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121心理
-
2 # 等等阿撲
孩子的語言發育有早有晚,雖然你的寶寶說話是晚了一些,但不用過度擔心,再觀察幾個月,寶寶說話很快的,一旦開口,一個月就什麼都會說了。
-
3 # 棒棒糖小王子
不知寶寶具體是什麼情況,但如果孩子發育一切正常,我可以告訴你,你說的這個情況很正常!
每個寶寶的發育情況不一樣,說話早晚也會不同。很多資料都顯示兩週左右,寶寶的詞彙量能達到二百或三百,你的寶寶大腦裡肯定也儲存了這麼多詞彙,只是他沒說出來而已。
我崇尚順其自然。比如就走路來說,有的小傢伙十個月就會走,儘管本人也不提倡孩子早走路,但他就是會走了,說明他的小腿能夠支撐起他的小身體了;而有的小寶寶一週二個月三個月才會走,也就是小腿現在才長結實,才有友撐力,你能說他發育不好嗎?我家閨女,一週七個月也只會叫爸爸,已經持續了好幾個月,而且讓她叫媽媽也是爸爸,簡直視每天陪伴她的媽媽為空氣但是她愛玩愛鬧愛撒嬌,發育良好,我很享受女兒的成長過程,就像她學會自己走路之前始終不願把攥著大手的小手鬆開一樣,我就陪著她走,直到她勇敢的那一天。
還有我身邊的一個例子。親戚家的一個小男孩三歲之前一個字都沒說過,家人一度認為這是個小啞巴。但滿三歲後,他的話就如滔滔不絕的江水,而且學習特別棒,考上了南京大學,目前也在南京工作,安了家,可以說是同輩中發展最好的。
當然,順其自然不代表撒手不管,有時間還是要給寶寶必要的引導。祝你的寶寶健康快樂!
-
4 # 戀纞
我覺得是正常。我家寶寶30個月才開始叫爺爺,奶奶,叔叔,30個月之前只是會叫爸爸和媽媽。從31個月開始三個字,然後陸續的大量說連句了。現在整三週歲,已經能和大人對話,出去外面玩,見到長輩自己會主動打招呼問好,說“你好,再見,去我家玩”之類的話,而且能自己一邊玩一邊嘴裡叨叨著過家家,最近還能哼唱兒歌了(魯冰花),歌詞,調都是對的,總之現在跟說話早的孩子比沒有一點差異。
30個月之前,她不說話,怎麼教都不開口,你跟她說話,她就盯著你看,到了一般孩子能開口說話的月份我也著急,都想帶她去醫院看醫生了,後來在網上查找了一些相關的資訊,主要是擔心她有自閉症傾向,但是她不聾也不啞,還會叫爸爸媽媽,你讓她去做什麼,她也明白能夠執行,所以我選擇了觀察。因為我看網上好多人說由於寶寶不怎麼開口說話帶寶寶看醫生,最後被定性為自閉症,可是出現過很多誤診,最後耽誤了孩子的健康成長。
所以你也不要太著急,多觀察她的行為,首先判斷是否聾啞,是否能跟陌生人接觸,是否能夠聽懂你的說話(簡單的寶寶能理解的)。現在孩子說話晚的很多很多,都說是由於家裡人少,大人玩手機不跟孩子交流,錯過了孩子語言開發的重要時間。具體因為什麼原因真的也不好分析總結,總之最後能夠正常對話就好。
-
5 # 哲寶媽媽的育兒經
如果寶寶按期檢查過身體都健康,精神狀態也都很好,同齡段的其他事情都可以學會,就只是語言發育比較滯後,這種情況一般來說,大腦發育不良雖然可能會影響寶寶的語言發育,但也不是絕對的。寶寶說話晚的原因有很多,如,1.平時大人與寶寶很少說話,使寶寶少得到練習的機會,父母引導得少,從而影響寶寶的發育。
2.還有一些家庭對寶寶過於遷就和溺愛,總是根據寶寶的眼神和手勢來滿足他的要求,忽視了寶寶的語言訓練,致使用其他的方式替代的說話的習慣,從而延緩了寶寶語言的發展。
3.另外,寶寶如果長期營養不良,體弱多病,或者聽力不好,也會造成語言發展延緩。
以上原因都排除的話,寶寶2歲多了還是語言發展較差,寶媽任然堅持試著在寶寶面前多表達,多做語言的溝通,引導他模仿大人的講話!還是效果不理想的話,再帶寶寶到醫院檢查清楚,找找原因,問問醫生的意見和建議了!
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寶媽的耐心,培養一個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特別是嬰幼兒尚無法溝通的情況下,更需要父母的耐心陪伴和慢慢的引導,切忌操之過急,心態放平和!
-
6 # 兔兔呢呢
正常來講,兩歲的寶寶已經掌握了大量的詞彙,也會說一些簡單的語句。和同齡小孩相比,你家寶貝只會叫媽媽,寶媽可以看看寶寶的直系親屬小時候是否有這種現象,是多大開始說話,如果有那就無需擔心。另外,家庭中出現多種語言和家庭氛圍也會造成寶寶說話晚的現象,如果以上都沒有建議父母帶寶寶去兒童醫院檢查,看寶寶的語言發育能力遲緩的原因。
父母發現寶寶語言發育遲緩切記不要操之過急,不要對寶寶不耐煩,更不要對寶寶說笨之類的詞,寶寶的心很敏感,任何情緒都會影響到寶寶以後的性格發展。像我們的偉大發明家愛因斯坦四歲才開始說話。
父母可以多和寶寶說話,多帶她和同齡小朋友玩,家庭氛圍一定要溫馨有活力,相信寶寶總有一天會給你驚喜。
-
7 # 夢的港灣
一般來說,正常嬰兒在7~8個月時,就會模仿聲音,1歲左右會叫爸爸媽媽,1歲半會說十來個字,能聽懂簡單的指令,2歲左右會提簡單的問題,但是,每個寶寶的發育有其個體差異,語言系統也不例外,當然,如果明顯落後4、5個月甚至更長時間才有這些表現,就要考慮是不是語言發育遲緩或智力落後的問題。
就你說的2歲的寶寶開始叫媽媽的情況,我認為如果寶寶身體其他指標在正常範圍內,比如身高(參考值80.5~105cm),身高(9.5~19kg),應該還算是正常的,語言發育也不算太遲緩,只要加強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是沒有問題的。
如果覺得寶寶比起同齡來說話有點遲,也不用太著急,爸爸媽媽們在平時也可以加強這方面的引導,創造語言氛圍引導寶寶講話。這是因為 爸媽和寶寶交流的質量和頻率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寶寶語言發展方面的個體差異,常聽到爸媽對他說話的寶寶要比不常聽到的寶寶懂得的詞要多得多。
比如,爸爸媽媽們可以讓寶寶的注意力集中在某個物品或某件事上,然後說名稱,用語法結構簡單的短語跟孩子交流,最簡單和有效的就是反覆跟他講眼前的事,起床啦,穿衣服啦,洗臉洗手啦、吃飯喝水……要選擇正在做的,或者寶寶正在注意的事情,喂寶寶吃蘋果時,就可以說“蘋果”;或者用一個短語“這是蘋果”。 總之,做什麼,見什麼,就跟孩子說什麼,久而久之,父母就會發現,他已能理解很多話,並會在父母照料他的時候,按照大人的指點做動作。比如給他穿衣時媽媽說“小手伸直”他就會伸直胳膊。更令人驚喜的是,他還會不斷地說出一些大人沒有刻意教給他的詞,比如“掉”、“拿”、“沒”等等。這實際上得益於長期以來,孩子對父母語音的記憶。
還有就是一般寶寶比較偏愛經常照顧自己的媽媽的聲音,因為伴隨著媽媽的聲音,寶寶生理和心理方面的需求都能得到滿足。媽媽更傾向使用兒語來和寶寶交流。兒語一般具備較高水平的音韻、較大的音訊範圍,且多樣化和音調誇張,單詞重複。月齡較小的寶寶比較偏愛具備這些特點的聲音。兒語常和媽媽一起出現,讓寶寶感覺良好。如果說媽媽更傾向於以寶寶的發音能力去反應寶寶,爸爸則更關心寶寶語言的數量和質量。 一般來說,爸爸用的詞彙更多,爸爸很少使用兒語,對寶寶語言的規範化更有促進作用。 此外,在對寶寶說話時,如果父母的語氣和表情親切、愉快,寶寶的反應會更好,因為他會覺得,父母與他說話是一件高興的事情,最能激發孩子說話的慾望。
總之,只要寶寶智力發育沒有問題,說話遲一點也不必太擔心。
-
8 # 為伱失了訫152992584
你好!如果說寶寶2週歲還只是會叫媽媽的話,那是不正常的。可以確定為語言發育遲緩。但並非啞巴,因為啞巴是無法這樣叫媽媽發出聲的。寶寶這麼大還不會說話。
第一:我們首先考慮的是是否聽力有問題,聽力有損害的話,寶寶聽不清聲音,或者聽不清全部的聲音,自然就沒辦法模仿大人們的發音,這也就是為什麼會有“十聾九啞”的情況。所以建議先帶寶寶去醫院檢查做個聽力測試看看,在排除聽力方面的問題。如果聽力低下那就得趕緊配個助聽器的。這樣才能更快的讓寶寶學習語言能力。
第二:就是要看是不是大人教的方法不對,首先大人在教寶寶講話的時候一定要讓寶寶看著大人的口形,大人慢慢說多幾次,讓寶寶慢慢把音發準了,等寶寶把音發準了再教下一個。但也別太急一次教幾個多教幾次這樣寶寶也不容易忘。在日常生活中,要隨時隨地教寶寶說話,見到什麼就教什麼,而且要反覆教,寶寶一次學不會,兩次還不會,總有一天會說出來的,教寶寶學東西一定要有耐心,要懂得如何“對牛彈琴”這個道理。不要因為寶寶一、兩次沒學會就沒耐心了。要知道媽媽是寶寶的第一個老師。
第三:要考慮的就是寶寶覺得沒必要說話,如果寶寶嗯嗯用手一指,大人馬上就把寶寶要什麼的意思猜出來了,並且直接拿到他的面前,那寶寶就更懶得說話了。所以寶媽們千萬別讓自己的寶寶當個小懶人哦!
第四:要考慮的是寶寶的心理是否有偏差,只顧著自己玩自己的,而不喜歡和別的寶寶玩。這種情況通常多見於總對著電視的孩子看,少出門。現如今很多父母長期只顧於工作,幾乎沒什麼時間陪寶寶。如果是這樣那大人就要注意了,要多與寶寶相處,多跟寶寶說話,不然很容易造成寶寶心理自閉不懂得如何與別的寶寶交流。
最後要考慮的是孩子運動協調性差通常都是在嬰兒時期,有的大人怕髒啊危險啊什麼的不讓寶寶學爬或爬是得很少的。其實這樣是在扼殺寶寶觸控和探索發現能力以及大腦的發育能力。所以寶媽們別在寶寶該學習的時候去制止他,如果擔心危險可以把危險品收起來或者直接跟他說溝通讓他知道什麼該碰什麼不該碰。
-
9 # 育兒新思語
在語言發現方面,通常女孩比男孩要快一些。一般情況下,很多女孩不到一歲時差不多就都能說話了,但很多男孩到了2歲才開始說話。
這是因為,女孩的語言表達中樞要比男孩更早一點成熟,但是語言理解中樞,及對事物的認識和思考能力,男孩和女孩之間卻是差不多的,沒有明顯差異。不過,雖說男孩和女孩在語言發育方面的差異性有普遍性,但從現有的趨勢上看,男孩和女孩之間的這種差異正在逐新減小。當然了,這種差異的縮小不但表現在語言發育上,還表現在身高、體重、體形、運動能力和思維能力上。
這種現象或許跟現代的教育有關,也或許跟媽媽對孩子性別的關注程度下降有關。
你家寶寶兩歲會叫媽媽說明他語言功能正常,只是說話晚而已,寶媽不要太擔心,寶媽寶爸沒事的時候要多和寶寶說話、聊天,他不說但是他都知道,不要以為,他是小孩兒,和他說啥也沒用,不是的,父母是寶寶最好的老師。
如果是老人在帶寶寶,告訴老人多和寶寶說話,給他講故事。實在擔心,也可以去醫院確診一下,沒有問題不就放心了?
-
10 # 扁鵲兄弟的小信徒
感謝悟空邀請。孩子說話遲和早因人而異。男孩女孩也有差異。一般到了三週歲會是孩子語言能力的爆發期。但是,2週歲了只會叫媽媽,還是需要花點心思幫助孩子鍛鍊和培養語言方面的能力了!首先,要和孩子多交流。孩子學說話必須要有真實形象的語言環境,還要反覆強化。比如,孩子只看電視或者聽錄音是很難學會說話的。有人嘗試,從小給孩子聽英語歌曲,看英語動畫片等,但是家裡人不用英語交流,這樣培養孩子的英語水平效果就不明顯。孩子在學習語言的時候,不僅僅是語言本身,他還要看家長的表情、動作,然後聯絡這個語境和語言來明白到底是什麼意思,才能學會說話。再者,就是家裡語言不可太過複雜。現在南北大融合、東西大貫通,爸爸媽媽或者爺爺奶奶都是不同地方的人。有時交流用這個方言,有時又用另一個,偶爾還要說普通話甚至有外國話。孩子就很難適應。建議孩子剛開始學說話的時候,家裡統一一下語言。想要孩子多學語言的,建議等孩子學會一種之後,再新增別的語言一起感染他,這樣他更能理解話裡的意思,更能靈活運用這些語言。總之,不用太過擔憂,但是也要開始注意培養孩子的語言能力了。從簡單的開始,認識身邊熟悉的人和物品,然後再說一些長一點的詞語、句子,循序漸進,要有耐心。關於這個問題就說這些。我是疾控醫生、營養師,也是一個媽媽,主要分享疾病預防和營養健康相關知識,感興趣的可以看我釋出的文章,有問題也可以留言交流或者私信。
回覆列表
作為家長,我很理解您現在的心情,看到別人的孩子不僅會喊爸爸媽媽,還會簡單地對話,心裡面難免會有些著急。其實每個孩子發展情況不一樣,掌握語言的速度也就有些差異。我有個親戚2歲半還不會說話,父母急得不行,帶他到各大醫院檢查,也沒檢查出有什麼異樣。到3歲他才開始咿咿呀呀說起話來,從他後面的語言發展情況看,說話晚並沒有對他語言的表達產生任何影響。所以,您也不要太過擔心,給孩子一些時間。對於2歲的孩子,一般有一定的語言理解能力,我們可以在與其交流時做以下事情幫助他們更好地表達:
1.學會“裝傻”
比如當孩子指著水杯要喝水的時候,家長可以故意裝作不知道,“寶寶,媽媽不知道你說什麼,你要什麼?”透過這樣的方式引導孩子去表達。
2.與孩子溝通請放慢速度
孩子的模仿能力特別強,當你在說話的時候,他會觀察你的嘴型然後進行模仿。放慢說話速度,可以確保他看清你的嘴型,記住你說話的聲音,更有利於孩子進行模仿。
3.多跟孩子進行對話,適當問孩子一些簡單問題
比如帶孩子出去玩,指著孩子所看到的樹問,“寶寶,這是什麼呀?”等他思索片刻後再告訴他,“這是樹。”下次再帶他出去時,看到那棵樹,再進行同樣的對話,慢慢地加深他的印象有利於他表達。
4.善於發現孩子的進步,及時表揚鼓勵孩子
當孩子在表達上有些進步時,家長要及時表揚,甚至可以加上一些誇張的動作,讓孩子更加有表達的慾望。比如當寶寶會叫爸爸的時候,你可以給他說,“哇哦,我的寶寶會叫爸爸了耶,真棒,快給自己鼓個掌!”說完立馬給他鼓掌,他會覺得很開心。
孩子學說話需要一個過程,家長需要有耐心,給他創造一個好的表達環境,引導他去表達;給他足夠的自信,敢於去表達;給他足夠的時間,他會帶給你驚喜,讓我們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