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節度使95

    《因果決策》總第八章中華文明解讀裡節選出來的。中華人文初祖神農氏傳承至今中華文明約九千七百年、近萬年。

    “三人皇:伏羲,神農氏,炎皇。泰皇以天地交泰取象、涉及神權,神權不歸入人間道;女媧造人,功勞不可等同人文、不入三皇;伏羲與女媧同時期,伏羲又作庖犧、當時有火能熟食了,其時啟婚姻制維護人類傳承,觀天演八卦符號、啟思維文字之源,所以伏羲為三皇之一天皇。伏羲觀天之後,讓漢文字定型、讓大地上的糧食種植大量產出、找到並確定人體經脈且用草藥醫疾利於人類傳承的關鍵人物是神農氏,三皇之一的地皇是神農氏。神農氏時期,所有的人文傳承得到系統發展和框架設定,神農氏是中華人文初祖。

    神農氏不是黃帝,黃帝最少晚四千七百年。神農氏族相傳約存70--17個世代、時間約4200到1020年間:世代兩字,取世、“三十年為一代,父子相繼為一世”為六十年。因為距今四千年的商周金文(即鐘鼎文)字型與今天字形相仿且仍能識別2420字;現常用繁體(有的簡化字無因果可言)漢字只有6763個,單字書寫習慣依舊為從右上到左下,比照《列子》記“伏羲已來三十餘萬歲”推算、神農氏部族應存約70個世代四千二百年,才足夠文字定型的時間。

    “為了促使人們有規律地生活,按季節栽培農作物,神農還立歷日,立星辰,分晝夜,定日月,月為三十日,十一月為冬至”:神農氏被人民流傳稱頌,是因為神農氏時期糧食種植業突飛猛進,加上神農氏定經脈、嘗百草為醫祖,保障了人口繁衍和出生人口數目的穩定。也因相傳有《神農本草經》,說明當時是有文字記錄的:中華文明從三十多萬年前伏羲氏演八卦為起源定型符號到神農氏時期結束,文字從符號衍變為定型的文字。保障生存的糧醫體系和群體綜合管理思維,是從神農氏確定傳承至今的文明。醫道同源,神農氏也是道祖。

    《陰符經》被奉為道門之源,文字精妙:人心立道,天道立心。應是神農氏作,炎皇完善。人們總把神農氏與炎皇弄混淆,只有可能炎皇是神農氏部族傳承延續中最後出現的出色領袖。“炎皇肇訓,稷正修官”:炎皇時期管理完備,人的個性天賦得到全面重視和開發使用,精神文明發達、人民健康快樂,是公心大道之行。炎皇順舒人性,所以號三皇之一的人皇。

    只要有小家庭存在,私有制就必定存在。但社會公共保障完善或者說社會整體資源分配製度均衡,會讓所有人民安定和樂,因此對物質私化的欲求減弱、義利之間先取義。炎皇,人皇,並不重血緣血統。重血緣傳承就不可能與黃帝合併部族。之所以儒家敬祖是敬人皇、人祖,既為人類傳承又為治而安——人皇為民立心,執天之道、大公而行於天下。

    炎皇朱襄氏,擅用火,氏族約存八個世代四百八十年。如果只按三十年一世計算、部族才兩百多年時間,炎皇不可能以個人光輝牢牢樹立在人民的心間一直被流傳下來。所以神農氏到炎皇總計七十八個世代共4740年,約五千年。

    五帝:黃帝,顓頊,帝嚳,唐堯,虞舜。黃帝本姓公孫,後改姬姓,建都於有熊,亦稱有熊氏,公元前2717到前2639年共活七十八歲:二十歲即位即前2697年當上首領;“十又五年,喜天下戴己”、三十五歲前2682年打完蚩尤;“又十有五年,憂天下之不治”齋心服形三月時五十歲前2667年;“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而帝登假”死時公元前2639年;二十上位、在位58年,哪有百歲。顓頊是黃帝的孫子。帝嚳是顓頊的侄兒。唐堯是帝嚳的兒子。虞舜的高祖窮蟬是顓頊的兒子,虞舜即位是權力從叔叔家回本家了。就是說夏之前確有虞朝,且一直是在黃帝一家承繼的。從黃帝到虞舜,家天下在這六代人傳承中相對穩定。黃帝只統治五十八年;“共工氏與顓頊爭為帝”;“堯治天下五十年”,聞童謠後還宮招舜禪讓,“舜不辭而受之”、屬於智取;據此推斷黃帝家幾百年間除了這六代即位後相對繁榮穩定之外,就是部族各治或爭天下的時候。

        請注意,從黃帝開始中華大地上的人類社會就不是禪讓制了。是血統把持,私天下。這在五帝之前從未有過,是黃帝私心的證明,也證明前述三人皇推斷結果的正確。三人皇伏羲、神農、炎皇以公心立人道,是人們口口相傳懷念三皇的原因。

        三王:夏禹,商湯,周文王。夏禹姓姒,名文命,前2140即位。這是私天下之後的改朝換代。禹死前要大臣伯益接位,禹子夏啟勢大、伯益不受。夏自少康中興後,帝孔甲“好方鬼神,事淫亂。。四世而隕”孔甲下傳四世,夏桀亡國。夏禹即位的公元前2140年減黃帝據天下時的前2682年、用負數做減法,黃帝姬姓在夏禹之前家天下約五百年。

        商湯原是夏朝方國商地的君主,子姓,名履,前1670年—前1587年。商以契約、畜牧交易發達,“湯以寬治民、而除去邪”興師作《湯誓》後,滅夏桀。商湯在武丁中興後至帝辛(紂),因其好勇攻戰消耗國力被周武王圍攻於鹿臺自焚。從黃帝前2682年統一到商湯出生的前1670年,推算約一千年;再減去黃帝家天下五百年,夏朝也約存五百年。

        周文王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為周朝奠基者,創周禮、在位五十年,前1046年姬昌嫡次子姬發滅商建周後被追尊文王。周朝分為西周和東周,西周由武王前1046定都鎬京:“前781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幽王與子伯服均被犬戎殺死於戲”,前771年西周覆亡,存275年;東周於前770年到前256年定都洛邑,史稱春秋戰國。

    周武王姬發立朝的公元前1046減去商湯的公元前1670年,商朝約六百年;而周朝確切地說,只有西周的兩百多年。後五百年中,東周群雄春秋爭霸三百年,至前475戰國七雄又逐鹿兩百年,最終秦始皇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國家。  

      結論:五帝是一朝,至夏、商、周共兩千多年。神農氏族先於黃帝約4200年加炎皇氏族約480年共約4680近於五千年,再加黃帝的公元前2700年,加現公元后2018年,中華人文初祖神農氏傳承至今中華文明約九千七百年、近萬年。”

  • 2 # 夏朝與詩經研究

    大禹建立的夏朝文明密碼,都隱藏在懷遠花鼓燈這一傳統藝術裡

    在花鼓燈的民間藝術傳承中,尤以懷遠花鼓燈最負盛名、最具代表性、最具地方特色。位於淮河塗山地區的安徽省懷遠縣是花鼓燈藝術的主要傳承地與流傳地,花鼓燈表演團隊幾乎遍及城鄉,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懷遠花鼓燈的表演,有歌有舞有戲劇,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最豐富的藝術語言;它的舞蹈動作剛健樸實、歡快熱烈、動作灑脫,表演風格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它的音樂源自民歌,題材廣泛,節奏多變,或高昂激越或婉轉纖柔,是中華民族具有代表性和震撼力的民間舞蹈之一,曾被周總理譽為“東方芭蕾”,又有“淮畔幽蘭”的美譽。

    懷遠花鼓燈的音樂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全部採用打擊樂器演奏。使用的樂器以花鼓、大鑼、大鈸為主,配以小鑼、小鈸、脆鑼。鑼鼓演奏時按傳統習慣,花鼓居中,大鈸在左,大鑼在右,小鐃和小鏜分列兩旁。花鼓燈鑼鼓有自己獨特的演奏風格,手舞足蹈,情緒激昂,氣氛熱烈,節奏鮮明,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懷遠花鼓燈的傳統表演程式有:“大花場”、“小花場”和“文場”,“文場”又稱“後場”。一般以“大花場”開場,“大花場”是男女集體舞蹈,由能歌善舞的傘把子領舞。“大花場”情緒熱烈,氣氛濃郁,振奮人心。“小花場”是男女雙人舞。還有一種一男二女的三人舞,稱為“雙花場”。

    懷遠花鼓燈的舞蹈動作花樣繁多。花鼓燈的舞蹈動作,大都來源於對自然界各種動植物的模擬,或是從某些勞動生產的動作中提煉而來。花鼓燈的演員有男女之分,男演員統稱“鼓架子”,其中又有“文傘把子”、“武傘把子”;女演員統稱“蘭花”。“文傘把子”會編善唱,對答如流,除能與“蘭花”對唱外,在踩街或轉場時常常配合鑼鼓,望風采柳,隨機應變,即興演唱。“武傘把子”多以舞蹈為主,能獨自表演傘舞,在大花場中是男女群舞的領舞者。

    鼓架子的舞蹈動作剛勁矯健、粗獷風趣、多尚武精神。蘭花的舞蹈動作含蓄傳情,優美動人。其動作本身包含著女性的情感美、曲線美、動態美。扇花更是花鼓燈固有的一種形式美。蘭花的舞姿,語彙明快,情感豐富,生活氣息濃厚。

    從懷遠花鼓燈的產生傳說、流傳地域、傳統表演程式、主要角色、舞蹈內容、音樂樂器、衣著道具以及以塗山三月二十八日大禹會諸侯紀念日的廟會為主要表演場所,可以說懷遠花鼓燈這種在塗山地區流行的民間舞蹈藝術,與四千年前的在塗山大禹會諸侯的這個中華民族的重要歷史事件,有著千絲萬縷的重要關聯。換句更明確的話說,懷遠花鼓燈民間藝術就是來自於、誕生於大禹建立夏朝時,在塗山舉行的“禹會諸侯,執玉帛萬國”這一重要盛會。是大禹建立夏朝時,展現塗山地區的夏朝國都人民歡迎四方來客、四方諸侯的主要歡迎內容。是大禹為展現塗山地區豐富的文化文明,而形成的獨特的地方藝術形式。

    而這種獨特的地方藝術形式,如果沒有長期的發展、盛行、流傳,是不可能在懷遠地區如此深入人心傳承至今的。這種地域性的特殊傳承性,為我們揭示了一個淹沒於歷史長河中的千古之謎,就是至今困擾中華民族的存在了四百七十年的夏朝,是以塗山為中心區域,展示了高度文明的夏朝國都就在塗山地區。

    懷遠花鼓燈的音樂全部採用打擊樂器演奏,使用的樂器以花鼓、大鑼、大鈸為主,配以小鑼、小鈸、脆鑼等。這些打擊樂器,可以說最原始的樂器,最容易生產,最容易使用,是最原始音樂的來源,顯示了懷遠花鼓燈藝術的原始特性,即使流傳到現代也沒有發生絲毫改變。而大鑼、小鑼的使用,也說明了夏朝銅器的生產也已經成熟,是夏朝作為國家文明的青銅器出現的標誌,也揭示了金屬貨幣在夏朝已完全可以產生、使用。而這種金屬貨幣的存在,最大可能就是現在被認為是楚幣的蟻鼻幣,或者說楚國蟻鼻幣就來源於夏幣,或者有些形式的蟻鼻幣就是夏幣。這種非常小巧的蟻鼻幣,與夏朝時青銅器剛開始出現時,產量小、價值珍貴是對應的關係。如果有相關的蟻鼻幣研究專家,可證明有部分形式的蟻鼻幣的年代久遠,那麼塗山地區的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古城鎮四方湖畔的古城遺址,就可確認為夏朝國都。

    懷遠花鼓燈的傳統表演程式一般以“大花場”開場,是男女集體舞蹈,情緒熱烈,氣氛濃郁,振奮人心。這樣的開場表演,正是一種大型歡慶場面的標準模式,可以說是現代大型晚會的始祖,現代大型文藝表演至今也沒有突破這種四千年的表演形式。而這種形式的誕生,與四千年前萬國諸侯彙集塗山,慶祝大禹承繼大統,全民歡慶,歌舞昇平,四海一家的大一統國家的情景,才能在塗山地區、夏朝國都誕生這種情緒熱烈、振奮人心的懷遠花鼓燈表演形式。懷遠花鼓燈中“傘把子”的表演,可以說在全國各種民間地方藝術形式中,獨樹一幟,獨一無二。“傘把子”道具在花鼓燈民間舞蹈中的保留,讓任何一個懂得歷史知識的人士,感到非常驚愕。懷遠花鼓燈中“傘把子”的書面稱謂為“華蓋”,是帝王出行時的傘形頂蓋。據說“傘”字出現較晚,遠古人們以“華蓋”為傘的代稱。而華蓋在懷遠花鼓燈表演中的保留與傳承,必然也包含有豐富的歷史含義。

    華蓋在懷遠花鼓燈藝術中的保留與繼承,筆者認為至少包含有三重含義:1、是大禹的象徵,代表大禹向來自四面八方的貴賓,展現夏朝國都人民熱情好客,體現大禹與萬國諸侯同樂同慶,君民平等的新王朝、新氣象。

    2、體現花鼓燈為夏朝國都人民舞蹈藝術的獨有地位,是夏朝國家的歌舞藝術的標誌,區別於四方諸侯國的地方舞蹈,其體現的夏朝帝王高度文明的地位不言而喻。

    3、華蓋在懷遠花鼓燈中的保留展現,更隱含了關於中華文明的歷史密碼:筆者論證了代表華夏民族標誌的“華”字,來源於塗山地區的地理環境。是萬國諸侯對來到的塗山地區地理的描繪,為對淮河與兩岸的塗山、荊山地理地貌的原始刻畫,而產生了“華”字骨刻文、甲骨文、金文。華字就是對塗山地區的地理環境表述而產生了“華”字。而對懷遠花鼓燈中“傘把子”,正式稱謂為“華蓋”,也表明了塗山地區懷遠花鼓燈中代表大禹地位的傘,才能稱謂“華蓋”。也進一步證明了“華”字的產生,正是誕生於四千年前的“禹會諸侯”時期,是對塗山地區代表的大禹夏朝國都的標誌稱謂。“華蓋”即代表了大禹的帝王地位,也代表了懷遠花鼓燈誕生地的特殊地理標誌與特殊表演形式。 《春秋左傳正義》:“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含有赤色之意,周朝人喜歡紅顏色,把紅顏色看作吉祥的象徵,所以就自稱作華。這些對“華”字的解釋,與懷遠花鼓燈藝術表演中展現的紅色、華麗、華美的服飾,也是不謀而合,如此地相互對應。而“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這種完全個人感官性的、主觀印象,得出的“華”“夏”來源,是來自哪裡呢?如果筆者說,這正是來自於四千年前的大禹在塗山舉行萬國諸侯盛會,來自於當時的懷遠花鼓燈的精彩表演,來自於大禹對萬國來賓的隆重歡迎禮儀,你同意嗎?

    《呂氏春秋》之《季夏紀第六》中記載:禹行功,見塗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塗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於塗山之陽。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實始作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風焉,以為“周南”“召南”。禹會諸侯一千年以後的周公召公,也來到了塗山地區採風“取風”,其採風的內容:一為音樂、二為詩歌,而這種塗山地區的南音,應該就是一直完整傳承的懷遠花鼓燈中表現的夏朝音樂風格吧。

    懷遠花鼓燈這一地方民間藝術,所包含的豐富的歷史資訊,與塗山地區、大禹會諸侯事件、華夏文明的許多未解之謎的眾多切合現象,應該不會只是一種巧合,而應是一種歷史的必然,可以幫助我們破解關於夏朝的許多歷史難題。其中最關鍵的就是為我們破解了關於夏朝的基本概念:大禹建立的夏朝就在塗山地區,夏朝國都就在塗山地區,華字的起源與地理特指就是塗山地區,大禹故里就在塗山地區。(作者:趙輝)

  • 3 # 地丁老師的情感世界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怎麼計算的呢?這得從【炎黃子孫】的稱謂說起了!

    【地丁老師講神話故事】,再述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

    那麼,今天,咱們先來談一談【文明】一詞是什麼意思吧!

    文明,有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兩種狀態。精神文明是科教文衛的文明。物質文明就是人力資源物力資源的文明。

    文明,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有初級文明,中級文明和高階文明三個階段。

    初級文明,就是人類脫離了野蠻階段。這個階段應該從燧人氏到夏朝時期。人類能夠用語言溝通了,能知道穿衣帶帽了,能夠吃到熟飯熟菜了!能夠耕種五穀了!能夠蓋房子躲避寒暑了!等等一些人的生存本能的事都能幹了的時期。這個時期的初級文明的代表人,應該是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所以,我們華人也稱謂自己是【炎黃子孫】了。

    中級文明,從夏商周,春秋戰國,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到元明清的1840年的【鴉片戰爭】開始的時期。

    這個時期,人類已經步入了一個準現代文明時期。能夠寫書立傳。鴻雁傳書,有了私塾科考,有了國家,有了制度,有了金錢貨幣的交易,有了買賣市場等等現在人有的東西,那個時期基本上都有了!

    高階文明,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現在了!

    這個時期,冷兵器已經被淘汰,熱兵器開始登場了!什麼洋槍洋炮,電燈電話,飛機坦克,核彈衛星,宇宙飛船丶量子通訊等等,一股腦的發展開來。

    廢話少說,開始上乾貨。

    那麼,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是怎樣計算的呢?又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她應該是從炎帝神農時期開始滴。那個時期的人類,已經進入了初級文明時期。

    軒轅黃帝,大約是公元前2700年左右的人。炎帝神農氏,比黃帝應該早了300年左右的人。所以,加上公元以後的這2000來年。正是5000年左右的時間。

    這個上下五千年,是怎麼計算的呢?

    她應該是從司馬遷編寫《史記》那年開始計算的,也就是公元前122年,漢武帝元狩元年。上到炎帝末黃帝初大約3000年,後到現在的2000來年。合起來就是上下五千年了!
  • 4 # 老楊141007668

    我們中華文明的缺點是漢字成熟太晚,而帝嚳高辛氏的時間早於殷商時期近兩千年,五千年曆史的考古證明,只能放在2040年以後,屆時,洛陽將再次擔當大任,希望我中華好運。

  • 5 # 鄧海春

    中華民族以悠久的歷史為傲,常說“中華上下五千年”。現在是公元2019年,如果按照五千年來算,中華文明應當是始於公元前三千多年。可即使早到中原大地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也已經是公元前二百年左右建立的了,在秦朝之前那三千年,到底去了哪兒呢?

    按照史書記載,中華文明最早的朝代是治水有功,受舜帝禪讓而建立的夏朝,建國的大致時間是公元前2070年,距今四千餘年。也就是說 ,即使加上夏朝,中華文明總共也就四千多年,這和我們宣稱的“上下五千年”並不匹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我們要先了解上下五千年這一說法的來源,其實,這個說法最早並不是華人自己提出來的,而是出自清順治年間來到中國的義大利傳教士衛匡國(1614年9月20日-1661年6月6日),他寫過一本《中國上古史》,向西方介紹遙遠東方的國度中國,並在自己的著作中以上古伏羲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將伏羲時代的元年定為公元前2952年。

    他的這一說法在歐洲廣為流傳,得到了眾西方史學家的認可,於是先是在歐洲,出現了“中華上下五千年”這一說法。

    然而伏羲的神話色彩實在過於濃重,於是他關於中華文明歷史的觀點並沒有被這一文明的繼承人所採納。民國成立伊始,採用了以另一位稍微現實一些,且更能代表華夏文明的人物黃帝作為中華文明的源頭,以他的誕辰公元前2698年當作紀元。

    1912年民國建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先生通令各省:“以黃帝紀元4609年為中華民國元年。”按照四捨五入,也算是勉強達到了“上下五千年”。

    按照社會學的定義:“文明是使人類脫離野蠻狀態的所有社會行為和自然行為構成的集合,這些集合至少包括了以下要素:家族觀念、工具、語言、文字、信仰、宗教觀念、法律、城邦和國家等等。”

    在考古學界,“文明”的標準則是“城市、文字和國家制度。”可是目前,我們最早的文明遺址發掘還停留在商代,以至於西方許多人質疑夏朝存在的真實性,沒有實物證據,就難以證明文明的存在。

    換句話說,秦朝以前的那三千多年裡,有一千多年還被在埋土裡,還僅僅被記錄在史冊或傳說裡。

    要想向質疑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的人證明,還需要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需要一代代考古人的前赴後繼。

    其實說到底,“中華上下五千年”這一說法盛行於清末民初這一民族危亡的時代,說五千年為的是讓炎黃子孫牢記祖先們的篳路藍縷,辛苦耕耘,激起民族自豪感。四大文明古國中只有中國綿延至今,我們每個中華兒女都應該以此為榮,併為了復興中華民族、弘揚中華文化而努力拼搏。為了中華文明的六千年、七千年而奮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哪些孩子成長體驗的早教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