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人生67842273

    任何一支軍隊,要想戰勝敵人,除了兵員素質,武器裝備,還有一條最重要的,就是以己之長,擊敵之短。中世紀的歐洲重騎兵,人馬披掛重型鎧甲,手執長槍,發起衝鋒時猶如現代的鋼鐵洪流,勢不可擋。但是,也正是由於重型鎧甲極其沉重,導致歐洲重騎兵的機動性不強,迴旋速度慢,時間一長,則人馬俱疲。而蒙古騎兵,身穿皮甲,柔軟而輕,防護力雖不如歐洲重騎兵,但機動性強,且蒙古騎兵極擅長強弓硬弩,蒙古騎兵完全可以在一開始避免與歐洲重騎兵面對面對決,而首先與其周旋且以密集的弓箭射擊歐洲重騎兵,逐漸消耗對手的體力和耐力,並最終消耗掉了歐洲騎兵的毅力和士氣,於是,看似堅不可摧的歐洲重騎兵,就淪落成了被蒙古騎兵任意屠殺的羔羊。

  • 2 # 天威臨大荒

    因為蒙古人重騎兵比對面多,盔甲比對面厚,甲騎具裝騎臉,你告訴我對面那些套著鎖甲然後在馬身上蒙個布的騎士拿什麼擋?

  • 3 # 小閒看啥片

    個人非歷史專業,只能談談自己的淺薄看法,請各位看客多多包涵。

    1.技術優勢。蒙元時期,蒙古騎兵已經征服了遼金等國,獲取了中原地區比較先進的冶煉技術,相對於中世紀的歐洲,武器裝備是有一定的領先優勢的。

    2.馬背文化。草原民族得天獨厚的騎射優勢,草原人大多箭術了得,箭不虛發,會在遠端給予對手打擊,天生的高超騎術加上先進的馬鐙馬鞍,自古以來殺傷力強的一批。

    3.戰術運用,蒙古人雖起於草原,但其不虧為戰術大師,他們充分利用騎射優勢,靈活對敵,揚長避短,不與歐洲重甲騎士正面抗衡,而是利用靈活機動性,攻其腰腹,使重甲騎士方陣大亂,隨後趁勢掩殺,最後迂迴殲敵。

    4.心裡戰術。歐洲之古就對東方的遊牧民族有著心理陰影,上帝之鞭,黃禍論等等,加上蒙古對很多城池採用屠城戰術,加大了歐洲人對蒙古騎兵的妖魔化,後面就導致,一旦戰況不利,就有大量士兵潰敗的情況。

    總之,蒙古人不拘一格,無所不用其極的戰術戰法,達到了騎兵水平的巔峰。

  • 4 # 吃掉憂愁的肉球

    這個問題可以一條一條的說:

    1.軍隊頑強的戰鬥意志,蒙古軍隊常年征戰,在出徵歐洲之前,已經征服了很多的國家和地區,在征服金國、西夏和南宋的過程中,頻繁的陷入苦戰,甚至有大汗戰死的情況出現,軍隊經受住了重重的考驗,有著堅強的戰鬥意志。而對比之下歐洲軍隊作戰就像是過家家一樣,在所謂的騎士精神的加持下,戰死的情況少的可憐,就算是打敗了被俘虜了只要是商量好價錢還是可以把自己贖回去的。在遇到蒙古騎兵的時候,局面不利的情況下很容易喪失戰鬥意志,落荒而逃,逃不掉了也很容易投降,而不是死戰到底。

    2.軍隊強大的戰鬥力,在征服的過程中,蒙古軍隊也很擅長吸收對手的長處,蒙古騎兵並不是僅僅會彎弓射箭,在征服了金國之後,他們很快就有了重騎兵,在野戰中大殺四方,在和南宋的戰爭中,他們很快就有了火炮,從此堅固的城堡對於蒙古人不再是問題。在征服的地方,工匠都被保留下來,為蒙古軍隊的戰鬥力做著全方位的保障。在不停的征戰中兵種編排合理,後勤保障有力,有水草的地方就能放牧,以戰養戰幾乎不需要考慮後勤的問題。而同時期的歐洲,野戰的規模很小,火器更是天方夜譚,大家都躲在城堡裡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幾十個人就能倚靠城堡抵抗很久,等到對方沒有吃的了自然會解圍而去。這些優勢對於蒙古人來說根本就是不存在的。野戰離遠了可以用弓箭先射馬,重騎兵落馬不要說繼續作戰了,能爬起來就是好樣的,很多都是落馬就被後面的戰馬踩死了,而且重騎兵沒有辦法連續衝鋒,馬的耐力不夠。蒙古馬雖然矮小,但是耐力極好,而且一人多馬,在作戰過程中就可以隨時換馬,妥妥的能耗死重騎兵,就算是運氣好能夠近戰,蒙古人的重兵器破甲效果也是一流,就算是全身重甲被重錘重斧狼牙棒招呼一下不死也廢了。躲進城堡裡就是重炮投石車排排站直接轟成渣,確實有天險,那就圍起來,大家看誰吃的東西多,蒙古人的烤全羊沒吃完城裡估計就要吃人了。

    3.指揮官的戰術素養,有最偉大的統帥,成吉思汗就不用多說了,他的繼任者也都是優秀的軍事統帥,最優秀的騎兵戰術,最優秀的騎兵,裹挾被征服民族的武士一同出征。蒙古軍隊的軍官都是久經戰陣的,在戰略上採取由近及遠、相繼佔領的策略,以蒙古大漠為中心,向外一步步擴張。在戰術上注重學習各民族的軍事技術,名將輩出,西征時集中優勢兵力,驃悍的蒙古騎兵適合遠距離作戰,而歐亞各國則是分裂獨立,如俄國當時分裂為許多小公國,相互爭鬥,不能一致對外,花剌子模雖是大國,但分兵守城,消極防禦,不能集中兵力迎敵。因此,在蒙古軍隊進攻下相繼滅亡。

    4.殘忍,蒙古軍隊所過之處屠城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基本上被擊敗一次就雞犬不留了,很難有再次反抗的機會。

  • 5 # 談笑閣

    蒙古騎兵主要是輕騎兵、弓騎兵,極少近戰,機動靈活。

    在對陣中世紀鐵甲騎兵時,如果面對面硬扛,蒙古騎兵必死無疑。

    蒙古騎兵的戰術是靠近敵人重甲騎兵,然後不停地放箭,打亂對方的部署,或者讓對方追擊。

    對方重甲,馬匹肯定跑不動蒙古騎兵,最終結果就是一邊倒的屠殺。

    對方蒙古最好的戰術就是據城死守,出城迎戰基本沒有勝利的可能。

  • 6 # 旭樓羅

    首先要對騎兵這個兵種要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騎兵是一支靈活機動的力量,擅長散兵作戰,可以"踵敗軍,絕糧道,擊便寇"。在戰國以前,騎兵並不是一個兵種只是車兵的一個輔助。真正的騎兵在戰國的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騎兵才做為一個獨立的作戰單位出現,併為趙國的強大起到了立竿見影的作用。騎兵的巨大發展是在兩漢時期因為要對抗匈奴,國家都大力的發展騎兵。這時候已經開始了有了輕騎兵和重騎兵的區分。輕騎兵基本無甲,武器以弓箭為主,配備較矮小的戰馬,重騎兵著甲,武器為戟,矛,環首刀等近戰武器,配備高大的馬匹用於衝鋒陷陣。後來的發展也出現了其他一些特殊騎兵兵種如“槍騎兵”,“弓騎兵”等等。但是騎兵一直都是以輕騎兵為主要力量,輔以一定的重騎兵為打擊力量。在蒙古時代蒙古騎兵在敵人眼中成了恐怖的象徵,蒙古人把騎兵戰術推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峰。長距離奔襲,迂迴,包抄等騎兵的優勢被髮揮到了極限。其中最為大家所知道的就是“曼古歹”戰術。同時期的歐洲中世紀鐵甲騎兵的裝備並不是大家以為全體連身的板甲(這種大家熟悉板甲要14世紀才出現,而蒙古東征在13世紀),他們騎兵也只是穿著鎖子甲,裝備也沒有比蒙古騎兵更精良。而且歐洲的騎兵大多以重騎兵為主,遇到了以輕騎兵為主戰術和戰略都強大的蒙古騎兵也只能以悲慘收場了。就以少勝多的戰役叫賽約河戰役為例,六萬蒙古騎兵將十萬歐洲騎兵打的一敗塗地,是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場經典戰役。蒙古騎兵先是以經典“曼古歹”戰術,把歐洲的重騎兵的體力消耗,打亂他們的陣形。然後戰術隊形通常是排成五個左右的橫隊,每個橫隊均 為單列。各橫隊相距很寬的距離。這樣形成了遠遠大與對手的寬大正面。前兩個橫隊是重騎 兵,其餘為輕騎兵發起衝鋒。把歐洲的重騎兵打得大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跑步5公里和步行5公里消耗的熱量一樣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