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奇有此理

    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備急千金要方·大醫精誠》

      孫思邈是唐代偉大的醫藥學家,被譽為“藥王”,享年逾百歲。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內容宏富,淹貫眾長,是中醫藥發展史上的一座高峰。

      《千金要方》中有《大醫精誠》篇,提出精誠兼備方可為大醫。

       精是指即醫人須有精湛的醫術。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心思粗疏,不求精進的人,讀了三年醫書,便認 為天下沒有治不好的病了;等到治病三年,卻發現沒有可用之方,面對病人,束手無策。“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踰於此”,《千金方》也因此命名。 面對肩負救死扶傷重任的醫學,精勤不倦尚須面對眾多難解之題,“以至精至微之事,求之於至粗至淺之思,其不殆哉!”

  • 2 # 燃燒加速度

    古人說,治病三年,天下無可讀之書,這兩句話是有道理的。但是究竟什麼原因呢?

    早年認為是糟粕的東西,後來卻發現是精華,而過去認為是精華的東西,晚年又把它揚棄了。

    先生一般用藥,往往藥價很便宜。他能打破舊時的陋習,不濫用參茸補劑以求媚於人,不徇俗所好,浪用貴重補藥來博取患者的歡心。

    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不治療,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

    治病,要先奪其未至,則所以斷敵之要道。急保其未病,則所以守我之巖疆。

    至於疾病之人,若元氣未傷,雖並甚不死,元氣或傷,雖病輕亦死。固診病決死生者,不視病之輕重,而視元氣之存亡。

  • 3 # 讀曾國藩

    當了多年醫生,很多病醫生也沒辦法治好。

    不管中醫,還是西醫,現實客觀存在的病,醫生也無良藥。

    就算翻遍天下的醫書也沒用。

    有很多是新發現的病,找書也沒有用了。

    簡單說,就是大概這意思。

  • 4 # 饅頭公文

    這是唐代名醫孫思邈的話, “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講的是理論聯絡實際的重要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書面意思是讀了三年的醫書藥方,就認為天下沒有自己治不了的病症,給人治了三年病,便知道天下的藥方幾乎不能用。因為病情千變萬化,病人不會照著藥方和書本生病。

    工作和生活中這樣的例子也很常見,一聽就懂、一看就會、一干全廢。

  • 5 # 夢想與倪

    我覺得"治病三年,天下無可讀之書"歸根結底體現的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治病就是實踐,可讀之書便是理論。看待這一句話,必須和它的上一句一起看"讀書三年,便可謂天下無病"。這兩句話都說明了一個實踐比理論更重要的觀點。

    我認為是片面的。實踐和理論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1.實踐決定理論.實踐是理論的來源,是理論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理論的最終目的、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理論對實踐有能動的反作用.理論產生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好地指導實踐.真理和科學理論對實踐有巨大的推動作用.

    總之,治病和讀書應該配合進行,不盲目的聽信書本,也不停留在實踐的層次上,才能有完整的發展。

  • 6 # 你不知道的me

    首先這是《千金要方》中有《大醫精誠》篇的,提出精誠兼備方可為大醫。

       精是指即醫人須有精湛的醫術。世有愚者,“讀方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乃知天下無方可用。”心思粗疏,不求精進的人,讀了三年醫書,便認 為天下沒有治不好的病了;等到治病三年,卻發現沒有可用之方,面對病人,束手無策。“人命至重,有貴千金,一方濟之,德踰於此”,《千金方》也因此命名。

    這句話說的是真好,我對這句話的理解如下!

    1.行醫三年,天下無書可讀!說明自己己經自我滿足了,自己所學已經足以應付各種疑難雜症!有一種“坐井觀天”的無知和狂妄!這就像戰國時期,紙上談兵的趙括一樣,自詡滿腹經綸,熟讀乒法,結果不僅害了自己,也害了趙國!數十萬趙兵盡降,後被秦軍坑殺。就像清朝末年,閉關鎖國,自以為是超級大國,經濟,科技已遠遠落後,卻不自知,不思進取,不知變通,結果換來的卻是不停的割地賠款!這就是夜郎自大的結果!

    現在很多學生,說自己已經沒什麼學的了,到找工作時,又處處碰壁!得不到好的就業機會!我記得有一位智者說過,你以為一個杯子放滿石頭就是滿了嗎?沒有,你還可以倒進去沙子!你以為這總該滿了吧,可這裡面還可以倒進去水!所以學無止境!怎可言天下無可讀之書!

    2-治病三年,天下無可讀之書!是一種感慨!治了三年病,才發現現實有許多解決不了的問題!攻克不了的難關!對於醫生而言,醫者父母心!真正懸壺濟世的醫生,是不願看到人們被病痛折磨的!可實際上是有很多病症,醫生也無能為力!就會有無方可用,無藥可醫的感慨!

    我記得有一篇予盾論說的一個小故事:戰士上戰場參戰受傷,戰地醫生剛給他醫好,他就又重新上了戰場!如此幾次,還是戰死了,倒在了醫生的懷裡!醫生痛哭道:如果我的治療是沒有意義的話,為什麼三番兩次讓我救他,可如果我的治療是有意義的話,為什麼又讓他重新戰死!?發人深省!面對病人,醫生也有無能為力的時候!

    所以治病三年,天下無可讀之書,對於大醫者來說,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感慨!感慨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這世界終究有一些頑疾亟待去探索,研究!

  • 7 # 言者青青

    這句“治病三年,天下無可讀之書”應該是“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這是唐代名醫孫思邈曾經在行醫中有感而發的,但是後面還有一句:“及治病三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

    “讀書三年,便謂天下無病可治,及治病三年,便謂天下無方可用”。這句話意思是:讀了三年的醫書,就認為天下沒有治不了的病了。給人治了三年病,便會說給天下開的藥幾乎不能用。

    唐代名醫孫思邈說的這句話是典型的實踐認識論。

    二是實踐是認識的目的和歸宿。孫思邈在實踐中不僅僅認識增長了許多知識,同時,還認識到自己就醫的目的就是治病救人,自己的歸宿就是要為病患者盡職盡責,這些知識與感悟,在書本中是見不到的。

    三是實踐是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孫思邈認識到自己行醫的所作所為,直接與自己的認識正確與否有直接的關係。自己如何正確對待病人?給病人如何開藥好方,使病人早日康復?這些只有在實踐中認真對待,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這個認識是透過實踐而來的正確認識的標準。

    總之,脫離實踐的人難以獲得正確的認識,只有腳踏實地把書本知識,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加深自己所從事的工作認識,掌控操作人生的正確性,不至於浪費時間,做些碌碌無為的事情。

    現在,我們有許多人忽略了對實踐的認識,比較注重書本。透過學習孫思邈的名言,我們更應該加強書本與實踐的結合,多從實踐中提高正確的認識,獲得正確的知識。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事業上獲得成功!

  • 8 # 相遇是緣58617

    事是死的,辯證是活的,並不是醫書不能讀,而是活學活用,同樣的病體質不一樣用藥就有差別,同樣的症狀,病不一樣,用藥就不一樣,

  • 9 # 使用者腑視教科書

    現在考醫師證只要你背會了書本保證獲取。近幾天聽到一個藥房抓中藥女孩有過目不忘的能力,透過考式得了藥師證又得了醫師證。行醫三年無書可讀,治不好病的書她都背都刻在她腦子裡了,她就可成為合法處方,治療效果跟孫真差一些的醫生了,可見這種單純看背書能力而選中醫的方法是不可取的,應對民間行醫口碑好的無證中醫中選拔真正出手不凡的人為民療疾。背書能力不是最重要。

  • 10 # 意天使1

    我對″治病三年,天下無可讀之書″的理解是″書本上的知識是相對一定的,僅憑書本上的知識死搬硬套是解決不了現實中碰到的問題的″。正所為″學醫三年,天下無不治之症;行醫三年,天下無可用之方″。它告訴了我們一個道理″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事和物,不能生搬硬套,要活學活用,才能解決實際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拉布拉多的眼屎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