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沉墨I方之城

    三國時代後期,蜀國劉備東征孫吳失敗,白帝城託孤讓諸葛亮輔佐劉禪繼續西蜀政權,這個時候對當時的政治格局來說是個很強烈的分界線。從一開始的三國鼎立,互相強大到無法獨立吃掉對方慢慢的向曹魏逐步強大的方向傾斜。北方的曹魏政權樂於見到蜀、吳大戰,坐收漁翁之利,而劉備的一時衝動,舉全國之力討伐東吳,導致本來就勢弱的蜀、吳兩國在這次大戰中互相消耗不如曹魏的國力。

    蜀、吳之戰的結束直接導致了後期兩國的國策和戰略部署,也直接導致了題主提出的問題,諸葛亮當政後一心要北伐,甚至給人的感覺是飛蛾撲火。諸葛亮在白帝城臨危受命,和孫吳再次簽訂了聯盟協議,退守西川,休養生息,並逐步的平定南方少數民族的部落政權後,不久就進行了第一次北伐曹魏。

    從當時蜀國當時的情況來看,諸葛亮是真沒有辦法,經過蜀吳之戰和雲南平亂之戰,蜀國的國力大衰,遠不如原來,人口巨減,政治上諸葛亮也並不穩定,原來西川政權系人物比如李嚴、法正、黃權等人對諸葛亮是不怎麼服氣的,而作為劉備留下的那幫老臣也各有各的想法。諸葛亮作為當權丞相既要解決國內穩定問題,更要解決魏、吳國的入侵。

    可能大家認為慢慢的進行休養生息,逐步改變局面,沒有必要進行飛蛾撲火的北伐,諸葛亮這一點很聰明,從長遠發展來,曹魏的地盤、人口、經濟都遠比四川強大得多,發展速度也是蜀國遠遠比不上的。等蜀國發展起來,曹魏早就超過蜀國多少倍了,那個時候曹魏討伐蜀國就非常輕鬆,蜀國的勝算幾乎為零了。與其那樣,不如就不停的北伐,用自己有限的國力進行賭博或者象棋裡的兌子一樣的去主動討伐曹魏。

    世間都說諸葛亮一生謹慎行事,其實,大家都誤會了,諸葛亮是小事謹慎,大策略是賭博,比如北伐,從當時雙方的國力而言,蜀國的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很小的,從六出祁山就能看出來,幾次北伐都已失敗結束。但如果冒險成功一次呢?就有可能直接改變蜀國國運的,我個人認為,諸葛亮的北伐戰略是非常明智的,只是在北伐期間的區域性戰役上出現了偏差和失誤,當然,這和當時的整個蜀國國力有關係的,如果諸葛亮有足夠強大的兵力,他的北伐是完全有可能成功的。說到底還是綜合國力不如曹魏。

    其實,諸葛亮的北伐有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緩解國內矛盾,把整個蜀國綁在戰爭時期的戰車上,全民進行戰時管理,這樣的管理是相對容易的,也更容易讓人接受,非常時期行非常之法,對上,對下都有說法,也更加鞏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

  • 2 # 國史精粹

    縱觀三國,最令人費解的是蜀漢為何明顯處於劣勢,卻一再出兵挑起比自己強大得多的對手。休養,然後地圖的原因,估計很多人選擇。然而姜維和諸葛亮為何要保持不懈的北伐呢?

    首先,蜀漢的位置並不佔優勢。四川雖然有富饒之地的美譽,但卻比不上強大的曹魏和中原。諸葛亮知道,如果它不在北伐戰爭中,它將消耗曹偉的戰爭潛力。一旦它等待它發展,那麼它將更不能完成支援漢室的任務。

    而且,如果蜀不在北伐,那麼魏很快就能南下到蜀級了。昔時,曹操曾多次南征孫權但卻因長江和江淮的險要地形而頻頻受挫。歷史證明,如果要征服東南,必須抓住江漢。如果你想捕捉江漢,你必須躺在巴格萬的上游。

    因此,韓寒自然成為曹偉的第一個進攻目標。而諸葛亮去世後,姜維承繼了他的遺志,連續著一場不可能實現的飛蛾撲火。惋惜的是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其實不分明這個道理,屢屢上書批評姜維北伐。姜維無法屯田逃難。不久,鄧艾就領兵翻越秦嶺,直插劍閣。諸葛瞻戰死,在成都的劉禪屈膝投降。可以看出,當時老諸葛做出了正確的選擇,而小諸葛則是年輕而生機勃勃的,不懂政治,毀滅了蜀漢的未來。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而且,最重要的是,沒有戰爭,蜀漢人心就散了。蜀漢內部矛盾十分嚴重。荊州派和宜州派相互鬥爭,內部鬥爭十分激烈。以前李嚴就因為派系牴觸和諸葛亮產生了不同,諸葛為了外部平和平靜,不得不罷免了同為託孤重臣的李嚴。

    但要想堵住每個人的嘴,安撫荊州內派和宜州派,只能靠戰爭來團結所有人的心。諸葛亮有點像二戰前的日本。打,延緩滅亡,但是國力消耗乾淨,還是滅亡,不打,那隻能面臨四分五裂。透過戰爭來轉移內部矛盾是最無助的選擇。

    可惜夷陵之敗之後,蜀漢丟掉了中部反攻的大本營,上將們戰死的戰死,老去的老去,以至於諸葛亮手下無將可用,以益州一州之地,去攻打曹魏整個河北加中原,區區數萬人馬面對曹魏幾十萬大軍,內有政敵拆臺,外無友軍支援,這是歷史上罕見的飛蛾撲火,這也是諸葛亮最大的無奈吧。

  • 3 # 歴史的軌跡

    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從兩個方面分析。

    (一),假如“北伐”取得成功,毫無疑問,成果將是巨大的,影響將是長遠的。古代在戰爭中“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成功戰例大量存在。謀略在戰爭中成為影響戰役勝敗的至關重要的決定性因素。胸懷“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諸葛孔明,具有非凡的戰爭謀略,歷經多次大小戰役的錘鍊,在軍事實力具備到可以“北伐”的標準之上,啟動“北伐”戰略,應該說是理智的,行動上應該說是可行的。是經過深思熟慮,千百次論證思考過。是經過充分準備好了的戰略行動,綜合“北伐”的成果,可以說是令諸葛亮滿意的,不管別人作何評論。首先是他本人認為,值得北伐。戰略上講究與其被動防禦,不如主動進攻。禦敵於國門之外,這是最高層面的防禦,對於偏安一隅的蜀漢,從戰略層面以及地理位置上的軍事造成的不可改變的現實,諸葛亮認為,更應該實行北伐,基於這個根本原因,北伐成為諸葛亮當仁不讓的國策。

    (二),諸葛亮萬一失敗,這個結果對軍心和指揮高層,甚至蜀漢人心士氣皆具十分重大影響,但是,這種國力上的消耗,對於歷經圖治多年的蜀漢影響不大,並且勝敗是兵家常事,並不是每次失敗,偶爾一次,對國力還比較興旺的蜀漢,是可以承擔了這種後果的。傷其皮毛,筋骨尚在,動不了根本。對於智者,戰略軍事家的諸葛亮,可以透過屯田,練兵,休養生息,舔平戰爭所造成的流血傷口,待創傷撫平後,圖謀再舉。

    總之,不管怎麼樣,作為戰略家的諸葛亮一心北伐,從蜀漢國情深度出發,作出一心北伐戰略,對於當肘蜀漢是極為正確的護國之策,不是許多人說的“飛蛾撲火”,而且是他傑出才能的“神來之筆”,並且是“大於筆”。功與過,歷史自有“公斷”。

  • 4 # 放心絕對是好車

    諸葛亮的北伐在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政治需要。劉備集團對於西川來說是外來戶,而且得國不正,如果劉備諸葛亮不用恢復漢室的正統名義來發動戰爭整合人心和資源,那諸葛亮和劉備早晚會在政治鬥爭中被西川當地的門閥士族給團滅了。

    因此即便諸葛亮知道北伐成功的機會不大,明知道北伐會消耗川內的人丁和資源,但比起覆滅於政治鬥爭中,生存是第一位的。所以即便諸葛亮死了蜀漢仍舊必須北伐,哪怕一點點政治鬥爭的時間和空間都不能出現,到蜀漢後期,劉禪已經被川內門閥士族同化,已經想偏居一隅重新做回劉璋,姜維的掌控力逐漸下降,因此才會躲出去屯田,果然不久蜀漢就被滅國了。

  • 5 # 阿賢ZQT

    主要簡單點講的就是國力差距有很大原因在裡面,蜀漢的經濟,人口,軍事實力便遠不如魏國了,蜀漢又在各種戰爭中失去了多員大將,人才匱乏。其次,蜀國劉禪無能,不能積極地配合諸葛亮,聽信小人讒言自取滅亡。那個時候的文化政治中心都在魏國這邊,蜀國這邊基本也就是少數民族聚集地,不管是人口還是經濟都發展不過魏國,如果保持長久發展下去,差距會越來越大,所以諸葛亮才會在跟魏差距拉大之前強行攻擊,諸葛亮選擇了北伐魏國,延緩干擾魏國的發展,以進為退為蜀漢爭取生機,但他也沒有北伐成功,並加速了王朝的滅亡。

  • 6 # 白先森Max

    諸葛亮這種有遠見的成熟的政治家軍事家不會做飛蛾撲火這樣的傻事的。

    北伐是蜀漢基於“王業不偏安”的國策。

    魏強而蜀弱,所以當年歷次北伐的時候,蜀漢朝中質疑聲就沒斷過,諸葛亮在《後出師表》中,已經批評了這種沒有遠見的消極觀點。

    諸葛亮深知,最好的防守就是:

    進攻!

    進攻!

    進攻!

    但這種進攻是有計劃有步驟的,諸葛用兵謹慎,從不會把國運拿來冒險。

    可以核對一下年代,你會發現蜀漢詳細的三年計劃。

    大規模北伐和軍事行動基本是以三年為期,做了充足的準備。

    夷陵之戰三年後,蜀軍才開始南征。

    南征後又三年,一次北伐。

    一次北伐後又三年(小規模行動不算),二次北伐。

    二次北伐後又三年,三次北伐。

    戰略戰術上從容穩健,有條不紊,哪裡有飛蛾撲火的樣子?

    而且北伐雖然沒有成功,但都完成了一定程度的軍事目標,比如屯田。

    第六次北伐的時候,諸葛亮幾乎可以邊種田邊和魏軍對峙了。

    唯一的錯誤的就是:諸,葛,亮,死,的,太,早!

    北伐的徹底失敗,造成了蜀漢北伐好像在強撐的幻像。

    其實,倘若諸葛亮能活一百歲,不要說擊潰魏國,一統三國也不是不可能。

  • 7 # 碧波壹線1

    我認為諸葛亮一心北伐並非飛蛾撲火之舉,首先我們先分析一下當時的形式:“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諸葛亮北伐時荊州已失,僅有益州,如若僅安居於益州,被其他兩家吞併,只不過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精兵強卒擴充地盤,從蜀漢政權的長期生存角度考慮,必須要北伐,有擴充地盤的需求。其次我們來看一下蜀國內部的形式,以及諸葛亮的自身治國能力,“外連東吳,內平南夷,立法施度,整理戎族,工械技巧,物究其極,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華肅然也”,上述文字說明了諸葛亮的治國理政能力那是槓槓的,國內一片政治清明,有北伐的堅實基礎。再次我們來看一北伐的成果“亮身率諸軍攻祁山,戎陳整齊,賞罰肅而號令明,南安,天水,永安,三郡版魏應亮,關中響震”出師大捷,然百密一疏,若不是錯用馬謖,痛失街亭,此次北伐的結果真是不好估量結局,充分說明有北伐能夠取勝的可能,地盤慢慢擴充未必就沒有統一全國的可能。我們的思維定勢在於,以弱勝強幾乎不可能,但是曹操戰勝袁紹又怎樣評說呢,不同樣是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典範嗎,況且蜀國當時從人力與物力上還有很大的優勢,諸葛亮北伐絕非飛蛾撲火之舉,只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很多事勝負不過是天意。

  • 8 # 薩沙

    北伐是無可奈何的選擇。

    因為蜀國的情況太差,如果不能保持戰略進攻的勢頭,是很難不亡國的。

    後來蜀國的迅速亡國,就是最好的解釋。

    鄧艾和鍾會聯手,依靠鄧艾的奇襲竟然瞬間打垮了蜀國。

    為啥?說敗了,蜀國其實沒有對抗魏國的能力。

    諸葛亮始終北伐,是儘量讓魏國處於防禦的態勢。這樣最低程度,蜀國自己沒有生存危機,最低程度只是進攻失敗而已。

    如果蜀國只是防禦,強大的魏國必然連續進攻,到時候怕是守也守不住。後期蜀國的迅速亡國,就是最好的註解。

    為什麼諸葛亮5次北伐慘敗?蜀華人口不到北京海淀區三分之一

    諸葛亮為什麼5次北伐始終不能成功

    劉備東征吳國敗於夷陵,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此後,諸葛亮先是南征叛亂的南中諸郡,然後上書《出師表》,開始了5次北伐。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以諸葛亮之強悍的能力,北伐竟然全部失敗。最終,諸葛亮在幽怨中病逝,時年54歲。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以1州之地,為什麼敢主動進攻強大的魏國?要知道,當時的魏國擁有中國傳統農耕區的絕大部分。在行政區劃上,魏國擁有11州74郡569縣。蜀漢只有益州1州22郡139縣,另外孫權佔據荊揚交廣4州44郡331縣。以縣來計算,魏國是蜀漢的4倍。值得注意的是,蜀漢南中的7郡61縣只是名義上的歸屬,實際上並不繳納賦稅、提供徭役兵員。那樣蜀漢的有效財政縣只有78個,僅僅是魏國的13.7%。

    大家想想看,去攻擊實力為自己7倍的敵人,諸葛亮根本是以卵擊石嗎!

    這是紙面數字,事實卻未必如此。古代戰爭和生產的基礎,是人力!魏國佔據的中原關中,曾經是人口眾多的農耕核心區。經過了黃巾之亂和軍閥割據40多年的混戰、大災荒和廣泛疫病,人口有著驚人的減少。西漢頂峰時期人口5000多萬,此時僅剩800萬。其中魏國有66萬戶,人口443萬。而蜀漢昭烈章武元年,蜀國有20萬戶,人口90萬。蜀漢滅亡時,有28萬戶,人口94萬,部隊官兵高達10萬,還有4萬官吏。從人口比來看,魏華人口是蜀漢的5倍,可以負擔45到50萬軍隊。

    那麼,魏華人口和軍隊上,還是有5比1的壓倒性優勢。萬幸的是,還有一個東吳。吳赤烏五年,吳國有52萬戶,人口230萬,軍隊23萬。那麼,蜀國和吳國軍隊相加就有30多萬,相比魏國只是略佔下風了。

    大外交家諸葛亮和糊塗的關羽不同!在準備北伐之前,諸葛亮早已和東吳化敵為友,聯合對抗魏國。這樣一來,魏國被迫要在兩線作戰,戰鬥力更是銳減了。

    東吳的23萬大軍,至少能夠牽制同等數量的魏軍。魏軍還需要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騷擾,能夠使用的頂多只有20萬人。那麼,諸葛亮北伐要面對的,也就是15到20萬魏軍。諸葛亮出動8萬軍隊加上自己用兵如神,未必是必敗之局了。

    從歷史上看,蜀軍訓練嚴格,在前期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尤其是諸葛亮用兵謹慎,穩紮穩打,不輕敵冒進,勝多負少。即使蜀軍區域性戰敗了,損失也不算大。

    蜀軍真正的短板,其實是後勤供應。

    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是因糧食補給不濟而失敗,並非軍事上的戰敗。俗語說,軍兵未動糧草先行。《三國志-鄧艾傳》曾經有一段記載,大體是說,魏軍從許都向淮南江北運輸軍糧。只有短短三四百公里的路程,還有淮水支流和漢水支流這種古代水上高速公路,運輸仍然非常困難。輜重後勤部隊的數量,大大超過作戰部隊數量。

    道理相同,諸葛亮率軍北伐,從漢中到陳倉天水全是崎嶇山路,比平原走上五百公里還要困難。諸葛亮率兵8萬人出祁山,運糧輜重部隊就要至少要8萬人。蜀軍不過10萬人,一樣需要至少2到3萬人對付少數民族和警戒東吳,沒有一兵一卒可以用於後勤。那麼,這8萬以上的運輸部隊,只能從老百姓中徵集。蜀國只有90萬人口,18到35歲青壯年男性最多隻有15萬人,軍隊已經用去10萬。剩餘5萬男人,就算全部編入後勤運輸隊也是不夠的,更別說農業生產還需要大量壯勞力!那麼,蜀國就算把全國男人甚至青壯年婦女都用上,也無法長期保證後勤運輸。

    如果速戰速決,蜀軍尚且可以勉強支援。只是,司馬懿之流也很聰明,採用攻勢防禦,長期對峙打持久戰,蜀軍就支援不住了。

    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來運糧,最後一次北伐開始在隴右就地屯田,卻也難以挽回大局。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就是運糧的數量。按鄧艾提供的數字,8萬人作戰部隊同8萬運糧後勤部隊,在1個月需要的糧食高達7900噸。這個運輸量相當驚人,在蜀國搖搖欲墜的棧道上更是不可能實現。

    總之,諸葛亮7年5次北伐終究難成大功。而蜀漢以1州之地,供給10萬大軍連年出川作戰,田賦徭役壓力沉重至極,人民疲敝至極,怨聲載道。待到諸葛亮死去,晉國全力攻蜀之時,即便有蜀道天險也不足自保,不過半年而亡。

    蜀國的存亡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任何軍事行動都要量力而行,不然最終肯定雞飛蛋打,連自己老家都保不住。

  • 9 # 模擬先生

    1、轉移內部矛盾;

    劉備進蜀,對於蜀人來說,劉備則是外人;這是本地人與外來人的矛盾,更何況,之前還有個益州牧劉璋,劉璋也不是本地人,他是隨父親劉焉入的蜀;至此,蜀地便有了三群人,一類是蜀國本地士族,稱為益州系。一類是劉焉帶去的治蜀官僚,稱東洲系;最後一類是劉備的益州系;

    劉備還活著的時候,這三類人群還能相互協作,劉備死後,矛盾就日益顯現了;轉移內部矛盾最好的方式是什麼呢?戰爭,唯有發動戰爭,才能將內部的力量擰成一股繩!

    2、維護正統

    戰爭又分正義戰爭和非正義戰爭;諸葛亮在《出師表》裡說得很明白,“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這就是給諸葛亮北伐曹魏定了性,咱們這個是正義的戰爭,目的是興復漢室;曹丕稱帝后,恢復大漢榮耀的責任,更是被諸葛亮攬於自身。但是問題又來了,不管發起戰爭時正義還是非正義的,弱小的蜀國打得過嗎?

    3、為了自身的安全,北伐非打不可?

    轉移內部矛盾是主因,維護正統是謀略,最後一個原因,或者是為了蜀漢自身的安全考慮。此時曹魏正與孫吳打得不可開交;無論結果如何,騰出手來的曹魏會不會來對付蜀漢?這是很有可能的;與其天天擔心被動挨打,不如主動出擊,至少主動北伐能將戰爭的時間、地點牢牢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不打無準備之戰!

    以上是我個人的一點拙見;

  • 10 # 南方北方136656251

    諸葛亮的北伐完全是以卵擊石的不自量力之舉,其實給蜀華人民帶了了沉重的負擔。本來自關羽張飛去世以後,蜀國的地盤就越來越小,而魏國地廣人稠,經濟實力早已超過了蜀國。窮兵黷武只能給蜀華人民帶來災難,北伐完全是一場錯誤的戰爭,一個落後的生產力要戰勝強大的國家,那是有多難。

  • 11 # 依依東望V小牛

    飛蛾撲火?周圍一片黑暗,止步不前就只會被黑暗吞噬。只有前方‘’北伐‘’這個地方尚有一絲微弱的火光,火光後方才有通往光明的唯一道路。諸葛亮這隻‘’飛蛾‘’別無選擇,只能繼續向火光衝去,即使被火燒斷翅膀,只要一息尚存,便能通往光明的康莊大道。

  • 12 # 村中無人對局

    這個問題在我的一生中遇到過很多次,但是在我人生的不同階段回答不同。從最初認為諸葛亮無所不能,到前些年認為經濟是戰爭基礎,因此蜀國必敗,我用了20年時間轉變。

    但是這幾年,我重新閱讀三國志,同時也對人類戰爭歷史重新進行了解,我對諸葛亮五次北伐的看法再次發生了變化。

    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北伐投入較大,第五次北伐傾盡兵力之外,中間的三次北伐都是小規模的戰鬥。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第一次北伐具有突然性,存在擊潰魏軍的微弱可能。但是馬謖敗街亭讓一切都化為泡影。不過諸葛亮這次北伐收穫也不小,除了天水三郡之外,還把斜谷周圍的人口搬遷到了蜀國。此後魏國想要據守此處,不得不從後方不斷輸送糧草,運送人力,消耗變大。

    中間三次北伐,諸葛亮每次都有收穫,並且逐步完成了糧草運輸和屯田體系,更是斬殺張郃,張郃放在今天,最起碼也是魏國的開國大將軍銜。到了第五次北伐,《三國志》中稱,蜀軍已經能夠自給自足,而且跟司馬懿消耗了一年多,直到諸葛身亡。

    與此同時,我們看到魏國卻要源源不斷的輸送糧草和勞役到前線,而魏國雖然富有,也不能長久維持。諸葛亮軍隊自給自足,所以甚至可以說已經立於不敗之地。如果諸葛亮不死,其實魏國也堅持不了多久了。戰爭的消耗是巨大的,司馬懿不斷的要資源,避而不戰,早晚會被質疑。而諸葛亮用了五次北伐,完成了大軍自給自足,可見五次北伐並非失敗,而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各自都是大北伐計劃的組成部分。就像人生一樣,每一步都是最終結果的累積程序,一蹴而就的成功不長遠,也很有運氣難得到。

  • 13 # 懷舊的80後先森

    首先北伐曹操統一天下,恢復漢室是劉備創業的初衷,諸葛亮一方面是繼承了劉備的遺願,另一方面演義中諸葛亮也提到了,自保十年,二十年沒問題,但是最終也會被消滅,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 14 # 中行偃1

    答:根據歷史的延續,我們不難發現,這句話真的是很有道理的。

    諸葛北伐主動發動對魏的征戰,不斷用兵,勢必造成益州人民沉重的經濟負擔,益州民心不穩,與諸葛發動長期的北伐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諸葛的征戰不但達不到轉移國內矛盾的目的,反而加重人民負擔,激化國內矛盾,形成了自取滅亡的態勢。

    歷史上,四川地區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吳玠扼守和尚原、饒鳳關、仙人關等地,屢敗金軍;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

    正如吳玠留給高宗的話,我們只要自保,憑漢川之險萬無一失,千萬不要主動出擊,取敗之道。

    當然,一千年前的諸葛並沒有這個意識。

  • 15 # 華夏一老卒

    小時侯愛看三國,崇拜趙雲在長板坡的七進七出、白馬銀槍。長大了才知道;原來三國時最低人口只有800萬,而且緊跟著就是華夏最黑暗的一頁---五胡亂華,漢人成了兩腳羊。當戰爭變成對個人或集團對江山的爭奪時,所謂的英雄對於國家民族就是一場災難。對於平民百姓來說,毫無意義........... 

  • 16 # 故事新說

    什麼是飛蛾撲火?

    飛蛾受到火焰散發的光的吸引,撲向它追求的光明,最終被這光明殺死。

    提問者的意思,大約是指,諸葛亮受到復興漢室的吸引,殫精竭慮,最終被“復興漢室”這個理想耗盡了生命。

    如果這麼說,諸葛亮在隆中對三分天下時已經成為了撲火的飛蛾。

    那時他年輕有為,意氣風發,指點江山,談笑間天下鼎立。他指引劉備據巴蜀、荊州約兩州之地,對抗五倍於己的力量,最終要復興的是一個出了桓靈二帝、敗盡世人好感的漢室江山。

    南陽草廬中,他豈不知三分天下乃是順天行事,而以二州之地東出一統天下乃是逆天而為?

    他的確是飛蛾撲火。

    飛蛾並不知道眼前的光亮是致命的火焰還是溫暖的光明,諸葛亮也不能確定北伐最終是成功還是失敗。但只要有萬分之一的可能性,飛蛾就不會背離光亮,沉淪於冰冷與黑暗;諸葛亮也絕不會因為不可知的厄運而背離“復興漢室”的理想。

    哪怕有萬分之一的可能,也要去追尋光明,即使最終身死事敗,那也死得比潛首縮身、苟活一世而磊落。

    諸葛亮一心北伐,最終死於北伐途中,的確是飛蛾撲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金玉滿堂花怎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