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藍風24

      (192~232)三國時魏詩人。字子建。他是曹操之妻卞氏所生第三子。

      生平 曹植自幼穎慧,年10歲餘,便誦讀詩、文、辭賦數十萬言,出言為論,下筆成章,深得曹操的寵信。曹操曾經認為曹植在諸子中"最可定大事",幾次想要立他為太子。然而曹植行為放任,屢犯法禁,引起曹操的震怒,而他的兄長曹丕則頗能矯情自飾,終於在立儲鬥爭中漸佔上風,並於建安二十二年(217)得立為太子。

      建安二十五年,曹操病逝,曹丕繼魏王位,不久又稱帝。曹植的生活從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他從一個過著優遊宴樂生活的貴公子,變成處處受限制和打擊的物件。在曹丕登極的最初兩年內,對他的打擊尤為酷烈。曹丕透過"監國使者"和一些地方官,兩次製造口實,給他以貶爵削邑的處分。終黃初之世,他一直在受迫害的陰影下生活。黃初七年(226),曹丕病逝,曹□繼位,即魏明帝。曹□對他仍嚴加防範和限制,處境並沒有根本好轉。曹植曾多次上書,要求得到任用,希望為國家效力,並向曹□陳述過於重用異姓大臣的危險,但曹□只是"優文答報",略無採納之意。曹植在文、明二世的12年中,曾被遷封過多次,最後的封地在陳郡,卒諡思,故後人稱之為"陳王"或"陳思王"。

      曹植一生,以曹丕即位為界,明顯形成前後兩個時期。但無論前期後期,他最強烈的願望就是想在政治上有所作為。他曾多次表示,要"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建永世之業,流金石之功"(《與楊德祖書》),要"功銘著於鼎鍾,名稱垂於竹帛"(《求自試表》)。他抱負很大,自視甚高,對當時三國形勢及曹魏內部狀況的分析,也不乏中肯之見。曹植的思想相當複雜。他時而鼓吹"宣仁以和眾"、"禮樂風俗移",推尊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等儒家聖賢;時而宣揚"長全貞而保素"、"澹泊無為自然",表示要"仰老莊之遺風"。有時在一篇之中,往往儒道兩家思想雜糅,例如《七啟》。他對陰陽家、法家的學說以至讖緯、佛經都有所接觸。這種相容幷包的思想與漢末以來社會思想衝破經學迷信桎梏直接有關。當時曹操以及一批思想文化界人士,都具有思想比較開放活躍的特點,而曹植是其中最顯得駁雜的一個。他的思想既有豐富多采的優點,也有零亂不成系統的缺點。

      曹植一生勤於著述,他曾自述"餘少而好賦","所著繁多"(《前錄自序》)。他死後曹□又稱他"自少至終,篇籍不離於手。誠難能也"(《魏志·陳思王傳》)。他的詩、賦、各體散文,不論數量質量,都堪稱當時之冠。

      詩歌創作 詩歌是曹植文學活動的主要領域。前期與後期內容上有很大的差異。前期詩歌可分為兩大類,一類表現他貴介公子的優遊生活,一類則反映他"生乎亂、長乎軍"的時代感受。前一類作品如《鬥雞》、《公宴》、《侍太子坐》等,描寫遊樂宴享之事,內容比較空虛浮泛。另一類作品有《泰山樑甫行》、《送應氏》等。《泰山樑甫行》描寫了濱海地區人民的困苦生活,"劇哉邊海民,寄身於草野。妻子像禽獸,行止依林阻。柴門何蕭條,狐兔翔我宇",從這些樸素而真實的描寫中,可以體味到詩人對下層百姓所懷有的同情。《送應氏》二首,送別好友應□,作於建安十六年隨軍西征途經洛陽時。詩中除敘述友情外,著重寫了東漢皇都洛陽在戰亂以後"垣牆皆頓擗,荊棘上參天"的殘破荒涼景象以及詩人的內心激動,反映了漢末軍閥混戰所造成的社會大破壞,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詩中寫到"中野何蕭條,千里無人煙",同曹操"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蒿里行》)、王粲"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七哀》之一)等描寫相一致。

      此外,《名都篇》寫京洛少年的"騎射之妙,遊騁之樂",前人以為有譏刺之意,但從內容看,當是作者生活的自我寫照。他的《白馬篇》則寫"幽並遊俠兒"的高強武藝和報國立功的壯志,以"寄身鋒刃端,性命安可懷。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名編壯士籍,不得中顧私"等句作結,表現了建功立業的抱負。詩風雄健剛勁,是歷來傳誦的名篇。

      後期詩歌,主要抒發他在壓制之下時而憤慨時而哀怨的心情,表現他不甘被棄置,希冀用世立功的願望。其代表作有《野田黃雀行》、《贈白馬王彪》、《七哀詩》、《怨歌行》、《□□篇》、《雜詩》等 6首。《野田黃雀行》大約作於曹丕繼位之初,詩中以黃雀上遇鷂鷹、下逢羅網,來比喻他的好友丁儀、丁□被曹丕所殺。《贈白馬王彪》是一篇力作。詩作於黃初四年,其年五月,諸藩王俱朝京師洛陽,任城王曹彰在洛突然死去,七月諸王還國,曹植與曹彪(白馬王)同路,又被監國使者所禁止,詩人"意毒恨之",憤而成篇,以贈別曹耄???章,先寫離開洛陽返回封地時途中情狀,又寫對已故曹彰的懷念和對即將分離的曹彪的惜別之情。詩中憤怒斥責監國使者是"鴟梟"、"豺狼"、"蒼蠅",實際上矛頭指向了曹丕。詩中安慰曹彪不要過於悲傷,"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恩愛苟不虧,在遠分日親"。整篇作品既表現了深沉的悲痛,又不流於悲傷絕望,寫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七哀詩》使用以夫婦比君臣的手法,訴說自己被長時間棄置勿用的愁思。《雜詩》六首,非一時一地之作。除第一、六首("高臺多悲風","飛觀百餘尺")外,其餘四首大抵是後期作品。其中第二、三、四首,內容與《七哀詩》相類,多抒寫時光流逝而自己無所作為的悲哀。第五首("僕伕早嚴駕")則跳出了感嘆個人命運的圈子,把注意力轉向國家大事,對當時政治形勢表示關切,併發出了"願欲一輕濟,惜哉無方舟,閒居非吾志,甘心赴國憂"的呼聲,顯示了身處逆境而志意不衰的精神狀態。

      今存曹植比較完整的詩歌有80餘首,其中樂府詩體佔一半稍多。這表明詩人與他的父親曹操、兄長曹丕一樣,也很重視從漢樂府民歌中汲取創作養料。如《美女篇》對美女的大段描寫,就是借鑑了漢樂府古辭《陌上桑》對羅敷的描寫;《白馬篇》"借問誰家子?幽並遊俠兒",《七哀》"借問嘆者誰?言是宕子妻"等,就是學習民歌中常用的問答手法;《五遊詠》"披我丹霞衣,襲我素霓裳,……帶我瓊瑤佩,漱我沆瀣漿",《野田黃雀行》"黃雀得飛飛,飛飛摩蒼天"等,也都是源出於樂府民歌的手法。《贈白馬王彪》大部分章間的首尾轉換,也都使用樂府民歌常用的連章銜接句式。此外,曹植的有些詩句還直接從樂府詩中化出。由於著意吸取了漢樂府民歌的滋養,曹植詩歌具有明朗、和諧、清新等特色。

      曹植在詩歌藝術上有很多創新發展。特別是在五言詩的創作上貢獻尤大。首先,漢樂府古辭多以敘事為主,至《古詩十九首》,抒情成分才在作品中佔重要地位。曹植髮展了這種趨向,把抒情和敘事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五言詩既能描寫複雜的事態變化。又能表達曲折的心理感受,大大豐富了它的藝術功能。《贈白馬王彪》就是出色的一例。其次,曹植在詩歌語言的提煉和修飾上,是遠勝於漢樂府古辭及《古詩》的。例如他的《美女篇》,其描寫手法比《陌上桑》更加工細,辭藻更加華麗。即使是他的遊仙詩,也比漢樂府中的同類作品寫得圓熟,二者相比,工拙不同,是相當顯著的。由於刻意提煉的結果,曹植詩中有不少精采的警句,如"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君子行》,《樂府詩集》作"古辭")、"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白馬篇》)、"生存華屋處,零落歸山丘"(《箜篌引》)等。曹植善於運用民歌傳統的比興手法而又加以創新,詩歌開篇的比興所傳達的某種情緒往往以居高臨下之勢籠罩全詩,一氣貫注。所以,曹植的詩往往一開頭就能給人以強烈的印象,所謂"陳思最工起調"(沈德潛《古詩源》卷五),正是指此而言。另外,曹植的五言詩還頗留意於文句的整飭和音韻的和諧。如《公宴》中"秋蘭被長坂,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等句,即已形成初步的對偶句了,有些詩句在音韻上也大致具有平仄相對的形式。

      關於曹植詩歌總的藝術風格,鍾嶸曾指出其"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情兼雅怨,體被文質"(《詩品》上),這是比較全面的評價。曹植的詩,一方面感情真摯強烈,筆力雄健,體現了"雅好慷慨"的建安詩風,另一方面又呈現著色澤豐富,文采斐然的面貌,在這一點上,曹植是度越前人的,在所有建安作家中,也是突出的。所以在中國詩歌史上,他被視為五言詩的一代宗匠,誠如鍾嶸所說的"粲溢今古,卓爾不群"。

      賦、文創作 曹植的賦,今存40餘篇,數量在漢魏作者中為第一。從內容來看,大致可分三類。一為紀事,如《東征賦》、《登臺賦》、《述行賦》等;二為述志,如《離思賦》、《感節賦》、《喜霽賦》等;三為詠物,如《寶刀賦》、《迷迭香賦》、《神龜賦》等。後二類數量更多些。曹植的賦有三個特點,一是取材相當廣泛,朝著日常化、生活化方向拓展。二是小型化,他似乎一篇大賦也沒有寫過,今存作品全是形制較短的小賦,一般只有幾百字,最長的《洛神賦》也不過千字左右。三是抒情化,無論紀事或者詠物,他都摒棄了漢賦鋪排堆砌的傳統,而是滲透進強烈的主觀情感。

      曹植最出色的賦有《洛神賦》、《鷂雀賦》、《蝙蝠賦》等。《洛神賦》作於黃初年間,它以傳說中的洛水之神宓妃為題材,借鑑了宋玉《神女賦》的寫法,刻畫了一位美麗多情的女子,表達了作者對她的愛慕以及因神人殊隔、不能交接的惆悵。賦中的描寫細膩而又生動,如寫洛神"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彷彿兮若輕雲之蔽月,飄□兮若流風之迴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蓉出淥波"等,從不同的角度,運用一連串巧妙的比喻,描繪出了鮮明的形象。對這一文學史上的名篇,過去曾有"感甄"的說法,即認為此賦是曹植思念甄氏(曹丕之妻)而作,後來一些研究者多已指出其妄。《鷂雀賦》用擬人手法,寫鷂與雀的故事,表現了對被欺壓的弱小者的同情。此賦的寫法是寓言式的,在賦史上很特異,而且它通篇是四言句,很像是一篇四言敘事??BR> 曹植的散文,包括頌讚、銘誄、碑文、哀辭、章表、令、書、序、論、雜說等多種體裁。今存較完整者近百篇。其中著名的有,前期寫的《與楊德祖書》、《與吳季重書》、《辨道論》、《王仲宣誄》,後期寫的《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令禽惡鳥論》、《藉田說》、《髑髏說》等。在《與楊德祖書》中,作者以親切直率的語言,對當時的一些作者進行了評論,同時傾談了自己的思想抱負。文章還表示了他對政治與文學的看法,是研究曹植文藝思想的重要材料。《辨道論》一文,闡述了對神仙之事的觀點,指出"其為虛妄甚矣哉","自家王與太子及餘兄弟,鹹以為調笑,不信之矣",表現了樸素的唯物思想。《求自試表》、《求通親親表》,都作於明帝太和年間,表文的基本內容都包含這樣兩點:一是對自己在各方面都受到限制束縛表示悲痛,說自己過的生活猶如"禽息鳥視",是"圈牢之養物",二是要求明帝消除疑忌,給自己以報效國家、建功立業的機會。這些表文都寫得慷慨激昂,情緒強烈,幾乎是聲淚俱下。《令禽惡鳥論》,述禽鳥的鳴聲出於天性,與人事無關,俗傳鳥之所謂"善惡",是"愚民之所信,通人之所略也"。文章多舉古代傳說故事,來證成其說,寫得頗輕鬆有趣。《藉田說》用種植原理來比擬治國之方,反映了他的用世之心和政治理想。《髑髏說》以"曹子"同髑髏的對話結構全篇,宣傳存亡異勢,死生必均的道理。全文學《莊子》寫法,在曹植集中別具一格。總的來看,曹植的散文同樣也具有"情兼雅怨,體被文質"的特色,加上其品種的豐富多樣,使他在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影響及作品流傳 曹植作為建安文學的集大成者,對於後世的影響是不小的。在兩晉南北朝時期,他被推尊到文章典範的地位。鍾嶸《詩品》中的說法是有一定代表性的:"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劉勰也認為他的詩歌臻於"兼善"境地。不過在實際創作中,南北朝時期的大部分作家都習尚綺靡詩風,他們只是片面地發展了曹植詩歌"詞采華茂"的特點,而忽略其"骨氣奇高"的精髓,致造成"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甚至出現齊梁間詩歌"採麗競繁,而興寄都絕"(陳子昂《修竹篇序》)的局面。

      曹植生前自編過作品選集《前錄》78篇。死後,明帝曹□曾為之集錄著作百餘篇,《隋書·經籍志》著錄有集30卷,又《列女傳頌》1卷、《畫贊》5卷。然而原集至北宋末散佚。今存南宋嘉定六年刻本《曹子建集》10卷,輯錄詩、賦、文共 206篇。明代郭雲鵬、汪士賢、張溥諸人各自所刻的《陳思王集》,大率據南宋本稍加釐定而成。清代丁晏《曹集銓評》、朱緒曾《曹集考異》,又對各篇細加校訂,並增補了不少佚文□句,為較全、較精的兩個本子。

      近人黃節有《曹子建詩注》,古直有《曹植詩箋》,今人趙幼文有《曹植集校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與一些博士比較,流浪漢沈巍,為什麼沒有得抑鬱焦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