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wydsln

    眾所周知,三峽大壩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較大的工程之一,無論是建設週期、投資金額、移民的數量和範圍都是最大的。據統計,為了三峽工程的建設,有近113萬人被遷移到別的地方安家。三峽工程是自1994年開工建設,1997年截流成功,2009年全部完工,歷經15年的時間,三峽工程全線竣工。

    三峽大壩位於有“水電之都”美稱的湖北宜昌市境內,下游38公里處是著名的葛洲壩水電站。

    三峽大壩高程185米,蓄水高程175米,水庫長2335米三峽大壩的建成,目前已成為全世界最大的水力發電站和清潔能源生產基地。在發電、防洪、抗旱、航運和種植等方面提供了極大的價值。從2020年入梅後持續的強降雨中就能看出,三峽大壩在防洪方面調節性的功能所在。

    不光是這次持續強降雨中三峽大壩開閘洩洪引發的外界議論,從三峽工程開始建設的時候都被外界質疑過。一座大壩的建成,自然是有利也有弊的,不僅對長江裡的生態有一定的影響,對於周邊的環境影響也是存在的,其影響最大的可能就是長江內的魚類洄游產卵的生態。

    長江的流域是非常廣闊的,其幹流流經了11個省級行政區域,全長6387公里,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里。長江流域也是中國魚類資源非常豐富的地方,有近400種魚類在長江內繁殖,有我們經常聽說的中華鱘和江豚之類的大型魚類,也有很多像長江白魚之類的小型魚類。不過,中華鱘的特點就是每到產卵季就會沿江而上到了產卵地產卵後後游回大海。

    每年的夏秋兩季,那些生活在長江口外淺海域的中華鱘就會迴游到長江,歷經3000多公里逆江而上,回到金沙江一帶開始產卵繁殖。等到中華鱘幼崽長到15釐米左右,就帶著他們游回大海。它們就是這樣,在長江裡出生,在大海里生長。

    不過,它們是回不到最適合他們產卵的宜賓一帶,因為1981年葛洲壩大壩的建設阻止它們的遷徙路線,使其無法到達河流上游的產卵場,因此產卵場被迫轉移到位於葛洲壩水壩下方的一個產卵場。

    中華鱘是長江裡最大的魚類,最大個體可達600千克,被稱為“長江魚王”,因為環境的影響,中華鱘被列為紅色瀕危物種之一,也因為其古老的身份,被稱為“活化石”,是中國一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也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建設大壩的時候,也曾考慮過魚類洄游的問題,大壩上也設計了魚梯,雖然這種考慮是好的,但是由於中華鱘的體形並不是那種小的魚類,在這麼高的落差逆行而上還是有些問題的。不過很多人講,三峽大壩影響了中華鱘的洄游路,這個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一道“關卡”——葛洲壩它們都無法透過!

    隨著社會的發展,自然環境也在隨著改變,有時候對於當地生態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對於像這樣的珍稀生物,不僅僅靠立法保護、設立保護區、人工繁養等等,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形成一種意識,在人與資源的協調發展上做文章,真正的保護這種“水中的大熊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很看重物質的女朋友,還值得交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