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劉書超

    淺析《基督山伯爵》中的浪漫主義

    摘要:大仲馬筆下的《基督山伯爵》是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其中運用的的浪漫主義文學寫作手法,使這篇小說更加吸引讀者關注。本文先講述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然後介紹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再從小說的人物形象故事情節,環境描寫和人性的角度來逐步分析浪漫主義文學色彩。

    《基督山伯爵》的故事梗概

    浪漫主義文學的藝術特點

    分析《基督山伯爵》浪漫主義色彩

    3.1從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分析

    3.2從小說的故事情節上分析

    3.3從小說的環境描寫來分析

    3.4從人性的角度來分析

    結語

    大仲馬透過對人物形象的塑造,將故事情節緊密的安排,又努力描寫環境襯托人物性格,從不同角度對浪漫主義色彩加以分析,不但可以體現出《基督山伯爵》的寫作背景,並且也對爛漫注意文學起到了傳播作用,《基督山伯爵》這篇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為詩人提供了美好的社會憧憬。

    1798 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震撼了整個世界,在歐洲掀起了此起彼伏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浪漫主義隨之蓬勃發展。表現理想、推崇英雄、充滿激情的浪漫主義文學自然成為這個時代的文學主流。浪漫主義竭力表現理想,表現主觀願望,表現嚮往理想的激情,不像現實主義文學那樣注重對生活物件的如實摹寫,強調文學的客觀性和真實性。所以在文學創作中,浪漫主義遵循理想化的原則,文學塑造的形象即使違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邏輯也無關緊要。

    浪漫主義文學所創造的藝術形象因此常常會改變生活原有的形態,在感情和理想的強烈作用下,人為地創造出虛構的甚至是變形的意象、人物或環境。可以說,浪漫主義文學創造的藝術世界不是模擬現實的“映象世界”,而是一個想象的、超現實的、主觀化了的世界,透過塑造這個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縱情地抒發自己的感情和表達主觀的願望。

    19 世紀中期法國重要的浪漫主義文學作家大仲馬一生著作頗豐,碩果累累。大仲馬曾經說:“什麼是歷史?歷史是我用來掛小說的一隻釘子。”大仲馬的小說多以真實的歷史作背景,主人公的離奇遭遇為內容,情節生動曲折,出人意外,堪稱歷史驚險小說。異乎尋常的理想英雄,洪流爆發般的故事情節,劍拔弩張的打鬥動作,輪廓清晰的完整結構,生動有力的寫作語言構成了大仲馬的主要創作特色。

    一、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原因

    (一)它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在法國大革命的影響下,不僅政治上發生了一定的變化,而且還對思想文化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各國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得以快速發展起來,在各類鬥爭不斷加劇的大背景下,為浪漫主義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動力支撐。但在這些風起雲湧的鬥爭在不斷的遭鎮壓和失敗的情況下,資本主義社會矛盾得以更大程度的暴露出來,在當時的現實情況下,人們對啟蒙運動思想家宣傳的理想王國深感失望,這就促使作家雲追求新的理想,這也是浪漫主義產生的最主要原因。

    (二)具有產生的思想理論基礎

    在當時的德國,唯心主義哲學盛行,其透過對主觀精神的作用進一步誇大,對天才、靈感和人的精神力量較為強調,更注重自我,要求透過文藝來對人的內心世界和偉大氣魄進行表現,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對浪漫主義文學對於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傾向的強調產生了較大的影響。同時當前空想社會主義學說也對資本主義制度進行了揭露和批判,強調消滅階級對立,建立一個理想的國度,這也對浪漫主義文學的產生帶來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文學自身的一些原因

    在十八世紀時,當時的文藝氛圍中對自我較為推崇,更注重主觀情感的表達,熱愛大自然和樸實的民間文學。在這種氛圍下,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為其產生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浪漫主義文學是在啟蒙文學產生之後,其在與古典主義文學的鬥爭中產生的。由於古典主義文學具有濃重的封建色彩,更注重於理性教條,這就導致作者在創作時的自由受到較大的束縛。啟蒙作用透過創作一些富有強烈感情的作品來反對古典主義文學,而浪漫主義作者是繼承了啟蒙作家反古典的傳統,更強調創作的自由和情感在創作中的作用。浪漫主義作者對古典主義文學的清規戒律進行了束定,更崇尚開放、多變和個性的藝術形式,這即是浪漫主義精神的表現,並在浪漫主義精神的感召下,浪漫主義開始形成為文學運動,推動了歐洲文學的進一步發展。

     “浪漫主義”作為文藝的一種創作手法, 是古已有之的, 作為一種文學思潮, 是指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三十年代以浪漫主義創作方法為突出特徵的文學運動。浪漫主義思潮最先出現於德國, 接著在英、法等國得到充分發展, 在俄、美等國影響也很大。其中, 德國的施萊格爾兄弟、霍夫曼, 英國的拜倫、雪萊和法國的夏多布里昂、雨果等是浪漫主義的主要代表人物。

    一、浪漫主義文學產生的原因

    浪漫主義文學是在法國大革命以後, 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鬥爭高漲, 以及社會上各階層對“理性王國”的普遍失望, 對資本主義社會現實感到不滿, 加之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影響等條件下產生的。

    首先, 它是法國大革命催生的社會思潮的產物。法國大革命不僅產生了巨大的政治影響, 而且帶來了激烈的思想文化鬥爭。在法國革命的影響下, 一些國家的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風起雲湧的鬥爭給予浪漫主義文學以熱情和理想的鼓舞。但另一方面, 這些鬥爭遭到了鎮壓或失敗。在一些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矛盾也更加暴露。

    法國大革命後的歐洲現實, 和啟蒙學者給人們描繪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性王國”大相徑庭, 這使人們對啟蒙運動思想家所宣傳的理想深感失望。這種失望情緒促使作家去追求新的理想, 這就促成了浪漫主義的產生。

    其次,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為浪漫主義文學提供了思想理論基礎。康德、費希特、黑格爾的唯心主義哲學, 誇大主觀精神的作用, 強調天才、靈感和人的精神力量, 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 要求文藝表現人的內心世界和偉大氣魄。這對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傾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另外, 空想社會主義學說的代表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對資本主義制度作了深刻地揭露和批判,提出消滅階級對立, 建立一個更好的制度的理想, 這一切對浪漫主義文學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第三, 促使浪漫主義文學形成和發展的也有文學自身的一些原因。十八世紀感傷主義、哥特式小說、前浪漫主義文學、德國狂飆突進運動文學、法國盧梭傳統, 都推崇自我, 崇奉主觀情感, 熱愛大自然和樸實的民間文學。這些都為浪漫主義思潮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同時, 它又是繼啟蒙文學之後, 與古典主義文學鬥爭中產生的。古典主義是一種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的資產階級文學思想。古典主義的泥古傾向和理性教條, 束縛了作家的創作自由, 啟蒙作家首先打出反對古典主義的旗幟, 寫出了一些富有強烈感情的作品, 浪漫主義作家繼承了啟蒙主義文學反古典主義的戰鬥傳統, 他們否定了古典主義文學的清規戒律, 強調創作自由以及情感和想象在創作中的作用。德國浪漫派首先對古典主義進行了反駁, 提出一種以開放的、多變的、個性的藝術形式代替古典主義, 這就是歐洲文壇最初表現出來的浪漫主義精神。此後, 浪漫主義逐漸形成了一個有綱領、有理論基礎的文學運動, 把歐洲文學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太平天國運動與義和團運動異同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