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4
回覆列表
  • 1 # 燕子28056722

    貪慾是對現狀不滿的一種追求和嚮往,要是無慾無求,那估計得道高僧能做到吧!再有就是把吃喝穿玩,社會醫療費用變為免費,人沒有為之掙扎和努力的目標或者是擔心的問題,就會少些貪慾吧!但,絕不會沒有,因為我們不是得道高僧!思想境界達不到那麼高的高度!

  • 2 # 真空妙有無量壽

    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現實中,要想制約貪慾之心,如果再按普世的社會道德意識說教,恐怕是很蒼白無力的。所謂"貪慾",可以講是一種心理疾病,而且根深蒂固,深層的潛意識,很大程度上是不自覺的自然惡習,自害害他,染汙社會的毒瘤種子。說白了,就是"萬惡之源"。

    心病還要心藥醫。病重還須下猛藥。泛泛一般的道德說教,法制紀律約束,都起不到治本的效力。唯有透過對儒丶釋丶道三大教(任何一門)的教義教理的信仰學習,進而在生活現實中產生覺悟,自覺主動的產生自我的戒除意識,方能有效。

    根本關鍵是要在理上真正認識"貪慾"之害,生起怖畏之感,認識戒貪之利,生起自利利他的正知正見,否則不容易消除"貪慾"於萬一。

    在此只是指個方向丶提個引子,真要解決問題,得真實受用,必須從建立信仰之心起,學法理,重實行,漸進獲取。

    佛說"生死疲勞,從貪慾起″,"少欲知足,身心自在″。一語道破玄機,吾人由此應悟所以。

    平常所謂"舍",舍錢舍物,實際就是舍貪慾。就是一種去貪慾的初級修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之貪愛,不吝佈施。推己及人,換位思考。都是去貪的思維修行。

  • 3 # 二號交易員

    俗話說,人有貪嗔痴慢疑,最大的戒律就是貪,貪是人的天性,也是最難克服的一個人形弱點。自古以來,人最難控制的不是外界的因素,而是自己,能夠剋制住自己情緒和弱點的人才是真正可以成就大事的人。

    下面就來剖析一下人為什麼會貪?貪字。說“貪”之前,先 說“念”字。念:念頭、心思也。當一個人的心中“念念”不忘錢幣 (貝:古代的一種貨幣),以致讓“貝”替代了“心”的位置,就成 了“貪”。因此現今詞典解釋“貪”之第一字義為:貪財。今泛指貪 汙。其他含義還有:對某種事物的慾望老不滿足、片面追求、無節制 的愛好、捨不得丟掉等。

    貪嗔痴,佛教中的三毒:貪,是對於喜好的過分偏執; 貪是指染著於色、聲、香、味、觸等五欲之境而不離的心理活動,《大乘義章》卷五說:“於外五欲染愛名貪。”就是指的這個意思。佛教認為,眾生生活於世間,以眼、耳、鼻、舌、身等器官與外界相接觸,產生色、聲、香、味、觸等感覺。這些感覺能引起眾生的利慾之心,因此叫做五欲。於此五欲執著併產生染愛之心,就成為貪。因此又以貪與愛為同體異名。

    僧團裡抑制貪慾的法門是不淨觀,根據北傳的俱舍論,把貪分成了四種,分別是顯色貪(貪美好的色彩,如雪白的面板),形色貪(貪美好的形狀,如魔鬼的身材),妙觸貪(貪美好的觸覺,如嬌嫩的面板)和供養貪(貪他人的仰慕,如心上人的愛),針對這四種貪建立了五種不淨觀,觀淤青可以對治顯色貪,觀腐爛可以對治形色貪,觀蛆蟲可以對治妙處貪,觀死屍可以對治供養貪,觀白骨可以綜合對治四貪。

    但是不淨觀不能斷貪,只能暫時的抑制貪,想要斷貪,必須實證四諦十二因緣法,以智慧斷盡愛染。而不淨觀屬於定學,並非慧學,因此無法斷煩惱。

  • 4 # 天天歸零

    謝邀。貪慾這個問題,說來很廣,這個要看各人的追求與認知如何看待如:酒、色、財、氣、名、利、愛別、離、恨、生、老、病、死,善惡得失信仰等,對人生一切慾望的追求是否一直不肯放鬆的執著,是否知足與看得破放得下的問題。對這個世上所擁有的一切,大多人都知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真正知道明瞭的人,不是很多的,大多都喜歡別人的讚美滿足自己虛榮心裡為欲,又為自己的一生的地位窮富名利財產等,而活的很累很累,常被世間的貪憎痴的假情假相所迷惑困擾,此皆為欲所困,恕不知無論你怎樣理由執著與追求,都不要活的太累,做了慾望的奴隸還不自知,要想減少慾望就必須徹底的識別物慾的利弊而能看得破放得下,而能知足才能減少慾望,要識別人生一旦無常來臨,萬般帶不去,最終一場空,唯有業隨身,故兒乘健康年輕時,勿自私自利的為欲所縛,做些對大眾人生有益之事,反而健健康康,快樂快樂,輕鬆自在,這多好!!!。此僅供參。

  • 5 # 蒙浚

    戒貪?

    這話說起來容易但是做起來很難。

    人的慾望都是隨著時間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尤其是隨著職務的升遷、眼見的開闊與財富的積累,慢慢增長。

  • 6 # 一木子一律師

    佛家講究戒貪嗔痴,貪為首。那麼何為貪?貪就是超過了自己應有而多得的,換句話說,就是爭強好勝,慾求不滿。這是佛學修為的禁忌,但並非人類進步的不可。人類進步,就是因為有著一顆不滿足的心態,不斷開拓創新,才取得了今天一個個成就。這是人的本性,是好是壞,分人分事,不可一概而論。

    佛學修為,是靜。貪為動,心動而身行,故而不被佛家推崇。我是個小人物,對佛家不敢妄語,但對於現世社會,面對強大的生活壓力和肩上承載的責任,我做不到忘我的修行去追求本真,追求佛學造詣。我只能身體力行,不斷的鼓勵自己,激勵自己,永遠不滿足於現狀,去貪圖更多的社會財富,來滿足自己造福家人的夙願!我是個小人物,我貪故我在。

  • 7 # 散淡昆嵛人

    到"秦城監獄"看看,然後到"重危病房"轉轉,再到"火化場"走走,…,。不說了:不是減少了,是怕你直接沒了。

  • 8 # 北京得明

    從現象上看,知道的越多,看到的越多,越想收為己有,越想得到和佔有,於是,自作聰明的人想了一個辦法,對很多事情視而不見 聽而不聞,不動心,不入心,用這樣的方法來減少貪慾,也是會起到一定作用的,但是,這種自閉式的方式解決不了根本問題,而且,這種自閉式的方式會讓人越來越冷清,冰冷,麻木。其二,根本性的解脫,來自於人性層次的提升,貪心強的人,其實是有著人形的畜生或惡鬼種性的人其實就是披著人皮,說著人話,吃著人飯,穿著人衣的餓鬼或者畜生,這種種性的人是很自私自利的,很自我的,只有從自私自利,自我的種性中擺脫出來,才能根除這種貪婪。

  • 9 # 範高陽1

    貪婪,是人內心中潛在的慾望,減少心中的貪慾最好的辦法,要學會孤獨,你需要一個獨立的環境,只有自己,靜靜的。一月之後你就發現沒有什麼貪慾比孤獨更加重要

  • 10 # 每日休閒驛站

    慾望是人性使然,減少貪慾,需深刻明白貪慾得危害性。

    老子第46章所述: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

    貪慾,常使我們走上不歸之路,需時常檢討自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才魚湯怎麼做補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