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個簡單的愚人

    引用奧本海默另一句話,“李政道可能無法再搞高能物理了”可見傷害李政道之深,後半句“楊振寧則該去治療精神病”足見其卑劣到啥程度,能讓老師對自己最喜歡的學生說出這麼憤怒和失望的話。

  • 2 # 椰子牛

    和解是不可能的了,因為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鬧矛盾,過去大半個世紀了,已經沒有意願去和解,基本老死不相往來了!不僅不能和解,本世紀初臺灣作家江才健出的楊振寧轉,裡面有很多詆譭李政道的內容,比如書中稱李是楊的學生。李政道針對該書還專門答記者問出了一本書,算是迴應!這些書我都看過,字裡行間火藥味極其濃厚。想想,出書是新世紀的事情,鬧矛盾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也就是過了幾十年矛盾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深!

    在雙方內心深處早已成為骨子裡的傷害,沒有任何和解可能!都這麼大年紀了,肯定是老死不相往來了!

  • 3 # 懷疑探索者

    依靠我的判斷,不可能!不可能!不可能!兩位老人家都是倔強的脾氣,都是固執己見,而且分手超過50年。1964年,楊振寧和李政道就正式分手了。如今,二老年事已高,也不可能緩解矛盾了。除非有一方先鬆口。《北京青年報》今年初剛剛採訪過楊振寧,記者在結束採訪的時候,對楊振寧說,聽說您堅持在任何場合都不提李政道,但是我還是希望您談一談。楊振寧聽了,沒有說話,用了很久的時間斟酌,最後一字一字的用堅定的語氣告訴這位記者:我堅信我沒有錯。可見,李政道給他帶來的傷害。

    而關於楊振寧和李政道二人矛盾的起源,我在另外一篇文章裡面已經詳細的論述過。很可能源於二人的夫人之間的矛盾。而在公眾面前首先挑起矛盾的,是李政道。李政道把發現“宇稱不守恆”的所有功勞,都攬到自己身上。這才激起楊振寧的反駁。科學研究者發現李政道的說話前後矛盾,他闡述的發現“宇稱不守恆”的過程是有問題的,而他所聲稱的論文署名順序問題,完全不存在,如果要深究,倒是李政道每次都搶功違反慣例。

    想當初,李政道剛剛展露頭角,而楊振寧已經是系裡面公認的天才,一直是楊振寧提攜李政道,之後楊振寧傷心的與李政道分手,裡面的恩恩怨怨,我們已經無從知曉。由於《李政道傳》作者季承與李政道私密,所以傳記內容對楊振寧予以了貶低,嚴重缺乏客觀公正性。

    歲月如風,一切恩怨都會消逝無蹤。幾十年後,後人不會關心他們的八卦,只會記住他們的科學貢獻。

  • 4 # 土豆薯條咖哩醬

    楊振寧與李政道2個老來俏的“老頑童”,要問他們會不會和解。哪得看有沒好玩的,關於宇宙相關的值遇。且看下文:

    一,兩位“老頑童”,在他們有生之年裡,人類要是在物理界與宇宙新臺階的出現等,能激起他們的“頑皮好動的心”,我相信他們會和好的,因為他們的心裡都有不可說的,關乎人類進步的秘密。兩位大尊對人性的弱點還是很明瞭的。

    二,兩位“老頑固”,若果一個科學家沒有頑固的個性是不可能有成就的。我說這樣的話,每個世界裡的科學家心底都清楚的。所以他們沒有接到新的命令是不會和好的哈哈二老您們說是不?請容我調皮一下!

    個人還是希望,二老能不記前嫌,明心見性瞭然一朝…

    他日同歸同桌而座暢笑會堂

  • 5 # 刁博

    楊振寧和李政道的決裂已經不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事情,而是物理學界的一大遺憾、一大損失。兩人的決裂具體孰是孰非已很難考證出細節,很多人試圖去調解他們也無果而終。從決裂至今已半個多世紀,兩位都是九十多歲高齡。說實話,現在和解已經沒有多少意義。即使和解了也只是他們兩人之間的事情,不會上升到物理學界,更何況兩人也不可能和解了。保持現狀,讓時間、讓歷史磨去恩怨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兩人因宇稱不守恆一起登上諾貝爾獎的領獎臺,他們是華人的驕傲,是無數中國學子的偶像。也許正是因為考慮到這一點,他們決裂時曾有約定不對外說出原因。最先打破沉默的是李政道,之後楊振寧才做出迴應。從兩人的交鋒中可以看得出兩人主要爭論的是使他們獲得諾貝爾獎的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誰的功勞大。綜合科技史工作者掌握的資訊看,李政道目前處在是非不利的位置。事實的真相到底如何,也許會永遠是一個迷。

    和牛頓、萊布尼茨的微積分之爭比起來,弱相互作用下宇稱不守恆之爭簡直不足掛齒。兩人已經因此獲諾貝爾獎了,爭論的是誰的功勞大,誰該排在前面。有一些人認為是他們各自獨立有了宇稱不守恆的想法,並在最開始各自獨立的展開了研究。因為在當時,困擾粒子物理學界的τ-θ問題只有兩條路可走,要麼認為τ和θ是同種粒子,這樣宇稱就不守恆;要麼認為宇稱守恆,τ和θ是不同的粒子,這樣就無法解釋為何τ和θ粒子的性質如此相同。但即使這樣的想法是如此的清晰,半個多世紀以來也沒有使他們和解。幾十年後,他們間的恩怨自會消失。

  • 6 # 鮫to三曹

    [評楊振寧李政道之爭]

    神奇宇稱不守恆

    百載楊李爭未澄

    興學振政千秋業

    安邦寧道笑相逢

  • 7 # 太空科學站

    楊振寧和李政道因為“宇稱不守恆”而一同獲得了1957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當時的兩人堪稱華人之光,但後來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確因為學術問題產生了嚴重的隔閡,以至於兩位科學泰斗至今老死不相往來,現在兩位科學家都已經90多歲了,有生之年估計是不可能和解了,但他們的貢獻還是會被銘記。

    楊振寧和李政道之間的摩擦其實早在兩人獲得諾貝爾獎之前就有了,李政道是1946年到美國的,當時的目的是學習原子彈製作技術,但美華人嚴格保密,李政道也因此前往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楊振寧當時已經在芝加哥大學當上了助教,因此在學習和生活上也多多少少的幫助了李政道。

    兩人亦師亦友的關係讓他們開始了學術上的合作,但是兩人卻因為聯合論文中的署名排序問題產生了矛盾,國際慣例是按照首字母排序確定署名排序的,但楊振寧想讓自己的名字排到李政道之前,由此兩人產生了隔閡。

    兩人在隨後再次合作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在《李政道傳》中宇稱不守恆的突破是李政道先想到的,兩人為此進行了大量的計算,最後由李政道撰寫了日後獲得諾貝爾獎的宇稱不守恆,但兩人去瑞典領獎的時候本來應該按照署名順序由李政道先領獎,但楊振寧提出按照年齡順序領獎,最後楊振寧成了第一個。

    時至今日兩位物理學家的隔閡仍然存在,但楊振寧和李政道卻是各執一詞 ,都認為是對方的錯。

  • 8 # 時間史

    老規矩,還是先說下答案: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

    我們首先來看一下楊振宇先生和李政道先生為什麼會決裂,我們下文以楊老和李老來稱呼兩位著名的物理學家

    1946年年輕時候的李老來到了美國,他揹負著中華民族的希望——前往美國學習原子彈製造技術,由於美國並不開放這一技術,所以李老前往了芝加哥大學學習理論物理,而這時的楊振宇已經是一名助教,當得到李政道來到的訊息後,連忙幫李政道安排了住處,在生活上也對其多有照顧,就這樣,兩人從認識到熟絡只用了很短的時間,後來兩人公開聯名發表論文等等,成了一種亦師亦友的關係。

    兩人的關係一直很好,雖然在之中因為署名問題曾鬧過不快,但這麼多年的感情兩人還是選擇了將其遺忘,而兩人真正的決裂點在195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那篇論文,頒獎儀式是在瑞典皇家科學院舉行的,一切都在正常舉行著,但在頒獎前楊振宇突然提出要按照年齡的大小進行排序,並且讓他的夫人第一個出場,一般按照國際慣例,都是按照姓氏排序的,這個要求讓李政道措手不及,於是拒絕了,但之後楊振宇找到了李政道的夫人商量,其夫人認為兩人如果在這個時候吵起來,肯定是要丟華人的臉的,於是便同意了。

    迴歸正題,楊老和李老已經是八九十歲的老人了,和他們同時代的朋友、親人,包括曾經的“敵人”,和解是很有可能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文言文塞翁失馬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