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聯軍攻佔北京城,掠奪世界第一大皇家園林——圓明園無數珍寶之後,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成為大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更成為我中華民族切膚之痛。
平心而論,中華民族的歷史對於外國來說,道義上幾乎是沒有汙點。然對內則恰恰相反,王朝的更迭,大多是血雨腥風,枯骨成山,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程序之鐵律。
相比之下,歐洲人的封建統治方針恰好與我們相反。對外,必要時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放棄道義而專注利益,甚至成為強盜之流也在所不惜,而對內卻是各種法律規章,以明文自居。這一方針規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1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為了解決國內生產資料過剩之危機,英華人想方設法地要開啟中國市場。英華人曾經試圖使用國際建交,合理之方式開啟中國市場。說實話,要是英華人的計劃順利成真,對於兩國來說,都是利國利民之好事兒。那麼為什麼英華人的計劃沒能在中國實現呢?說白了,還是英華人不瞭解封建中國之國情。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是一潭死水一般的“穩定”,並不需要什麼商業上的興起。同時無知傲慢的清朝統治者,更是根本沒把當時已經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當回事兒,致使中國錯過了這次與世界接軌之良機。
那麼英華人會甘心就此罷休嗎?當然不會,強大的征服慾望以及巨大的貿易逆差讓英華人無法死心,不死心怎麼辦?合法的不行就來非法的,賣不成商品就改販毒,這就是“文明人”之行徑。而當中國清政府禁毒之時,英華人就又打著“文明”的幌子,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實現以武力以達到販毒合法化之目的,同時殖民了我香港島之企圖。這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圖2 鴉片對華人的毒害
俗話說:有其一,必有其二。也就是說,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那麼這一次又是為了啥?
這一次,坦誠地說,中方在外交上處理不當在先。在當時,中國的主要外交手法就是一個“拖”,第二個就是“躲”,所謂的“拖”和“躲”都是極不坦誠之所為。遲遲不能履行條約進入廣州城的英華人急了,在“中國通”巴夏禮的策劃下,以同樣不光彩之手段藉口“亞羅號事件”發動了對廣州城的攻城戰爭,結果不到一天廣州城落入敵手,兩廣總督葉名琛成了英華人的階下之囚。當然,法華人並沒閒著,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英華人之邀請,以“西林教案”為由,成為英華人之幫兇。取得廣州勝利的英法人,還不肯罷休,他們企圖繼續北上,要求與中國皇帝換約,並要求皇帝同意在北京建使館,與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外交事務。
圖3 英軍在廣州遇襲
建使館,這在今日看來無比正常的外交活動,在當時之天朝是不可接受的,“不可教化”之西人進駐北京城,這還了得?咸豐皇帝斷然拒絕西方人之請求,甚至不惜與英法決戰。這並不僅是咸豐皇帝以及中國官員的無知,更是時代不可逾越之侷限。與西方國家相比,天朝之落後不但是軍事,更是思想與科技知識,是核心競爭力的全面落後。面對中國皇帝的強硬拒絕,英法聯軍再次發動軍事打擊,這一次是直逼天津大沽口。儘管在戰鬥打響之前,咸豐皇帝已經在大沽口做了精心佈置,實際戰鬥中,也有重創英法艦隊之戰績,但還是沒能抵禦住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之強攻,英法聯軍成功登陸,向首都北京進軍。咸豐皇帝決心死戰,派出自己最精銳之師,由最信任的得力干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領軍,在通州張家灣與英法聯軍決一死戰。
張家灣一戰稱之為“死戰”絕不誇大,我最精銳之鐵騎,在敵軍槍林彈雨之中奮勇向前。只是,縱然有視死如歸,氣拔山河之勢,然則血肉之軀如何抵擋荷槍實彈?面對著巨大之傷亡以及戰鬥完全呈一邊倒之事實,僧格林沁終於承認了中西之間的巨大差距。兵敗如山倒,精銳鐵騎全軍覆沒,將士之鮮血染紅了京郊大地,除了悲壯,僅存扼腕。咸豐皇帝到底沒有御駕親征,戰死沙場之勇氣,於是選擇逃遁熱河行宮,攜帶家眷老小秋狩去了。
圖4 英法聯軍進軍京津 形勢圖
取得城郊之戰勝利的侵略者本應該乘勝追擊,直抵京師才對,然而侵略者們竟然放慢了腳步,修整部隊。其實,外華人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他們的子彈打光了。他們低估了華人抵禦外辱侵略之決心,而對現代軍事幾乎一竅不通的中國將領,根本不知道敵人的尷尬處境,從而錯過了扭轉戰局之良機。
就在這段英法聯軍“修整”時期,英華人又有自告奮勇者,要前往紫禁城與中國皇帝談判,此人正是巴夏禮,沒錯就是那位製造“亞羅號事件”的巴夏禮。可惜比較“悲劇”的是這位巴夏禮前腳進入北京城,後腳就連同他的同事們成了階下囚。又因為這巴夏禮頻頻出現在華人之視野,則被清政府當局誤認為,他乃英國重量級人物,以為以他為人質,可迫使英法頓首退兵,因此如獲珍寶。咱們回過頭來看,難道“中國通”巴夏禮不知道自己根本見到中國皇帝,即使見到皇帝也不可能談判而達成換約和建使館之目的嗎?不然,此乃緩兵之計,巴夏禮以自己為人質,拖住清廷政府與英法聯軍周璇,從而贏得了後勤補給之寶貴時間。巴夏禮這一招鋌而走險還真就達成目標,有了彈藥的英法聯軍持續對清廷軍事施壓。
圖5 哈里·斯密·巴夏禮爵士(1828-1885),19世紀英國外交家
關於如何處置巴夏禮,此時“流亡”熱河的咸豐皇帝一再指示“殺之而後快”,而留守北京,全權代表恭親王奕訢卻不敢如此妄為。對待外國囚徒們也是從最初的“鞭子燉肉”到給予優待,僅限制人身自由而已。英法聯軍此時已經兵臨城下,奕訢無奈只能將巴夏禮之流釋放。得以自由的巴夏禮,就成了英法聯軍北京城之嚮導。
中國首都之繁華浩瀚令侵略者們驚歎不已,無數奇珍異寶更讓洋鬼子們垂涎三尺,流連忘返。而紀律相對敗壞的法華人,已經開始偷摸砸搶,順手牽羊。在關於如何迫使中國皇帝屈服的討論會上,法國最高指揮官葛羅直接提議炸燬紫禁城,還好有點理智的英華人制止了他的野人行徑。目的當然不是為了保護人類文明,而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他們不是來中國改朝換代,而是攫取利益,炸了紫禁城中國皇帝就得下臺,後果很嚴重。那怎麼辦?這時,又是巴夏禮站了出來,提議將我們無恥的侵略黑手伸向圓明園,那裡就相當於我們的白金漢宮,是皇帝的私人財產。其實,圓明園之恢宏,豈是一個白金漢宮可以比擬?
圖6 額爾金
英軍最高統帥詹姆斯-布魯斯,也就是英國貴族額爾金,欣然接受了巴夏禮之提議,經過英國首相帕麥斯特之支援下,就有了人類歷史上對文明最大破壞的悲恥行為,掠我中華名族瑰寶無數又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濃煙滾滾,火光通天。世界皇家園林之最,最終沒能逃過歷史的浩劫,更成為我中國民族無法平息之創痛。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先生給法軍上位巴特勒的“表彰信”諷刺所述:這就是自詡為“文明”的歐洲人,對“野蠻”國度之行徑。侵略者的卑劣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永遠!
筆者並不贊同將我們的歷史傷痛轉化為報復性民族仇恨,更不願看到對人類文明的進一步摧殘而產生快感,只希望它的璀璨能夠永遠地被傳承,而不是隻能停留在圖片和記憶之中。願世界人民遠離戰爭,願低階錯誤不再重現!
文:王金百
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英法侵略聯軍攻佔北京城,掠奪世界第一大皇家園林——圓明園無數珍寶之後,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成為大類歷史上最大的文化浩劫,更成為我中華民族切膚之痛。
平心而論,中華民族的歷史對於外國來說,道義上幾乎是沒有汙點。然對內則恰恰相反,王朝的更迭,大多是血雨腥風,枯骨成山,這就是中國封建歷史程序之鐵律。
相比之下,歐洲人的封建統治方針恰好與我們相反。對外,必要時他們可以輕而易舉的放棄道義而專注利益,甚至成為強盜之流也在所不惜,而對內卻是各種法律規章,以明文自居。這一方針規律在兩次鴉片戰爭中,表現得淋漓盡致。
圖1 第一次鴉片戰爭前清朝及周圍形勢
為了解決國內生產資料過剩之危機,英華人想方設法地要開啟中國市場。英華人曾經試圖使用國際建交,合理之方式開啟中國市場。說實話,要是英華人的計劃順利成真,對於兩國來說,都是利國利民之好事兒。那麼為什麼英華人的計劃沒能在中國實現呢?說白了,還是英華人不瞭解封建中國之國情。中國的封建專制統治需要的是一潭死水一般的“穩定”,並不需要什麼商業上的興起。同時無知傲慢的清朝統治者,更是根本沒把當時已經稱霸世界的大英帝國當回事兒,致使中國錯過了這次與世界接軌之良機。
那麼英華人會甘心就此罷休嗎?當然不會,強大的征服慾望以及巨大的貿易逆差讓英華人無法死心,不死心怎麼辦?合法的不行就來非法的,賣不成商品就改販毒,這就是“文明人”之行徑。而當中國清政府禁毒之時,英華人就又打著“文明”的幌子,悍然發動侵華戰爭,實現以武力以達到販毒合法化之目的,同時殖民了我香港島之企圖。這就是第一次鴉片戰爭。
圖2 鴉片對華人的毒害
俗話說:有其一,必有其二。也就是說,還有“第二次鴉片戰爭”,那麼這一次又是為了啥?
這一次,坦誠地說,中方在外交上處理不當在先。在當時,中國的主要外交手法就是一個“拖”,第二個就是“躲”,所謂的“拖”和“躲”都是極不坦誠之所為。遲遲不能履行條約進入廣州城的英華人急了,在“中國通”巴夏禮的策劃下,以同樣不光彩之手段藉口“亞羅號事件”發動了對廣州城的攻城戰爭,結果不到一天廣州城落入敵手,兩廣總督葉名琛成了英華人的階下之囚。當然,法華人並沒閒著,而是欣然地接受了英華人之邀請,以“西林教案”為由,成為英華人之幫兇。取得廣州勝利的英法人,還不肯罷休,他們企圖繼續北上,要求與中國皇帝換約,並要求皇帝同意在北京建使館,與中央政府直接進行外交事務。
圖3 英軍在廣州遇襲
建使館,這在今日看來無比正常的外交活動,在當時之天朝是不可接受的,“不可教化”之西人進駐北京城,這還了得?咸豐皇帝斷然拒絕西方人之請求,甚至不惜與英法決戰。這並不僅是咸豐皇帝以及中國官員的無知,更是時代不可逾越之侷限。與西方國家相比,天朝之落後不但是軍事,更是思想與科技知識,是核心競爭力的全面落後。面對中國皇帝的強硬拒絕,英法聯軍再次發動軍事打擊,這一次是直逼天津大沽口。儘管在戰鬥打響之前,咸豐皇帝已經在大沽口做了精心佈置,實際戰鬥中,也有重創英法艦隊之戰績,但還是沒能抵禦住英法聯軍的堅船利炮之強攻,英法聯軍成功登陸,向首都北京進軍。咸豐皇帝決心死戰,派出自己最精銳之師,由最信任的得力干將蒙古親王僧格林沁領軍,在通州張家灣與英法聯軍決一死戰。
張家灣一戰稱之為“死戰”絕不誇大,我最精銳之鐵騎,在敵軍槍林彈雨之中奮勇向前。只是,縱然有視死如歸,氣拔山河之勢,然則血肉之軀如何抵擋荷槍實彈?面對著巨大之傷亡以及戰鬥完全呈一邊倒之事實,僧格林沁終於承認了中西之間的巨大差距。兵敗如山倒,精銳鐵騎全軍覆沒,將士之鮮血染紅了京郊大地,除了悲壯,僅存扼腕。咸豐皇帝到底沒有御駕親征,戰死沙場之勇氣,於是選擇逃遁熱河行宮,攜帶家眷老小秋狩去了。
圖4 英法聯軍進軍京津 形勢圖
取得城郊之戰勝利的侵略者本應該乘勝追擊,直抵京師才對,然而侵略者們竟然放慢了腳步,修整部隊。其實,外華人之所以停下來,是因為他們的子彈打光了。他們低估了華人抵禦外辱侵略之決心,而對現代軍事幾乎一竅不通的中國將領,根本不知道敵人的尷尬處境,從而錯過了扭轉戰局之良機。
就在這段英法聯軍“修整”時期,英華人又有自告奮勇者,要前往紫禁城與中國皇帝談判,此人正是巴夏禮,沒錯就是那位製造“亞羅號事件”的巴夏禮。可惜比較“悲劇”的是這位巴夏禮前腳進入北京城,後腳就連同他的同事們成了階下囚。又因為這巴夏禮頻頻出現在華人之視野,則被清政府當局誤認為,他乃英國重量級人物,以為以他為人質,可迫使英法頓首退兵,因此如獲珍寶。咱們回過頭來看,難道“中國通”巴夏禮不知道自己根本見到中國皇帝,即使見到皇帝也不可能談判而達成換約和建使館之目的嗎?不然,此乃緩兵之計,巴夏禮以自己為人質,拖住清廷政府與英法聯軍周璇,從而贏得了後勤補給之寶貴時間。巴夏禮這一招鋌而走險還真就達成目標,有了彈藥的英法聯軍持續對清廷軍事施壓。
圖5 哈里·斯密·巴夏禮爵士(1828-1885),19世紀英國外交家
關於如何處置巴夏禮,此時“流亡”熱河的咸豐皇帝一再指示“殺之而後快”,而留守北京,全權代表恭親王奕訢卻不敢如此妄為。對待外國囚徒們也是從最初的“鞭子燉肉”到給予優待,僅限制人身自由而已。英法聯軍此時已經兵臨城下,奕訢無奈只能將巴夏禮之流釋放。得以自由的巴夏禮,就成了英法聯軍北京城之嚮導。
中國首都之繁華浩瀚令侵略者們驚歎不已,無數奇珍異寶更讓洋鬼子們垂涎三尺,流連忘返。而紀律相對敗壞的法華人,已經開始偷摸砸搶,順手牽羊。在關於如何迫使中國皇帝屈服的討論會上,法國最高指揮官葛羅直接提議炸燬紫禁城,還好有點理智的英華人制止了他的野人行徑。目的當然不是為了保護人類文明,而是出於政治目的考慮,他們不是來中國改朝換代,而是攫取利益,炸了紫禁城中國皇帝就得下臺,後果很嚴重。那怎麼辦?這時,又是巴夏禮站了出來,提議將我們無恥的侵略黑手伸向圓明園,那裡就相當於我們的白金漢宮,是皇帝的私人財產。其實,圓明園之恢宏,豈是一個白金漢宮可以比擬?
圖6 額爾金
英軍最高統帥詹姆斯-布魯斯,也就是英國貴族額爾金,欣然接受了巴夏禮之提議,經過英國首相帕麥斯特之支援下,就有了人類歷史上對文明最大破壞的悲恥行為,掠我中華名族瑰寶無數又一把大火將其付之一炬,熊熊大火燃燒了三天三夜,濃煙滾滾,火光通天。世界皇家園林之最,最終沒能逃過歷史的浩劫,更成為我中國民族無法平息之創痛。正如法國作家雨果先生給法軍上位巴特勒的“表彰信”諷刺所述:這就是自詡為“文明”的歐洲人,對“野蠻”國度之行徑。侵略者的卑劣將永遠被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永遠,永遠!
筆者並不贊同將我們的歷史傷痛轉化為報復性民族仇恨,更不願看到對人類文明的進一步摧殘而產生快感,只希望它的璀璨能夠永遠地被傳承,而不是隻能停留在圖片和記憶之中。願世界人民遠離戰爭,願低階錯誤不再重現!
文:王金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