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天府之旅17123667259
-
2 # 津城沐雨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並不是說真的3戶人家,而是一個泛指。
第一,楚國的面積龐大。楚國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不斷拓展領土,吞併小諸侯國,成為春秋戰國時期面積最為遼闊的國家。
面積龐大,人口眾多,是楚國再次崛起的資本,這也是“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現實根據。
第二,楚國離秦國的統治中心遠。楚國離秦國國都咸陽相對較遠,楚國有事,秦國不能迅速的到達,使楚國成為秦朝末年山東起義軍的後方。
另外,楚國地處中原邊陲,有更加獨特的文化。
楚國以“南蠻”之地著稱,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秦國統一中原,對楚國的文化很難短時間內統一融合。
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楚國的反叛“意願”也是最高的,很容易發生叛亂。
第三,事實上的“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亡秦“第一戶”是楚人。揭開秦末大亂的陳勝吳廣起義,直接產生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是造成秦朝滅亡的導火索,而陳勝吳廣是楚華人,可以算是楚國亡秦第一戶。亡秦“第二戶”是楚人。秦朝正式宣告覆滅,是劉邦進軍關中,秦王子嬰投降,劉邦,在當時也是屬於楚人。由此可見,亡秦第二戶也是楚人。亡秦“第三戶”是楚人。如果說劉邦進軍關中是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那項羽消滅和迫降秦軍主力,則是在實力上讓秦朝滅亡。項羽,更是楚人。陳勝吳廣揭開了秦國滅亡的序幕,項羽消滅了秦軍主力,劉邦直接滅亡了秦朝。
而他們三股力量都是楚人,在事實上實現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
可見,“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既有客觀原因,更有歷史的驗證,也因此項燕的這個預言得以流傳千古。
對此,大家怎麼看?
-
3 # 楊充
這句話出自哪裡“楚雖三戶,亡秦必楚”這句話出自司馬遷所著的《史記》,這裡的三戶並不是指三戶人家,而是隻三個氏族,這句話背後有一個故事在裡面。秦國和楚國秦朝滅六國,統一天下,這被滅掉的六國之中有一個是楚國。當年楚國是最強大的諸侯國之一,秦國為了滅楚耗費了很大的財力物力,用了很多手段。楚國以前幫過秦國,對秦國有很大的恩情在的,最後秦國卻不顧情面,用了陰險的手段來攻擊楚國,在道義上是站不出腳的。所以楚國最後雖然還是被滅了,但是楚華人都不服氣,非常痛恨秦的統治。秦惠王時,為瓦解齊楚同盟。秦王遣張儀使楚。張儀代表秦國,對楚懷王許諾:只要楚國解除與齊國的同盟,與秦國結盟。秦國便割讓五百里土地給楚。楚國解除了齊國的同盟後。楚懷王使秦,要與之結盟,並接收五百里土地。但張儀稱,當初承諾的是五里地。楚王怒不可揭,準備回楚國,討伐秦國。秦王拘禁了楚王,讓其割讓土地給秦國。才放他回國。這是繼商鞅囚禁公子昂之後,中國歷史上第二次嚴重的違背契約精神。楚懷王鐵骨錚錚,誓死不割地。秦國一直囚禁懷王。楚國國內則另立新君。楚懷王一直被囚禁至死。楚人聞之,如喪父母。諡號為‘懷’。故《史記·項羽本紀》雲:自懷王入秦不反,楚人憐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也。"三戶指的是什麼楚國的一個貴族南公就說出了這句話,“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因為楚國有三個大氏族,昭、屈、景。這句話裡的三戶,指的就是這三個大氏族。後來人們也用這句話來形容推翻秦朝的決心,不具體解釋三戶代表誰,而是泛指楚國的百姓,表示就算楚華人就算再少,也要決心推翻秦朝。如何理解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三是一個虛詞,並非具體的數詞。此話中的"三"比喻力量小,決心大,表明楚國立志推翻秦朝的決心。這個解釋才是最符合楚人有仇必報、能吃苦、下得狠的性格特點。"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應該理解為:"楚人就算只剩最後幾戶,滅秦的也必定是楚人!"即使弱小,團結一致就能成功。它代表了一種報仇雪恨的堅定信念。楚人歷來生性彪悍能征戰善戰,秦國加之的國仇家恨令楚人定要報仇,楚人在亡秦之上必將不遺餘力徹底滅秦;"楚雖三戶",更多的是樹立滅秦信心,鼓舞士氣。提出的激憤人心的戰鬥口號,彰顯的是亡秦的堅定意志和必勝信念。關於更多詳細內容,可以看我的部落格大彙總: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79832978 或者 https://blog.csdn.net/m0_37700275/article/details/82972318
回覆列表
其實秦國在統一六國中,其中以趙楚兩國最為艱難,楚國軍隊雖然連戰連敗,士氣低落,戰鬥力也不差,但與秦趙有明顯差距,但楚國兵多且幅圓遼闊,最後被滅,其主要原因是岀在統治集團內部。趙國呢,作為後期唯一能夠與秦國單獨抗衡的國家,得益於趙國軍隊強大的戰鬥力,數敗秦軍,也讓秦國付出了極其慘重的代價。後來楚國在即將滅亡之際,一些楚人說了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預言,其實楚國地處南方,在當時被其他中原大國稱為蠻夷,其在危急所爆發的能力是驚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