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軍機處留級生
-
2 # 藍朝冰
火星(Mars)是太陽系八大行星之一,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的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 直徑約為地球的53%,質量為地球的11%。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均與地球相近,公轉一週約為地球公轉時間的兩倍。橘紅色外表是地表的赤鐵礦(氧化鐵)。中國古書上將火星稱為“熒惑星”,西方古代(古羅馬)稱為“戰神瑪爾斯星”。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最高亮度可達-2.9等,八大行星中比木星、金星暗。2015年9月28日,美國航天局宣佈火星存在流動水。 2018年7月25日,法新社訊息稱,火星上發現了第一個液態水湖。
火星直徑約是地球的一半,體積為15%,質量為11%,表面積相當於地球陸地面積,密度則比其他三顆類地行星(地球、金星、水星)還要小很多。 以半徑、質量、表面重力來說,火星約介於地球和月球中間:火星直徑約為月球的兩倍、地球的一半;質量約為月球九倍、地球的1/9,表面重力約為月球的2.5倍、地球的2/5。
火星是太陽系由內往外數第四顆行星,屬於類地行星,直徑約為地球直徑的一半,自轉軸傾角、自轉週期相近公轉一週則花兩倍時間。在西方稱為戰神瑪爾斯星,中國則稱為熒惑星因為它熒熒如火,位置、亮度時常變動。其橘紅色外表是因為地表被赤鐵礦(氧化鐵)覆蓋,英文裡字首areo-即為火星,火星曾經被認為是太陽系中最有可能存在地外生命的行星。
火星基本上是沙漠行星,地表沙丘、礫石遍佈,沒有穩定的液態水體,以二氧化碳為主的大氣既稀薄又寒冷,沙塵懸浮其中,每年常有塵暴發生。與地球相比,地質活動不活躍,地表地貌大部份於遠古較活躍的時期形成有密佈的隕石坑、火山與峽谷,包括太陽系最高的山:奧林帕斯山和最大的峽谷:水手號峽谷。另一個獨特的地形特徵是南北半球的明顯差別:南方是古老、充滿隕石坑的高地,北方則是較年輕的平原火星兩極皆有主要以水和冰組成的極冠,而且上面覆蓋的乾冰會隨季節消長。
火星到地球的距離
火星北極
近距離約為5500萬公里,最遠距離則超過4億公里。兩者之間的近距離接觸大約每15年出現一次。1988年火星和地球的距離曾經達到約5880萬公里,而在2018年兩者之間的距離將達到5760萬公里。但在2003年的8月27日火星與地球的距離僅為約5576萬公里,是6萬年來最近的一次。
不過據天文學家推算,在從公元1600年到2400年這800年間,火星與地球的近距離只能排在第三位。根據推算結果,到2366年9月2日,兩者之間的距離將為約5571萬公里。而到2287年8月28日,兩者將更為接近,距離為約5569萬公里。
一般來說,火星和地球距離近的年份是最適合登陸火星和在地面對火星觀測的時機。
火星文化
火星在西方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顏色而得來的,所以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在希臘人之前,古埃及人曾把火星作為農耕之神來供奉。後來的古希臘人把火星作為戰神阿瑞斯,而古羅馬人繼承了希臘人的神話,將其稱為“戰神瑪爾斯”。北歐神話裡,火星是戰神提爾。而月份三月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中國古稱“熒惑星”,這是由於火星呈紅色,熒光像火,在五行中象徵著火它的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向東,有時又從東向西,情況複雜,令人迷惑,所以中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星體運動
自轉與公轉
火星與太陽平均距離為1.52AU(天文單位),公轉週期為687地球日,1.88地球年(以下稱年),或668.6火星日。平均火星日為24小時39分35.244秒,或1.027491251地球日。
火星自轉軸傾角為25.19度,和地球的相近,因此也有四季,只是季節長度約為兩倍。由於火星軌道離心率大約為0.093(地球只有0.017),使各季節長度不一致,又因遠日點接近北半球夏至,北半球春夏比秋冬各長約40天。2009年10月26日為北半球春分,2010年5月13日為夏至,北半球處春季。
火星軌道和地球的一樣,受太陽系其他天體影響而不斷變動。軌道離心率有兩個變化週期,分別是9萬6千年和2.1百萬年,於0.002至0.12間變化;而地球的是十萬年和41.3萬年等,於0.005至0.058間變化(見米蘭科維奇迴圈),火星與地球最短距離正慢慢減小。至於自轉軸傾角,火星是25.19度,但可由13度至40度間變化週期一千多萬年,不像地球的穩定處於22.1和24.5度間,是因為火星沒有如月球般的巨大衛星來維持自轉軸。也因沒有大衛星的潮汐作用,火星自轉週期變化小,不像地球的會被慢慢拉長,因此現今兩行星的自轉週期相近只是暫時現象。
火星有兩個天然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形狀不規則,可能是捕獲的小行星。在地球,火星肉眼可見,亮度可達-2.9,只比金星、月球和太陽暗,但在大部分時間裡比木星暗。
火星的衛星
火衛一(Phobos,英語發音"FOH bus"中譯:弗伯斯)呈土豆形狀,一日圍繞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離約9378公里 它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大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火衛一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是太陽系中所有的衛星與其主星的距離中最短的,從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體之一。火衛一上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叫斯蒂克尼撞擊坑,由於軌道離火星很近,火衛一的轉動快於火星的自轉。因此從火星表面看火衛一從西邊升起,在4小時1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劃過天空在東邊落山。由於軌道週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衛一的軌道半徑在逐漸變小,最終它將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環。
火衛二(英語發音:Deimos ,中譯:戴摩斯)是火星最小的一顆衛星,平均半徑為6.2千米(3.9英里),逃逸速度為5.6 m/s (20 km/h)。它是火星較小和較外側的已知衛星,另一顆是火衛一 (弗伯斯)。 火衛二與火星的距離是23,460千米(14,580英里)以30.3小時的週期環繞火星,軌道速度為每秒1.35公里。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二是阿瑞斯(火星)與阿芙羅狄蒂(金星)的另一個兒子。“deimo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驚慌”。
火星的衛星
火衛一(Phobos,英語發音"FOH bus"中譯:弗伯斯)呈土豆形狀,一日圍繞火星3圈,距火星平均距離約9378公里 它是火星的兩顆衛星中較大也是離火星較近的一顆。火衛一與火星之間的距離也是太陽系中所有的衛星與其主星的距離中最短的,從火星表面算起只有6000千米。它是太陽系中最小的衛星之一,也是太陽系中反射率最低的天體之一。火衛一上有一個巨大的撞擊坑,叫斯蒂克尼撞擊坑,由於軌道離火星很近,火衛一的轉動快於火星的自轉。因此從火星表面看火衛一從西邊升起,在4小時15分鐘或更短的時間內劃過天空在東邊落山。由於軌道週期短以及潮汐力的作用火衛一的軌道半徑在逐漸變小,最終它將撞到火星表面,或者破碎形成火星環。
火衛二(英語發音:Deimos ,中譯:戴摩斯)是火星最小的一顆衛星,平均半徑為6.2千米(3.9英里),逃逸速度為5.6 m/s (20 km/h)。它是火星較小和較外側的已知衛星,另一顆是火衛一 (弗伯斯)。 火衛二與火星的距離是23,460千米(14,580英里)以30.3小時的週期環繞火星,軌道速度為每秒1.35公里。
在希臘神話中火衛二是阿瑞斯(火星)與阿芙羅狄蒂(金星)的另一個兒子。“deimos”在希臘語中意味著“驚慌”。
-
3 # 鹹魚的日記
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系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向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應力,未來還需要你的探索啊
-
4 # 東瓜地
以我在電視上,新聞上所看到的關於火星的點滴知識,略微知道火星正在被研究,聽說上面有水,可以住人。但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大規模的安排人居住?能不能象坐火車一樣往來於地球和火星之間?還有,那上面能不能種糧食?人類住在上面會不會又進化變種?還分不分男人和女人?還有沒有談情說愛的意識?還有沒有性生活的能力?
如果以上問題的結果都很好,那就值得好好研究。如果什麼也解決不了,那我認為,咱們世界人民還是齊心協力,抓緊時間,負責任的,好好的,認真的改造,修理好地球吧。
最後,我認為:不管是地球也好,火星也罷,所有一切事物,都應該以人為中心。
-
5 # 科技領航人
火星的中心是是什麼?只要知道了火星是由什麼組成的,自然就回答了火星的中心是什麼的問題,下面我們一起探討火星的組成問題:
幾千年來,人們就對這顆紅色星球感興趣。古代天文學家用肉眼觀察它,並繪製了它穿越天空的軌跡圖。到了十九世紀,隨著望遠鏡的發展,科學家才開始真正觀察火星的表面。
然而,直到太空時代,人們才更深層次的揭示火星的奧秘。多虧了眾多的太空探測器、軌道飛行器和火星車,科學家們對火星的表面、它的歷史以及它與地球的許多相似之處瞭解了很多。
結構和組成:與地球一樣,火星內部也經歷了一個被稱為分化的過程。這是一個行星,由於其物理或化學成分,形成的層次,更密集的材料集中在中心和較不密集的材料接近表面。在火星的情況下,這意味著一個核心半徑在1700到1850公里之間,主要由鐵、鎳和硫組成。
上圖:火星內部結構圖模型這個地核被一個矽酸鹽地幔所包圍,這個地幔在過去明顯經歷過構造和火山活動,但現在似乎處於休眠狀態。除了矽和氧,火星地殼中最豐富的元素是鐵、鎂、鋁、鈣和鉀。鐵被氧化使得火星表面呈現出紅色色調。
磁性和地質活動:在地球上,地核是完全流動的,由熔化的金屬構成,並且在不斷地運動。地球核心的旋轉方向不同於外核,二者的相互作用使地球產生磁場。這反過來又保護了地球表面免受有害的太陽輻射。
相比之下,火星核心基本上是固態的,不會移動。因此,這顆行星缺乏磁場,經常受到輻射的轟擊。據推測,這是近幾世紀以來,儘管曾有液態、流動的水存在,但火星地表變得毫無生機的原因之一。
儘管目前沒有磁場,但有證據表明火星曾經有過磁場。根據火星全球探測者獲得的資料,火星的部分地殼過去曾被磁化過。它還發現了表明磁場經歷極性反轉的證據。
這種在火星表面發現的礦物的古地磁,其性質與在地球某些洋底發現的磁場相似。這些發現導致了對一個最初於1999年提出的理論的重新審視,該理論假設火星在40億年前經歷了板塊構造活動。自那以後,這種活動就停止了,導致火星磁場逐漸消失。
上圖:火星當前磁場地圖。火星核與地球地核非常相似,地幔也處於休眠狀態,沒有構造板塊作用來重塑地表或幫助從大氣中清除碳。地殼的平均厚度約為50公里(31英里),最大厚度為125公里(78英里)。相比之下,地球的地殼平均40公里(25英里),相對於這兩顆行星的大小,只有火星的三分之一厚。
火星地殼主要是幾十億年前火山活動的玄武岩。考慮到塵埃的亮度和火星風的高速,地表的特徵可以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被抹去。
形成與演化:火星的大部分成分都歸因於它相對於太陽的位置。沸點相對較低的元素,如氯、磷和硫,在火星上比地球更常見。科學家認為,這些元素可能是由年輕恆星的高能太陽風從靠近太陽的區域移除的。
火星形成後,和太陽系所有行星一樣,遭受了所謂的“晚重轟擊”。大約60%的火星表面顯示了那個時期的撞擊記錄,而剩餘的大部分表面可能是由這些事件造成的巨大撞擊盆地所覆蓋。
上圖:北極盆地是火星地形圖北端的藍色低窪地帶。由於火星上發生的緩慢侵蝕,這些隕石坑儲存得非常完好。海拉斯平原,也被稱為海拉斯撞擊盆地,是火星上最大的隕石坑。其周長約2300公里,深九公里。
據信,火星上最大的撞擊事件發生在北半球。這一地區被稱為北極盆地,面積約為10600公里×8500公里,大約是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撞擊坑)的四倍。
雖然還沒有證實是撞擊事件,但目前的理論是,這個盆地是大約40億年前冥王星大小的天體與火星相撞時形成的。這被認為是造成火星半球二分性的原因,並創造了平滑的北極光盆地,現在覆蓋了火星的40%。
科學家們目前還不清楚是否是巨大的撞擊導致了地核和構造活動的休眠。美國航天局推出的的“洞察”號登陸器預計將揭開這一謎團和其他謎團——使用地震儀更好地建立火星核心內部模型。
上圖:海拉斯平原延伸約50°的經度和超過20°的緯度。來自火星軌道器鐳射計時器(MOLA)的資料。其他理論認為,火星較低的質量和化學成分導致它比地球冷卻得更快。因此,這種冷卻過程被認為是阻止了行星外核內的對流,從而導致其磁場消失的原因。
火星表面也有明顯的溝壑和溝渠,許多科學家相信,液態水曾經流過這些溝壑。透過將它們與地球上類似的特徵進行比較,人們認為有一部分地形是由水侵蝕形成的。其中有些航道相當大,長2000公里,寬100公里。
是的,火星在許多方面都很像地球。它是一顆岩石行星,有地殼、地幔和地核,由大致相同的元素組成。隨著我們對這顆紅色星球的探索不斷進行,我們對它的歷史和進化的瞭解也越來越多。總有一天,我們會發現自己已經在那塊岩石上安頓下來,依靠它的相似之處為人類創造了一個“備用地點”。
-
6 # 墨錦鳴
火星中間自然是馬丁叔叔,那個腦袋上有天線的傢伙走了一直沒回來,還記得那時地球的夏天嗎,我們的黑白電視,羨慕著你大吃特吃的冰淇淋,還有你家的洗衣機我們也沒有,你能鑽牆能打洞,能意念移物,讓我們院裡這些小朋友天天插著兩根筷子使勁唸咒語,大晚上在樹林裡找飛碟可能下落的地方,作為火星的使者,起碼你讓我感覺到了友善,就是不太講究現在也沒個動靜。
回覆列表
幾千年來,人類一直仰望天空,對紅色星球感到好奇。古代天文學家用肉眼很容易從地球上看到,他們已經有規律地繪製了它穿越天空的路線。到了19世紀,隨著足夠強大的望遠鏡的發展,科學家們開始觀察火星表面,並推測那裡存在生命的可能性。 然而,直到太空時代,研究才開始真正揭示地球更深層次的奧秘。
火星是“紅色星球”有一個很好的理由:它的表面由一層厚厚的氧化鐵粉和相同顏色的岩石組成。也許火星的另一個名字可能是“拉斯蒂”但是紅潤的表面並不能說明這個世界的全部組成。
塵土飛揚的地殼
覆蓋火星表面的灰塵像滑石粉一樣細。在塵埃層下面,火星殼主要由火山玄武岩組成。火星的土壤也含有鈉、鉀、氯和鎂等營養物質。據美國宇航局稱,地殼厚度在6到30英里(10到50公里)之間。 火星外殼被認為是一個整體。不像地球,這顆紅色星球沒有覆蓋在地幔上重塑地形的構造板塊。由於地殼幾乎沒有或根本沒有運動,熔化的岩石在連續噴發的同一點流到地表,堆積成點綴火星表面的巨大火山。 就在北極冰蓋以南發現的灰塵飛揚、富含玻璃的沙丘可以覆蓋火星的大部分。就在北極冰蓋以南發現的灰塵飛揚、富含玻璃的沙丘可以覆蓋火星的大部分。
這並不意味著地殼靜靜地坐著。新的研究發現,強大的山體滑坡可能會以高達450英里/小時(725公里/小時)的速度沿著火星斜坡下滑。 “滑坡的計算速度(通常超過100米/秒,高峰時高達200米/秒)與基於山體滑坡上升的速度估計值相比非常好,”研究人員在發表於歐洲物理雜誌增刊。 “我們得出結論,冰可能是火星山體滑坡的重要潤滑介質,即使是在赤道地區,比如水手谷”(火星大峽谷)。 火星上曾經存在的任何生命都必須應對輻射,也許是透過欣欣向榮的地下世界。雖然天文學家繼續在火星上尋找過去或現在的生物跡象,但還沒有找到令人信服的證據。
地幔和地核
然而,證據表明幾百萬年來沒有火山爆發。地殼下面的地幔基本上處於休眠狀態。它主要由矽、氧、鐵和鎂組成,可能具有軟石膏體的稠度。據美國宇航局稱,它大概有770到1170英里(1240到1880公里)厚。 火星的中心可能有一個由鐵、鎳和硫組成的實心核。估計直徑在930到1300英里(1500到2100公里)之間。核心不移動,因此火星缺少一個行星範圍的磁場。取而代之的是,它有科學家們暱稱的零星磁力線“聖誕燈”如果沒有全球磁場,輻射會轟擊地球,使它與地球相比相對不友好。
水和大氣
火星太冷,液態水無法存在任何時間,但是表面特徵表明水曾經在火星上流動過。今天,水以冰的形式存在於土壤中,也存在於極地冰蓋的冰蓋中。這火星上的溫度範圍從華氏70度(攝氏20度)到華氏零下225度(攝氏零下153度)。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偵察軌道飛行器在2012年2月16日拍攝了這張紅色星球上的塵暴照片。 美國宇航局的火星偵察軌道飛行器在2012年2月16日拍攝了這張紅色星球上的塵暴照片。 據我們所知,火星的大氣層太薄,很難支撐生命。大約95%是二氧化碳。火星上極其稀薄的空氣也會變得塵土飛揚。有時,紅色星球會被部分或全部覆蓋沙塵暴。 有時,甚至火星上的雪。火星雪花由二氧化碳而不是水製成,被認為大約有紅細胞大小。北方的雪花尺寸在8到22微米之間,而南方的只有4到13微米。
雖然今天的火星表面對我們所知的生命來說是不適宜居住的,但是行星科學家們正在尋找跡象表明這個世界在過去可能是好客的。例如,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好奇號探測器發現了硼元素,硼元素在穩定製造核糖核酸(生命的關鍵)所需的糖類方面發揮著作用,所以在火星上發現硼進一步開啟了生命曾經在地球上出現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