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星星321
-
2 # 雜文趣事1314阿景
1;本人覺得華語音樂裡,主要的語言流派也就是國語歌曲、粵語歌曲、閩南語歌曲三種,其中國語歌曲是佔正統位置的主流歌曲,而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無論是粵語歌曲還是閩南語歌曲,都只能算是非主流的音樂,很難登大雅之堂。這就像我們每個省,甚至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地方戲一樣,但比起國粹京劇來,則不是一個檔次。
2;在香港直到許冠傑的出現才扭轉了這一趨勢,粵語歌也開始風靡全港,和國語歌一樣成為主流音樂,後來幾乎所有的香港歌手都會發行粵語唱片,像譚詠麟、張國榮、梅豔芳以及四大天王、也都有粵語歌曲的代表作,Beyond的所有代表作更全是粵語歌。反觀在在臺灣,其實嚴格意義上來講,閩南語從未扭轉過其小眾,非主流的趨勢,臺灣主流音樂人,無論是鄧麗君,還是羅大佑、李宗盛,甚至周杰倫等樂壇大咖,都鮮有閩南語的作品。
3;至於說其中的緣由,個人覺得這和人員構成有關,香港的這些歌手無論祖籍是不是香港的,但大都是在香港出生的,就算祖籍並非香港,也大都是廣東一帶的,是典型的粵語區,在許冠傑的引領下,粵語歌的地位得到提升,香港人開始喜歡上自己語言的歌曲。
4;再看臺灣,我們所知道的臺灣著名臺灣歌手裡,大多數都是外省人,他們從小的語言環境也是以國語為主,臺灣地區的官方語言也是國語,閩南話只相當於他們的方言,在正式場合還是要講國語,也就私下裡說說方言而已。拍電視劇、電影幾乎清一色國語,在臺灣的影像作品裡,很難找到閩南語為主的片子,做音樂,當然也要以上檔次的國語為主,我們所聽到的《愛拼才會贏》、《歡喜就好》,以及最近被岳雲鵬毀掉的《公蝦米》等,都帶有濃郁的民歌味兒,也就是說閩南語在臺灣本身就是一種民歌形式,而非通俗歌曲,又怎麼會成為主流呢?
最後宣告這只是本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想法,與任何公司以及媒體無任何關係。
-
3 # 音樂小黑屋
語通常可以漢語直譯,因而歌詞風格比較多,閩南語跟漢語的表述,語法都存在較大區別,因此受漢語的限制,歌詞顯得比較淺顯,都是直抒胸臆型別的居多。因而粵語歌曲多,範圍廣,閩南語如果用很地道的語言表述則不易於傳播。但是,閩南的俗語別有一番風味。
-
4 # 醫用膠
粵語歌曲…是由令人心動的香港電視劇而深入大陸,根植於大陸人的心田滴!如《上海灘》的“浪奔浪流”…再如《射鵰英雄傳》的“依稀往夢似曾見…”再再如《霍元甲》“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一部經典的電視劇陪上一曲旋律優美動聽的歌曲,讓粵語歌曲風靡華夏,流傳甚遠!
臺語歌曲卻有所不同,讓臺語歌曲風靡一時卻是起因於一首自立自強的催人奮進的…“愛拼才會贏”,三分天註定七分靠打拼!閩南語歌曲,歌詞勵志,喚人奮起…如《男人的汗》《東山再起》《一定會成功》《男人出頭天》《我是福建人》《成功的條件》
還有一部分臺語歌曲描述男女愛情悽悽婉婉,悲悲切切…如《惜別的海岸》《初戀》《愛情的騙子》《再見…阿郎》
也有相當一部分歌曲寫福建人在外打拼的心路和艱辛的歷程!如《出外人》、《忍》,詹雅文《想厝的人》《出外的囡仔》
再有臺語歌曲的曲調多半來源於日本南韓的曲調,如泣如訴,以悲腔為主音調,所以也容易被大家接受,閩南話八音加上日本曲的悠長悲悽的音調聽起來自然流暢悅耳,這是閩南歌曲後發制人,大有超越粵語歌曲的強勁後勢!從文化底蘊方面看,臺灣人秉承中華民族傳統的東西肯定要超越香港,香港的殖民文化有和臺灣相近之處,但是香港的洋快餐文化還是不被大陸人所普遍接受的…
-
5 # 很長名字的三少
音色,只有聽懂的人才覺得好聽,所以沒有好壞之分,全看個人喜好,但是有一點優勢粵語比較強大,全國方言乃至普通話都沒那個待遇,就是口語白文互譯,口書語互通的規範文字系統已經形成公認準則,簡單來說完全割掉普通話,一樣能教學書寫生活學術交流傳播沒影響,至於全國大部分方言都是口音傳播形式,規範的文字系統相對薄弱,至於發音方面普通話很多同音字,有時候不看字幕會聽出不同感覺,當然看多,聽多都大概猜到什麼,勉強能應付,現在還不停造詞彙來避免這種尷尬,簡單說就算現在以普通話書語,一樣能自然到每個字粵語發音,意思不變。即”粵語直讀”(因為粵字比普通話用字範圍更大),當然還有種叫”粵語意譯”
-
6 # 大閩南郎
閩南文明包括臺灣、潮汕、雷州、海南以及南洋諸國。論文明傳播力閩南較之廣府猶有過之,只是各地之間由於地理、正治、國別的關係導致長期分離,沒有辦法匯聚成一個輻射中心,這也是海洋文明的彼端。
-
7 # 如果有多遠
粵語也就是廣東話,歌曲是香港那邊的,閩南語,閩是福建那邊嘛,閩南是臺灣那邊的口音,有閩南語的歌曲啦,其實在華語音樂裡,主要的語言流派也就是國語歌曲、粵語歌曲、閩南語歌曲三種,其中國語歌曲是佔正統位置的主流歌曲,而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無論是粵語歌曲還是閩南語歌曲,都只能算是非主流的音樂,很難登大雅之堂。這就像我們每個省,甚至每個地方都會有自己的地方戲一樣,但比起國粹京劇來,則不是一個檔次。
-
8 # 樂影視特工
粵語歌
粵語流行歌曲,一般指香港的用粵語(廣東話)唱的流行曲,由於香港的原創作曲家是廣東人,又叫廣東歌。一般所指是近代的“粵語流行音樂”,香港自1970年代起,由蓮花樂隊主音歌手許冠傑所帶動的一股潮流,其後蓬勃發展的粵語流行歌曲;這一定義亦正符合了大部分1970年代或以後出生的香港人對“粵語流行歌曲”的認知範圍。一如其他流行音樂,粵語流行曲是一種商品;一種反映某段時期社會面貌和價值觀的商品。
風格改變
早期的粵語時代曲,有兩極化的填詞現象:一部份像粵曲一樣,用較嚴謹的書面語甚至文言文寫作歌詞。這一類比較文雅的歌曲至今仍為人熟悉的,有《天涯孤客》、《啼笑姻緣》與《一水隔天涯》等等;另一類就是人們所說的“鬼馬歌”,以香港地道的廣州話口語填詞,歌唱的內容就像一般對話一樣。因為它的內容每每幽默灰諧,描寫一般市民大眾的經歷和感受,所以得到草根階層的共鳴,故有這個名稱。例如:《半斤八兩》、《打雀英雄傳》。
1980年代不僅是粵語流行曲百花齊放的日子,亦是香港樂壇的全盛時期,中國大陸和臺灣的人縱然不諳粵語,亦會聽粵語流行曲,甚至跟著唱。
徐小鳳、羅文、甄妮、譚詠麟、張國榮和梅豔芳雄霸1980年代的樂壇,是這個時代的樂壇巨星,幾人不但開演唱會次數/場數極多,更是票房保證,皆因各人歌藝出眾而且形象和颱風都令觀眾和歌迷受落,可謂聲色藝俱全。
其他歌手如林子祥、陳百強、鍾鎮濤和關正傑以至在1980年代尾至1990年代初紅極一時的葉蒨文、林憶蓮、陳慧嫻、彭羚、Beyond、達明一派及草蜢都在樂壇大放異彩。在同一時期亦有音樂實力強勁的新人譬如張學友、呂方和李克勤等活躍於香港粵語歌壇。
閩南歌
閩南歌,發揚於閩南地帶;在臺灣則稱為臺語歌(閩南的莆田地區唱的是莆田歌)。在泉州,廈門,漳州一帶非常流行,男女老少都會唱,特別是《閩南人》、《愛拼才會贏》、《歡喜就好》、《世界第一等》外出的閩南人有時候聽到故鄉的歌曲,會熱淚盈眶。20世紀臺灣八九十年代代表歌手有周華健、葉啟田、李茂山等,進入21世紀,有張雲卉、陳雷、林姍、黃思婷、龍千玉、蔡小虎、王識賢、謝金燕和孫淑媚等。
閩南語歌曲融入了閩南人的智慧、情感和才思,處處顯露一股濃郁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創作風格。從歌曲當中我們可以清晰感受到一種不同於其它語種的直滲入靈魂的感動和震撼,彷彿走進了閩南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曾經是那麼陌生遙不可及,如今是如此真實生動。有太多經典歌曲用心去聆聽,感動就會隨入而來。除了上述歌曲之外,還有很多歌曲因為其雋永的藝術價值和流行價值我們不能遺忘,值得深藏在記憶深處。《浪子的心聲》、《愛拼才會贏》、《海海人生》、《酒後的心聲》、《心事誰人知》、《鼓聲若響》、《燒肉粽》、《男兒漂泊的心情》、《命運的吉他》、《歹路不可行》、《流浪到淡水》、《七逃人》、《舞女》、《再會夜都市》、《向前走》、《最後的探戈》、《媽媽請你也保重》、《繁華攏是夢》、《無人熟識》。。。這一首首歌曲是來自靈魂深處的恕吼,唱出了生活在社會低層飽受磨難的小人物和在人生、事業、愛情等方面鬱郁不得志者的滿腹心酸、委屈、困惑、迷茫的心聲以及不安於現狀要用自己的努力擺脫現實的束縛,迎接新的人生的理想追求。《往事就是我的安慰》、《再會啦,心愛的無緣的人》、《花若離枝》、《舊情也綿綿》、《雪中紅》、《針線情》、《情字這條路》、《車站》、《思慕的人》、《落雨的暗暝》、《金包銀》、《雙人枕頭》、《暗淡的月》《墓仔埔也敢去》、《內山姑娘要出嫁》、《一卡手指》、《等無人》、《愛人跟人走》、《風吹沙》、《水潑落地歹收回》等等是一首首情感細膩真摯,使聽者動容感同身受的經典情歌。
其實,閩南語歌曲跟國語歌曲一樣在鼎盛時期是繁花齊放、人才濟濟,一派欣欣向榮景象,湧現出了眾多出色的歌手、音樂人以及一批批膾炙人口極具藝術價值和流行價值的經典歌曲,形成了與國語歌曲兩虎相爭、勢均力敵的局面。只可惜90年代中後期,世間萬物盛極而衰的規律同樣在閩南語歌壇身上無可避免開始走下坡路,至今己死氣沉沉無可救藥。追根究底,創作人才和演唱人才的匱乏、青黃不接,歌曲質量的下降,整個大環境日趨功利、商業的氛圍,以及盜版唱片的橫行是導致這種局面的最大罪魁禍首。讓我猶為痛心的是,時至今日上述情況依然沒有任何改善的跡象,且有越演越烈的趨勢。
-
9 # 穿搭小迷妹
首先,粵語廣義上說就是粵方言,屬於漢語七大方言之一,主要分佈在廣東中部、西南部,廣西東部、南部,以及香港、澳門,代表是廣州話。
而閩南話屬於七大方言之一的閩方言,閩方言分佈在福建、海南的大部分地區、廣東動東部潮汕地區、雷州半島部分地區、浙江溫州部分地區、廣西少數地區和臺灣大部分漢人居住區。閩方言大致可以分為閩東、閩南、閩北、閩中和莆仙五個次方言。閩南話的代表是廈門話。
以上是最基本的區別,可以翻一下《現代漢語》,隨便誰的版本,都可以瞭解到大致的資訊。
如果實在要細分,從三要素區分:
(1)語音
聲母:
粵語:十九個聲母
閩南語:十五個聲母
韻母:
粵語:由九個韻腹和八個韻尾組成共五十九的韻母
閩南語:八十七個韻母(這點沒有找到官方資料,待考證),極大地保留了古音中的鼻音韻尾和塞聲韻尾,有很突出的文白異讀現象
音調:
粵語九聲六調: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閩南語七聲八調:陰平、陰去、陽平、陽去、陰入、陽入、上
(2)詞彙
粵語和閩南語都有自己獨特的詞彙,是普通話裡所沒有的。
比如粵語中的咩(什麼)、大佬(哥哥)、細佬(弟弟)
閩南語中家後(妻子)
(3)語法
語法方面差別比較大,講一些比較明顯的。
粵語的語序與普通話有很大不同,粵語喜歡倒裝,常常有形容詞後置和狀語後置的現象,比如現在內地人也常說的“我走先”。還有構詞方面粵語也喜歡反序構詞,比如普通話說“素質”,粵語說“質素”,在港劇裡經常能夠聽到類似的詞語。另外粵語比較突出的特點還有語氣詞的使用,各種語氣詞豐富且使用複雜,還可以重疊,例子就不舉了,很多字是我們不常用的。
閩南語喜歡賓語前置,有特殊的比較句格式等等而且也有一定的歷史問題,如圖:
-
10 # 清樓雅士
如果不懂某種語言 可能聽起來都差不多
用各自不同的語言當然有區別了 發音都不一樣 當你懂其中一種語言的時候就知道了
搶首贊1
蘇州 屋頂防水 輕鬆解決 漏水問題

「恆固防水」擁有專業防水施工和技術團隊,專業從事屋頂...
vip.hnhengchuan.cn廣告
屋頂補漏 ,蘇州雨科防水,熱線:
屋頂補漏 ,蘇州雨科屋頂補漏 。質量可靠!承接各種防水工程。根據不同的建..
m.yhfsgc.com廣告
相關問題全部
回覆列表
粵語歌曲和閩南語歌曲,從流行音樂來說,區別很大。
一、語言。這是最大的差別,很顯然,粵語歌曲和閩南語歌曲用的是不同地方的方言演唱。粵語歌曲主要流行於中國的南方,廣東,廣西,包括香港等。而閩南語歌曲主要來自中國福建地區,以及臺灣省等。
二、歌曲型別。粵語歌型別多樣,快歌,慢歌,抒情,流行,搖滾等等都有,很豐富。而閩南語歌曲絕大部分是慢歌,且相當部分是苦情歌。
三、演唱方式。因為歌曲型別的影響,粵語歌曲沒有相對固定的演唱方式。而閩南語歌曲往往要求歌手演唱的時候表現出豐富的情感,且非常注重顫音的運用來抒發歌曲的意境,聽起來非常有味道。
總之,不管是粵語歌還是閩南語歌,都在中國流行音樂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流傳度廣,影響深遠,產生了一大批經典歌曲,深受廣大聽眾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