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和遼,《澶淵之盟》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影響:
1、澶淵之盟,宋遼議和是在少數民族不斷進攻北宋政權,威脅北宋安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講“和”的。 富弼以為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結束了戰爭狀態,節省了大量軍費,已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於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
2、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戰去兵”,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3、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契丹乘機要挾,北宋又增加歲幣銀絹各10萬,先後合計50萬兩匹。
宋和遼,《澶淵之盟》
一、遼宋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世以齒論。
二、以白溝河為國界,雙方撤兵。(遼歸還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四、雙方於邊境設定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盟約締結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因澶州又名澶淵,遂史稱“澶淵之盟”。
影響:
1、澶淵之盟,宋遼議和是在少數民族不斷進攻北宋政權,威脅北宋安全的情況下不得已而講“和”的。 富弼以為歲幣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百分之一、二,結束了戰爭狀態,節省了大量軍費,已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促進了兩國之間的經濟交流,有利於雙方開展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文化發展。
2、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政府“忘戰去兵”,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
3、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契丹乘機要挾,北宋又增加歲幣銀絹各10萬,先後合計50萬兩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