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我讀過很多書,但後來大部分都被我忘記了,那閱讀的意義是什麼?
3
回覆列表
  • 1 # T無為

    讀書,就像吃飯和睡覺一樣,是維持我們生存的必須。不同的是,吃飯、睡覺,滿足我們肉體的需要,而讀書,則是滿足精神的需要。有些人,終其一生也只是肉體生命鮮活,而精神生命萎縮。這是因為,他們只顧得吃飯、睡覺,保養身體;卻沒有好好讀書、學習,培養精神。

    書籍,為我們的精神生命提供養分;閱讀,則會讓我們的精神生命無比健碩。宋代文豪蘇軾曾經說出讀書的妙用,它可以使困窘貧寒的人變得高貴優雅,因為其美質內在,閃爍光華:“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古人在談到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與文學修養時,常常會說: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如金如錫,如圭如璧;又云:字吐珠璣,文鋪錦繡。我們想想看,這難道還不是精神生活上的錦衣華食、寶馬香車嗎?!

    古人還說過這樣的話:“贈人以言,重於珠玉”。倘若不讀書,又怎麼會有“贈人以言”的能力呢。孔子云:“不讀詩,無以言”。這也是在強調飽讀詩書對人的言談舉止的影響。

    是的,我們不能想象,在沒有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時候,人類是什麼樣子。或許,學會了語言文字表達,是我們人類文明真正誕生的標誌。而作為生命個體來說,情況大致相同,學會了讀和寫,我們才基本算是一個文明人,不辱智慧生命的名分。好了,至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讀書,使人成為真正的人。

    況且,在金錢至上的觀念和行為甚囂塵上的時候,你還能告訴我有比安安靜靜、心無旁騖的讀書更美好的事情嗎?

    恐怕沒有。

    然而,帶有狹隘自私目的的讀書卻並不美好,甚至有害。才學用於反社會、反人類的時候就會變成其主人的幫兇。無數事實證明,那些有文化、有知識的人,一旦假公濟私、謀取私利、貪贓枉法、陷害他人時,其手段會更加高明,其做法也會更加有效。因此,倘若我們在孩提時代沒有確立端正的讀書觀念,就很有可能在成年時成為有知識、有學問的庸俗市儈、卑鄙小人。

    這絕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無數慘痛的事實。

    為了虛榮的讀書,得到的不是知識,不過是帶有知識的虛榮;為了名利的讀書,獲取的不是學問,不過是學問裝點的名利。

    古往今來的世界上,從來都不乏讀書人,缺少的是正直、高尚的讀書人,缺少的是實現自我的同時造福群體、功成名就的同時完善社會的讀書人。

    那麼,所有唸書的人、教書的人、寫書的人,都應該清楚地知道:讀書為誰,讀書為什麼。“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對於讀書來說,“利其器”就是端正態度,所謂正心誠意。

    有人———為做人而讀書;

    有人———為做事而讀書。

    但是,在今天的社會中,我們卻很少聽到前一種讀書觀念,而常常聽到後一種讀書觀念。

    前者,是一種典型的價值理性的體現,體現的是人文精神,強調的是人格修養;後者則是一種典型的工具理性的表露,表達的是物質訴求,重視的是實用效果。

    我們在此有必要說明,價值理性與工具理性的提法,是德國社會學家、哲學家、政治學家、經濟學家馬克斯·韋伯最先提出的,作為社會學學術術語,在今天被廣泛使用,卻有多重解釋。簡言之,價值理性注重“人本”,而工具理性強調“物本”。

    我們可以用中國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梁啟超小時候的讀書經歷作為例子。

    梁啟超兒時讀書,注意力維持不久,青燈黃卷,不免犯困。見此情景,父親梁寶瑛就對兒子厲聲說:“汝自視乃如常兒乎?!”

    注意,父親梁寶瑛並沒有說,不好好讀書,將來你能做什麼事情呢……而是說:“汝自視如常兒乎?!”深知讀書要義的梁父,在此特別提醒的是———做人!

    難怪,在這樣的“做人為先”的教導下,梁啟超4歲讀《詩經》,7歲誦“四書”,9歲撰古文,17歲中舉……最終,成為一代文章大家,散文《少年中國說》,至今被學齡孩子們朗聲誦讀……再舉一個例子。

    大學問家梁漱溟在中學(順天中學堂)畢業後,自學成才。他在年輕時,曾說過這樣一句擲地有聲的話:

    “吾曹不出如蒼生何?!”

    他的讀書志向,可謂遠大、偉岸。他雖一介書生,但目睹民生困厄,就立下宏願:“此心如飲苦藥……誓為天下生靈拔濟此厄……我今不為,而望誰為之乎?”

    且看,作為讀書人的梁漱溟,並沒有為自己的衣食生計想得太具體,而是心懷天下。子曰(見《論語·為政》):“君子不器”。古人心目中的“君子”,乃為學而成德之人。朱子注曰:“器者,各適其用而不能相同。成德之士,體無不具,故用無不周,非特為一才一藝而已。”

    今天的梁漱溟和古時的孔子想到一塊兒去了,他們都認為,讀書應以做人為要務,而不該成為器物。

    以上例舉的兩位文壇大家———梁啟超、梁漱溟,都是最著名的讀書人,他們的讀書心願,可謂純潔端正,美麗動人,足為楷模,堪稱師表。

    然而,談到一代又一代人到底為什麼讀書的問題,我們還必須申明,不能要求每一個讀書的孩子,都去做梁啟超和梁漱溟,非要拿此標準去丈量眾人,反倒表明我們自己患了道德理想化的強迫症。

    那麼,還是孔學先師的觀點正確:“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對於大眾閱讀而言,我們知道,高標準當然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而讀書。那樣最好,不能再好。但是,更實際、更可行一點兒,還是讓大多數孩子先為自己修身、修為,先為報答自己父母的撫養、劬勞而讀書,來得更加懇切,也更加務實。

    實話說,為什麼讀書的答案,應該有這樣一個較為合理的次序:第一,為自己;第二,為父母;第三,為國家;第四,為世界。

    我以為,以上次序,不能顛倒。

    我們自己大多都是從小學開始讀書,一路走來,不會不記得自己最初的讀書心理。我還記得自己上小學一年級時,老師在每個週末,給班裡學習成績好的學生髮一面蠟紙裁剪的小紅旗。我第一次得到這種獎勵,因為給老師鞠躬時鞠得太深,還把前額重重地磕在講桌上,磕了一個大包。但老師欣賞的表情、班裡同學們的掌聲,還是讓我獲得一種巨大的心理滿足。從那一刻起,我小小的心靈就懂得什麼叫榮譽,什麼叫尊重,這也正與我爭強好勝的天性相吻合。讀書,就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和榮譽。那時,我就認識到這麼多,也屢屢贏得勝利。看到父母常常因為我期末考試得了語文、數學的雙百分而高興,我自己既驕傲又自豪。

    因此,推己及人,我想,對一個學齡期間的小孩子談讀書,如果一上來就講大道理,小孩子是聽不懂的,囫圇吞棗不管用。

    那麼,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啟發式教育。我父母在我五六歲的時候,教我背誦王之渙所做《登鸛雀樓》:“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你說,小孩子懂得“更上一層樓”的深刻寓意嗎?我想,我那時是懂的。我知道,“更上一層樓”,不是指在和爸爸媽媽去王府井百貨大樓買東西時多上一層樓;而是在說,人要往高處走,才能看得遠。

    顯然,為自己讀書,也就是讓自己眼界更開闊、心胸更廣大。

    讀書立志的第一個層次,即為自己讀書,不是自私的意思,而是自愛、自強的意思。

    讀書志向的第二個層次,是為父母讀書。這絕不是說光宗耀祖,而是在說“哀哀父母,生我劬勞”。

    做兒女的,不知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絕不會成為一個對群體、對社會有責任心,有擔當的人。

    一個人,生來就具有三份責任:對自己的責任,對父母的責任,對社會的責任。

    如今,城市中大多數父母都是職場中人,他們有工資,有養老金,不需要子女贍養,而子女能做的,恰恰是學有所成,成為社會的棟樑之才,讓自己的父母為他們的付出而感到安慰和驕傲。假使,社會和學校能夠強化這種觀念給學生,那將是非常有價值、有意義的倫理道德層面的訓導。人,總是先接受家庭倫理的薰陶,後接受社會倫理的教育。

    讀書志向的第三個層次,是為國家和民族讀書。

    讀書的境界與做人的境界成正比。正像一個人總是先懂得愛自己、愛父母之後,才會懂得愛民族、愛國家。這個次序同樣不能倒置。因為道理太簡單,一個人總是先有自我意識,而後才有群體和國家意識;一個人總是先和父母產生感情,而後才與民族和國家產生感情。當我們讀書讀到一定年齡,知識積累到一定水平,情感成熟到一定程度時,我們便知道,每個人都在一個特定的群體社會中生存,使用同一種語言,擁有同一種文化,而我們每個人的榮辱與民族、國家的興衰緊密相連。

    一百年前,即20世紀初葉,“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有志青年不在少數。在那個中國長期積弱、貧窮落後、滿目瘡痍、病入膏肓的時代,同樣是捧讀書本,有的年輕人是想著工業救國,有的想科技救國,有的想教育救國,有的想軍事救國……總之,為了民族復興、祖國強盛而讀書的莘莘學子,奉獻了他們各自的生命激情與才華,傾注熱血、汗水,甚至付出寶貴生命,為我們21世紀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鋪平了道路,打下了基礎……那麼,我們今天難道不該為自己的民族和國家而寒窗苦讀、懸樑刺骨嗎?難道不該為一個偉大中國夢的實現而忘我投身嗎?!

    然而,一個有趣的邏輯關係在此出現了,我們發現,無論是哪一個民族,無論是哪一個國家,無論在哪一個時代,當一個人能達到讀書的第四個層次和境界,即懂得為世界、為人類、為真理和正義讀書時,他才能很好地實現他的第三個讀書志向和目的———即為民族、為國家……

    我們為什麼讀書?當大家都想清楚了,剩下的是事情就簡單多了。

    我們呼籲,或許不算是遲到的呼籲,而是恰逢其時的呼籲,今天的華人變得比以前富裕多了,他們中有很多人擁有這樣的經濟實力,那就是———每人一個書櫃、每家一個書房。一人一書櫃;一家一書房。

    這是一個期盼,也是一個夢想。如果真的實現了這一夢想,我們相信中國社會一定非常文雅、優雅、風雅,我們所見的人一定個個知書達理且高階有趣……

    在以上願望實現的過程中,我們還希望,在城市的街道或廣場上,豎立起我們國家歷史上偉大的讀書人、文化人的雕像;在最莊嚴、神聖的公共墓地和紀念殿堂裡,安葬我們國家偉大的讀書人、科學家、詩人、藝術家的骨灰……

    我們既然提倡全民閱讀,終身閱讀,那麼,就應該對偉大的讀書人和知識淵博的人表示由衷的敬佩和尊崇。就像美華人、日本人以及其他一些國家的人,鄭重地把他們的學者的頭像印在鈔票和硬幣上一樣;就像英華人、法華人和其他一些國家的人,虔誠地將國之重器一般的領地———威斯敏斯特教堂和先賢祠留給國王,也留給科學家牛頓和藝術家雨果一樣……

    我們為什麼讀書呢?

    一句話,為了讓自己和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 2 # 茶韻書齋

    謝邀請,古人言:《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讀書使人進步,使人長知識做學問。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在人生的道路上就少走些彎彎曲曲水,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來有之。一個人書氣十分就財氣十足。為已,為人,為家,為國有百利而無一害。所以讀書是人生的終結選擇。個人見解。

  • 3 # 歐紹永

    愛好讀書者不要浪費時間。

    我是喜歡看書的人,從不浪費時間,除去工作和家裡日常事,一個愛好就是讀書。因為,這種習慣是自己培養的,別人把時間浪費在打遊戲、打牌或其它,我把空閒時間浪費在讀書上,那怕一點點,多讀少頁,勾起我對往事讀過的記憶,從另一角度來講,溫故知新,對事物的處理有果斷的眼光,恰如其分,人活在世上,與外界交往有相互聯絡相互存在。透過在現實生活中,告訴我們不但要讀書,還要認真專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你讀書是佔用空閒,不是拖著家庭和揹負重擔的壓力,而讀書是去解決問題而讀。今年春節在家鄉待的時間長,有天一親戚叫我去替他打一兩盤牌,本身戲牌不懂,連起碼的不知怎麼出,後來坐著等他來。看在面子上陪他,若有人教我,也許會學會,也沒他們久經“沙場”那熟練,成了他們的笑柄。學習是正道,你那些娛樂,兩個字解釋,輸贏。從他們的心理角度分析,我是有心笨筆,寫成心理小說。記得陪他們一下午,他們得到的糊牌順序,我什麼也沒得,浪費時間連一個生字及詞語都未寫一個,對我感到可惜,對他們愉悅,一個人的意向不同,觀點不同。前面提到三心二意,讀書者,不專心,難成道。記得武者小實篤作者有句話說:走馬觀花,淺嘗輒止的學習,是決不會有成效的。同樣在相同的環境裡,學習相同的內容,學習成績卻有很大差異,究其原因,不是人與人之間的差別,而是專心與勤奮程度不同而已。對於這件,我作過多次試驗,有時我不回答一個問題,如果不去讀書,隔一兩天好像陌生,書學習的目的,是日積月累,不是一兩天學成。別浪費時間,趁年輕,讀點書,有益自己,有益於別人。

    真的,正如題所講,我讀過很多書,不是在學校,而是在家自學自讀。我感到驕傲,讀書使我認識很多問題,對一本書,粗讀,細讀的感覺不一樣,也許是我的興趣,就拿名著《西遊記》,讀了以後又想讀一遍,使我在粗讀與細讀上的感受,能透切的理解和廣泛的聯想,有的捨棄、有的忽略,以求更高的效率,說起《西遊記》家戶喻曉,像故事孫悟空三借芭蕉扇,就值得細讀,雖閱讀過量,忘記也快,只要提起,就會慢慢回憶往事。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路過火焰山受阻,各種辦法想盡。孫悟空萬不得已,去找牛魔王之妻鐵扇公主借扇,細讀想一想,為什麼會遭到拒絕?這與孫悟空在觀音菩薩的幫助下,降伏了牛魔王與鐵扇公主之子紅孩兒有關,就是隔得再久,印象極深。要問閱讀的意義,自然我會講出我的觀點。

    閱讀意義何在?

    知識可以改變命運。儘管邊讀邊寫,讀得不好,不標準,寫得沒有他人流暢通順,但起碼你有這個能力。

    讀書的畢業證是軟實力,無形的。你長期的學習,使你振作精神,人心向上,樂觀面對現實。在一些生活細節中,你會用你學到的,去改變自我。正如龍應臺寫給她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說的那樣:“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當你們工作在你心中給時間,不剝奪你的生活,你就有尊嚴。成就感和尊嚴給你快樂。你讀書自身不保,何談讀書意義。

    人生是一條蜿蜒曲折路,不學習,怎跟上時代。對於我們大部分基層下的大眾,更要努力讀書學習。雖然求學是人生所追求,為了實現理想而披荊斬棘,不畏任何艱難險阻,以超強的韌勁和鬥志戰勝一切困難,直至達到入願的終點。

  • 4 # 行走在沉默的歲月中

    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如果讓以前的我回答這個問題,那肯定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能多學點科學知識。但是現在,讓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會說,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

    一、從小讀書是為了有出息。

    農村孩子最好的出路,就是透過讀書考學,這是最省事,也是最安全的方式,而且受益終生。這也是中國最傳統的教育方式。當讀書途徑走不通時,才會去考慮經商等其他方式。自古十年寒窗苦讀,考取功名,就是絕大多數年輕人的夢想。

    二、長大後讀書是為了打發時光。

    工作後,讀書很少了,只能讀一些玄幻小說等閒書來打發無聊的時光,看看爽文,讓自己高興高興。而專業書籍,幾乎只是用到時,翻開看看,那也是為了工作,而不是自己真心的想看。

    不當家作主,不知道柴米油鹽貴。不經歷人生挫折,不知道讀書的重要性。以前的我,閒暇時,喜歡看電影、電視劇、玩遊戲,現在的我,每當有閒暇時,就想找書看。而且是找心理、勵志等類的傳記、散文集來讀。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不要傻傻的從紙中去尋找美女與黃金,而是從大量書籍的內容中去尋找。說不定哪天就會遇到志同道合的伴侶,說不定哪天你就會從別人的經歷中,感悟到自己的商機。

    讀書,真的會讓自己長見識,充盈頭腦,少犯錯。不要總是在犯錯之後才想起讀書。

  • 5 # 流浪_靈魂

    書中有黃金屋和顏如玉,也能陶冶性情,有人生道理,要多讀儒家的書籍,說不定能做治國安邦之人呢……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6 # 無偽雜談

    這個問題一千個人有一千個答案,我就說說我的理解吧。

    讀書,為了有一個安身立命之所。

    學生時代的讀書大多是以功利為目的。為了考名校,取得高學歷文憑,獲得一份薪水豐厚,穩定體面的工作。為了能更好地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為了能有一個遮風擋雨,驅寒保暖的容身之處。

    我想只有衣食住行解決了才能更好的享受精神食糧,在現如今這個物慾橫流,急功近利的時代,我們身處這潮流之中,自然也很難免俗,但我們不能沉淪其中而不願自拔,我們要時刻讀書來充實自己,使自己的思想不至於乾枯,有一個寄託的地方。

    讀書,為了“見賢思齊焉”,向前輩賢者學習。

    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也有萬千道理和方法。我們讀書,特別是讀一本好書,就是在跟作者做無聲的交流,在他們的言語和思想中學會獲取有用的資訊並學為己用,助力自己更好地成長,使自己的人生道路更加順暢少碰釘子,從而讓自己比別人更優秀。

    讀書,為了提高自己的修養。

    讀萬卷書,閱百味人生,我們透過讀書瞭解生活的酸,甜,苦,辣,鹹。體會人間百態,世間冷暖。瞭解自己沒有經歷的事情,增加自己的閱歷,增長自己的知識,使自己走向成熟。

    透過讀書學會明智,明理,學會更好的處理人際關係,學會遇事冷靜,做事說話講究方法技巧,學會三思而行,而不是隻會靠拳頭來解決問題,從而讓自己的思想行為慢慢趨於理性。

    讀書不是為了記住書中的內容,而是透過書中的文字學會如何獲得對我們有用的知識,並將它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只要我們真正理解了書中的意思,即使忘記也沒有關係,因為它早已融入我們的言,行,舉止當中。

  • 7 # 執著的放牛娃

    很多人讀書,是為了提升自己。對我而言,讀書,則經歷了為了生存-為了生活-為了成就自我這三個階段。

    讀書,首先是為了生存。

    牛娃出生于山西一個很偏僻、教育水平很落後的鄉鎮。有多偏僻呢?很多人一輩子去過最遠的地方,就是縣城。教育水平有多落後呢?建國後,包括工農兵大學生在內,牛娃是第一個大學生。

    山西號稱中國煤都。就我們當地的同齡孩子來講,人生的出路無所謂就三種:下煤礦;去鐵廠;在運往外地的拉煤火車車廂上當保安。祖祖輩輩,和煤炭打交道,從中獲取收入。然而,煤炭有風險,缺胳膊短腿,甚至沒命,是很正常的。

    比如,你去小煤窯下煤礦,瓦斯爆炸時,你離井口還有幾公里,是不可能跑出來的;你去鐵廠,很可能不小心就掉入滾燙的幾千度的鐵水中;你去做火車車廂上做保安,別人偷煤你不讓,就可能被活活打死……據統計,牛娃小學四年級同班男同學共40個,已經有31個因為這三種職業,或死亡或殘疾!

    在這種條件下,你說,能不為了生存,使勁讀書,考大學呢?

    其次,讀書是為了更好的生活

    每個人都幾乎會經歷,從學校到社會,從單純學習到找工作賺錢的階段。牛娃也不例外。讀完本科、研究生後,我先後經歷銀行、大學老師、人才引進、公務員等多種工作。

    我永遠都無法忘記,剛畢業時住在城中村做"蟻族",頭頂上密密麻麻的全是電線,昏黃的燈光,逼仄的住處,簡陋的傢俱……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在讀研究生時,就使勁賺錢,廣州市各高校的中專、大專、自考、遠端、電大、夜大課程,我幾乎上了個遍。硬是靠自己的努力,還完了大學助學貸款,賺到了自己研究生期間的生活費……

    這一切,都有賴於讀書。我不斷學習,不斷突破自我,上別人上不了的課,達到別人達不到的效果。最終,我的收入,使自己過上了想要的生活……

    最後,讀書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價值,對社會有所貢獻。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名。人活著,在滿足基本的生存、生活後,就開始進入下一階段:豐富精神,實現自我,貢獻社會。

    言有盡而意無窮。讀書,遲早會從功利色彩濃厚的一種工具、一種手段,變為我們內心的一種呼喚,一種需求!

  • 8 # 新概念傳媒宋晨聲

    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 高爾基

    讀書的價值在於在閱讀的過程中,建立自己的一套人生體系,品察他人的人生百味。進而陶冶情操,沉思自我,提高自身為人處世的道德素養。關鍵在於精進自己。慢慢的你會發現,讀書與不讀書的人,差別真的很大。

    讀書,認識自己,改變自己 看的書多了,慢慢體會到這個世界,並非只有一種顏色,也並非獨有黑白兩色,而是五彩斑斕,絢麗多姿。書中展現了世界裡的色彩繽紛。讓我們感受不一樣的風土人情,遇見不一樣的人與生活,進而感受外面世界的精彩紛呈。

    讀書,並不是單純與書中人物一起感同身受,還使自己理解差異,尊重不同,只有寬容、包容他人,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師。才知道自己在他人眼中扮演的角色,更知道別人嘴中、眼中“反射”出的內心世界。

    讀書,能從書中感悟自己的不完美,體察他人的優點與長處,即為認識自己的本質。 人們依靠化妝,可以改變自己的實際年齡,從而吸引眼球,走在街上,回頭率較高;依靠優美的服飾,裝扮入時,獲得眾人的稱讚與羨慕;依靠積累的財富,可以獲得眾人的嫉妒與吹捧;依靠讀書,可以改變自己。培養一個有內涵的靈魂,要比千篇一律的皮囊更有趣。

    時間一長,你讀過的書,真的會幻化成你身體的一部分。從你的言談舉止,外在氣質,獨特魅力,以及你自己洋溢在臉上的自信,都可以展現出你所讀過的書,所經歷的事。而那時候,書將會成為你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讓你有豐富的內心世界,即使一個人,也不會感到孤獨。

    在人心浮躁的當下社會里,很少有人能夠靜下心來反省自己,更沒有時間認清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想要的究竟是什麼。而讀書的過程當中,你就會明白,並且清楚,你自己說什麼樣的人,想要遇到什麼樣的人,明確自身所追求的終身目標是什麼。這些都是書可以告訴你的。而讀書的實質意義在於,認識你自己,看清這個社會,明白勝者為王的道理。

  • 9 # 獨上蘭舟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跟我一起聽會兒蔡琴的《讀你》

    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像三月,浪漫的季節,醉人的詩篇,唔,讀你千遍也不厭倦,讀你的感覺象春天,喜悅的經典,美麗的句點。......

    怎麼樣,有感覺嗎?讀書的感覺對我來說,就像這歌裡唱的一樣,讀它千遍也不厭倦,讀書的感覺象春天。當然每個人會有不同,所以讀書對每個人的意義和目的是不一樣的。對我而言,讀書的理由如下:

    第一,認識世界

    當你來到這個世界,眼睛裡充滿好奇,頭腦裡全是“十萬個為什麼”。於是,你透過自己的眼睛,別人的言語,慢慢了解這個世界。但還遠遠不夠,於是你發現了書,“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這樣,你就迷上了書籍,迷上了那一扇扇為你開啟的視窗。

    於是,你從書中逐步的瞭解你生存的這個世界,知道了:五千年的象形文字和唐詩宋詞;北美的獨立憲章和南美的魔幻世界;歐洲的分分合合以及“我們都是蘇乞兒”。

    第二,認知自我

    認識了世界的初貌,當然就想知道人在這個世界的意義,想知道自我的價值。讀書人的臭毛病,就是都想成為一個獨特的個體,想把我從我們中分離出來。

    現代社會嚴重物化,讀書能讓你清醒的認識自己,明白作為一個人的權利、義務和責任。讀書讓你拒絕成為物質的一部分,追求形而上的價值。

    第三,做個合格的好人

    世界是荒謬的,也充滿謬誤。大量魚龍混雜的書,一些是非不分的人,聚集在一起,構成了今天我們所生存的世界。“借我借我一雙慧眼吧,讓我把這紛擾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只有讀書才能讓我們真正的清醒明白,否則就會被宣傳被教育的不知所措。

    我讀書只是想明白一些道理,做一個簡單的明白的合格的好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兩歲多的寶寶可以喝早餐奶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