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華商904

    《三字經》是傳統文化的國學經典之作,作為古代文化經典,它畢竟是有歷史的特殊性和作者當時的思維侷限性,與現代人的思想肯定是有很大出入的,但決不能不能把它說成是封建糟粕。

    存在必有緣由

    作為中國封建社會啟蒙書籍和古代私塾的入門課本,《三字經》的內容既涵蓋了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人倫、忠孝甚至天文地理,其思想精髓更是包括了“仁、義、禮、敬、孝”這些中華五千年的傳統美德。

    它是啟發和培養孩子們處世為人的普世道德觀念和哲學,也是古代最經典的兒童讀本。

    所以我們應該正確的認識,主動吸取精華,剔除糟粕。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三字一句,朗朗上口,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都能隨口背上幾句,甚至今天能全文背下來的能解讀準確的大有人在。

    而且現在很多學校開設國學教育興趣班,首先讓孩子們背的就是《三字經》、《弟子規》等等,不管孩子們對內容有沒有真正懂,至少起到讀書識字的作用。

    要正確的看待《三字經》的價值

    《三字經》畢竟是歷史的產物,由於當時的歷史和政治原因,造成了一些與當代思想不吻合的地方,比如說“三綱”“君臣”等內容。即“君為臣剛,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王和臣子的言行要合乎義理,這是當時人們愚昧無知的體現,認為有了三綱和君臣之義社會就會安定,這也是統治者對被統治者在倫理道德和法律手段上的緊箍咒。

    但不可否認,這本書在人性、親情、孝道方面卻體現出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是值得我們傳承和學習的。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玉不琢,不成器”……這些都是現如今父母教育孩子的普遍痛處。

    《三字經》將整個中國歷史濃縮在了一起,而且還談到了學習歷史的方法,這是很難能可貴的地方。

    成功的人,身上都有《三字經》的文化精髓

    記得看過一部電視《一代梟雄》,故事發生在20世紀20年代,主人公何輔堂留洋歸來,一心想建設家鄉,卻遇到父親被害,家人離散,何輔堂忍辱負重,一心報仇,從此踏入充滿兇險的梟雄人生。

    何輔堂用先進的思想為風雷鎮注入新風,疏通貿易、來辦銀行、興辦學堂、建造醫院…使自己的家鄉免於戰亂,繁榮興旺,開創了歷史傳奇。

    道義、人性、親情、忠孝…無不體現的淋漓盡致。

    封建思想並沒有侷限一個人對社會、國家和文明追求的無私貢獻。

    《三字經》兒時的教育對一個人成長是有極大幫助的。

    留取精華,去其糟粕

    不要因為擔心《三字經》有些內容不合當下,甚至認為會扭曲了當今中小學生的價值觀培養,腐蝕了孩子們的心靈,就全盤否定。

    我們常說歷史是最會教育人的,不論當代思想多麼先進,我們不能忘本,更不能忘掉歷史,以史為鑑,方可明目。

    雖然小孩子讀《三字經》未必能懂得其中所蘊藏的中華美德,但隨著他們知識的增長,將來肯定會理解並認知自己為人處世之道,並能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未來的發展。

    一定會讓他們學會勤勞、愛國、愛家、助人為樂的優秀品質的。

    傳承中華美德,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

    我自己的孩子從小熟背《三字經》,《弟子規》,《了凡四訓》,《論語》等。我相信對他一生是有極大幫助的。

    《三字經》是一本奇書,是表現古代中華兒女傳統美德,其內容的精華之處,今天依然是教育兒童積極向善,連根養根,為人處世的最好教材!

  • 2 # 陳安農觀點

    我覺得恰恰相反,《三字經》不但不是封建糟粕還是傳統文化的精華。

    《三字經》是中國的傳統兒童啟蒙教材,在中國古代經典中屬於最淺顯易懂的讀本之一。 《三字經》取材廣泛,涵蓋中國傳統文化的文學、歷史、哲學、天文地理、人倫義理、忠孝節義等內容,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義、誠、敬、孝。在格式上,三字一句朗朗上口,因其文通俗、順口、易記等特點,與《百家姓》《千字文》並稱為“中國傳統蒙學三大讀物”,合稱“三百千”。

    《三字經》成書於宋,內容大為韻文,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詩歌一樣,用來教育孩童既能開啟心智,又十分有趣,讓孩童歡樂中學到知識。

    那些說《三字經》是封建糟粕的,一定是不懂《三字經》的人,那些盲目否定傳統的人,最終否定的就是自己。

  • 3 # 雪退浮冰飛毅雁

    每一個民族的每一個時代都有一定的文化潮流。不同時期發展的進度自有分別。再好再合適的文化定律都會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略有不同。所以不論《三字經》《弟子規》等等在任何一個時代都能體現出他們當時社會條件的豐富多彩的文學內涵。到現在也有一些思想教育學都是值得倡導和推從的!

  • 4 # 閒聊一刻

    三字經全文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

    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

    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

    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

    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

    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香九齡,能溫席。孝於親,所當執。

    融四歲,能讓梨。弟於長,宜先知。

    首孝弟,次見聞。知某數,識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

    三綱者,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時,運不窮。

    曰南北,曰西東,此四方,應乎中。

    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數。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

    稻梁菽,麥黍稷,此六穀,人所食。

    馬牛羊,雞犬豕,此六畜,人所飼。

    曰喜怒,曰哀懼,愛惡欲,七情具。

    匏土革,木石金,與絲竹,乃八音。

    高曾祖,父而身,身而子,子而孫。

    自子孫,至玄曾,乃九族,人之倫。

    父子恩,夫婦從;兄則友,弟則恭;

    長幼序,友與朋;君則敬,臣則忠。

    此十義,人所同。

    凡訓蒙,須講究。詳訓詁,明句讀。

    為學者,必有初。小學終,至四書。

    論語者,二十篇;群弟子,記善言。

    孟子者,七篇止;講道德,說仁義。

    作中庸,子思筆;自修齊,至平治。

    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

    詩書易,禮春秋,號六經,當講求。

    有連山,有歸藏,有周易,三易詳。

    有典謨,有訓誥,有誓命,書之奧。

    我周公,作周禮,著六官,存治體。

    大小戴,注禮記,述聖言,禮樂備。

    曰國風,曰雅頌,號四詩,當諷詠。

    詩既亡,春秋作,寓褒眨,別善惡。

    三傳者,有公羊,有左氏,有榖梁。

    經既明,方讀子。撮其要,記其事。

    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經子通,讀諸史,考世系,知終始。

    自羲農,至黃帝,號三皇,居上世。

    從三字經的全文角度來看,講的是一個人從小到大要學什麼,是教育上很重要的事,仁義禮智信不是封建思想,而是人生哲理!故而,是封建思想的說法有點偏薄!

  • 5 # 水流芳2019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才是正道

    三字經是北宋時期兒童的啟蒙學,其中包含了許多有歷史典故以及為人處事的中國傳統文化,有值得我們學習與借鑑,因此對題中這句話,我覺得要全面的,客觀的看待。

    第一,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有時歷史的東西並不是全部都可以吸收利用,因此我們才有吸取精華,去其糟粕,並不能一味的使用,要根據時代的變化,提倡傳統文化的精粹,因此這個觀點在一定的情況下有一定的合理性。

    關鍵什麼是糟粕?每個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看法。如“君臣父子”,有人覺得是糟粕,有人覺得恰恰不是糟粕。它是讓我們每個人各守本分、各盡職責。比如做領導的盡一個領導的職責,做下屬的做好下屬的工作,做父母的盡好父母的職責,做子女的守好子女的本分。這有什麼不好呢?

    三字經以“顯親揚名、光前裕後”來結尾好象不是很妥。但也不至於認為是糟粕。這是它的一種價值取向,時代的標誌。這應該是一點問題。我們學習應該是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淨化自己的言行和意念,提升道德水準,立地於為社會服務、為人類謀福利等等。但三字經這點問題,沒有必要太過敏感。你不能對一本啟蒙讀物要求太高。

    第二,但是這個觀點具有片面性,三字經雖然只是符合當時那個年代情況,但裡面包括了許多中華文化傳統以及精粹,例如孝道,為人君子,頑強拼搏以及尊老愛幼等等,這些傳統美德不會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而更是應該值得我們提倡與學習。

    老師的引導很重要。

    老師和學生的關係中,老師佔主導。同樣的讀書,我帶的孩子和別人帶的孩子,那他對經文的理解、人生的志趣、價值取向等方面可能差別會很大。

    教育的“教”,本身是效法的意思。“教”和“學”在古代是同一個字,都讀“效”音,言傳身教的意思。所以老師要注重提高自己,不斷地“學而時習之”才能“不亦悅乎”,這裡是說既要“悅己”也要“悅人”。

    你有了才能給人,你站到一定高度才能引領人,你自己含含糊糊、懵懵懂懂的,怎麼引導別人呢?

    第三,不管在當今社會生活或是工作中,我們離不開傳統美德,例如在工作中,我們尊重領導,與同事團結互助,對朋友要真誠相待,在家庭中我們要尊老愛幼等等,培養孩子讀三字經能夠從小就培養樹立起對傳統文化中優良美德的意識。

    總而言之,在工作生活中,我們要學會吸引與創新,把中華傳統的美德傳承下去,併發揚光大。

  • 6 # 讀書筆記範

    三字經主要講述了文化啟蒙,人生勵志,傳授人生經驗,進行思想教育,濃縮了人生哲理,社會經驗,仁義禮智信孝。既講辯證關係,又生動活潑。

    合轍押韻,通俗易懂,堪稱文化啟蒙的經典。

    新版本的三字經又加了很多現代的句子,賦予新時代的氣息,還是很值得幼兒作為啟蒙讀物來讀的。

  • 7 # 水仙zwc

    顯然,這種說法是錯誤的。

    《三字經》是古代兒童啟蒙讀物,明朝趙南星曾稱其“句短而易讀,殊便開蒙。”它是人類啟蒙,懂事,通史,說理,忠孝之文化基礎,包含了許多有歷史文化典故以及為人處事的傳統文化精華,強調仁,義,誠,敬,孝。古代兒童都是透過背誦《三字經》來識文知理的。

    隨著社會的發展變化,許多傳統的東西被遺忘和丟棄。雖然傳統的東西有糟粕,但也有精華,我們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比如《三字經》就是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之一。當今社會重視發展經濟,而精神文明卻沒能跟上去。改革開放引進了先進的經濟文化技術,同時也引進了許多西方文化的糟粕,還把許多優良傳統丟到一邊。如今的人們因為缺少傳統文化的教育,崇尚西方的拜金主義,自由主義,導致人們內心缺少道德倫理,社會風氣一切向錢看,三觀不正者比比皆是。

    國家現在開始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就是要把人們的思想校正過來,不能任其發展下去。許多學校從幼兒園開始就讓學生背《三字經》,《弟子規》等傳統讀物,這是個很好的做法。傳統教育應從娃娃抓起,讓小孩從小知書達禮,懂禮儀廉恥,學會尊老愛幼,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把中國優良的文化傳統繼續發揚光大。

  • 8 # 杜象應

    《三字經》要客觀對待,不能說是封建社會的糟粕,它是歷史遺傳下來的精華,是精典的兒童啟蒙教材。

    通讀全文,《三字經》能流傳至今的原因,是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富有韻味、耐人深思並受益匪淺的鮮活教本,它語言精練,短致三個字,濃縮的故事含義及深刻。古人曰:‘’熟讀三字經,便可知天下事,通聖人禮。‘’

    《三字經》作者是誰?

    一曰:宋元之際的寧波大學者王應麟。

    二曰:宋末的區適子。

    這是個‘’公案‘’,明代史學專家多認定出自王應麟之手。

    內涵及作用。

    一、內容涵蓋:幼教育、成人禮、歷史記、倫理念、道德觀以及上天文、下地理等多方面都觸及且融通,將歷史用一根線串了起來。於情於理溶於文,易懂易學示後人。

    二、指導意義:有人說《三字經》是針對兒童啟蒙教育的必學經,也對,但它的確切意義並非僅此表象,其真實意圖的物件是為人父母和授課教師的,以期規範化教育後代人。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們只有先熟讀了《三字經》,瞭解了它的重要性,知道了它存在的理由,掌握了它的應對方法,從而才能有規律地教育好自已的孩子。

    比如:‘’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孟母三遷。

    孟子小時貪玩,常模仿別人有學有樣,這是每個孩子的天性,無可厚非。

    三歲時,父親病故,孟母為了祭祀方便就往墳墓附近。小孟子就玩起築墳並學人家哭拜的遊戲,母親覺得不好,就搬家了。到了菜市場那裡住,孟子沒事學殺豬等生意上的遊戲,於是,孟母更覺得心不安。再一次搬家到了學堂邊,從此以後,孟子和小學生混在一起學了知識。

    長大後,孟子進入了學堂。有一天,他逃課回家,孟母並未體罰他,將他帶到織機旁,迅速操起剪刀將織好的布從中剪斷,然後對孟子說:學習如同織布,日積月累才行。一線一線連成一寸,接著連成一尺,再繼續連成一丈到成匹布,才是有用的東西。你不好好學習,恰如這剪斷了的布…孟子在驚恐中得到啟發後,加倍努力學習,終成一代大儒‘’亞聖‘’。

    教師是兒童學習文化知識的教導者,益師勝母。老師教書不是空嘴講白話,得要有課本,多半是傳統教材,例如《三字經》、《千字文》和《百家姓》等等。當然,這些優秀的教材,並非沒有缺點存在,只要老師對學生們清楚地講解明白的話,不見得沒好處,起碼能讓學生明辯是非,對歷史有一個認同感,不會一句話就言之為糟粕吧。以史為鑑,方能成人進步!

    如何看待糟粕?

    首先,《三字經》中的許多精句都揭示一定的道理或是借用另一種反面現象的典故來達到教育人的目的。這不是糟粕,精華的表達方式不同。

    其次,古今中外人類的書籍存留下來的浩如煙海,難以計數。不論書之內容如何,我們都有相信自己選擇的理由,當然取決於個人需求觀點,去理解這本書並有自己的看法。學識高低和思想境界不同的人看法肯定不相同,不能片面認為這本書糟粕多,要客觀分析那個時代特殊環境下有其正確的理由,否則的話早就被刪了,今天你也看不到,對不對?所以,對歷史上的書或事不能由心隨意地亂評論,要尊重事實,得到自身修養、完善個人品德才是最要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計量所和質量監督局是一回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