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9020153659432

    文言文的數量詞和現代漢語相比,有三大特異之處.

    第一,量詞不發達.甲骨文中雖然已有了物量詞,如:鬯

    (chàng,一種香酒)二升.但只限於器具與度量衡單位.一般的表示天然單位的物量詞(如:個),在漢代以後才逐漸發達.動量詞起源更晚,直到魏晉以後才逐漸增多.所以,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詞的,特別很少使用動量詞.現代漢語裡的數詞往往要和量詞結合起來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見的辦法是不透過量詞而直接用數詞去修飾名詞或動詞.如(加點的為數詞,下同):

    1.乃取一葫蘆置於地.(歐陽修《賣油翁》)

    2.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林嗣環《口技》)

    第二,詞序上有差異.數量詞修飾動詞,在白話文中,一般是放在動詞後面作補語;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如:

    3.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諸葛亮《出師表》)

    這裡,數詞三放在動詞顧的前邊.

    反之,數量詞修飾名詞,在白話文中,一般放在名詞前面作定語;而文言文中的數詞或數量詞修飾名詞時,則不僅可以前置,還可以後置.如:

    4.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木蘭詩》)

    第三,表數方法上的差異.可分為三種:

    整數與零數之間往往加有或又.如:

    5.爾來二十有一年矣.(諸葛亮《出師表》)

    (二)分數的分母和分子之間,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兩者都省略掉.如:

    6.藉第令勿斬,而戍死者固十六七.(司馬遷《陳涉世家》)

    (三)以確數代替概數的表示方法.古文中有些數詞往往只是一種誇張的概數,這些數詞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萬億等.這些數字作概數時都是表示眾多的意思.如:

    7.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愚公移山》)

    8.公輸盤九設攻城之機變,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詩》)

    10.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同上)

    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林嗣環《口技》)

    12.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李紳《憫農》)

    以上句子中的數字都是概數,千萬不可拘泥字面作牽強附會的解釋.另外,像十八般武藝七十二般變化三百六十行等之類的說法,也都是極言之多,不可望文生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古代的酒和現在的酒有什麼區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