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壹號人
-
2 # 慕容小語
明廢丞相,撤銷中書省,設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此處來自歷史課本哈哈哈)一句話,為了加強君主專制~
-
3 # sy西柚
中國古代的丞相制度延續來有千年之久。但是最終在明朝終結,究其根本原因是皇權與相權博弈的結果。丞相制度的消失標誌著丞相與皇帝之間的博弈,以皇帝暫時勝利告終。但是朱元璋也為他魯莽的舉動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以至於內閣的權力甚至更高於丞相。胡惟庸也成為了中國最後一位丞相。
-
4 # 愛思考的佛系少年
要說明朝為什麼沒有宰相,總是要提起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這個胡惟庸是明朝初期的宰相,因謀反的罪名被殺。這說來沒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特殊的地方就在於對這個案件的處置。
胡惟庸當然被殺了,還株連了很多人,關鍵是朱元璋居然就廢除了宰相制度。清朝雖然是滿族建立的,但也傳承了明朝這個制度,沒有宰相。可以說朱元璋滅了中國傳承千年的宰相制度。
朱元璋為什麼這麼做?說到底還是為了中央集權。
漢朝的宰相是一個人:丞相;
唐朝的宰相變成了三個機構:三省六部中的三省;
宋朝的宰相被進一步限制分權:兵權分給樞密院、財政權分給三司、用人的權力也被分離;
直到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直接就把宰相給廢除了,還告誡他的子孫說永遠不準再立宰相。
大家看看這個過程,宰相的權力逐漸被拆分,逐漸弱勢。宰相分離出的這些權力要麼給了這個職位,要麼給了那個職位,總之是越分越散。官越來越多,每個人手裡的權力越來越小。也就越來越沒有力量去對抗皇帝,這些古代王朝也就逐漸往中央集權的方向發展了。
以前的政府都是以宰相為領袖來運轉的,雖然這個領袖的地位越來越低,但終究還是政府裡的頭頭。
明朝沒有了宰相,那中央政府是怎樣的呢?很不一樣,和傳統的中央政府很不一樣。沒有了宰相,整個中央政府的組織結構只能重新構建,大型重組來了。
先來張唐朝的中央政府組織結構圖,後面都是在這個基礎上發展的,從這張圖來講明朝的機構重組比較方便。
先說發命令的。原來發詔書都是由中書省(也就是相當於宰相)草擬,再經送呈皇帝,然後再完成最終稿。現在中書省都被廢除了,只留下中書舍人,一個七品小官。這個中書舍人也就相當於一個做記錄的,只管記錄和抄寫,決定權都在皇帝那。這明朝的皇帝也是累啊,一個人抗下了一個部門的工作,就為了那神聖不可侵犯的權力。
再來說執行命令的。原來的執行部門是尚書省,帶領著他下面的六部一起分工去執行上頭交代下來的任務。皇帝要將權力打散,將尚書省也取消了,六部的長官都提級變成了尚書,比如戶部尚書、吏部尚書等。說是提級,實際權力卻分散了,這六個尚書已經算是明朝最高的長官了。
當然,明朝還有一些其他的機構。比如專管彈劾糾察的都察院、管理奏章的通政司、主管平反的大理院。這三個部門的長官和六部的六個尚書,合稱九卿。
門下省這樣,明朝的中央政府組織大體就講完了,大家有沒發現什麼遺漏?
門下省呢?
這個部門唐朝是稽核詔書的,長官侍中也是宰相。早在宋朝時就沒什麼權力了,不提也罷。
這個就是明朝的政府組織結構,全都圍著皇帝轉,皇帝也是特別累,欲戴CROWN必承其重。
-
5 # 歷史大學堂
宋朝,於三省之外另設參知政事的做法也是沿襲唐朝的這一思路。
這兩種方法,歸根結底,運用的都是“分權與制衡”的原則。皇帝要集權,就必須分割相權,集權是目的,分權則是手段。這是在中國專制社會中近千年皇權與相權的抗衡中凝聚出來的中國政治智慧。
皇權與相權的抗衡到了明清時期來了一個轉折。
如果說,之前的皇帝還在為如何抑制宰相而費盡心思的話,那麼明太祖朱元璋則完全沒有為此感到為難。因為朱元璋更絕,他直接將丞相給廢除了,一切事務都由皇帝親自決策。不過,丞相本來是政府首腦,輔助皇帝的,廢除了丞相,雖然皇權擴大了,但是皇帝也累壞了。很快,朱元璋就因政務繁雜深感勞累而設定了殿閣大學士作為自己的顧問,幫助自己處理政事。到明成祖朱棣,進一步成立了內閣。內閣的地位僅是皇帝的侍從顧問而已,權力也就是“票擬”(即在奏章上提出自己的處理意見,用小票寫好,附在奏章上,以供皇帝參考)。
圖 明朝中央集權制
其實,內閣的出現也是必然的,因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須要有人輔助。後來,內閣的權力一路飆升,尤其內閣首輔,更是權壓眾臣。比如,嘉靖時期的嚴嵩,萬曆時期的張居正便是如此。
圖 張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不過,如果有人以為首輔就是事實上的宰相,可就大錯特錯了。因為,宰相的權力可是制度賦予的,人家本來就是扮演的政府首腦的角色,而內閣首輔的作用不過就是皇帝的諮詢顧問,權力到頭也就是“票擬”。換句話說,內閣首輔只是皇帝的秘書,最多隻能對政事提出意見,而宰相就不同了,人家是可以做出決策的。
既然如此,那麼為何首輔能夠權壓眾臣呢?如張居正,竟然還能主持改革。原因很簡單,皇帝信任他!他們的權力來自皇帝信任,而非法律賦予。所以,錢穆先生評價張居正說他是“弄權”,是“權臣”而非“大臣”。一旦有一天,他們失去了皇帝信任,他們的權力也就沒有了依靠,因此,即便權高如嚴嵩、張居正長期把持朝柄,一旦為皇帝所不容,流放、抄家也只是分分鐘的事而已。所以,內閣首輔根本不是事實上的宰相,它是皇權的附庸,根本無力與皇權對抗。首輔的專權只是表象,本質上這恰恰說明了皇權的強大。
文:楚豫
-
6 # 傑哥000
㓋武十三年朱元璋廢出宰相制度,強化君主專制。天子守國門。
主要是因為宰相權利太大,架空帝王。廢出宰相繼帝權和相權一身
回覆列表
廢除宰相牽涉到君權和相權的博弈。中國古代社會,君權和相權是相互制約相互博弈的,在制約和博弈中發展,宰相輔佐君主治國,君主分給一部分權利給宰相,宰相還有一個作用就是當皇帝做了錯誤決定的時候能適時給阻止並給皇帝提意見,但到了明朝,農民皇帝朱元璋覺得宰相的權利太大了,依然讓自己感受到了一絲絲壓力,雖然對自己構不成威脅,但是怕相勸對以後的子孫有威脅,心裡對宰相就不看好吧,剛好胡惟庸當宰相時囂張跋扈,有對皇點陣圖謀不軌的想法,朱元璋剛好抓住這個機會把胡惟庸殺了,並直接廢除了宰相這個官職,並告誡子孫誰敢再言立宰相者殺全家。他以為這樣就萬無一失了,然而,他忘記了宰相還有一個重要的作用,那就是阻止皇帝的錯誤決定,給皇帝解釋相關情況,輔佐皇帝。結果廢除宰相之後,就出了“空印案”,當時朱元璋幾乎殺盡了明朝會計,導致嚴重後果,但是後面他意識到是自己錯了,自己不瞭解情況釀成大錯,因為沒了宰相,沒有敢提建議所以才那麼多財政系統的人被殺。最好,鑑於這種弊端,後面朱元璋又設了內閣等,在中央設吏、戶、禮、兵、邢、工六部等相關部門,幫助輔佐皇帝,避免出現以前那樣皇帝一個人累死累活還有時候因為不瞭解情況做出錯誤決定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