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口琴又黏膜了
-
2 # 老臘肉ov
《無間道》三部曲算是香港警匪片的巔峰之作了,相信在座的各位多多少少都看過。國外也有翻拍這個系列的電影。三部電影距離現在都差不多快20年了,時間真快,如何看待這個經典的電影呢?
這部電影第一部就獨領風騷,狠抓了一批忠實的觀眾,獲得的獎項也是眾多,為後兩部做好了完全的準備。三部曲表面上是黑幫與警察的明爭暗鬥,其實是把人物的命運,人生的錯位刻畫的淋漓盡致,電影的推敲點很多,寓意也有內三層外三層,每個人看過所理解的都不一樣,黑社會的氣度非凡,警察的極具哲理的精神,劉建明的內心掙扎,陳永仁的人格分裂,迷失在正與邪之間,韓琛的陰險奸詐等等,大家有沒有覺得每次看這電影的時候都會有不一樣的感悟呢?
劉建明:為什麼不給我機會。
陳永仁:對不起,我是警察。
《無間道》三部曲,以這兩個人物的身份對調為主線,而展開的一段頗具香港影視特色的電影。它沒有香港以往的黑幫電影中得砍砍殺殺,心狠手辣,火爆槍戰,等等老套的情節,而是更多的描述各個角色的內心世界,兄弟情誼,正義與邪惡。
-
3 # 電視往事
成人的世界裡不是非黑即白,好人會有歹意,壞人也會有善念。或許,這就是《無間道》最想告訴我們的。
“我是警察”vs“我想做個好人”,劉建明和陳永仁,故事最開始的選擇,似乎就決定了故事最終的結局。世惡人善,黑底白色,每個人都是個矛盾綜合體,在衝突中做選擇,在選擇中受煎熬,在煎熬中再選擇,如此迴圈往復。
最喜歡的人物是《無間道2》裡面的倪永孝,白面書生,黑道老大,靜若處子,動如脫兔,越是不動聲色,越是萬鈞雷霆。當他死在弟弟懷裡,眼神不甘與平靜交雜,內心憤懣與解脫。金像獎,欠吳鎮宇一個影帝。
香港,將來很難再有《無間道》這樣的電影了。因為,沒有了土壤。
-
4 # 醫學圈兒
【無間道】個人最喜歡的電影之一,人物的刻畫以及劇情的發展,都是達到了很高的地位。其中梁朝偉在劇中的表現,個人覺得,真的是極致,特別是那雙明亮的且炯炯有神的眼睛,讓人捉摸不透,正因為如此,就像第一部所述,上司黃警官派他出來做臥底。據此,劇情也就有了後面的三部,不過從內容來看,第一部的成就最高,後面的兩部基本就是第一部的前奏和後續。所以個人對第一部的影響是特別深刻,看了好多遍都覺得還是新鮮的,當然也許因為個人比較喜歡梁朝偉的原因吧,正如梁朝偉自己改行一樣,只專注電影。所以個人比較喜歡他出演的電影。梁朝偉與劉德華在劇中的臥底與反臥底的鬥爭,真的是非常精彩,所以對第一部極為深刻。
回覆列表
單獨評價什麼的,太多了,我就不冗述了,我只講一點:《無間道》系列某種意義上是港片美學的轉折點。
《無間道》之前的港片(八十年代中期到九十年代),儘管也有嚴肅和偏文藝向的作品,但基本有幾個特徵(部分參照波德維爾《香港電影的秘密》):
第一、以從業人員手藝的精熟彌補製作上的相對粗糙;
第二、部部喜劇或至少大量植入喜劇元素(連《省港旗兵》這麼嚴肅的電影都會玩耍兩下);
第三、做得再粗再爛,每部都仍有可說叨提點之處,總能有點給人留下印象。
記得我在那時看港片的感覺是,不管什麼片子,哪怕看完會說爛,從片子一開始,我就能被帶進去,跟著它的節奏走。這說明一方面彼時港片“接地氣”,另一方面一味追求數量和進度使得每部即使有亮點,也只是淺嘗輒止。
但《無間道》不同。
自《無間道》起,港片真正進入“精緻化”的階段,這種精緻化主要表現在:視覺表現的精緻化和故事寫作上強調整一感拋棄隨意化。看《無間道》之後的港片,再普通的片子也會努力像拍廣告大片一樣把畫面做得好好的,故事再無聊至少也往完整上講。
不要以為我是在誇這種“精緻化”,在這種“精緻化”拋棄的是原來港片相對粗糙的畫面質感和想一段是一段的感覺。這聽起來不是好事嗎?我不這麼看。港片的生命力在我看來來源於天馬行空的想象力、無厘頭的樂天個性和隨和親近易代入的氛圍。這麼一“精緻”,優點消弭得差不多了,即便這路子是“正道”,但也不是它的長項。
那為什麼要“精緻化”?
因為在《無間道》之前,港片已經沒落很久了。在迴歸前,九十年代中期,港片已有衰落的跡象,原因很多,有自身質量原因,有資本市場原因等等,這是另一個大話題,在此不一一敘述了。造成的結果就是產量銳減,同時業內專業人員大量轉行、失業。原來港片一套不很規範但比較成熟的師徒相繼傳幫帶的人才培養機制一下子斷了。市場縮小,也使拍片機會減少,每年港片產量銳減。香港電影基本已到生死存亡的危機時刻。《無間道》就是此時香港影人精英合力救市之作。
在《無間道》之前,像《高度戒備》、《風雲》、《中華英雄》等作已呈現出和過往港片不同的氣質(銀河映像另說,他們一直比較另類),但還沒完全彰顯出來,而《無間道》幾乎可說是香港影人畢其功於一役了。
所以,此時無論心態(作為影人救市的小心態,作為迴歸心結的港人大心態)、外部環境還是行業狀態都不一樣了。
若要談影響最深的一部,那還是第一部,身份錯位 對於陳永仁自己來說,罪犯的身份是偽裝的,警察的身份才是真實的,但這些但需要他者的證明,即由代表正義的警察系統來評判。陳永仁所要做的就是去偽存真。但這個過程十分艱難,遭遇到了來自韓琛派遣的臥底劉建明的阻撓,這個阻力,表面上看由劉建明個體施加,實際上阻力最終是陳永仁所力求歸依的以及劉建明所利用的警察系統所賦予的。與此同時,劉建明也是一個有著矛盾身份的主體,他的顯式身份為警察,真實身份卻是內鬼。他的欲求的價值物件也正是陳永仁所欲求的,但雙方從客觀上都構成了對方追求價值物件的阻力。這種錯位的產生究其根源來自於他們不可掌控的宿命起點。正如劉建明在天台上對陳永仁說:“我以前沒得選擇"。
自我迷失
劉健民出身黑社會。為了給黑社會提供情報,跑去當警察,在當警察期間,他的事業愛情平步青雲,過著平常人羨慕的富足生活。他已經不自覺地自我認知為警察,但是身為黑社會成員,卻又不得不為黑社會提供情報。
陳永仁從小立志做一名好警察,由於在警隊表現優異被選為黑社會臥底,一晃就是十年,在十年裡,每天充斥於生命中的是無休止的毆打、砍殺、警察的騷擾,以及由此而來的無間斷的擔驚受怕。自身行為的事實與心理預期的巨大落差對其自我認知造成了極大困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