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有知社
-
2 # 寒山泉
唐明皇這個稱呼,是到了清朝,當時的人為了避康熙皇帝的諱,才叫的,因為康熙名玄燁。
而清朝又是一個文字獄多發的朝代,為了避這個“玄”字,康熙時期好多的名字都改了,例如歷朝歷代北邊的宮門都叫“玄武門”,康熙時期改為“神武門”。
-
3 # 奮鬥店小二
想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對古代的廟號、年號、諡號、尊號要分清楚。
一、廟號 古代皇帝死後,要在皇家太廟進行供奉,為了區別,會給每一個皇帝一個名號,這個名號就叫做廟號。一般來說每個朝代第一個皇帝成為祖,後面的皇帝就成為宗。比如劉邦就是“漢高祖”,朱元璋就是“明太祖”,李淵是“唐高祖”,他的兒子李世民就是“唐太宗”。
二、年號 年號是封建皇帝紀年的名號,皇帝登基一般叫建元,後面可以用一個,也可以用多個。歷史上有些皇帝在位期間有十幾個年號。我們熟知的朱元璋所用年號“洪武”,清高宗弘曆的“乾隆”等都是年號。
三、諡號 是後人對於皇帝死後,根據其生前的事蹟對其評定的一種稱呼。諡號有褒獎的也有貶低的。當然諡號是有規則的,比如仁政愛民的會成為文皇帝,對於國家安定有突出貢獻的會成為武皇帝,比如漢武帝,這些都是讚美的,而對於那些好殺戮的一般稱為厲皇帝,比如周厲王,這都是貶低的,所以從諡號可以看出皇帝生前事蹟。
四、尊號 既然是尊號,就是對於皇帝等皇家貴族的尊貴的稱呼,可以生前,可以死後追加。比如唐高祖李淵尊號“神光大聖大光孝皇帝”。尊號不一定是皇帝有,有些皇后等都有尊號。
所以由以上分析,唐玄宗就是廟號,因其廟號中有“玄”,清朝人為了避諱清聖祖玄燁中“玄”的諱,而唐玄宗的尊號是“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所以清朝人就稱其為“唐明皇”,後來沿用至今。
影視劇中的唐玄宗
-
4 # 簡單平凡123123
說道唐玄宗李隆基,你第一想到的會是什麼呢?四大美女之一的楊貴妃?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當然,這些都和唐玄宗李隆基有關。這邊我們來探討的是:唐玄宗李隆基為什麼又叫唐明皇呢?
首先,我想和大家說明的是:古代皇帝有以廟號稱的,也有以年號稱的,還有以諡號稱的。值得注意的是,歷史上的很多皇帝都是既有廟號也有諡號,但由於習慣,我們對他們的稱呼卻往往只有比較固定的一個。比如朱元璋我們一般稱為朱元璋為明太祖(廟號),很少用諡號稱呼他為明高帝(諡號高皇帝)的。再比如劉徹,我們通常稱他為漢武帝(諡號),很少叫他漢世宗(廟號)。可是,唐玄宗和唐明皇這兩個稱呼卻經常用到,這是為什麼呢?
一是李隆基的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其核心是一個“明”字。按唐朝以前對帝王的稱謂,可以簡稱為唐明帝。但是,國號+諡號+帝,這種稱謂在唐朝就已經很少用了。另外一個,可能是受到白居易《長恨歌》的影響吧。提起唐玄宗李隆基,世人就不覺地想起其與楊貴妃的故事。“漢皇重色思傾國”我們知道這裡白居易是用“漢”來代“唐”,漢皇即唐皇,如果再輔以諡號,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二是清朝的康熙帝本名是愛新覺羅.玄燁。所以“玄”字要避諱,不能隨便使用。為了避諱,就更多的使用唐明皇而不是叫唐玄宗了。
-
5 # 術球
唐玄宗為何又叫唐明皇呢?我們來普及下歷史知識,對古代已經“駕崩”的皇帝,因朝代不同,有幾種叫法,唐朝是諡號稱呼的,比如漢高祖,漢武帝,唐高祖。其中“高”,“武”就是諡號。而宋以後一般都是廟號,比如宋太祖,元太祖,明太祖等,“太”字就是廟號。明朝跟清朝,又有用年號來稱呼,比如洪武,崇禎,康熙,乾隆,宣統。
-
6 # 駐馬停使君
唐太祖的諡號裡是太祖高皇帝,唐太宗的諡號是文皇帝 ,唐玄宗的諡號是明皇帝。 明太祖的諡號是高皇帝。
-
7 # 王者李白打
唐玄宗是後來“被”叫唐明皇,唐明皇是皇帝的諡號,
另一個因素跟康熙愛新覺羅玄燁同樣有個玄,清朝的時候大家都不約而同說唐明皇,因為避諱皇帝的“玄”字,領導的面子要給的,你懂的!
至於現在,領導們不講究這個,你可以隨意稱呼!
-
8 # i亮歷史
唐明皇這種稱謂,是在李隆基死後近九百年才開始流行的。滿清時期,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而將唐玄宗改稱為唐明皇。
回覆列表
對帝王的稱謂,唐朝是一個分水嶺。唐朝以前的帝王,通常稱其諡號,即某某帝,如漢武帝、魏文帝、隋煬帝等等。而從唐朝開始,通常改稱其廟號(明清時期,也通稱年號),即某某祖、某某宗,如唐高祖、唐太宗、唐昭宗等等。
這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自唐朝起,帝王的諡號開始變長,唐朝以前帝王的諡號通常只有一兩個字。而到了唐朝,開始“加諡”,比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初諡為“文”,按過去對帝王的通行稱謂,應該稱其唐文帝。不過李世民的子孫,認為單獨一個“文”並不足以彰顯李世民的功德,於是又給李世民“加諡”,最終將其諡號定為“文武大聖大廣孝皇帝”,也就是說得稱呼李世民為“唐文武大聖大廣孝帝”。如此,稱呼起來著實不便。
其二,自唐朝起,每位帝王都有了自己的廟號。而在唐朝以前,有功績的帝王才能擁有廟號。比如,西漢有11位皇帝,算上廢帝的話,有15位皇帝。最終,被確認能享有廟號資格的只有四位。而廟號只有一個字,故而,自唐朝起,對帝王的稱謂,就改稱其廟號了。
但是,今人對李隆基的稱謂,除了唐玄宗這個通行稱謂之外,還有一個別號叫唐明皇。而唐朝的其他皇帝,卻沒有類似於唐明皇這種別稱?
其實,唐明皇這種稱謂,是在李隆基死後近九百年才開始流行的。滿清時期,為避康熙(玄燁)的名諱,而將唐玄宗改稱為唐明皇。享有同樣待遇的大隋第一好漢為李元霸,李元霸的原型是唐高祖李淵的第三子李玄霸(早卒無子),也是為了避康熙的名諱,才楞被改成了李元霸。
李隆基的諡號為“至道大聖大明孝皇帝”,諡號雖長,但其核心為“明”。按唐朝以前對帝王的稱謂,可以簡稱為唐明帝。但是,一則,國號+諡號+帝,這種稱謂在唐朝以後已經很少用。二則,應該受到白居易《長恨歌》的深遠影響力。提起李隆基,世人就不覺地想起其與楊貴妃的故事。而白居易的《長恨歌》的開篇即寫道:漢皇重色思傾國,御宇多年求不得...。詩中以“漢”代“唐”,漢皇即唐皇,再輔以諡號,也就自然成了唐明皇。
參考史籍:《新唐書》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