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經典撩劇狂

    1、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並不是盛讚,孔子一方面肯定管仲能力很強,一方面又指出管仲“不知禮”。儒家極重“禮”,“不知禮”表明,管仲雖極具能力,卻非孔門弟子效仿的物件。孟子是孔門弟子,自然說“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荀子說“仲尼之門,五尺之豎子言羞稱乎五伯”,可見孟子、荀子和孔子評價管仲“不知禮”的態度是一致的。司馬遷說,“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這是非常瞭解孔子的評價。

    2、需要注意的是,孔子對管仲能力的稱讚,都是有場合有背景的,都是在弟子小覷管仲時。孔子說,不要小覷管仲,管仲還是很牛的。孔子是個最擅長因材施教的老師,他總是意在指出學生看問題的片面性。孔子曾說“吾黨之小子狂簡,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狂簡,斐然成章,都是誇弟子的,不知所裁,是指出弟子的問題。孔子要做的就是“裁之”。這裡能看出孔子很靈活,很幽默,孔子小覷管仲,弟子都是知道的,所以弟子自然也小覷管仲了,這時孔子就不同意了:老子可以看不起管仲,批評管仲,你們這幫小子怎麼可以!你們可不能太張狂啊!(這裡的老子指的是孔子。

    3、到了孟子,孟子是個狂人,他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可見其狂。孟子說話不像孔子那麼含蓄,孟子直率,有一說一,不背後藏著掖著。然而,孟子就不知道管仲的個人能力強嗎?孟子當然非常清楚,但在當時,普天下皆言“稱霸之道”,孟子要力矯這種流弊,必定會豎起反潮流的大旗,只有這樣才能振聾發聵。這是時勢使然。把孔子放在孟子那個年代,孔子也會這麼做。

    4、再到後來,荀子極力反對孟子,也是時勢使然。荀子雖然反對孟子,這種反對屬於儒家內部矛盾,二人在對管仲的看法上,還是一致的。無論是哪個時代,過去的學說流傳一段時期後,必然會生出流弊。當此際,必然會有矯正流弊的人出現(此正孟子所謂“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他必定會舉起反潮流的大旗。要反對當下的潮流,拿什麼來反對呢?未來的不能拿,只有拿過去的東西。這就叫“託古改制”。實際上,諸子百家沒有一個不是“託古改制”的(康有為《孔子改制考》)。西方的“文藝復興”運動為何叫“復興”?名義上,意在復興希臘羅馬古典文化。其實,只是名叫“復興”而已。“復興”、“託古”都是幌子,“改制”才是真的。荀子極為激烈地反對孟子,事實上,他和孟子一樣,都是真正理解並繼承了孔子真精神的人,是時代要求荀子為弘揚孔子的真精神,不得不起來反對孟子,這和千年以後的朱陸之爭並無實質的不同(關於朱陸之爭,可讀章學誠《文史通義》)。而後來儒門下那些無知的擁躉們,只會尋章摘句,較前賢相去遠矣!

    附:《論語》:1、“管仲儉乎?”曰:“管仲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2、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 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3、子貢曰: “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孟子》:公孫丑問曰:“夫子當路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願之乎?

  • 2 # 甘露閒人

    管仲,(約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是春秋時期齊華人。齊桓公在位時,管仲盡心輔佐,使得齊國一舉成為當時的霸主。管仲深得齊桓公的信任,被尊為“仲父”,委以國政。

    孔子對管仲評價很高。他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論語·憲問篇》)意思是說,如果沒有管仲的話,我們早就披散著頭髮,衣襟朝左開了!什麼叫披髮左衽?

    中國古代男子成年後就要束髮,也就是我們在古裝劇裡經常看到的古人的髮型,把頭髮在頭頂束在一起。穿衣服方面,中原華夏族是習慣衣襟朝右開的,而周邊的“蠻夷”少數民族則不習慣束髮,而且衣襟大都朝左開。

    所以孔子這句話的意思,是讚譽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勞。

    什麼是尊王?王,就是當時的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尊王,就是要尊奉周天子的權威。攘夷,就是打擊周邊“戎狄蠻夷”等少數民族勢力,消除掉他們對中原地區的軍事威脅。西周末年,因為周幽王的暴虐淫亂,天下大亂,周邊的戎狄部族趁機崛起,攻破了當時的都城鎬京,西周滅亡。周幽王的兒子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到了洛邑(今河南洛陽),稱東周。按照西周時期的禮制,諸侯要按時向周天子進貢,當天子遇到危險時,四方諸侯還有派兵“勤王”的責任和義務。東周之後,周天子逐漸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的約束力,只是保留了名義上的天子稱號。一些諸侯已經不再按時向周天子進貢了,原來西周建國時周公旦制定的禮樂制度,也逐漸廢弛,被人遺忘。自此,禮崩樂壞,綱常淪喪。齊桓公在位時,採納了鮑叔牙的建議,任命管仲為國相,勵精圖治,國力迅速提升。為了爭奪天下霸權,管仲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對外戰略,而且是“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在“尊王”方面,重新強調對周天子的尊奉。管仲先拿距離齊國較近的小國譚國開刀。公元前683年,齊國以“不遵禮法”的名義,出兵伐譚。譚國彈丸之地,很快就被齊國滅掉。齊國擴大了地盤,又做到了殺雞給猴看的政治目的,成功地將“尊王”的旗號打了出去。此後,齊國在管仲的領導下,多次以安定王室的名義進行會盟,有時還邀請周天子親自出席,逐漸地奠定了齊國“霸主”的身份和地位,成為了“代天子巡狩”的“方伯”。齊桓公也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在“攘夷”方面,管仲一直重視對周邊戎狄部族的軍事打擊和對華夏諸侯的團結和拉攏。管仲認為:“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暱,不可棄也。“意思是說,戎狄是異類,就像豺狼一樣,永遠都不會滿足;這些華夏族的諸侯是我們的同類,永遠都不能拋棄。這是管仲對當時的民族矛盾的清醒認識。事實證明,在此後的2000年的歷史中,周邊尤其是北方少數民族勢力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噩夢。這種情形一直到了清代才有所改變,那是因為清朝統治者本身就是少數民族的緣故。公元前662年,位於燕國北部的山戎進犯燕國,燕國告急。管仲說服齊桓公親率大軍前往救援,一舉擊潰了山戎的主力,往北一直打到了孤竹國才回師,有力地震懾了北方戎狄勢力。公元前660年,狄人進犯邢國、衛國,殺死了衛國國君衛懿公。齊桓公再次出兵,擊退了狄人的軍隊,並立衛懿公的堂弟衛戴公即位,恢復了衛國社稷。僅僅過了一年,狄人再次進犯,直接滅掉了邢國,衛國也遭到了嚴重的洗劫。齊國迅速出兵,再次擊退了狄人軍隊,並聯合宋、曹等國,將邢國由今天的河北邢臺一帶,遷移到了距離齊國不遠的聊城一帶,使得邢國的安全得到了保障。齊桓公在北方屢次征討,嚴重打擊了戎狄等少數部族的侵略勢力,擴大了自己的政治影響,並且提升了自己的軍事勢力。齊國的這種擴張,勢必與雄踞南方的楚國形成利益衝突。楚國是南方大國,但長期以來被中原諸侯視之為“蠻夷”,而且楚國國君爵位較低,在周代的五等爵位制“公侯伯子男”中,只是“子爵”,但卻長期僭號稱“楚王”,更加引起了中原諸侯的不滿。齊楚分別為北南兩個大國,各自的國力都在迅速發展壯大中,發生利益衝突只是早晚的事。齊國以“尊王攘夷”為戰略口號,但放著楚國這個最大的“蠻夷”沒有徵伐,無論如何說不過去。於是,在成功地震懾了北方的戎狄部族之後,齊國開始謀劃伐楚之事。公元前657年,楚國入侵鄭國。齊國趁機聯合魯、宋、陳、衛、鄭、許、曹等諸侯,組成伐楚聯軍,浩浩蕩蕩地開往楚國邊境。楚國懾於聯軍的強大的氣勢,便派出大夫屈完前去談判。齊國聯軍這邊則派出管仲為使者。管仲與屈完會面,一開口就指斥楚國不尊禮法,沒有按照禮制向周天子進貢。周昭王當年巡狩天下,在楚國落水而死。這兩件事楚國必須給出一個合理的說法。屈完從容答道:“沒有按時進貢,確是我們的不對,以後一定按時進貢,絕不拖欠。至於昭王的不幸遇難,您只有到水邊去問一問了。”管仲見屈完不卑不亢,回答得體,也不敢過於強勢。況且這次鳩合大軍前來興師問罪,本來就是出於政治目的,並非單純為了打仗,既然楚國已經服軟,願意按照禮制向周天子稱臣納貢,那麼齊國的政治目的基本已經達到,再糾結於周昭王死亡之謎這種陳穀子爛芝麻的陳年舊事,也沒有多大意義。於是,齊楚兩國達成協議,楚國恢復向周天子稱臣納貢的禮制,齊國也率領諸侯撤軍回國。齊楚結盟,標誌著管仲的“尊王攘夷”戰略取得了全面成功。公元前651年,周惠王去世。齊桓公以輔政大臣的身份,立周惠王之子周襄王即位。周襄王即位後,即賜給齊桓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等高等級的禮器,以表彰其擁立王室之功。為了擴大政治影響,齊桓公特意召集天下諸侯在齊國葵丘會盟,並舉行盛大的受賜典禮。會盟當日,周天子的代表宰孔宣佈了齊桓公擁戴王室、攘卻夷狄的大功德,並將代表著最高榮譽的武胙、彤弓矢、大路等高等級的禮器頒賜給他。因為當時齊桓公已經年事已高,天子特賜免禮不用下拜。但管仲建議,雖然天子施恩,但桓公不可失禮。於是齊桓公嚴格按照禮制的規定,完成了整個儀式。參加會盟的諸侯看到齊桓公一絲不苟的舉動,都深受觸動,紛紛發出了讚歎之聲。葵丘之盟是春秋時期的一次非常重要的盟會。在這次盟會上,齊國與四方諸侯重訂了盟約,再次強調了尊王攘夷的政治主張,號召大家共同尊奉周室,維護周禮的權威。這一切,都是在管仲的一力主張下完成的。尊王攘夷戰略的成功實施,使得當時四分五裂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周天子的權威得到了加強,中原各諸侯之間的關係更加緊密和團結,同時對周邊少數部族的侵擾也起到了很好的防範作用,促進了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所以,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

  • 3 # 溺於心海2019

    不過有意思的是,孔子對管仲讚賞的同時,還罵管仲“不知禮”了呢。而這個“禮”不是現在我們所說的“禮儀、禮貌、禮節”,而是孔子非常尊崇的周公所建立的“禮樂制度”。

    周公建《周禮》,《周禮》的治國理念是“以人法天”,主張社會組織仿效自然法則,因而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說法。“以人法天”是什麼意思?就是人類要仿效自然法則。自然法則是什麼?就是一切按照規矩來,不要違背天道。百姓要做順民,百官要做順臣,父母要慈愛,子女要孝順,各階層之間要講究尊卑,奴隸主可以宰殺奴隸,但奴隸不可以造奴隸主的反。而《周禮》的核心就是“禮樂制度”,而“禮樂制度”的核心就是宗法制、世襲制,都是用來維護等級制度的。

    但隨著社會、交通、生產力的進步,“宗法制”和“世襲制”逐漸沒落,代之而起的是“覇王之道”。諸侯國互相吞併、相繼爭霸,亂象紛紛,春秋無義戰。“三家分晉”更是將“禮樂制度”推到了崩潰的邊緣。

    孔子常嘆,“當今之世,禮樂崩壞”就是這個緣故。而管仲變革,幫助齊恆公稱霸的這種“霸王之道”就是讓師從《周禮》的孔子罵管仲“不知禮”的原因。

    既然如此,那孔子為什麼還對管仲還大加讚賞呢?那是因為齊恆公在“稱霸列國”的同時還“尊王攘夷”了。現在我們來看看管仲是如何輔佐齊恆公尊王攘夷的?

    1.齊桓公二十六年(前660年),當時西北方的狄人也起兵進攻中原,先攻邢國(今河北邢臺)。管仲向齊桓公說:“戎狄性情十分殘暴,貪得無厭。諸夏各國都是親戚,彼此關心,一國有難,大家都應相助,不能袖手不理。滿足現狀的安樂是很危險的,出兵救邢才是上策。”齊桓公很欣賞管仲的想法,就派兵救邢國,邢國很快得救。

    2.不久狄人又出兵攻衛國,衛懿公被殺,衛國滅亡。狄人又追趕衛國百姓到黃河沿岸。 宋國出兵救出衛國百姓七百三十人。加上共、滕兩邑的居民一共五千人。就在曹邑(今河南滑縣)立衛戴公為國君。剛剛恢復的衛國,處境十分困難。齊桓公、管仲派了公子無虧帶著五百乘車馬和三千名甲士來武裝衛國,戎守曹邑。又給衛君帶來乘馬祭服,還給衛君夫人帶來乘車和錦帛。此外還有牛羊豬狗雞等三百餘隻。又幫助修建宮殿。

    3.邢國還未恢復,狄人又第二次來洗劫。齊桓公二十七年(前659年),狄人攻邢,形勢十分嚴重。齊桓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當齊、宋、曹軍隊到達時,邢國百姓如見親人,紛紛投奔,狄人被打退,邢國又被狄人洗劫一空。於是齊桓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夷儀(今聊城西南),這裡靠近齊國,較為安全。使破亂的邢國得到安定。

    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在齊桓公、管仲的主持下,得以復國。當時人們都讚賞地說:邢華人遷進新都城,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復後的衛國,人們心情高興,也忘記了亡國的悲痛。

    所以孔子在罵完管仲“不知禮”後,又馬上對他大加讚揚,“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意思是,要是沒有管仲輔佐齊恆公尊王攘夷,我們都會被異族所統治,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野蠻人了。又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 如其仁, 如其仁!”。說桓公多次會盟諸侯,不用兵車戰馬,這都是靠管仲的努力。這就是他的仁!這就是他的仁啊!

    資料來自於《齊史·齊太公世家》

    《史記·管晏列傳》

    《論語》

  • 4 # 好玩的國學

    管仲絕對算得上中國歷史上的著名的政治家,著名的宰相,也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他在執政期間,幫著齊桓公在內政外交等方面,做出了重大的改革,齊桓公能稱霸,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絕對和管仲的成績分不開的。

    在具體說孔子評價管仲之前,我們不妨來看看孔子心目中的都是什麼樣的人,也就是孔子的理想人格的問題。

    有一天,子路問孔子,如何才能才能做個君子,孔子說了三條標準。第一條是修己以敬,意思是說修煉道德,讓自己做個謹慎的認真的人,第二條是修己以安人,意思是說修煉自己的道德,能幫助別人。第三是修己以安百姓,意思是提升自己,還能管理幫助治理老百姓,這就是堯舜禹一樣的事業,這樣的人,也可以稱之為聖人。

    按照這樣的標準,孔子對管仲進行了一番客觀的評價。首先,孔子認為管仲在私人道德方面,還是有瑕疵的,應該繼續提升道德修養。

    首先是批評管仲小心眼器量小。

    《論語八佾》:子曰:“管仲之器小哉!”這是說管仲這個人的心胸不夠寬廣,器量小。

    在這篇中孔子還說,

    或曰:“管仲儉乎?”曰:“管氏有三歸,官事不攝,焉得儉?”

    “然則管仲知禮乎?”曰:“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翻譯成現代文就是:

    有人說:“管仲節儉嗎?”孔子說:“他有三處豪華的藏金府庫,他家裡的管事也是一人一職而不兼任,怎麼談得上節儉呢?”那人又問:“那麼管仲知禮嗎?”孔子回答:“國君大門口設立照壁,管仲在大門口也設立照壁。國君同別國國君舉行會見時在堂上有放空酒杯的裝置,管仲也有這樣的裝置。如果說管仲知禮,那麼還有誰不知禮呢?”

    在這篇中,孔子批評了管仲的另外兩個缺點,一個是鋪張浪費,另外一個是違反了禮制。

    從以上的評價看出來,好像孔子對管仲的評價不怎樣。但是孔子是一個特別理性的人,他對別人的評價總能看到最重要的東西。按照孔子的仁者愛人的思想,能夠對老百姓作出貢獻的人,就可以稱得上聖人。這一點管仲作何很不錯的。

    子路曰:“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子貢曰:“管仲非仁者與?桓公殺公子糾,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

    子路說:“齊桓公殺了公子糾,召忽自殺以殉,但管仲卻沒有自殺。管仲不能算是仁人吧?”孔子說:“桓公多次召集各諸侯國的盟會,不用武力,都是管仲的力量啊。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

    子貢問:“管仲不能算是仁人了吧?桓公殺了公子糾,他不能為公子糾殉死,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孔子說:“管仲輔佐桓公,稱霸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還享受到他的好處。如果沒有管仲,恐怕我們也要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開了。哪能像普通百姓那樣恪守小節,自殺在小山溝裡,而誰也不知道呀。”

    管仲、召忽曾經輔佐公子糾,是公子糾的人。齊桓公即位,逼魯國殺了避難於魯國的公子糾,而召忽也自殺,所謂“從主死節”。管仲不但沒有“從主死節”反而做了齊桓公的宰相。因此,子路、子貢似乎都覺得管仲不能算“仁”,便問孔子。但很少誇別人為仁人的孔子,卻說管仲是個仁人。原因是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了霸業,減少了不必要的戰爭,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孔子還說,要是沒有管仲,我們在哪兒死的都不知道。這就是孔子的修己以安百姓的觀點。

    從孔子對管仲的評價可以看出,孔子既強調個人的道德修養,但更加強調要對社會有用。他看人的眼光不是帶著有色眼鏡,而是實事求是的理性主義的觀點。

  • 5 # 文史大世界

    身為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孔子,非常景仰那些為了國家和人民作出大貢獻的人,其實孔子推崇的不僅是管仲一個人,他也很推崇周文王和周公旦等人。

    孔子身處春秋時期,這時候列國紛爭不斷演變。國家大一統的概念還比較模糊,但是大一統的國家已經是孔子的嚮往了,而管仲作為齊桓公的宰相,致力於治理齊國和幫助齊桓公稱霸天下,孔子認為這是臣子最應該做的事情,在孔子臣子忠君以及致力於國家富強的思想中,管仲可以說是個典範,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也歷來為人稱道。

    另外一點就是管仲的時代,北方遊牧民族開始興起,而管仲和齊桓公進行了幾次遠征,一度將遊牧民族打得不敢在觀望中原,所以孔子認為管仲幫助了中原人民沒有被蠻夷吞併,這是他很佩服管仲的地方,可以說,管仲就是他的榜樣,孔子周遊列國,尋求能幫助諸侯王治理國家的機會,其實也無非是為了成為像管仲這樣的人罷了。

  • 6 # 雨後青山秀

    孔子之所以稱讚管仲,是因為孔子認為齊桓公能夠稱霸於諸侯,與管仲的輔助密不可分。而且,齊桓公召集諸侯會盟,不是依恃武力,而是憑著仁德的力量,顯示了管仲的大仁,值得稱讚。

    孔子稱讚說:管仲輔相桓公,稱霸諸侯,使天下一切得到匡正,人民到今天還受到他的好處。假如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著頭髮,衣襟向左邊開,淪為落後民族了。

  • 7 # 點點星河

    的矣位矣爻矣!立德立功立名!這是孔子對自己學生的期望也是自己一生的嚮往奴隸社會與封建社會的最低要求和最高標準。(周禮)是實行這一標準的一大準則,孔子和他的學生為這而一直勞累奔波樂此不疲。而管仲恰好為幫齊恆公建立霸業在禮樂崩壞的周朝未期率先打出尊崇王室重禮天王以正天下的旗號正如雪中送炭為腐朽的奴隸社會打上一針強針劑,使其在禮樂崩壞奴隸社會在快要崩潰前又苟且了些時日。這也是孔子所要的天下表率,正如孔子一直所推崇的堯舜禹的彈讓制不管是不是真的有用就行。記住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何況管子又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其行為是合乎當時士大夫的心裡的標準規則的。沒看到一向有智慧化身之說的諸葛亮都自比管仲嗎?可見管仲在古人心目中地位是多麼崇高。

  • 8 # 看客讀史

    一句話解答:管仲幹了孔子想幹卻幹不成的事兒!管仲跟孔子都是早年喪父,從小生活清貧。管仲為了改變家庭狀況,先是跟鮑叔牙合作經商。等有錢了,又去參軍,直到後來被齊桓公拜為齊國上卿,相當於宰相。管仲相齊四十餘年,齊國九合諸侯,一匡天下!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也被譽為春秋第一相,華夏第一相!這讓後來的孔子,高山仰止!孔子父親66歲的時候,娶了不到20歲的孔子母親為妾。孔子3歲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孔子與他母親也被正室趕出家門。所以,孔子15歲就立志要當官,出人頭地!結果到55歲了,又被趕出魯國。周遊列國十幾年,惶惶如喪家之犬!可以說,孔子一輩子的追求和抱負,管仲就是他高不可及的榜樣。可惜,他用一輩子也沒有完成這個目標。至於後來,重回魯國,編修五經,不過是落日黃昏!當然,後來儒家迎合統治者權威,成為唯一正統!這些後世的榮耀與輝煌,估計連孔子他老人家自己都不敢相信!總之,管仲務實,豐功偉績,光照千古。不但孔子高山仰止,就連諸葛亮也每每自比管仲,都是鐵桿粉兒!孔子一生,鬱郁不得志,後世虛名,皆為歷代統治者,標榜“仁義道德”所需!

  • 9 # 陳廣逵

    在《論語》中,孔子對春秋時期的管仲的評價有褒有貶。

    曾經批評“管仲之器小哉”,批評他“有三歸,官事不攝”的不儉,批評他“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的越禮行為,說“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八佾》第22章)。

    但孔子認為,這在管仲身上是小節問題。

    孔子對管仲稱道有三處:

    稱道他的“從道不從君”“不為糾死”。 當子路問“桓公殺公子糾,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時,孔子盛讚“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憲問》第16章) 。

    在回答子貢就同一問題認為管仲“不仁”之問時,孔子回答說“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憲問》第17章)。

    在與人談及子產、子西和管仲時,孔子評價管仲是個人才,說他“奪伯氏駢邑三百,飯疏食,沒齒無怨言”。

    孔子肯定了管仲的“從道不從君”,肯定了管仲有功,根本原因就在於管仲“尊王攘夷”,制止了無休止的戰爭,而且阻止了齊魯之地被“夷化”的可能。孔子認為,對待管仲這樣有大仁德的人,不必像對待匹夫匹婦那樣,看問題斤斤計較所謂的節操。

  • 10 # 中華善德網

    們兩個人都是有巨大成就的思想者,且都有一個共同的理想,那就是:平滅天下之亂,讓家國百姓歸於安寧。所不同者,管仲實現了自己理想,孔子沒有。

    雖然孔子說:“苟有用我(執政)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但事實是,孔子五十二歲時升為魯國大司寇,攝相事,可三年後被迫出走魯國的時候,魯國不但沒有出現大治景象,反而桎梏了國民的思想、拖滯了經濟發展,使這個曾稱霸春秋時代的魯國一蹶不振,在整個戰國時代再難稱雄。故有人說:孔子治殘了魯國。

    而回觀管仲,他三十八歲出任齊國宰相,治齊四十年,不但建立了完備且成熟的思想體系,使本來貧弱的齊國民富國強,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還透過北戰山戎、尊王攘夷等手段,成功安定了天下的混亂局面,更阻止了外族的入侵,保護了華夏文明。對此,孔子也不無讚許地稱:“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即:要是沒有管仲相齊國而安天下,華夏文明就會因外族入侵而滅絕,我們就會退化成披頭散髮、反穿衣服的野蠻人了。

    既然管仲這麼成功,為什麼後人不崇管仲而尊孔子呢?為什麼千百年來他一直被歷史刻意淡化呢?

    原因只有一個,管仲不是完人,他才智雖高,卻行有“微瑕”。

    就做人而言,首先孔子就輕視管仲,認為管仲在齊國任宰相期間,接受了齊桓公饋賞的三處家產仍不知足,還大肆囤積財產,生活不知節儉,用人不知一個官員可兼任多職以節約開支,甚至還與國君比排場--國君用屏風擋在門外,管仲也用屏風擋在門外;國君宴飲來訪之國君,堂上有安放酒杯的土臺,管仲宴飲也有那樣的土臺。所以孔子評管仲曰:管仲不知節儉、不懂禮數,如果管仲這樣做也算懂禮之人,那還有誰不知禮呢?當然,這只是孔子的一面之詞,在“諸侯封疆而有國,大夫封邑而有家”的先秦時代,真實的管仲,奢而不腐。管仲之所以這麼做,其實背後藏著做人做事的大智慧,具體內因,筆者會在後續的文章中單獨解析。

    就做學術而論,與“處處較真卻脫離實際”的空談理論家相比,管仲“直指人性且過於實用”的學術風格也是一種“瑕疵”。因為從封建王朝統治者的角度考量,不論是管仲其人,還是《管子》其書,內中所蘊藏的經世治人大智慧,一旦有人掌握,便會成為阻礙其統治,甚至推翻其封建統治的“大毒瘤”,所以歷代王朝自然要對其刻意雪藏。至於為什麼是雪藏而不是銷燬?原因也很簡單,就是統治者要理世治人,也必須要從管仲和《管子》中吸收營養。

    史書往往由沒有實踐經驗的文人寫就,他們只羨水上蓮,不崇泥中藕。評價歷史人物時總不自覺的隔一層有色眼鏡,甚至會夾雜嫉妒、利益等人性陰暗的成分,所以在他們眼中,孔孟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才是恆對,老莊的“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才是恆好,完全不考慮人性中最本能的“臨事方知一死難”現象。而以這種脫離實際的學術思維看,管仲自然有很多瑕疵。當然,照此標準度量,世上恐怕亦無完人。

    盲目地在一點一滴上較真,是做不成大事的。對比管仲與先秦諸子,雖然管仲在後人心目中的名望雖不如老子、孔子高,但他無疑仍是最出色的一位。因為諸如韓非、墨翟,甚至孟軻、莊周等,他們基本上都是遊說列國,透過販賣學術博取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浪人,只有管仲將學術作了成功的實踐,且獲得了善終。也正因此,《文心雕龍》的作者劉勰曾以管仲為例,並引申對比了一些先賢說:“古之將相,疵咎實多……然子夏(漢代宰相)無虧於名儒,浚衝(竹林七賢之一)不塵乎竹林”。

  • 11 # 楊朱學派

    孔子可不是單純稱讚管仲。而是既讚頌,又批判。

    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感,大大增加了齊國的號召力。

    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狄人侵衛,衛師敗績,遂滅衛。齊桓公使公子無虧帥車三百乘,甲士三千人以戍曹,保護著衛文公及衛國遺民在曹地重新建國。

    衛文公勵精圖治,終於使衛國成為春秋時期的二等強國。

    在管仲的附著下,齊桓公成為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管仲為捍衛華夏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孔子又同時批判管仲生活過於奢侈。管仲利用手中的權力,把齊國十分之三的財政收歸己有。生活極度奢侈。

    這與管仲的出身有關,管仲出身庶人、貧窮。嚮往奢華的生活。

    在孔子看來,管仲有功有過,功大於過。

  • 12 # 有話少說

    《論語》裡,孔子對管仲的評價有兩處,態度絕然不同。

    《論語八佾》,子曰,管仲小器哉。

    問,管仲節儉嗎?孔子說,管仲有三歸,怎麼算節儉呢?問,管仲知禮嗎?孔子說,假如管仲知禮,那還有誰不知禮呢?

    《論語憲問》,子貢問,管仲不是仁人吧?孔子說,沒有管仲,我們這些人恐怕還是披髮衽身的蠻夷,自己縊死在陰溝裡沒人知道呢。

  • 13 # 小w先生1

    孔子和管仲都是民族主義者,避免了外族侵略和文明斷絕。管仲雖然有小毛病,但主要是民族主義,因此得到孔子的稱讚。孔子畢生維護周禮,就是要維護民族秩序,使民族處在健康強大的狀態,管仲所做的,正是孔子所想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菜葉酸最多?有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