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好好先生140453599

    自鴉片戰爭以來,中華積貧積弱。到了民國,軍閥混戰,民不聊生,根本沒有自己的軍事工業。所有好點兒的重武器,包括機槍、手槍,都需要進口。當時,中國產武器,只有漢陽造、後來的中正式步槍,還勉強堪用。

    反觀日本,已經實現了工業化,飛機、大炮、航母都能自己製造。軍隊兵源充足,而且訓練有素。在各方面,都遠超當時中國,雙方實力存在巨大差距,不是一個文明等級。

    即便如此,也沒有嚇倒華人民。華人民以血肉之軀,築起一道堅固“長城”,在長達十四年時間裡,前赴後繼,浴血奮戰,艱苦卓絕,終於贏得了最後勝利!後期,盟軍與日軍的戰爭,也客觀上加速了中國抗戰的勝利。

  • 2 # 更深的藍153766650

    從甲午海戰到抗日戰爭,無論哪次大小型戰役,無論雙方軍事實力強弱幾乎中國都是慘敗,鮮有幾次慘勝,我想知道中國那三十六計呢!那孫子兵法呢!我不是我也沒有資格貶低誰,我們最終的勝利依靠的是中華國運,而不是我們自身的強大,以史為鑑方得始初,沒有清朝末年的腐敗不堪,沒有民國初年的內耗大戰就不會有日本的侵華戰爭,偉人說過打鐵就要自身硬,自身不硬氣什麼都是白扯,中華民族必須要有萬眾一心的強大凝聚力,說到底就是一個國家的政權政黨必須得到人民的認可就不能有貪腐,有了貪腐就沒有了凝聚力,所以必敗在意料之中!

  • 3 # 風景這邊獨好56110157

    國力差距沒有抗美援朝之前的中美(聯合國軍)的差距大。決定戰爭勝利的是人——毛澤東。統帥不行,將領無能,腐敗橫行,等等,才是最大的差距。

  • 4 # 一帆風順永遠開心

    這個問題的實質是利益的問題,利益來自於權力。個人的思維決定對權力用法。如何獲取權力和保持權力,是本人的能力所決定的。

    如果有人拿火直接要燒掉自己的家,燒死自己全家人,又該如何應對呢?

  • 5 # 平民心態

    一個滿身疾病,衰弱不堪的老人,遇到一個身強力壯,蠻橫無賴的年輕人的攻擊,該咋辦?只有忍耐吧。如果硬去應戰,興許老命都沒了。

  • 6 # 青海尊者

    看了薩沙和另一個人的回答,比較統一,都是說咱們千古完人委員長怎麼怎麼困難,全國只能控制幾個省份,其他省都不聽他的云云,軍隊數量少,武器裝備差距大云云。

    客觀的說,這些都是事實,但那又如何呢?晚打不如早打,在國內打不如在國外打,這麼簡單的道理都不懂,這就是委員長跟主席的區別!

    日本確實強於中國,那美國於中國呢?

    日本侵華時有數十萬軍隊,裝備不能算精良,但訓練有素經驗豐富是真的,日本是海權國家,海軍實力非常強,但對於陸地國家中國來說意義沒有那麼大。

    注意了,日軍侵華時委員長沒有統一全國,北韓戰爭爆發時新中國也沒有解放新疆西藏,而且那時的中國有上百萬土匪特務。

    日軍侵華時儘管中原大戰才結束沒多久,但委員長手頭依然掌握著中國最富的地區,手頭資源依然不少。北韓戰爭爆發時,中國內戰都還沒結束,根本抽調不出那麼多軍隊,而且咱們可敬的蔣委員長跑路前把能炸的地方都炸了,留給咱們的是個大號廢墟,這條件比抗戰好???

    中日國力差距再大能大過中美?為什麼我們條件還不如之前好卻能打贏美國鬼子?

    lj就要承認,而不是給國府洗白,成天把困難放嘴邊。

  • 7 # 國平軍史

    日本軍隊侵佔東三省,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葬送了東北的大好河山,是張學良讓日本在中國東北逐漸坐大,憑藉東北當時位居亞洲最龐大的重工業基地,以及中國最大的“天然糧倉”,讓日本軍隊達到了“以戰養戰”的目的,具備了南下與美英荷等老牌帝國開戰的實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燬瀋陽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路軌,並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藉口,炮轟中國東北軍北大營,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此時,日本關東軍兵力尚不2萬人,儘管張學良的20萬東北軍分散在遼東、吉林、黑龍江等地佈防,另外約有10餘萬大軍已經入關助蔣作戰,但瀋陽城內仍然有數萬兵力,坦克、飛機、大炮等武器裝備不亞於甚至在日本關東軍之上,東北軍足以抵抗日本關東軍,甚至能將其趕出瀋陽城,或全殲日軍攻犯之敵。

    張學良,此時在北平喝酒、跳舞、泡女人,過著紙醉金迷的日子,命令北東軍不得抵抗,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中將參謀長榮臻根據張學良之命,命令東北軍“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裡,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

    由於張學良一再堅持“不抵抗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時間內,整個東北三省100餘萬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日軍佔領,日本對東北三省的大規模軍事侵略和佔領,強烈地震動了中國社會各界,一個群眾性的抗日救亡運動,很快自發在全國許多城市和村鎮廣泛興起。

    當時,張學良透過精兵簡政,陸軍方面東北軍有40萬左右的主力,武器裝備非常精良,東北兵工廠生產力太高了,從迫擊炮、大口徑火炮、到輕重機槍、步槍彈藥等,這個東亞最大的兵工廠,每天的產量就可以武裝一個陸軍營。

    空軍方面,東北軍全盛時期,擁有包括東北航空學校在內的5個航空隊,總共有各式購買和列強贈送,或者是戰場上繳獲的300架飛機,其中戰鬥機約佔一半。

    中東路事件中,東北軍對蘇作戰將近5個月,折損了許多戰鬥機,東北空軍損失慘重,但張學良旋即從法國進口大量新式戰鬥機,9·18事變以前,東北空軍至少擁有100餘架嶄新的戰鬥機。

    海軍方面,東北海軍擁有大小艦隻22艘,滿載排水量3.22萬噸,擁有海軍官兵3300餘人;滿載排水量4515噸“海圻”號為當時中國最大的巡洋艦,其餘還有“永翔”、“楚豫”、“江利”、“定海”、“海琛”、“鎮海”、“威海”、“同安”等炮艦。

    奉天省(今遼寧省)境內,日本關東軍第2師團總兵力約1.05萬人,東北軍有9萬人,進攻奉天首府瀋陽北大營日本軍隊約為8000人,不僅兵力、裝備等,東北軍都在日軍第2師團之上。

    戰爭一旦打響,只要駐北大營的東北軍積極抵抗的話,直隸、熱河以及山海關一帶東北軍主力25萬人馬,即可迅速馳援,由於日本軍隊資源較匱乏,打不起大規模的持久戰。

    況且,日本國內主戰和主和派的爭議非常激烈,只要當時駐守瀋陽的東北軍堅持抵抗,張學良做出抵抗的宣告,日軍遭遇到頑強的抵抗,則日本國內的主和派或許就能佔據上風,日本軍部完全可能壓制少壯派軍官的以下犯上,平息9·18事件,日本軍部並未做好對中國的戰爭準備,東北不可能會在半年之內就徹底淪喪。

    進攻瀋陽的日本關東軍,不僅人數少,且沒有空軍支援,槍炮等甚至都落後於東北軍,如果部署得當,或將全殲區區8000進攻瀋陽之敵。

    只要張學良統帥東北軍抵抗,其最終結局,將是日本人退回出發陣地,並向中方道歉,東北軍並不弱,日本關東軍也沒有那麼強大,依靠東北的政治、民心、軍事力量等,就完全可以有效遏制日本的擴張態勢。

    但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張學良沒有明確的政治主張,不戰而退,拱手相送東三省,終於讓東北敗亡;晚年的張學良親口承認是自己選擇不抵抗,覺得日本人只是挑釁,不會是認真的,只想透過國際輿論與政治干預解決爭端,不想打仗。

    東北軍逃離瀋陽後,大量的武器裝備、機械裝置等,全都成了日軍的戰利品,其中有飛機260餘架,坦克60餘輛,輕重火炮3000餘門,輕重機槍4000餘挺,步騎槍15萬餘支,汽車2300餘輛,火車5000餘列,以及可供10個師使用的彈藥。

    佔領東北以後的日軍,就逐漸地坐大,從佔領中國東三省開始,獲得了“天然糧倉”和當時亞洲最大的兵工廠以及重工業基地以後,日本人擁有了大量的本錢,就持續不斷地擴充兵力。

    到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前,日本陸軍已經擁有了17個常設陸軍野戰師團,兵力45萬人,佔領東三省都不能滿足日本人的野心了,發動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埋下了戰敗的伏筆。

  • 8 # 孤影劍客

    中日全面開戰,是到了盧溝橋事變之後了,也就是1937年了。然而,日本其實從1931年就已經開始侵略中國,從1931年到1937年,這期間雖然國民極力呼籲國民政府舉起抗日大旗,但奈何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所謂的各種原因的影響下,直到發生了西安事變之後,才被迫舉起抗日大旗,開始了全面抗戰之路。

    這些因素當中,既有國力的巨大差距,也有蔣總統制定的“攘外必先安內”路線的作用。那麼,當時雙方的國力差距到底有多大呢?時任國民政府軍政部政務次長的陳誠一級上將,就在其回憶錄裡面總結了。

    1、兵力比較

    儘管當時日本的人口遠小於中國,只有一億人出頭,而中國則有四萬萬民眾,但是,日本在開戰之初,不論陸海空軍,在兵力和兵員素質上都要佔據絕對優勢。

    當時日軍的現役兵員雖然只有38萬人,但其普遍實行義務兵制度,所以其能直接動員的預備役和後備役兵員,則高達200萬人,而其第一、第二補充兵,也有約220萬人,二者合計兵員數量高達400多萬人。

    而中國的兵役制度才剛開始實行,當時全國的兵力總量只有一百七十餘萬人,補充兵則只有約50萬人。陸軍雖然有182個師的番號,但實際的野戰部隊,只有80個師+9個獨立旅+9個騎兵師+2個炮兵旅+16個獨立團。

    能動員的人數上,陳誠回憶錄中說,抗戰8年中國動員了1220餘萬人,已經感到難以為繼了,而反觀日本,其總人口只有一億零五百萬,但能動員的人口高達2780餘萬人,差距甚大。

    在三軍的裝備上,差距更是十分巨大。

    日軍海軍總噸位高達190餘萬,堪稱是僅次於美英的世界第三海軍,空軍裝備有2700餘架飛機。

    反觀中國民軍,空軍實際僅有作戰飛機305架,海軍總噸位只有可憐的11萬噸。

    2、裝備比較

    三四十年代時候,日本的輕重工業就已經相當發達了,完全的工業化國家,軍隊的裝備要遠優於中國。日軍一個師團,戰時的總兵力約為22000人,馬匹則有5800餘匹,裝備槍支9500餘支,輕重機槍600餘挺,各式火炮108門,更有戰車24輛。

    而國民軍的裝備則極為落後,當時國軍一個師滿編狀態為11000人左右,裝備槍支3800餘支,輕重機槍328挺,各式火炮只有46門,擲彈筒243部,無戰車部隊。

    3、軍事工業比較

    日本從明治維新之後,大力發展軍事工業,到抗戰全面爆發之時,日本國內已有金屬工業工廠6600餘家,機器工業工廠9000餘所,化學工廠4300餘家,軍需廠34家,能生產各式各類的槍支彈藥,能自行生產先進的大炮,戰艦和飛機等重型武器。

    反觀中國,工業基礎極為薄弱,軍隊裝備無法實現自給自足,更不能自行生產先進的重型裝備,只能依靠友邦支援和對外購買,如此這樣也只能是勉強能應付國軍使用。

    以上,從兵力、裝備和軍事工業方面,就雙方的國力進行了簡單比較,可以看到,日軍完全是處於碾壓國軍的狀態的,這完全就是一個工業國對農業國的碾壓。而從政治影響力、經濟實力和國民受教育水平等,中國也完全不可與之相比。

    所以,陳誠也清醒地認識到,現代戰爭,完全就是國力的較量,而不是取決於某一方面的優劣。從整體國力上看,中國是處於完全的劣勢狀態。因此,陳誠坦言,“委員長絕不輕言犧牲,其故在此。”

  • 9 # 白酒有黑幕

    其實從當時的情況看,老蔣的選擇既是無奈之舉,也是最好的選擇。

    因為拋開國力先不說,僅是武器和士兵的素質方面就有很大的差距。

    因為小鬼子是處心積慮已久的要侵略,對於士兵的訓練科目肯定是有針對性。而國民政府的兵相比較而言,單兵作戰能力還是有不小的差距。再加上小鬼子的武器也先進,殺傷力大,確實要在東北抵抗的話,很有可能一戰而定。其結果很可能會被一下子打殘,從而再很難組織起來有效的抵抗。

    以以當時的這種情況,我覺得老蔣的開啟國門,誘敵深入,拉長鬼子補給線的同時也分散了兵力。因為每打下一片地方,總是要派人駐守的,那麼往前衝鋒的就會相應減少。

    而小鬼子當時確實瘋狂過度,用人心不足蛇吞象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因為他們不單單是侵略咱們,整個東南亞都是它的目標,狼子野心有點太大,大到了自不量力的地步。特別是跟美國叫板,更直接加速了他們的滅亡。

    不得不承認,假如小鬼子心不那麼大,只攻中國,恐怕抗戰的時間肯定要延長不少,最後的結果也真的不好估計。

  • 10 # 鬼馬2010

    抗日戰爭打起來時,國力差距多大?要多大有多大。

    蔣為何對日一再忍讓?骨子裡的軟弱,與腦子裡頭的那點九九,就是他對日一再忍讓的根本原因。

    七七打起來時,日本是先進工業強國,而中國是落後的農業國家,日本在各方面都遠遠強於中國。

    一、先看個總的,大概的:

    日本工業總產值60億美元,中國13.6億美元,4倍還要多。

    日本鋼產量635萬噸,中國4萬噸,145倍;

    日本生鐵產量239.7萬噸,中國95.9萬噸,2.5倍;

    日本石油產量169萬噸,中國1.31萬噸,129倍;

    煤產量好點,日本5070萬噸,中國2800萬噸,是1.9倍。

    製造能力,日本汽車年產量9500輛,中國無;日本艦船年產量99.74萬噸,中國無;日本飛機年產量1580架,中國無。

    二、再看軍事方面的:

    1937年抗戰全面爆發前

    1)國軍總兵力350W,其中主力是19個德械速成師30萬人;但由於國力有限,時間緊迫,只有中央教導總隊是標準速成師。至1937年底,日本在華陸軍由七七事變前的17個師團(不含臺灣軍及非步兵師團部隊)擴充為24個師團,人數大約在50多萬。但日本早在1873年就實行徵兵制,軍令統一,徵兵迅速,可立即動員兵力至少199萬,至1945年抗戰結束日軍總兵力超700萬,在中國戰場累積投入兵近200萬。最大的對比是,日軍建立了現代化的指揮體系、通訊體系、補給體系,軍官和士兵都經歷了嚴格的軍事教育與訓練,反觀國軍很多士兵都是抓壯丁抓過來的,不少人槍都沒打過就被送上了戰場,這種軍事素質的天差地別不是資料所能反映得出來的。

    2)海空軍方面,中國空軍能作戰飛機僅305架(正式納入作戰編制僅296架),日本海軍航空兵力在1937年擁有作戰飛機1045架。總計為2200餘架(又一說2625架),10倍於國軍。 海軍方面中國海軍編有3個艦隊,共有各種艦艇120條艘,絕大部分為艇;總噸位僅6萬噸左右(另一說近7萬噸)。而世界海軍強國的日本,總噸位數20-25倍於國軍。

    3)基礎工業落後,直接反饋在軍事實力上,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了357萬支步槍,而中國的產量不足40萬支。

    4)國軍步槍,輕重機槍等輕武器,效能與日軍基本持平;但數量嚴重不足,而且彈藥奇缺。重武器更少得可憐,而日軍師團都配備炮兵聯隊,國軍至抗戰勝利只有第5軍,駐印軍新1,新6軍配置炮兵團;其餘均為炮營,大部分部隊靠迫擊炮,輕武器、手榴,與日軍機械化部隊作戰。以蘭封會戰為例,國軍參戰兵力數倍於日軍。可是日軍重炮,機械化部隊及空軍,數十倍優於國軍。

    5)交通運輸,物資給養,情報收集,通訊設施,密碼破譯,兵員體質學歷,國民素質等等,國民政府都與日本存在巨大差距。更嚴重的是缺乏現代政治人才和技術人才。

    三、再看士兵伙食、體力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華北產麥區、東南產米區相繼淪陷;大批壯丁從軍,農村勞動力嚴重不足;商人又囤積居奇,市場上的糧食短缺問題日漸嚴重。而國軍物資供應短缺,普遍實行兩餐制,不少前方部隊要自己挑運糧食,蔬菜副食品嚴重短缺,很多時候菜品就是菜葉鹽水湯,甚至幾個月未見油腥。參與過中條山戰役的國軍將領不少人回憶,由於生活過於艱苦,大量新兵逃亡,因病致死者比比皆是,而營養不良加劇了疾病的發生。

    1945年初,每一名國軍士兵每日副食費標準僅12元,而當時白菜一斤已高達30元,蘿蔔一斤也要20元。當年美國專家曾隨機抽取1200名國軍士兵進行體檢,結果發現營養不良者竟高達57%。

    而日軍戰時伙食供應標準是普通士兵每人每天870克精米(相當於國軍理論供應標準的1.6倍,實際國軍官兵基本都達不到規定的標準),或者與之熱量相等的麵包、餅乾、壓縮乾糧、精穀物。除主食外,還有燻肉、雞蛋、鹽漬或糠漬醬菜。為保證鹽的攝入,每天還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鹽或調味汁。日軍為此在佔領區實施“餘糧歸公制度”,除最低食用額度外;淪陷區農民所有糧食均被收繳;而且日軍還成立專門隨軍酒保,搶掠中國農民的酒肉,水果等。

    所以國軍的體力普遍是個問題。不少國軍部隊在戰時與日軍交鋒,往往只敢對射,而不敢近戰,這裡除了戰鬥意志是個問題,體力不支,近戰拼刺明顯不是日軍對手,參戰官兵未戰先寒。桂南會戰時參戰部隊上自軍官,下至士兵就基本都不敢近戰,致使日軍被包圍,然後輕易地突圍而去。

    四、蔣為何一再忍讓

    蔣從來不認為日本是最大的問題。寧與外寇,不予家奴,這是做主子的歷來的想法。蔣當然沒有例外。

    從鬥爭的策略考慮,家奴得勢是要把根都刨掉的,但跟外寇則有得談。國家利益,民族利益在主子的眼裡,從來不是個問題。主子的觀點是,江山是他的,他愛給誰給誰,愛給多少給多少。所以東北丟了,沒問題,熱河丟了沒問題,華北要鬧自治可以商量,上海打起來了可以忍忍。

    七七打起來了,打得震天動地,上海上百萬的軍隊在拼殺,血流成河,將士的屍體填滿了溝壑,還在想著談談。

    打到了這個程度,為什麼還想著談談?

    第一是心虛,也就是害怕。因為國家太弱了,弱到什麼程度,可以看看上面的數字。蔣從來不認為中國自己能夠打敗日本,戰事不利,他對軍隊最好下的命令有兩條,一是死守,下面的將領稱為守死;二是節節阻擊,實際就是逃跑。蔣認為要獲勝必須有西方強國支援並介入。

    淞滬抗戰為什麼不惜血本,投入國家三分之一以上的軍隊,軍隊精華差不多都扔在了這個地方?好像是蔣一改常態,要跟日軍血戰到底。根本不是這麼回事。打是必須要打的,話說出口了。但這樣一開始就拼老命則是有其他意圖。

    就是要打給其他人看。這個其他人不是日本,而是國聯或者說西方的那些國家。就是要以此告訴這些國家,你看,我還是很有力量的,這麼打下去日本人也佔不到多少便宜,既然雙方都得不償失,而且上海還有你們的利益,那你們就出來調停吧。

    蔣想得到的不是這一仗打勝、守住,他要的是西方的一個態度。因此當前線快支撐不住的時候,他還在要前線再支撐一段時間,這個就不是軍事的考慮,而是出於政治考量。為何這樣?因為國聯要開會了,如果軍隊從上海撤走了,蔣就沒有了可以說服人的資本。

    國聯這個會左拖右拖,終於是開了,但別說什麼制裁了,也別說調停了,連對日本的侵略說句重話都不願意,就是不痛不癢說了些空洞無物的話。蔣非常失望,但還未死心。

    但這個時候,惡果出來了。日軍從金山衛大舉登陸,國軍面臨被全面包圍的絕境。所有的軍隊沒命奔逃,大撤退成了大潰敗。大潰敗最大的後果不是人員跑散,簡直打亂,部隊失去戰鬥力,而是軍隊的戰鬥意志一下子全垮下來,政府層面、社會層面的信心一落萬丈。所以就一路敗逃,軍隊、政府、百姓全都在逃,吳福線永久工事沒人守,崑山、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城市無人守,就那麼一個個丟掉。

    再到南京。守南京,蔣很清楚,軍事上南京是守不住的,也不應該是唐生智那麼個守法,但必須得守,這是形象工程,是丟不掉的面子問題。到這個時候了,首都都要丟了,蔣還在想著談,英美不願出面,聽說德國願意促和,他就和德國談。又打又談,結果呢,什麼也沒落成,幾十萬人被殘暴殺死,首都不出意料丟了。

    再到武漢,再到廣州,萬里長江差不多三分之一被日軍佔去了,蔣也吃足了虧,談的心思是很淡很淡了,但仍然未徹底死心。為啥很淡了?一是西方自己都忙不過來,管不上他這茬事了;二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日本人不想談了。1938年1月16日,日本近衛內閣發表第一次對華宣告,宣佈不以國民政府為(談判)對手,關閉了談判之門。

    但這還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那個汪院長在38年12月出逃了。他這才基本上收了心。

    再過了兩年,到40、41年的時候,國軍一直在打敗仗,但蔣看清形勢了,日本再怎麼折騰也是要敗的。他對和談就沒什麼興趣了,心思活泛起來了,就那麼一直守著,跟日軍你來我去地拉鋸。所謂,敵不動我不動,敵動我才動。要我動更多?沒興趣,要不就像美方那樣拿錢來那炮來。

    他這點兵力還有大用場了。用薛嶽的話說,國家將來建設還需要很大的力量呢。

    骨子裡的軟弱,與腦子裡頭的那點九九,就是他對日一再忍讓的根本原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次夢到自己掉牙齒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