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馬井木的生活日記

    怎麼看這樣的“佛系”?這當然跟大乘佛教所言“眾生皆有佛性”不同,更多是網友的“夫子自道”而已。像很多事情一樣,我們還是可以分兩面來看“佛系”的狀態。 還原到生活場景,一方面,這可以是不爭不搶、不鑽營不吹捧的隨性、豁達;另一方面,這也可能是面對競爭、面對壓力時候的怠惰、消極。好與不好,存乎一心。 應該說,年輕人天性是熱烈的、向上的,對生活充滿熱忱、對世界充滿好奇。不過, “佛系”一詞能讓很多人覺得深有同感,也讓人感受到一些共同的狀態。 業績只能“更快更好”,成績總要“再創新高”,房價高、物價貴、好工作也難找,經常要使出渾身解數,往往要委曲求全,神經總是緊繃、壓力總是“山大”…… 有拼搏、有奮鬥,有成功的熱望、有向前的激情,不過,也難免會有緩下來、鬆下來的念頭——畢竟弦不能繃得太緊,容易斷。 所以,即便不是生活的常態,“佛系”一說,也承載了一種對於生活中快與慢、進與退的思考,乃至追求。 本質上,這樣的“佛系”人生,跟“我們是誰”的咆哮體,跟“葛優躺”“感覺身體被掏空”的吐槽,跟“第一批90後脫髮了”,也都有些相似。 不過,“佛系”之說,在無奈之外,更多了一些“不焦躁、不執著、不強求”的態度,也未嘗沒有“不願給人添麻煩”的心情。 這難免讓人聯想到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物質極大豐富,吃飽穿暖不是問題;“隨緣”的人生,沒有大的野心和抱負;城市生活便捷,連跟人的交往都能降到最低…… 人們從中,也會看到“世代轉換”之後人生觀、價值觀的悄然轉型。 在“佛系”之前,還有個年輕人喜歡用的詞——“喪”。“喪”已經是消極了,更消極的是,連“喪”都懶得“喪”。 或許,不管想要怎樣、能夠怎樣,年輕人終究還是要“嗨起來”。畢竟,消極不是放縱,沉穩不是慵懶,有所節制不是無慾無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並非無喜無悲。

  • 2 # 圖憂

    佛系青年對什麼事漫不經心,或發生什麼事是坦然面對,在成長中隨欲而安,不爭強好鬥,有一句:“命中沒有莫強求”的態度。

    少了一種為實現自己的理想奮鬥拼博的精神,有一套自己為人處事系統,順其自然,或是路到橋頭自然直的想法。

    不去非要爭強好盛!滿足自己的虐榮心,這樣能減少慾望,煩惱,痛苦!要活就活得悠然一些,灑脫一些!

  • 3 # 若初若己若心

    佛系標籤使得人們對自己的甘於現狀能心安理得。“佛系”一詞並沒有貶義,甚至帶點褒義的色彩,更能給人一種理所應當的心理暗示。

    其實“佛系”隱藏了人們趨於安逸狀態的的心理。不用太努力,不用太奢侈,清心寡慾地生活挺好。慾念少,付出也少。社會上的是非與己無關,責任心也少。

    其實這樣的狀態並不利於個人和社會的發展。沒有了追求和念想,生活不會自己向上走,凡事馬馬虎虎,其實是在走下坡路。個人不論是事業還是家庭都不會有大的上升。如果出現大量佛系青年,社會也難以進步,沒有人再願意燃燒自己的青春,做一番事業,那社會的發展也會停滯不前。

  • 4 # 點選i生活

    最早這個詞的提出是在2014年,日本的一個雜誌中使用了“佛系男子”一詞——指的是低慾望,追求淡然的男性人群。我認為佛系男子大多是唯心主義,他們跟隨自己的主觀意願,只關注自己喜歡的事,按照自己的生活節奏生活,物質刺激不能改變他們的思想意願。這種人可能在科研或一些精專領域更有優勢,更能做出成就。但是作為唯物主義哲學理論的對立理論,書本教我們的是——唯心主義是有危害的,是空想理論。

    其實危害沒那麼大,翻開人類歷史,我們會發現,堅持唯心主義立場的科學家、政治家和各類歷史人物比比皆是,他們都在各自領域創造了輝煌業績。馬赫、牛頓和愛因斯坦或是堅定的唯心主義者或具有唯心主義傾向,並不妨礙他們取得巨大的科學成就;

    拋開唯心主義理論,單論“佛系男子”標籤對青年成長的影響。我認為沒有壞的影響,如果所謂“佛系男子”是個違心主義,那麼標不標籤都不能改變什麼。

    如果有的佛系男子只是還沒有準備好奮鬥,不敢面對殘酷的現實,還需要在這樣一個標籤下醞釀積累,那這個標籤便起到緩衝、緩解的作用,何樂而不為。我們不能只要鞭策和壓力,更需要多一些理解和寬容!

  • 5 # 遠古的重水

    首先謝邀!首先給青年人貼上佛系標籤,這是心理學家的各人看法。當今社會生活中所有的人的壓力都大,各行各業的競爭都很激烈,有些青年人看到了人世間的各種紛爭,心理就產生了低沉的念頭,逃避消極,清心寡慾,得過且過的混日子。這樣自然人們對他們有了異樣的看法,給他們貼上了所謂的佛系青年的標籤。事在人為,路在人走。人生的路有很多條看你怎麼走,不管別人怎麼看!不管別人怎麼說!路得自己選自己走。謝謝!!!

  • 6 # 呼明華

    謝邀!真正佛教徒,在日常生活中,是在用內求法對自己的精神進行淨化。透過嚴格的遵守戒律,而逐漸使心靈達到非常寧靜的狀態。這樣,就可以使自身的潛能得到開發。想要做到這一步,往往需要在一個安定祥和的環境里長期薰陶。其中,必須忍受寂寞、精神跟肉體的雙重痛苦,經歷的過程相當艱辛。可以說,他(她)是在另一個人生方向,每天努力攀登!而現在社會上流行的所謂‘佛系生活’,只不過是逃避現實不思進取罷了!跟真正佛教徒的生活完全是背道而馳!

  • 7 # 靜秋心理諮詢師

    任何事情都有正反兩面

    也有千人千面,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佛系也不是空穴來風,是時代文化的產物,或許提醒我們清心寡慾,保護生態,減少物質的追求,是對地球的保護。同樣,我也反對說可以欺負有房有車有娃的中年人,其實現在的中年人也很佛系的,之前積累的財富和閱歷,可以去選擇過自己的佛系生活,房子也是身外之物,並不會因為貸款產生很大的壓力。

    再回來說佛系標籤對青年人的成長。有真的透過佛教來修行,建立一個簡單的價值觀,透過外在戒律要求自己,讓自己在混亂的多元的價值觀體系中達到簡單之行,淨化心靈。不得不說這代青年人的接受的資訊和環境要比上一代人複雜!產生這麼多的佛系青年人或許是整合自我價值觀很好的選擇。

    但佛系不是逃避,是為了更有力量去做自己認為更有價值的事情,比如,工作,賺錢,尋求一段穩定的真愛。而佛系是選擇的一種價值觀想,穩定自我的方式。

    又如佛系媽媽,她們只是不跟隨時代的蠱惑,選擇和整合更適合自己孩子的成長的教育,輕鬆又不失上進心,更追求本心。前提也是孩子的基礎學習習慣行為規範人格比較完善。

    存在即是道理

    快餐文化,一句佛系似乎大家都明白了,其實每個人的佛系又不同。我會問你的父母信佛嗎?他們如何看待這個問題?每個人的情況都不同,既然選擇佛系,一定有他們的原因和背景,難道年輕人不知道逃避會帶來怎樣的後果嗎?任何的選擇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不是嗎

    一點薄見

  • 8 # an小宇書單

    青年人,一股熱血,想拼,敢拼,想創,敢創,努力奮鬥拼搏的年紀。

    佛系對待生活從容淡然,遇到生活坎坷困難更容易接受,或者屈服。知足常樂,更容易滿足對生活。活出自己的人生,按照自己的主意生活。這樣的生活,簡單幸福,對於一部分人是很不錯的,減少了很多痛苦,和生活的煩惱。

    青年人人生剛開始起步,對生活充滿熱情,有幹勁。如果佛繫心❤太重,早早的就接受自己的宿命,不敢博,太容易滿足。知足常樂,是最沒有說服力,也最容易成為別人壓迫你的理由,比起別人你已經很幸福了,你還有什麼不滿足?如果經常這樣,滿足現狀,不思進取,沒有上進心,怎麼可能創新?

    所有的事情都有正反兩面,所有的事情都要適可而止,用到恰到好處,才是正確的。

    就像知足常樂是最幸福的人,因為知足所以經常開心,但是也有經常自滿的人,懶惰沒有上進心,吃飽了就行。同樣的知足常樂!可能不一樣的結果。

    如果說佛系對青年人有什麼影響,那看青年人怎麼理解的。如果滿足現狀,不思進取,過一天算一天,那還有什麼創新,還有什麼未來。

    如果,遇到挫折困難,能從容淡然的接受,從而變動力,更努力,更拼搏,處事遊刃有餘。對生活坦然面對。不怕艱難困苦,對生活對未來,對成功又近了一步。

  • 9 # 六角真真搞事兒

    並不認為佛系標籤對青年人成長有什麼影響。如果非要說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佛系態度,雲淡風輕,不爭

    不爭,並不是一種不上進。是我的你給我,不是我的,我不要。這種看淡名權力的淡定,可以讓人做事情更加的專注,專注自己擅長,看到別人的長處,也知道自己的短處。

    2.不念

    做人也好,做事也好,不偏執,非要求個你死我活,不然我得不到,你也不要好過。放下這種執念,不偏執,平平淡淡,有什麼過往,購銷就忘,有助於自己好心情,好身體。

    3.要求不高,這樣就好。

    其實不太想麻煩別人,寧願麻煩自己也不願意麻煩別人。有問題,先從內觀,自己哪裡做的不好,更加精進,對內磨練自己意志,對外磨練自己待人接物耐心。

    所以佛系,怎麼都好,不是不上進,是把在在外環境的影響降低到最小化,把對內影響控制在自己手中,是一種知道自己要什麼,不要什麼的態度。

    因此,佛系貼個標籤,也沒有什麼不好的。

  • 10 # 美家配網路科技

    2017年朋友圈開始流行起來佛系青年網路熱詞,當時想想為什麼,原因無法是青年佛系背後,現在社會發展太快,現在年輕人工作太累了,加班熬夜,貧富差距,社會固化引起的退縮。不管是選擇怎樣的生活,我們還是要尊重年輕人的選擇。每個人都有自由追求自己的人生。我們沒有權利要求年青人要怎樣要怎樣。人生旅途會教青年人成長起來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70歲以上理財最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