍戲時間裡,兩人幾乎都是一起拍戲,戲下兩人也會經常在一起聊天,互相照顧互相關心,就像姐姐對於弟弟無微不至的關心一樣。

  • 2 # 小聰精選

    看了許鞍華導演的《桃姐》。影片即將末尾,羅傑在為桃姐辦理喪事告別會,我偷偷地注意到Y的眼角有些許淚光。其實,讓我頗為詫異的反倒是她並不像其他的電影和電視節目那樣哭得難以自拔。這自是許鞍華的功力所在,不刻意、不用力、不煽情,簡簡單單地把一個老傭人最後的時光真實地表現出來。恰是這種簡單的真實,最能擊中你內心那一片柔軟的地方。

    劉德華在《桃姐》的紀錄片中,說:“我不怕老,也不怕死,但我怕不健康。”生老病死,老去總要帶著病痛。事實上,對於窮困,我最大的憂慮不是買不起房、買不了車、娶不上老婆。我最大的憂慮是,假設有一天父母衰老生病,我該如何湊出那恐怖的醫藥費?這一切終將到來,為人子女該盡的孝道是不能躲避的,但假設同時又要供房、要養小孩、要人情呢?沒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如何保障父母的健康?

    現在的我們,幾乎人人月光族。母親總說我對於錢沒有一點規劃,遇到突發事情就會陷入僵局。是的,年輕的我們總是太過自私,總想著要旅遊、要電影、要衣服。誰會想過每個月留下錢“還”給父母呢?母親每個月的全部錢都給了家裡,自己幾乎沒有任何關於自己的消費。他們,還能工作多久?我們,還能任性幾年?未來,當我們為人父為人母,是否也是這般迴圈?

    我的父母認為人這輩子就該是這樣的:成家立業,把子女養大,供他們讀書,為他們建房子,幫助他們娶妻嫁人,有需要幫帶孫子的就幫帶著。然後就準備簡簡單單地過過晚年了。

    “給我們一口飯吃。讓爸爸喝口酒就行了。”父親如是說。

    《桃姐》片中有很大的篇幅關於老人院。每個老人院中的老人,背後總是一串不怎麼喜劇的故事,我總有一絲為每個老人立傳的衝動。紀錄片裡有采訪過一些路人,幾乎沒有人願意年老的時候在老人院中度過。去年某月,我曾去過臺江的老人院中做過一次義工,拿西瓜給老人吃。這座老人院中的老人們很多都已無法行動,起居都要工作人員照顧。看到我們過去,他們都顯得非常開心,一個勁地向我們表示感謝。人是輪迴的,老人們在最後的時光變成了小孩。一個老爺爺不好意思地衝著我伸手,示意想再吃一片西瓜。我笑著遞給他,他開心地囫圇吞棗起來。由於大多數老人只會福州話,沒多少機會深入聊天。

    影片裡還有個中秋節的細節。電視節目來做活動、小朋友來獻愛心,都不過是一場秀。老人們表面開心,事實上疲憊不堪。我在做義工的時候,也有這種擔慮,恐驚擾了老人的正常休息。

    堅叔是《桃姐》中的花花公子,經常向人借錢去找妓女服務。老人們的性慾望總是被我們和他們自己刻意遺忘。但遺忘不代表不需要。有些城市的公園角落,形成了“老人花園”。只需要花幾塊錢,就能在公園的偏僻草叢中重回“春天”。我無意去批判或者可憐這種現象,但這現象無疑值得給些重視的訊號。

    《桃姐》裡,神父說:《聖經》上說了,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

    神父還說:人生最甜蜜的歡樂,都是憂傷的果實,人生最純美的東西,都是從苦難中得來的。我們要親身經歷艱難,然後才懂得怎樣去安慰別人。

  • 3 # 老王愚樂

    許鞍華導演的《桃姐》講述:桃姐(葉德嫻 飾)是侍候了李家數十年的老傭人,把第二代的少爺羅傑(劉德華 飾)撫養成人。羅傑從事電影製片人,五十多歲了仍然獨身,而桃姐也繼續照顧羅傑,成為習慣……一日,桃姐如常到街市買菜,回寓所煲湯、做好滿桌的飯菜,在等待從內地出差回家的羅傑,桃姐看著窗外的街景打發時間 ,不知不覺間卻竟昏迷在地上……桃姐醒來時發現自己身在醫院,桃姐是中風了!一邊手臂不能活動自如,必須利用物理治療儘量恢復活動能力。

    羅傑在百忙工作中為桃姐找合適老人院,期間巧遇昔日電影拍攝認識的草蜢哥(黃秋生 飾),桃姐出院來到老人院,環境陌生,院友怪異,桃姐強裝鎮定。羅傑工餘常到老人院探桃姐,主僕閒話家常一如母子,仍保持互相揶揄調侃習慣,桃姐嘴硬心甜,院友羨慕。 羅傑特意帶桃姐參加電影首映禮,桃姐首次刻意打扮準備,取收藏已久的名貴衣服出發赴會;首映禮上桃姐大開眼界,更終有機會見到電影明星,桃姐感嘆自己有生之年已然無憾……

    《桃姐》裡講的就是生活中的事兒,很親近,很自然,也很感傷,導演沒有可以去製造衝突噱頭,而是一直的輕描淡寫的寫實,不刻意不強求,很喜歡這種電影!喜歡這樣的導演。

  • 4 # 梁良公子影評

    好看!今天是婦女節,很多年輕人自稱女王,過的是女王節!

    《桃姐》這部電影,七年了,老早就看過的我,突然想寫一寫。

    導演是許鞍華,衝這三個字,就讓人很放心,許導演作為女人,她能把電影拍得很細膩。

    第二個讓人放心的原因是,主演是葉德嫻和劉德華,多年前他們就演過母子,現在重聚在這部片,不是母子,但勝似母子。

    中國,已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 鏡頭波瀾不驚,帶人認真地看待漸漸老去,漸漸失能的老年人。

    人一老,就得面對很多的風險,失去意識的,活著沒質量;失去金錢的,讓人嫌棄;失去老伴,性需求和傾訴慾望被子女忽視,當作不正經。

    老年人,這一群體,不得不面對自己漸漸失去的東西越來越多,且怎麼抓也抓不住。 健康,物質,親情,每一項,無可避免的打擊的都是老人們自己的尊嚴。

    所以,本片說的,不是一位桃姐而已,也是千千萬萬位服務家庭,忽略自己的“桃姐”。

    桃姐(葉德嫻扮演)從小命苦,13歲有幸得一戶人家收留,並在梁家留下來作傭人,這一做便是60年,伺候了他們家四代人,梁家人是信主耶穌的一家,對待桃姐很好。

    儘管這樣,桃姐在他們面前一直小心翼翼,她從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個傭人的本分。

    桃姐一生未嫁,估計也沒有拍過拖。 梁家最年輕的少爺羅傑(劉德華扮演),是務實派,影片開頭,他對桃姐很漠然,不是不關心,而是像很多中國母子一樣,安然享受母親為自己做的一切體貼的事,習以為常。

    他們不會去想,母親們,會老去。 而作為母親,也習以為常,感覺到自己老去時,希望的,不是“少爺”生活能自理了,而是,有人接棒了最好。

    這個接棒的人,可以是“少爺”的妻子,也可以像桃姐那樣,心心念念想為羅傑,挑一個新傭人,結果要求太細緻又條件太苛刻,應聘者轉頭就走。

    她的一生,都圍繞著主人一家,身為保姆,她買菜做飯,為了挑到又靚又便宜的菜,被菜市場的夥計捉弄,在凍庫裡一邊挑大蒜,一邊凍的瑟瑟發抖。

    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收拾家務,愛乾淨的桃姐把少爺羅傑照顧的服服帖帖,只有少爺上班了,剩下她一個人時,才是她自己的時間。

    有一個畫面我印象深刻,安靜的家裡,洽到好處的光線下,桃姐抱著一隻貓咪。

    桃姐去蔬菜店選菜時,她會一面穿外套,一面戴老花鏡,還不忘對店貓打招呼,順便自嘲:它不理我。

    還有導演故意給一隻鐵鍋拍的特寫,羅傑說很久沒吃牛舌。 桃姐抬槓道:既然很久沒吃了,就不要吃了。

    中風那天,還未出事的桃姐為羅傑做牛舌:下油,擱蒜、姜、八角、大料,放入牛舌,細火慢燉。 她的手還很穩,有條不紊地操作著。讓人莫名安心。

    我在螢幕外,吞了吞口水,很想吃的同時,也想起了我的媽媽和婆婆。 她們操勞半生,都是為了溫馨的家。

    桃姐後來入駐養老院,實屬無奈之舉,她有房子住,羅傑家境優渥,在香港還能住得得舒適。

    但是,“房子”和“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桃姐生活不能自理後,我們才驚覺,她有房子住,沒有家,沒有她自己的家。

    她開始擔心金錢的問題,自然這一家人已經把桃姐當做親人,羅傑叫她不要為錢擔憂。

    養老院裡有更令人害怕的事情,摔一跤的老人可能就就此掛了。

    來日並不方長。

    也有重男輕女的老人,一碗水沒有端平,壓力大的女兒埋怨母親:東西都留給兒子,兒子對老母不管不顧,最後出錢又出力的人,總剩下女兒。

    這樣的題材,自然會引起很多中國家庭的共鳴。

    無奈,又真實得可怕。

    還有秦沛演的老頭,他還沒有失能,能走,能跳,能泡妞。可以說是養老院裡最帥的老頭了,可他也不得不面臨一個很尷尬的問題:性需求。 他不得不找養老院裡的其他老年人借錢,去消費他心中所想。

    每個人都不容易,所幸羅傑很照顧桃姐。時常抽空來探望她。話風也變了,笑容也多了。

    桃姐:你真是好靚仔啊!

    羅傑:桃姐,你也好靚女啊!

    配角如秦海璐,也演得很好! 演羅傑的母親王馥荔,也很真實。

    最後桃姐過世了,她應該沒有遺憾,因為片中也沒有說過,她對她自己的人生有什麼追求。

    如果有,應該也是做好一個一百分的傭人吧。

    正如臺詞裡說:天下萬物都有定時,哭有時,笑有時,生有時,死有時。摘自《聖經》。

    許鞍華在一次採訪中談到拍《桃姐》的原因,她說並不是因為香港的老人問題很嚴重才拍的這部電影,而是因為自己也64歲了,卻仍然連房子都買不起,她一生未婚,沒有子女,對自己的晚年也充滿恐慌。

    這是許鞍華拍這部電影的原因。

    我是梁良公子,祝你三八婦女節快樂!女人,要愛自己哦!

  • 5 # 我是文三豐

    一部《桃姐》,戲裡戲外都是人情味

    戲外不多說,許鞍華導演有難處時,劉天王伸出援手,不僅擔任本片的製片人和男一號,還充分利用自己的人脈資源為本片造勢。電影上映後,廣受好評,獲獎無數,許導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飲水思源,劉天王居功甚偉。

    有趣的是,甯浩導演也來客串電影。其中一個鏡頭,他歪在椅子裡,叼根菸,脖子戴金鍊,那副愛搭不理的造型,你在《無人區》也能看到。說好聽了這叫“霸氣外露”,直白點就是一副痞樣。可見到劉天王,他蹭地站起來,有點唯唯諾諾,臉上浮出羞澀的笑容,小學生收到小紅花獎章就是這樣的表情。眾所周知,《瘋狂的石頭》火了導演甯浩,而他的貴人,就是劉德華。鏡頭裡,華哥親切隨和,寧導恭謹有禮,賓主盡歡,人情長流。

    戲外說完,聊聊電影。

    初看桃姐買菜的戲,十分難受。那幾個商販忒壞,故意調低冷庫的氣溫。桃姐在裡面擇蒜,凍得大聲求助。他們聽到,笑作一團。“幾個大男人居然欺負老太太。”我如是想,一度看不下去電影。但時隔許久,重溫這一段,感受變了。

    且看,其他顧客僅僅隨意翻了翻攤上的疏品,商販便不耐煩地嘀嘀咕咕,而見到桃姐,不僅笑臉相迎,還允許她進自家冷庫選東西。桃姐逗貓取樂,隨後慢吞吞地穿外套,戴眼鏡,嘴裡絮絮叨叨,商販依然和顏悅色,與她閒話家常。一切都表明,雙方關係親密。至於整蠱桃姐,現在看來更像小孩子的惡作劇。

    桃姐和男主在飯桌和茶几旁的日常互動,是我最喜愛的一段鏡頭。男主打量桌上的菜餚,一抬手,桃姐正好遞來米飯。他坐沙發上喝茶,見桃姐切好水果送過來,自然地翹起二郎腿。男主看似平常的兩個動作,實則濃縮了二人數十年的主僕情誼。我想起上學時,父母也是如此無微不至的照顧,精心的一日三餐、書桌上的零食、床上的換洗衣服,一點一滴都是家人的愛護。如今反思,有些瑣事一如男主那樣習慣成自然,深感慚愧。所以,我很喜歡桃姐這個角色,有太多家中長輩的影子。

    鏡頭一轉,桃姐捧個小碗,站在廚房吃飯。男主想吃牛舌,她當即拒絕,一句“你的心臟還想搭個橋啊”,聽著暖心不已。我的父母在飲食起居方面同樣規矩甚多。我煩了,爭辯幾句,結果招來更多數落。有時候外出居住,他們的話就在腦海裡翻騰,指導我做這做那。朋友來家裡玩,鬧得我看不過眼,忍不住說幾句。對方立刻回懟:“好煩啊,你又不是我爸。”我悚然醒悟,原來父母的說教,早已深入骨髓。

    電影裡的敬老院,是人情淡薄的衍生品。兩塊薄板闢出的房間,一格格如同監房,住著名為老人的囚犯。他們有的痴痴傻傻,有的嚼食費勁,還有的互換假牙,讓冷眼旁觀的桃姐嫌棄至極。她勸男主不用來看她。可哪次接她外出,她不開心?

    桃姐時日無多,男主一家與她愈發親厚。在外人面前,男主認桃姐當乾孃。男主母親來看她,同歲的女人,一位精神矍鑠,另一位老態龍鍾,令人唏噓不已。男主家已經四世同堂。遠在大洋彼岸打來電話問候,末了還接去拍合照,與男主母親並列。桃姐幾十年地辛勤付出,已經成為這個大家庭的一份子。

    《桃姐》是一部滿溢人情味的電影。刨去那些奪人眼目的明星客串,它的人情味體現在人與人、甚至人與動物的交往中。男主朋友對桃姐的回憶,桃姐對寵物貓的掛念,這些不經意的真情流露,展現生活真諦的一角。桃姐的故事就像路邊的一簇丁香花,行色匆匆的旅人偶爾瞥到,沒放心上。以後某個清冷的夜裡,讀書深思,忽然記起那抹花香,反覆咀嚼,換得一夜好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樟木箱子尺寸製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