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是當代典型的弱國巷戰畫面,你叫衝鋒槍進去飈水嗎?
上圖是當代軍事強國巷戰中的畫面,波波沙算哪根蔥?勞資滿盒的彈鏈不答應啊!
上圖是受到軍事強國刺激,長期患有紅眼性火力不足綜合徵的某發展中國家打巷戰,技術水平粗糙,道德水平低下,不談也罷。
時間會帶走了一切,任何事物都在發展在進步,二戰時的武器再厲害,最終也會被時間掃入故紙堆。它們也許適應於二戰,卻不適應於戰後。
PPSh-41“波波沙”就是這樣的一款老兵器,它在二戰衝鋒槍中屬於誕生時間比較晚的裝備,到1941年才透過軍隊評測,1942年才得以裝備部隊。
在當時那個時代,PPSh-41衝鋒槍是一款比較先進的兵器。雖然比不上之前蘇芬戰爭中的“索米”,但它拋棄了“索米”那些不切實際的高精尖工藝,透過反其道而行之的“簡化”,將自己塑造成一款非常利於生產,並且可靠性、易用性都相當高的武器。
芬蘭“索米”的彈鼓設計被蘇聯人沿用,因此“波波沙”擁有了71發彈鼓這種供彈具。蘇聯人很青睞這種略顯笨重的彈鼓,因為它能提供給新兵蛋子900發/分鐘的暴風驟雨般的持續火力,在中近距離對上一個手持毛瑟98k的德軍老兵絲毫不怵。要知道馬克沁重機槍才600發/分鐘。
重彈鼓也帶給PPSh-41更好的射擊重心,再搭配上相對較沉的槍重,就算是女人也可以抬起波波沙打出極為精準的連射,這是當年許多國家衝鋒槍都不具備的。所以波波沙在德軍中也極受歡迎,不光繳獲使用,還大批次拿去改膛,變成打9mm魯格彈的MP41(r)。
但是呢,要說到“橫行”巷戰,這個實在是有點偏頗。PPSh-41固然火力兇猛,且兼具準確和可靠性等優點,然而它的毛病也不少。
例如那個山寨的“索米”彈鼓,雖然一切資料都說明它能塞入71發,但實際大多數情況下根本別想著塞入超過65發子彈。這個彈鼓的供彈故障問題頻發,成為PPSh-41上最頭痛的問題。而且,它也實在太重了。
對比一下蘇軍這邊的意見就知道了,1943年對PPSh-41的戰場反饋調查中,有許多士兵表示波波沙太沉重,還有些士兵對其彈鼓可靠性表示懷疑,再就是波波沙的生產廠家實在是多,質量良莠不齊。所以戰後許多年還有老兵回憶說當年德軍的MP38/40真好用,比我們的PPSh-41好用。
其實我們不難理解PPSh-41衝鋒槍的成功,真正讓這把武器取得威名的原因,不僅僅是它的槍械效能,還包含著它那種“極簡”的迫擊炮理論。得益於PPSh-41優秀的生產效能,蘇聯人能在最危機的關頭大量生產這種武器,即便在被圍城900天的列寧格勒。
不光如此,波波沙實在是太容易生產了,所以大量的加工任務被下放到低技術工廠,就如蘇聯老大哥後來對中國同志所說的:“造蠟燭臺的作坊都能生產這種武器”。因此,蘇聯的衝鋒槍生產任務並沒有對整個軍工造成多大影響,反而讓高一層次的加工廠空出機床和產能,為坦克、飛機、大炮加工零件。
如此,我們就更不應該片面的看待“波波沙”衝鋒槍的問題了,一款戰爭年代合適的武器,當然並不一定能適應戰後的環境。
實際上二戰後衝鋒槍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並非PPSh-41一家的問題。大量突擊步槍代替了衝鋒槍在200米以內的戰術位置,導致現代衝鋒槍的有效作戰距離進一步縮減,使其愈發成為大戰場上的雞肋。
一句話說白,現代人根本不缺乏自動化火器,也犯不著靠輕武器拼死血戰,衝鋒槍也壓不過突擊步槍的火力。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種“塹壕掃把”的血腥場景如今再先進的衝鋒槍也難以複製了。
老王栗子總是能舉很多的,1972年“慕尼黑恐怖劫持案”中,那幾把瓦爾特MPL衝鋒槍丟盡了聯邦德國的臉面,盡顯衝鋒槍壓制能力不足的一面(就這還經典衝鋒槍呢)。而後來國外的幾起警匪槍戰也暴露出同樣的問題,突擊步槍輕而易舉的壓制了衝鋒槍。
麻蛋沒天理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塹壕掃把”最後可成了違禁品啊!
所以別怪PPSh-41了,蘇聯人在二戰後半段就已經開始謀劃更新的連發武器,而當時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出現無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PPSh-41適合戰爭,卻不適應戰後的環境,蘇軍丟掉全部的莫辛納甘,換上AK-47的時候,哪裡還會有“波波沙”的位置呢?
這年頭最窮的人都知道弄把AK47,衝鋒槍那種高階貨誰會買啊!
再往後走,當現代自動化武器完全成型,小口徑、中間威力槍彈得到成熟應用後,衝鋒槍在軍隊中的位置實在是再也提不起分量了。也就警察和一些室內CQB環節對沖鋒槍還有些需求。現代衝鋒槍則大都轉入了“PDW”概念,即“Personal Defense Weapon”個人防禦武器。
所以我們看到,PPSh-41那種大戰中的沉重槍型消失了,連纖細強調戰術的H&K MP5都不怎麼被待見了,反倒是烏茲、MP7、P90、布希曼IDW以及日本的美蓓亞M9這類衝鋒槍開始風行。
上圖是當代典型的弱國巷戰畫面,你叫衝鋒槍進去飈水嗎?
上圖是當代軍事強國巷戰中的畫面,波波沙算哪根蔥?勞資滿盒的彈鏈不答應啊!
上圖是受到軍事強國刺激,長期患有紅眼性火力不足綜合徵的某發展中國家打巷戰,技術水平粗糙,道德水平低下,不談也罷。
時間會帶走了一切,任何事物都在發展在進步,二戰時的武器再厲害,最終也會被時間掃入故紙堆。它們也許適應於二戰,卻不適應於戰後。
PPSh-41“波波沙”就是這樣的一款老兵器,它在二戰衝鋒槍中屬於誕生時間比較晚的裝備,到1941年才透過軍隊評測,1942年才得以裝備部隊。
在當時那個時代,PPSh-41衝鋒槍是一款比較先進的兵器。雖然比不上之前蘇芬戰爭中的“索米”,但它拋棄了“索米”那些不切實際的高精尖工藝,透過反其道而行之的“簡化”,將自己塑造成一款非常利於生產,並且可靠性、易用性都相當高的武器。
芬蘭“索米”的彈鼓設計被蘇聯人沿用,因此“波波沙”擁有了71發彈鼓這種供彈具。蘇聯人很青睞這種略顯笨重的彈鼓,因為它能提供給新兵蛋子900發/分鐘的暴風驟雨般的持續火力,在中近距離對上一個手持毛瑟98k的德軍老兵絲毫不怵。要知道馬克沁重機槍才600發/分鐘。
重彈鼓也帶給PPSh-41更好的射擊重心,再搭配上相對較沉的槍重,就算是女人也可以抬起波波沙打出極為精準的連射,這是當年許多國家衝鋒槍都不具備的。所以波波沙在德軍中也極受歡迎,不光繳獲使用,還大批次拿去改膛,變成打9mm魯格彈的MP41(r)。
但是呢,要說到“橫行”巷戰,這個實在是有點偏頗。PPSh-41固然火力兇猛,且兼具準確和可靠性等優點,然而它的毛病也不少。
例如那個山寨的“索米”彈鼓,雖然一切資料都說明它能塞入71發,但實際大多數情況下根本別想著塞入超過65發子彈。這個彈鼓的供彈故障問題頻發,成為PPSh-41上最頭痛的問題。而且,它也實在太重了。
對比一下蘇軍這邊的意見就知道了,1943年對PPSh-41的戰場反饋調查中,有許多士兵表示波波沙太沉重,還有些士兵對其彈鼓可靠性表示懷疑,再就是波波沙的生產廠家實在是多,質量良莠不齊。所以戰後許多年還有老兵回憶說當年德軍的MP38/40真好用,比我們的PPSh-41好用。
其實我們不難理解PPSh-41衝鋒槍的成功,真正讓這把武器取得威名的原因,不僅僅是它的槍械效能,還包含著它那種“極簡”的迫擊炮理論。得益於PPSh-41優秀的生產效能,蘇聯人能在最危機的關頭大量生產這種武器,即便在被圍城900天的列寧格勒。
不光如此,波波沙實在是太容易生產了,所以大量的加工任務被下放到低技術工廠,就如蘇聯老大哥後來對中國同志所說的:“造蠟燭臺的作坊都能生產這種武器”。因此,蘇聯的衝鋒槍生產任務並沒有對整個軍工造成多大影響,反而讓高一層次的加工廠空出機床和產能,為坦克、飛機、大炮加工零件。
如此,我們就更不應該片面的看待“波波沙”衝鋒槍的問題了,一款戰爭年代合適的武器,當然並不一定能適應戰後的環境。
實際上二戰後衝鋒槍就一直在走下坡路,這並非PPSh-41一家的問題。大量突擊步槍代替了衝鋒槍在200米以內的戰術位置,導致現代衝鋒槍的有效作戰距離進一步縮減,使其愈發成為大戰場上的雞肋。
一句話說白,現代人根本不缺乏自動化火器,也犯不著靠輕武器拼死血戰,衝鋒槍也壓不過突擊步槍的火力。第一次世界大戰那種“塹壕掃把”的血腥場景如今再先進的衝鋒槍也難以複製了。
老王栗子總是能舉很多的,1972年“慕尼黑恐怖劫持案”中,那幾把瓦爾特MPL衝鋒槍丟盡了聯邦德國的臉面,盡顯衝鋒槍壓制能力不足的一面(就這還經典衝鋒槍呢)。而後來國外的幾起警匪槍戰也暴露出同樣的問題,突擊步槍輕而易舉的壓制了衝鋒槍。
麻蛋沒天理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塹壕掃把”最後可成了違禁品啊!
所以別怪PPSh-41了,蘇聯人在二戰後半段就已經開始謀劃更新的連發武器,而當時德國STG44突擊步槍的出現無疑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PPSh-41適合戰爭,卻不適應戰後的環境,蘇軍丟掉全部的莫辛納甘,換上AK-47的時候,哪裡還會有“波波沙”的位置呢?
這年頭最窮的人都知道弄把AK47,衝鋒槍那種高階貨誰會買啊!
再往後走,當現代自動化武器完全成型,小口徑、中間威力槍彈得到成熟應用後,衝鋒槍在軍隊中的位置實在是再也提不起分量了。也就警察和一些室內CQB環節對沖鋒槍還有些需求。現代衝鋒槍則大都轉入了“PDW”概念,即“Personal Defense Weapon”個人防禦武器。
所以我們看到,PPSh-41那種大戰中的沉重槍型消失了,連纖細強調戰術的H&K MP5都不怎麼被待見了,反倒是烏茲、MP7、P90、布希曼IDW以及日本的美蓓亞M9這類衝鋒槍開始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