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男
-
2 # 賈鵬乾
在中國民間,“正月理髮死舅舅”這個說法流傳甚廣。追根溯源,“正月不剪頭”要從清朝推行“剃髮令”說起,當時一些人士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前朝的思念,實為“思舊”,為了掩人耳目,慢慢訛傳為“死舅”
-
3 # 研逗先生
這其實不是的,是一個方言問題,舅舅,不是那個舅舅!不然這世界就少了好多舅舅了!不敢得罪外甥!哈哈哈哈…大過年的不給紅包,我就收拾你,舅舅
-
4 # 君莫離
正月不理髮這一習俗,緣起清軍入關,據說大清統治者為了“消平四周,留守中原”,便推行了一種奇怪的髮式: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的部分統統剃掉,再把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集中的一塊頭髮,將這些頭髮擰成一根長長的大辮子,就是清朝典型的髮式。
後來,這樣的髮型就在漢人間流傳,而推行這種髮式的人就是當時的剃頭匠們。清政府還把全國所有的剃頭匠們召集在一起,發給每人一個掛有聖旨的“吊投旗杆”,這些剃頭匠們就以此為榮走街串巷,十分輕鬆地就把人們的頭髮逐一拿下了。
漢人們經歷了無數次的朝代更迭,誰當了皇帝並沒有引人注意,倒是這頭髮的變革,卻惹怒了一部分人。清王朝還打出了一個口號,這個口號就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不料,這種強硬的頭髮革命卻遭到了江南民眾的反對,有人認為將頭髮剃掉是對自己人格的莫大侮辱,便群起反抗,希望透過反抗的力量讓滿人有所收斂。
然而,大清皇帝自然也沒有因此軟弱下來,隨便找了個茬兒,就接連出現了“揚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等悲劇。在實在沒辦法情況下,人們只好不再高喊“頭可斷髮不可剃”的口號了,而是以“正月不剃頭”來表達對明王朝的思念,意思就是“思舊”,為了掩人耳目,就訛傳為“死舅舅”了。
原本“思舊”的說法,慢慢就被誤傳成了“死舅舅”。所以,後來在正月裡,誰都不敢再剃頭了。
緣起於一個有趣的說法
傳說古時候有一個時分貧窮的剃頭匠,他很愛自己的舅舅,可是過年的時候卻沒錢給舅舅買一件像樣的禮物,這可愁懷了剃頭匠。給舅舅拜年的日子到了,剃頭匠靈機一動,便挑起剃頭挑子趕到了舅舅家,精心地為舅舅剃頭刮臉,等舅舅出現在酒席上的時候,親朋好友們無不讚揚剃頭匠外甥的手藝高超,紛紛說舅舅年輕了很多歲,舅舅也很高興地向外甥表態,讓他以後每年正月都要來給自己剃頭。
舅舅去世後,這個剃頭匠每到正月就對著剃頭挑子淚如雨下,他為自己再不能向舅舅盡孝而傷心欲絕。後來,這裡的“思舅”之說就被人傳成了“死舅”。
-
5 # 我是小小欣
在中國多地都有“正月不剃頭,剃頭死舅舅”的說法,人們都是趕在大年三十以前修理頭髮,然後一個多月內不再理髮,直到進入二月份,過了“二月二日龍抬頭”這天以後,才去修理頭髮。
據說大清統治者為了“消平四周,留守中原”,便推行了一種奇怪的髮式:將頭髮從前部到腦頂的部分統統剃掉,再把四周的髮際全部剃光,只留下集中的一塊頭髮,將這些頭髮擰成一根長長的大辮子,就是清朝典型的髮式。為了一統江山,尤其是統治思想,這種髮型要在漢人間大肆推行。推行的媒介便是剃頭匠,清政府把全國的剃頭匠召集起來,每人發給一個掛有聖旨的"吊投旗杆"。隨後,這些剃頭匠便走街串巷,恩威並施地把人們的頭髮一一拿下。江南士子認為剃頭是對他們人格的莫大侮辱,因此群起反抗,卻遭遇了清政府的殘酷鎮壓,上演了“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一幕幕悲劇。後來這種習俗在流傳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因“思舊”遭到政府的清算,就演變成了“正月不剃頭——思舊”。後來,“思舊”被訛傳為“死舅”,以訛傳訛。
另一種說法是,傳說古時候有一個貧窮的剃頭匠,給舅舅拜年的時候為舅舅剃頭刮臉,等舅舅出現在酒席上的時候,親朋好友們無不讚揚剃頭匠外甥的手藝高超,紛紛說舅舅年輕了許多,舅舅也很高興地向外甥表態,讓他以後每年正月都要來給自己剃頭。舅舅去世後,他為自己再不能向舅舅盡孝十分傷心。後來,這裡的“思舅”之說就被人傳成了“死舅”。
但亦有學者考證,其實“正月不理髮”這一說法最早源於唐朝。那時候人們把理髮叫做“消耳”,“正月”在唐朝被稱之為“金月”,如果在正月理髮,就叫做“金月消耳”。而唐朝時官府有一種特別的武器,名字叫作“金鉞”,是專門用來砍殺犯人頭顱的刑具。“金月”與“金鉞”發音相同,正月理髮也就成了“金鉞消耳”——這就有了上法場砍頭的意思。民間為了避諱,於是後世就有了正月不理髮的習俗。
《孝經 · 開宗明義》中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現在看來”正月裡不能理髮”現在是傳統文華觀念傳承,還有迷信傳說的牽強附會。
-
6 # 慨文
關於正月理髮死舅舅這個民間習俗,其來源也有幾個說法,首先來說,對於清以前的華人,講究“身體髮膚受之父母”,頭髮是不可以剃的,三國中曹操割發代首的典故就很好的詮釋了頭髮對我們漢族的重要性,曹操帶兵行軍,路遇麥田,遂頒佈軍令,不得踐踏毀壞莊稼,違者斬。卻不曾想,曹操戰馬忽然受驚,竄入麥田,把莊稼踐踏了一大片,此時,曹操陷入了無限的尷尬,自己剛剛頒佈軍令,自己便違反了,若不處罰則軍令必廢弛,若執行,則豈能斬殺自己?於是,聰明的曹操用了一招割發代首,割掉自己一束頭髮代表斬首。可見頭髮對中國古人的重要意義。
相對而言,北方遊牧民族則自古既有剃髮束辮的風俗,據專家考證,這種風俗與他們騎馬遊牧的生活生產方式密切相關。自戰國至滿清,北方遊牧民族雖然法式各有不同,但總體上有別於漢族,髡髮和束辮是其主要特點。
中原漢族在歷史上有幾次被北方遊牧民族佔領的悲慘經歷,其中南北朝、金、元時期,雖然被遊牧民族統治,但並沒有被強制易服剃髮,反而是鮮卑人和女真人(金)被漢族同化,蒙古人雖然對漢人進行了殘酷的屠殺和奴役,但並沒有強制漢人改變風俗,只是把漢人貶為第四等人,作為奴隸的存在,只有到了滿清佔領中國時,他們不但是在領土上佔領,進行武力統治,同時,他們接受了蒙古人統治中國失敗的教訓,要在精神上摧毀漢人的意志。我們都知道,服飾髮式看似無關緊要,但卻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文明的外在標誌,摧毀了這個標誌,則是由外及裡的摧毀這個民族的意志,所以,剃髮令由此產生。
1644年清軍入關,頒發“剃髮令”,“無論官民,限十日內盡行剃頭,削髮垂辮,不從者斬”。其執行口號是: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幾千年的中華精神,中華文化,中華習俗,在與生命的抉擇中屈服,大部分人在暴力脅迫下易服剃髮,也有一大批不屈志士選擇慷慨就死!
直到清末,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號召“驅逐韃虜,恢復中華”要恢復華夏之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代表奴役和壓迫的滿清豬尾巴,才被剪掉。
至於正月理髮死舅舅的說法,有一個傳說是說,漢人雖然在滿清強制下剃髮,但並不甘心,一心想著恢復華夏舊制,於是藉著新年正月的機會,藉口正月剃頭死舅舅,拒絕剃頭,而死舅則諧音思舊,思念大明。這個傳說雖然挺有意思,但如果細細推理,則顯得不太可信,試想,我們說的死舅,思舊諧音是以普通話演繹出來的,但是,很多南方方言中,這兩個詞並不諧音。更不可思議的是在滿清的高壓統治下,連“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都可引發誅滅九族的文字獄的情況下,“思舊”的可能性有多大?
時至今日,我們對這個風俗還沒有確切的解讀,這個風俗在南方的很多地方也沒有,但是,以“思舊”
這個美好的願望來解讀這個風俗,我們就姑且認之吧!
-
7 # 手機使用者96183719935
能呀!我的理髮店初六開門了,一直生意很好!也沒有聽說誰死了舅舅!我們全年就兩天沒有人上門理髮,就是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聽說元宵節理髮不發財!八月十五理髮家人難團聚!所以,我的店子除大年初幾天不開門以外!全年就放兩天假一一正月十五和八月十五!
回覆列表
“死舅”?是“思舊”!都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
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這是一句順口溜,是漢民族在農曆正月中的一個民俗,意思是,如果母親有親兄弟的話,正月裡不能剪頭髮,否則對舅舅不好。
不少顧客和理髮師稱,“正月剪頭死舅舅”一說屬於誤傳,並無科學根據。但理髮店客流下降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這其中到底是什麼情況呢?
南京一位民俗專家稱,這種說法源於一種附會和誤傳。據民國二十四年版的《掖縣誌》卷二《風俗》揭出了習俗的謎底:清軍入關,強行要求漢民剃髮留辮,而漢民則由於心懷故國,相約正月裡不剃頭,以示不忘舊君,成為“思舊”。時間久了,“思舊”便在民間諧音誤傳成了“死舅”,最終成了“正月裡不剃頭,剃頭死舅舅”。
民俗的來源清楚了,理髮店的客流下降究竟又是怎麼個情況呢?據瞭解,理髮店一般在正月初十開工上班,年後的生意的確也沒有春節前的好,但主要原因卻是年前的那一段時間顧客扎堆理髮美髮,要過個漂漂亮亮的年。而到年後的話,時間較短,大多數沒有理髮的需要,再加上倒春寒,有需要的顧客有一部分也往後拖延,顯得生意就更不好了。
對於自己的正月收入,理髮師表示不擔心,本月27日就是民俗中的“龍抬頭”,會忙到沒有休息的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