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人大聶輝華

    我1997年在人民大學讀本科時,正趕上網際網路浪潮和讀書的好時代。那時,校園裡到處都是賣盜版書的,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以及其他的好書,象《重申自由主義》等,都是五塊錢一本。那時候,周國平、樊綱、餘秋雨、茅於軾也頻繁來人大校園做講座,異彩紛呈。當時對我來說,觀念衝擊最大的一本書就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這本書闡釋了一個簡單而深刻的觀點:在一個集體主義環境下,個人服從集體,而集體服從某個權威的意志,這是一種不正常的狀態。然而,驅動這種不正常狀態的動機,卻很可能是高尚的、正直的,往往是“為了全人類的利益”。計劃經濟之所以不可行,在這本書裡說的非常透徹,因為它無法解決知識或資訊問題。書中有很多名言,例如“通往奴役的道路上鋪滿了金磚”。非常建議現在的年輕人讀讀這些名著,當然可能未必找得到了。

  • 2 # 郝明41

    讀一本書改變一生?哇!太厲害了。

    如果你是基督徒,那你的回答我知道,是《聖經》。

    如果您是道教仙人,那我也知道,那就是《道德經》。

    如果您是文革時的紅衛兵,我也知道,那就是革命無罪造反有理。

    如果您就是老百姓呢?那就是,守著多大的碗吃多大的飯。有這書嗎?有呀!我正寫著呢。哈。

    您說了,我不信。不信拉倒。

  • 3 # 和你領略世界的美好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華夏五千年,從古到今,不少學者孜孜求索,不斷探索中華文化,然而也有少年寒窗苦讀數十載,高中舉人,進入仕途,改變一生。

    而我卻在大學才開始熱愛上書籍,我向往天天呆在圖書館的生活,翱翔在書的海洋,在書中吸允知識,因為經濟不獨立,不能力萬里路,但我能看萬卷書。

    閱讀改變了我,我的人生並不積極,少時對遊戲的沉迷,使我學業不成,對人生的理想沒有憧憬,對未開沒有希望,沒計劃沒夢想,過一天算一天,那些日子,枯燥乏味,記得當該最重要的事情還是升學的考試,但還是屢屢失敗,成績不滿心意。在偶然的一次機會中,我接觸到了一本書籍,《平凡的世界》並沉迷於書中的劇情,膜拜著孫少安的奮鬥精神,裡面許許多多的人生都可歌可泣,為理想奮鬥,追逐,哪怕跌到遍體鱗傷,被現實打到千穿萬孔,卻從未放棄對理想的追求。一群少年,真善美,那種吃苦耐勞的精神,可歌可泣……

    從那時開始,我便愛上了閱讀,一本書,改變了人生。我深深愛上書籍,買一本完一本買一本,無限迴圈,校內雖有圖書館,卻喜歡藏書。

    不同年齡,對人生的感悟不同,人生從少到老,經歷不同,所達到的境界不同。因而,一本好書,不同年齡卻能品嚐出不同的味道。少時,書本看故事,看不懂道理,人生經歷淺薄,只能理解表面意思。年老了,對人生看透了,再次品味書籍,卻能感悟到作者的用意,感悟到人生的意義。

    讀書改變人生,然而在社會卻有部分人吹噓著讀書無用功。“不讀書一樣賺大錢”,“本科生都幫我幹活”等等的觀點,令我失望也可笑。在現今中國,無論什麼學歷,只要勤快都能解決溫飽,然而,讀書卻能給你物質世界得不到的東西。閱讀能提高自身的素質,改變現狀,提高你的思想覺悟,讀書是一種情懷。

    讀書改變人生,書香人生,品味人生情懷。

  • 4 # 潼林

    雖然我看過許多書,看過許多故事,豐富了我的閱歷和見識。

    世界文學作品,如高爾基的《童年》、《我的大學》,《格林童話》、《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魯迅的諸多作品《少年閏土》《孔己已》,等等,讓我瞭解世界的歷史,明白地球人和中華民族是怎麼來的、怎麼樣的。讓我瞭解到現實社會是多麼殘酷,人與人之間大部分都充斥著利益的瓜葛,以及人世間有多少悲哀和可歌可泣的事蹟。

    娛樂文學方面,金庸的武俠小說進一步讓我瞭解中華歷史和文化,讓我找到了認知的根。同時拓寬了我的想象力,讓我愛上了故事。網路小說則讓我走進超脫現實的超級世界,讓我都渴望那一個個網文描述的宇宙空間,異世大陸真的存在於世,並希望自己能登臨遨遊。

    但這些作品和故事都只能夠帶給我零零碎碎、斷斷續續的情感和價值觀的影響。真要說閱讀某本書改變我的人生,當然不是那些作品了,而是一部得到絕大多數人認可的思想鉅作----馬克思的哲學。

    不用多說,馬克思的哲學是現代為止,集前人思想大成的,集近現代科學理念的,具有前瞻性的思想鉅著。我們從小就開始在課堂裡接觸,小學,初中,高中,大學,一直未間斷。這本書絕對是我們所有華人閱讀時間最長的書,年齡越大,對它的感悟越深。

    我生於廣東,這裡風水迷信嚴重,我家境不算好,沒錢信風水大師,是馬克思的哲學讓我堅定了世界的本質,讓我懂得了辯證唯物觀,從而心理上擺脫了迷信風水大師,從此堅定自己的路,努力做好自己,學習更多的科學知識豐富自己的處事辯證經驗,學會獨立思考,絕不愚昧,絕不信邪。

    可以說,馬克思的哲學把我諸多的所見所聞所感連線起來,是改變我一生的書籍。

  • 5 # 8088情義無價

    也許看書與各人的學歷生長環境,還有各個年齡段自己的愛好有關。有時一本書的某一段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觀念,剛走出學校門的人看的書也許喜歡看如何透過努力改變命運的勵志書,而在工作崗位上的有些人反而喜歡看歷史書。還有出版的書有時也有的與社會同步,象八十年代文藝復興,百花齊放那時沒有手機與電視,文藝作品就是大家的精神食糧,那個時候的人好多年輕人手拿一本書走在大路上有一種是有志青年的感覺,那時看書的人特純有一本自認為好看的書大家就相互傳閱的看。一個人有經常看書的習慣,就無形中瞭解好多生活小常識,看有些正能量的書可以讓自己靜心看談一切,也許雖然自己生活條件一般,也就不會與人去攀比物質生活最起碼心境不會貧困。一本書也許改變不了一個人的人生,但一個人一直喜歡看書幾十年串連起來,已經起到了好的作用讓人接受現實。

  • 6 # 龍語堂

    首先說明我不是文化人,其次說明我讀的書少,再其次說明讀書可以改變人生。

    有沒有因為閱讀了某一本書而改變人生?我認為對於任何人來說,都不會因為某一本書而改變人生。而同樣有這麼一句話我很認同,讀書可以改變人生!

    如果說有人跟你說,因為某一本書而改變我的人生,那是因為這一本書有可能改變了他的選擇方向,或者改變了他的一些觀念。但這些改變是基於什麼呢?是基於他自身前期透過讀書的一些積累,也可以說屬於厚積而薄發的那一種。而不是透過一本書的觀念,然後讓它形成一個觀念的體系,以至於去達到改變人生的效果。

    文化這事兒,看過幾本書的不一定是文化人,而我沒有看過多少書,更算不上是文化人,這是說文化這事兒。有些時候文化跟讀書,就如同文化跟道德素質一樣,彷彿有那麼點關係又彷彿八竿子打不著。再說讀書少這話,讀書少是讀的我們很多人所謂的大部頭比較少,比如說,一些國外名著之類的,具有深刻思想之類的。這些書看的比較少,但是我看的小說多呀。比如說金庸,古龍,梁羽生,他們的書我基本上全部看完了。但也確實影響人生,本來按理想的狀態,把用來看這些小說的時間用來看一些大部頭,也可以說是學富五車,可以侃侃而談了,但實際上我看完這些書之後,整個在腦海中建立起了一套武俠的體系,而沒有別的作用(其實我覺得不管什麼書,只要不是歪門邪理的那套的,仔細看都會有用的)。所以說看書這東西還要選擇你看什麼書?自我感覺我本來可以當一個真正的文化人。結果現在這些書把我看得連一個假文化人都算不上了,真是抱歉抱歉。

    其實在看書或者讀書這事兒上,挺喜歡龍應臺說過一段話,主要的意思就是你學的東西多了,可以開拓你的事業,可以開拓你的眼界,可以讓你有更多的選擇的機會,會讓你更加清楚的能看到這個世界的本質,這些應該是看書最主要的作用。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把思想和行動合二為一,也是對讀書的作用的一種具體的體現或是對道理的一種具體的體現。

    但如果說某一本書,改變了某一個人的人生,那我只能說,這個人在看這本書之前已經有過無數本書作為鋪墊,而這本書只能說作為捅破那層窗戶紙的一本書。比如說就像打一個井,用了很多鑽頭去往下鑽,都沒有出水或出油,而換上最後一根鑽頭,打下去的時候出水了或出油了,不是說明這一根鑽頭有多厲害,而是因為前期所有鑽頭的積累促成了最後這根鑽頭所展現的功效。人生就是這樣,看書也是這樣。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在看書這事上同樣適用,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所以期待著某一天有一本好書被別人遞到你的手裡,然後來改變你的人生,使你的人生踏上輝煌之路是不現實的。只有多讀書,讀好書,不斷的進行積累,或者真的可以有一天有一本書,可以在前期的積累的基礎上,引發你人生蓬勃的能量。如此而已。

  • 7 # 路飛讀書會

    95年的小年輕對生活充滿了焦慮,我該怎麼辦?

    我在想這個時代是怎麼了?為什麼這麼多人焦慮?

    對人生焦慮,對生活焦慮,對工作焦慮,對知識焦慮。害怕被這個時代拋棄而焦慮。

    我也是個非常容易焦慮的人?那怎麼辦呢?

    有一次我去爬山,在一個書房裡結緣了一本書《了凡四訓》

    這是明朝袁了凡寫給兒子的四篇家訓,這本書提供給我們如何改變命運,如何轉禍為福的道理。

    剛開始我也看不進去,但是某個深夜我再次失眠,我又翻開這本書。明白了,生活中的不如意都是自己造成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也明白了要改變過去種種的缺點。慢慢的,心裡也變得平和有正能量。所有,我建議大家有緣都可以把這本書拿出來讀。我現在經常翻看朗讀,每次讀完,心裡都特別清淨。也許我們的焦慮是長年累月而來的,不能靠一天兩天就解決。但是有這本書的陪伴,相信時間會慢慢讓我們變得更好。只要我們有一顆堅定不移改變命運的決心。

  • 8 # vv小馬哥vv

    讀了某本書而改變人生談不上,但是確有因為讀書而改變了自己的一個階段內的生活。

    那還是在我上高三的那一年,已經到了下半年的時間,課業非常緊張。

    因為是在重點班,同學們個個都給自己劃定了一個較高的目標,學習壓力普遍都比較大。那時學校要求同學們按時午休,但是個別人還是堅持"午自習",這種緊張可見一斑。

    我自己的成績很一般,這完全不是客套,從日常的考試成績中大概能估算出頂多也就是上個本二學校的水平。

    其實我的心裡也很著急,畢竟是在重點班,跟學霸差一大截的滋味著實不好受。但是我又不是很認同那種加班加點學習的方式,內心也是十分的糾結。

    機緣巧合的是,宿舍裡不知道誰買來一本<<校園高手>>,其實就是<<壞蛋是怎樣練成的>>,書是盜版,後面的內容也不全,當然現在也已經全然忘記了裡面的細節。但是可以清楚的記得,這部小說讓我看的很暢快,特別是對於一個內心有想法卻沒有膽量的人來說,主人公謝文東的經歷無疑是自己無疑滿足了自己的各種幻想。

    那時每天中午吃飯後躺在床上,看上半個小時的章節,精彩的劇情能最大限度的放鬆了疲憊的大腦,之後就是安安穩穩的午休,雖然時間短,但是休息的質量非常高,下午上課絲毫不會感到瞌睡。

    當然,除了這個讀書的習慣,還有就是養成了定時如廁的習慣。用現在的話講,就是做事有了儀式感,這讓我的高三時光過的十分充實,心裡也十分踏實,間接的也讓自己的心態保持良好,最終高考的成績也不算很差。考上大學嘛,就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軌跡了。

    說了這麼多,可能和題主的問題有點偏差,但是不管是讀書還是其他的學習,只要養成了習慣,就一定會有積極的影響的,相信我。

    以上。

  • 9 # 閱來閱好2020

    一本書改變命運看似有些誇張,但我真的因為一本書改變了命運。這本書並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經典名著、小說、人物傳記或者文學著作,而是一本吉他譜。我的故事是這樣的。

    我有意識的收藏書、捨不得賣書,開始於十年前。那時候的我讀大二,開始對書籍,尤其是舊書感興趣。今天就聊一聊我現在保留下來的音樂方面的書籍,它們見證了我的音樂夢想和青春歲月。

    自學吉他的第一本吉他譜

    我很早的時候就喜歡beyond樂隊,記得初一的時候第一次聽《真的愛你》就被之深深著迷,然後就開始買他們的磁帶(現在那些磁帶已經不見了),高中時期天天聽著他們的歌過每一天。但那個時候並沒有想要學習吉他的想法。直到上了大二,某一天班上的一位女生過來問我,想跟我換mp3聽兩天,還問我隔幾天不聽beyond會不會睡不著,我說不會,於是我倆就換了mp3聽。聽的時候有很多歌曲第一遍我就喜歡上了,越聽越喜歡,《浮躁》、《時光》、《漫步》、《那一年》,這些歌曲我反反覆覆迴圈著,後來才知道,這是許巍的歌。從那個時候開始,可以說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愛上吉他了。

    過去十年了

    很快,我就買了一把吉他,買了三本書,《吉他自學手冊》、《beyond吉他譜》和《許巍吉他譜》,從此開始了我的音樂之旅。我每天在宿舍自學吉他,放了寒假在家裡天天彈,我媽說我玩物喪志、不務正業。我的音樂細胞還可以,兩三個月就學會了吉他,彈會了吉他譜上所有的歌曲。然後在我的感染下,我們宿舍和隔壁宿舍的人都喜歡上了許巍,並且有三個人和我一個組成了樂隊,我們在學校裡面租了個小屋每天課餘時間排練,最後畢業的時候(2011年5月8日母親節那天)舉辦了畢業演唱會,我的音樂夢想也就告一段落了。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直到今天,這幾本書還留在我的身邊,這是我的青春記憶,也是我的追夢記憶。現在翻開的時候我還能清晰的記得我一個人冬天裡在屋裡練吉他的樣子、我們排練時的情形。。。

    懂得一門樂器聽歌,和不懂樂器聽歌,感受是不一樣的。每次聽到好聽的吉他solo、吉他掃弦時,我就想再拿起吉他過把癮,但是由於工作或者生活,現在很少再碰吉他了。時間就這樣一點一點改變了我們。

    十年前豪放的我

    我們四個人前幾天還在群裡聊天約定,到2021年的時候來一個十年聚首,再開一次演唱會。其實大家都心知肚明,現在都是說說而已,都有自己的工作要忙,哪有時間真正聚在一起排練。所以,現在留給我們的只有這幾本書,這些回憶。

    感謝這些舊書,能時不時的讓我感受青春,時不時的讓我熱血沸騰(再過十年估計就變成熱淚盈眶了)。

    就是這兩本書改變了我的命運,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洗衣機按啟動會噗的一聲然後就不轉了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