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修元道人

    明朝的官僚沒節操,只管自己發財,崇禎這傻蛋又自以為是,不願意和李自成議和接受李自成封王的條件,結果把李自成逼急了打入北京滅了明朝,然後就是吳三桂投靠滿清幫滿清滅了闖王。事先誰都沒把後金當一回事,包括後金自己。只能說明末沒有尊王攘夷的華夷之辨的精神,沒有濟世救人的俠士良臣,只有沉迷於享樂的官員和百姓,正所謂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 2 # 歷史這點兒小細節

    不是明朝不想聯合李自成,而是明朝所處的地位決定了明朝不能聯合李自成以及其他反賊,試想大明朝是當時中華大地上的唯一合法朝廷,若是別人一造反,明朝就給予承認,那不就是變相的承認自己朝廷的有問題麼?這是其一。

    其二就是崇禎皇帝是位勤勞的君主,但不是一位雄主,明朝末期,朝廷已病入膏肓,崇禎皇帝所實行的一系列政策不僅不能改善朝廷的窘境,反而加速了明朝的滅亡,這才造成了李自成的崛起。另外攘外必先安內這個政策一直都是統治者的優先選擇,幾百年後也是如此,統治者都怕若是統一戰線的話會給反賊做大的機會,所以寧願滅亡也要除掉反賊。

    其三危險性不同,當時危及明朝政權的是此起彼伏的反賊而不是關外的女真,作為帝王肯定是要先解決危害性大的反賊了,不過誰曾想鷸蚌相爭漁人得利,最後反而便宜了關外的女真,只能說時也命也!

  • 3 # 子車磊

    原本是可行的,被崇禎和那些昏庸的東林黨士人搞砸了,崇禎傻B,認自己託大,無錢糧情況下還要二線作戰,內要打李自成,張獻忠等,外要付後金侵犯。沒有一點軍政戰略可言,忙於戰朮救火,疲於奔命。加上崇禎傻B多疑猜忌,急功近利,剛愎自用,不會用人,像袁崇煥,孫傳庭忠貞能幹的人被他直接或間接搞死了,用楊嗣昌這樣的小人害死了盧像升這樣的牛人,也沒重用孫承宗有軍事站略的人,不亡崇禎,又亡誰呢?

  • 4 # 盾牆加嘲諷

    爛到骨子裡的明朝政府,皇帝只是一個人想振興,各大權貴只忙於斂財。假如,同仇敵愾,哪有後來的滅國?李自成的農民軍只是烏合之眾,戰鬥力太低。女真人雖然少但是精銳。

  • 5 # 鐵木真165163663

    大家都知道明朝被稱為最有骨氣的王朝不割地不賠款,不談判。可能這些因素制約的崇禎皇帝做出招安的辦法法,或者跟崇禎皇帝個人因素有關係,崇禎皇帝是一個想要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但是偏偏趕上了壞時代。他接手的大明王朝已經風雨飄搖,一艘破船快要沉入海底,再加上崇禎皇帝優柔寡斷,不肯與農民軍展開談判。一直把消滅農民軍作為自己的豐功偉績或者在位的功勞政績。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崇禎皇帝對於農民軍的態度,誓不妥協,不談判不招安,其實說實在話了,像李自成,高迎、翔張獻忠這些人只要給他們高官厚祿進行優待,招安政策,我想農民軍將會被崇禎皇帝分化瓦解的,但是崇禎皇帝偏偏志高氣昂的不去做這些事情,想要保持大明王朝的體面,錯失良機。如果崇禎皇帝是一位真正有為的君主,他就應該放棄前嫌對農民軍採取招安政策,先穩定內部團結,再對滿清進行開戰,但是大家都知道崇禎皇帝偏偏不這樣做,偏偏要兩線出擊一面對農民進行剿滅一面對滿清進行攻擊戰。才造成大明兩面受到夾擊被動的地位。結果好好的,大明王朝就葬送在崇禎皇帝的手裡。不得不說,崇禎皇帝的個人態度與因素也決定了王朝的命運以未來。

  • 6 # 野史春秋

    明朝末年,天下大亂。內有李自成、張獻忠等十八路反王作亂,外有滿清、蒙古等異族入侵,明軍深陷東北、西北兩線甚至多線作戰,疲於奔命。那麼為何崇禎不聯合李自成一起對抗滿清呢?

    其一、明,有號剛明。從開國到滅亡一直在打仗的朝代,鮮有屈膝求和。無論英宗被俘,還是皇太極兵臨城下,明廷都積極應對,不低頭,就是剛。

    其二、大臣各懷鬼胎,有人力戰有人主和,但是真正有能力有魄力的主卻沒有,大家一起嚷嚷,都不想承擔責任。加之崇禎喜歡砍人,所以當闖王提出封為西北王,出戰山海關時,大臣均只是嚷嚷著,沒有大臣出來謀劃,致使錯失良機。

    其三、崇禎生性多疑,剛愎雄猜,袁崇煥積極抗金,卻被後金使用反間計而被下獄,最後千刀萬剮;孫傳庭因等待戰機,卻被誣陷擁兵自重,最後連續催戰,終因寡不敵眾而陣亡。崇禎非亂世雄主,無治亂世之才。

    其四、崇禎個人完美主義太強,缺乏政治手腕。剛愎自用,聽不進意見,同時也怕擔負責任、擔負罵名,最終也沒有放下架子,沒有媾和,沒有南遷。

    所有人都有退路,就他崇禎沒有,最後縊死煤山。其情可憫,其事也哀!

  • 7 # 也無風雨也無晴9014

    這個說法很新鮮,農民起義是為了生存,為生存而戰鬥,就得把舊的勢力打翻,不可能為剝削者而戰;朝庭的目的是保住即得利益者的利益,權貴們的目的是如何利益最大化,根本就不用考慮底層人的死活;雙方的目的不一樣,根本就走不到一塊;李自成的目標是做皇帝,去享受,過上理想的生活,根本就沒考慮過外族入侵,國家運營;而另一邊的思宗對其只知剿滅,招安,因為沒有聰明人獻策,手斷笨死了,可惜思宗沒有君這樣的智囊啊,否則大明也不至於亡。

  • 8 # 這些歷史要讀

    就算明朝肯,李自成也不願意。李自成雖然沒多少政治遠見,但他可不傻,不會跑去替老朱家抗清的。

    1,清軍可沒明軍那麼好對付;

    滿清八旗強悍的戰鬥力是有目共睹的,滿人不過萬,過萬不可敵啊!精銳的明朝遼東邊軍關寧鐵騎入關平亂,往往幾千人就可以追著幾萬甚至十幾萬的闖軍滿大街的跑。可在關外野戰,關寧軍都還不是八旗的對手。

    如此可怕的對手,自己連明朝都沒幹掉,哪敢跑去和八旗打。

    2,闖軍不會當明朝的炮灰;

    明朝滅亡後,如果不是清軍入關,漢家天下危在旦夕,闖軍沒得選擇,才投靠到南明的旗下。而在李自成和明朝爭奪中原過程中,兩方都不可能有這等民族大義,聯合跑去抗清。如果真有這高度,他們也就不會造反了。

    其實,李自成打到北京時,曾致信崇禎,只要崇禎給他當西北王,給他錢犒勞三軍,他不僅退兵,還會助明抗清。當然這不過是他說說而已,估計拿到錢和封賞就奔後西安當王了,留下爛攤子給崇禎。

    其實,如果詔安了或是聯合明朝一起抗清,最終得益的就是垂死的大明。因為,明朝一定會把李自成推到前線和清軍死磕。

    再說,即便闖軍和明不聯合,崇禎君臣本來也想過遷都,把動亂的中原這個爛攤子甩給李自成,讓他們去和清軍死磕,自己則在南方伺機而動就好了。其實,這招幾百年後的老蔣就經常用。而李自成怎麼說也是一步步血拼打出來的人物,這些後果他不會不知道,更不會不考慮……

  • 9 # 無月文化館

    館主來了,我是無月,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呵呵,這個問題,就好比問肯德基為什麼不聯合德克士一起消滅麥當勞呢?

    正所謂“道不同不相為謀”

    明朝和李自成就不是一路的,兩方永遠不可能在一條船上。

    事實上,明朝不止一次對李自成、張獻忠這些農民軍進行招安,李自成呢也是多次接受了朝廷的招安政策。可是每次都是拿了安撫銀子和糧草就再次造反,信譽度可謂是零。

    對待明軍,李自成的方陣就是打不過就跑,跑不過就降,降完了再造反。

    李自成這夥農民軍起事的原因主要是為了給自己找條活路,尋口飯吃,對他們而言,搶他們飯吃的是萬惡的明朝政府和壓榨他們的大小地主。

    所以,讓李自成跟著明朝去打女真?

    怎麼想的呢?根本不可能。

    打女真是要死人的,女真人可是很能打的,而且沒東西搶,拼死拼活到最後,撈不到一點好處,這種折本的買賣,精明的起義軍首領們怎麼會做呢?

    就算李自成答應了明朝一起打女真,恐怕也是撈到了出征的錢糧就跑路了。

    所以,要明朝聯合李自成打女真,就是無稽之談。

    無月文化,品讀經典,品味文化

  • 10 # 執筆畫浮沉2333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要從三個角度來說,首先是李自成的角度。李自成看來,自己的敵人是大明。李自成在山海關之役前對女真的態度一直是:“那是與前明舊怨,與我等何干?”現在今天的角度評價,李自成戰略目光短淺,對女真的戰略預判嚴重失誤。從沒考慮過女真的威脅。從這一點來看。合作抵抗女真的必要條件無法成立。大明與李自成的目標並不一致,即使大明提出合作的願望,李自成也不可能同意。第二李自成只是農民軍名義上的領袖,農民軍內部並不統一,比如勢力比較大的張獻忠派系。所以他們內部在這種戰略決策上也很難統一。第三個,大明朝廷的角度,這些農民軍與政府軍之間血仇太深,無法調和。更多次殺戮大明皇室藩王。再加上之前農民軍多次投降後降而復叛,危害更重。所以大明也無法信任這些叛匪。因此兩邊都沒有達成合作的意向和基礎。大明也很無奈,每次國內剿匪即將成功女真就來侵擾,只能停止剿匪北上對付女真。好不容易對女真戰線穩定稍有起色,國內叛匪又捲土重來。再加上小冰河期,全國到處年年天災。大明得不到一點喘息,不停地被放血,最終還是垮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已亥雜詩之一》的作者和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