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之法,是建立於魏晉時期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對於古代的選官制度,最為人所知、也是沿用最久的是科舉制,而九品中正制則不像前者那般有名。但作為一種存在了幾百年的選官制度,它深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也改變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個群體——士族的命運。
九品中正制始於三國時魏國時期,它的形成與東漢時選舉任用制度的敗壞有很大的關係。兩漢時,官員選拔制度主要有“察舉”和“徵辟”兩種,這兩種制度最大的問題有兩點:
一是鄉里失職,違悖傳統,即關於人才的真實情況全部掌握在基層官員手裡,但基層官員卻未能盡職盡責。
二是名不副實,缺乏公正,東漢末年有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行,父別居”(地方舉薦的秀才卻不懂得四書五經;因孝行被舉薦的人卻把父親趕出家門)反映的正是這種情況。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為九個品級,這一制度最早成於建安年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為漢廷丞相,在此之前,中國北方尚未統一,戎馬倥傯,軍閥混戰,無暇嚴格按九品劃分人才。當時軍中選將用人,直接採用本地人互相推薦的制度。如當時曹操陣營裡的“第一文官”、潁川荀氏的荀彧就向曹操推薦了同郡人才達九人之多。雖然這種制度也帶有“鄉議”的色彩,但畢竟未經品題,缺乏標準。因此,當北方統一之後,政局穩定,選官機構的固定,也就要求選拔制度的正規化。
說到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出臺,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陳群。陳群出身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潁川陳氏,是士族門閥的代表之一。他早先是在曹操的幕府裡擔任曹掾,掌管選舉用人制度,對曹操軍中的“九品制”十分熟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魏王位,更改年號,積極圖謀篡漢稱帝。為了爭取士族門閥的支援,曹丕開始改革中央及地方的選舉制度:他任命陳群為吏部尚書,總攬選官之制;緊接著,陳群以舊制不能盡選人才為由,把原存於曹氏軍中的九品制度移植了過來。為使朝中人士都能接受,他選用本地的賢能之人主持當地人事檔案的調查整理工作,並給這種職務賦以“中正”的名稱。至此,“九品中正制”全面成形並以正式的選舉制度登上舞臺。
在西晉建立之初,三國尚未統一,戰爭頻發,人口流動性很大,實行兩漢時的“鄉舉裡選”根本行不通,故只能按照九品中正制的方法來挖掘人才。
為了緩解士族門閥內部因九品中正制而產生的矛盾,西晉統治者設立“寒素”科,專門針對那些非高門出身計程車族,選其為官。到了這裡,後世所說的“士族制”算是公開成立。
“士族制”的確立,標誌著九品中正制的一大蛻變,即由服務於普通人才的制度轉變為服務於士族之制。普通人才出身繁雜,經歷豐富,蒐集人事材料不易,中正官的職責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士族出身大都相同,經歷也更加單純,僅憑出身門第便可作為選舉依據,此時中正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而九品中正制能確保基本公正的關鍵就在於中正官,而中正官的“虛化”,也意味著這種制度開始由盛轉衰。
九品中正制的蛻變,標誌著“士族”作為一個階層和群體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九品中正制,又稱九品官人之法,是建立於魏晉時期的一種官員選拔制度。對於古代的選官制度,最為人所知、也是沿用最久的是科舉制,而九品中正制則不像前者那般有名。但作為一種存在了幾百年的選官制度,它深刻影響了歷史的走向,也改變了中國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一個群體——士族的命運。
九品中正制始於三國時魏國時期,它的形成與東漢時選舉任用制度的敗壞有很大的關係。兩漢時,官員選拔制度主要有“察舉”和“徵辟”兩種,這兩種制度最大的問題有兩點:
一是鄉里失職,違悖傳統,即關於人才的真實情況全部掌握在基層官員手裡,但基層官員卻未能盡職盡責。
二是名不副實,缺乏公正,東漢末年有民謠“舉秀才,不知書;察孝行,父別居”(地方舉薦的秀才卻不懂得四書五經;因孝行被舉薦的人卻把父親趕出家門)反映的正是這種情況。
“九品中正制”中的“九品”指把人才分為九個品級,這一制度最早成於建安年間。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成為漢廷丞相,在此之前,中國北方尚未統一,戎馬倥傯,軍閥混戰,無暇嚴格按九品劃分人才。當時軍中選將用人,直接採用本地人互相推薦的制度。如當時曹操陣營裡的“第一文官”、潁川荀氏的荀彧就向曹操推薦了同郡人才達九人之多。雖然這種制度也帶有“鄉議”的色彩,但畢竟未經品題,缺乏標準。因此,當北方統一之後,政局穩定,選官機構的固定,也就要求選拔制度的正規化。
說到九品中正制的正式出臺,不得不提到一個人,他就是陳群。陳群出身東漢末年的世家大族——潁川陳氏,是士族門閥的代表之一。他早先是在曹操的幕府裡擔任曹掾,掌管選舉用人制度,對曹操軍中的“九品制”十分熟悉。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其子曹丕繼魏王位,更改年號,積極圖謀篡漢稱帝。為了爭取士族門閥的支援,曹丕開始改革中央及地方的選舉制度:他任命陳群為吏部尚書,總攬選官之制;緊接著,陳群以舊制不能盡選人才為由,把原存於曹氏軍中的九品制度移植了過來。為使朝中人士都能接受,他選用本地的賢能之人主持當地人事檔案的調查整理工作,並給這種職務賦以“中正”的名稱。至此,“九品中正制”全面成形並以正式的選舉制度登上舞臺。
在西晉建立之初,三國尚未統一,戰爭頻發,人口流動性很大,實行兩漢時的“鄉舉裡選”根本行不通,故只能按照九品中正制的方法來挖掘人才。
為了緩解士族門閥內部因九品中正制而產生的矛盾,西晉統治者設立“寒素”科,專門針對那些非高門出身計程車族,選其為官。到了這裡,後世所說的“士族制”算是公開成立。
“士族制”的確立,標誌著九品中正制的一大蛻變,即由服務於普通人才的制度轉變為服務於士族之制。普通人才出身繁雜,經歷豐富,蒐集人事材料不易,中正官的職責就顯得尤為重要;而士族出身大都相同,經歷也更加單純,僅憑出身門第便可作為選舉依據,此時中正官就顯得不那麼重要了。而九品中正制能確保基本公正的關鍵就在於中正官,而中正官的“虛化”,也意味著這種制度開始由盛轉衰。
九品中正制的蛻變,標誌著“士族”作為一個階層和群體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