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鳴山風景區為國家2A級景區,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點堪稱奇觀。 鳳鳴山風景區(又稱仙姑洞)。坐落於上虞古縣城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市區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圓約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聳立、狀如樓群的百樓山,為四明山北麓之餘脈,東鄰餘姚市四明湖風景區,西接“梁祝“故事 中的祝英臺故里祝家莊。離山麓1公里的還珠村是東漢著名廉史孟嘗的故鄉;出鎮西南4.5公里的東溪村是春秋時期越國謀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隱居地,建有陶朱廟。景區多緩坡寬谷,山體層巒疊嶂,巨石嶙峋,山泉飛濺,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鳳鳴山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譽為“洞天福地”,自古為一遊覽勝地,及今已形成鳳鳴十景,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又名過山龍)堪稱奇觀,是省級曹娥江風景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五十年代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即在此攝取外景。 日本國教的發源地——峰山道場,據考證,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師於唐初來華學法,終於在上虞峰山灌頂授法,後回國創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台宗。峰山道場由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日本宗教朝拜的聖地。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位於上虞市長塘鎮桃園村,距上虞市區15公里,距紹興市區25公里,上三高速東關道口及104國道五里牌路口往南6公里直達景區。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面積為2.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為0.8平方公里,分“四區”“二線”“一中心”功能佈局,即桃源湖核心區、田園風光區、龍潭休閒區、湖畔度假區、湖光山色遊覽線、觀光農業遊覽線、旅遊休閒服務中心。 景區內山林茂密,植皮豐富,四季鮮花飄香,筍果滿園,園區內除滿目青山和桃、李、柿、竹等5000餘畝竹林外,還有封閉安靜的桃源湖、龍潭湖,水域面積近400餘畝,生態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景區利用植被良好、區域封閉安靜、湖、潭、溪、石、林、山、竹、果兼備特點,一期投資250餘萬元,新建桃源路、陶公路、西山路、停車場、山門、瀑布、假山、兒童樂園、石步檔、遮陽棚、雲松、竹濤亭、 鵲橋、水上樂園、沙灘浴場、桃源山莊、燒烤區、垂釣區等二十多個景點和休閒場所。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已成為上虞市唯一能看滿山花果、觀奇瀑碧水、聞松聲竹濤、聽鳥語蟬鳴;可以在湖水中垂釣、遊船上盪漾、沙灘浴場裡沐浴嬉水;也可以在山地裡燒烤、竹林中挖筍、果樹上採摘;為遊客提供吃住、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服務場所,使遊客享受一種原汁原味的鄉土情趣。2005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稱山風景名勝區,位於上虞市西北部,道墟鎮境內,是屬於上虞市市級風景名勝區,其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距紹興歷史名城25公里,上虞市區7公里,地處紹興水鄉、東湖、吼山、峰山、曹娥廟、浙東海佛等旅遊區的中間地帶,是理想的旅遊線路的方位。景區出入口處,緊緊連線著涇(口)哨(金)公路,又與杭甬鐵路、104國道線、上三線相接。交通十分便捷。 稱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山水風光特色獨具,名勝資源較為集中,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稱山歷來被人們所向往。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國雪恥又為了避開吳國的監視,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戈。稱山有此而得名。景區成立後,為弘揚越王愛國主義精神, 就在鑄劍遺處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構建了越王史蹟陳列室,基地正中精塑了高4米越王像,並鋪設了周圍壇場,成為對世人,特別對青少年一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場所。相傳,盛唐時,稱山曾是浙東唐詩之路必徑的一站,此外,還有許多歷代著名文人雅士諸如詩人駱賓王、宋之問等,專程登臨遊觀,迄今留下不少傳世佳作,已載入《歷代名人稱山賦》樹碑傳誦,讓遊人瞭解稱山歷史原貌,領略古代民族文化之精粹。明代石亭。位於稱山南麓。系明太僕寺寺丞章公墓表的保護亭,建於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全石料結構,高4.1米,寬2.3米,四角略翹,方形抹角,亭前兩側均有高0.55米雕花石欄。亭中石龜馱著面刻墓誌的石碑。現儲存基本完好。位於仙姑峰東側,仙姑洞。據仙姑殿碑文記載,相傳春秋末期,天台鮑柳姑嫂、浮江飄流稱山、身居洞穴修練劍術,並助越王鑄劍遂成。君王勒令立碑銘文。後人在仙姑峰處建仙姑庵。後被明火焚燬,易地稱山南麓,至今猶存。近年在此峰頂處建起仙姑亭,以示紀之。稱山因山體秀美,山巒疊翠,有奇峰怪石,在很久以前人們依照山體姿態想像,形成了許多神奇美妙的民間傳說,諸為金牛洞、金抽屜等。經過修飾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景區,增添了遊人的興趣。景區內還流傳明清時期的古剎廟宇,梵音繚繞,瀰漫著獨特的古老佛教文化氛圍。 為適應各不同層次的遊客需要,景區內還增設了遊樂場,兒童樂園、歌廳、茶室、廣播室。讓遊客在遊覽之餘盡情地享受一番溫馨快樂的旅遊生活。根據景區的整體佈局進行系統的配套設施。擴建道路、辦公室、餐廳、賣品部、景點內休閒的桌椅、保安室、售票亭、停車場、水電裝置、衛生間等,走道兩旁香樟、翠柏、桃李果樹,四季鮮花簇擁,綠坪如茵,使景區更加顯得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白馬湖位於浙江上虞驛亭鎮境內,三面環山,環境恬適。原名漁浦湖,傳說東漢末年,秣陵尉蔣子文(官職相當於南京市市長),率兵追逐強盜至鐘山腳下,英勇戰死。到了東吳初年,有官員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白羽扇,侍從左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事隔多年後,他乘坐的那匹駿烈的大白馬,還久久不願離開主人戰死的疆場,經常出現在紫金山坡,並昂首奮蹄,日復一日地刨出了一汩汩清泉,為居住於此的村民帶來了福音。清泉匯聚便成白馬湖。 本世紀2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經亨,得富商陳春瀾之助,於此創辦春暉中學,延請夏丏尊、馮三昧、楊賢江、朱自清、匡互生、豐子愷、王任叔、朱光潛以及何香凝、柳亞子、蔡元培、黃炎培、張聞天、李叔同、葉聖陶、陳望道、吳稚暉等來此執教或講學。當時所建長松山房、平屋、小楊柳屋、晚晴山房等,儲存完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暉中學位於白馬湖畔,民國十年(公元1921),經亨頤籌劃,陳春瀾捐資建立。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豐子愷等教育名流曾執教於此。今存一字樓、科學館、圖書館、麴院等,各幢建築均有長廊相連,經亨頤校長所居“長松山房”,豐子愷所居“小楊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均現當年雅學風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鳳鳴山風景區為國家2A級景區,景區面積2.4平方公里,以山陡谷深、急流疊瀑、蒼山翠綠、小橋流水的自然美而聞名,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二景區點堪稱奇觀。 鳳鳴山風景區(又稱仙姑洞)。坐落於上虞古縣城豐惠鎮東南4公里,距市區百官16.5公里,全山方圓約5平方公里,南依多峰聳立、狀如樓群的百樓山,為四明山北麓之餘脈,東鄰餘姚市四明湖風景區,西接“梁祝“故事 中的祝英臺故里祝家莊。離山麓1公里的還珠村是東漢著名廉史孟嘗的故鄉;出鎮西南4.5公里的東溪村是春秋時期越國謀臣范蠡“出三江入五湖”的隱居地,建有陶朱廟。景區多緩坡寬谷,山體層巒疊嶂,巨石嶙峋,山泉飛濺,林木茂密,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 鳳鳴山歷史文化積澱豐厚,是道教文化“第九小洞天”所在地,被譽為“洞天福地”,自古為一遊覽勝地,及今已形成鳳鳴十景,其中懸石飛瀑、千年古藤(又名過山龍)堪稱奇觀,是省級曹娥江風景區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五十年代中國第一部彩色影片《梁山伯與祝英臺》即在此攝取外景。 日本國教的發源地——峰山道場,據考證,日本宗教界的鼻祖最澄法師於唐初來華學法,終於在上虞峰山灌頂授法,後回國創立日本第一大教派——日本天台宗。峰山道場由此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為日本宗教朝拜的聖地。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位於上虞市長塘鎮桃園村,距上虞市區15公里,距紹興市區25公里,上三高速東關道口及104國道五里牌路口往南6公里直達景區。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面積為2.6平方公里,核心區面積為0.8平方公里,分“四區”“二線”“一中心”功能佈局,即桃源湖核心區、田園風光區、龍潭休閒區、湖畔度假區、湖光山色遊覽線、觀光農業遊覽線、旅遊休閒服務中心。 景區內山林茂密,植皮豐富,四季鮮花飄香,筍果滿園,園區內除滿目青山和桃、李、柿、竹等5000餘畝竹林外,還有封閉安靜的桃源湖、龍潭湖,水域面積近400餘畝,生態自然資源得天獨厚。 景區利用植被良好、區域封閉安靜、湖、潭、溪、石、林、山、竹、果兼備特點,一期投資250餘萬元,新建桃源路、陶公路、西山路、停車場、山門、瀑布、假山、兒童樂園、石步檔、遮陽棚、雲松、竹濤亭、 鵲橋、水上樂園、沙灘浴場、桃源山莊、燒烤區、垂釣區等二十多個景點和休閒場所。 桃花源生態旅遊區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已成為上虞市唯一能看滿山花果、觀奇瀑碧水、聞松聲竹濤、聽鳥語蟬鳴;可以在湖水中垂釣、遊船上盪漾、沙灘浴場裡沐浴嬉水;也可以在山地裡燒烤、竹林中挖筍、果樹上採摘;為遊客提供吃住、娛樂、度假等為一體的服務場所,使遊客享受一種原汁原味的鄉土情趣。2005年被評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 稱山風景名勝區,位於上虞市西北部,道墟鎮境內,是屬於上虞市市級風景名勝區,其佔地面積35萬平方米,距紹興歷史名城25公里,上虞市區7公里,地處紹興水鄉、東湖、吼山、峰山、曹娥廟、浙東海佛等旅遊區的中間地帶,是理想的旅遊線路的方位。景區出入口處,緊緊連線著涇(口)哨(金)公路,又與杭甬鐵路、104國道線、上三線相接。交通十分便捷。 稱山,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山水風光特色獨具,名勝資源較為集中,有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稱山歷來被人們所向往。早在2400多年前,春秋末期,越王勾踐為復國雪恥又為了避開吳國的監視,曾在此山稱炭鑄劍,大煉兵戈。稱山有此而得名。景區成立後,為弘揚越王愛國主義精神, 就在鑄劍遺處建立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構建了越王史蹟陳列室,基地正中精塑了高4米越王像,並鋪設了周圍壇場,成為對世人,特別對青少年一代進行德育教育的場所。相傳,盛唐時,稱山曾是浙東唐詩之路必徑的一站,此外,還有許多歷代著名文人雅士諸如詩人駱賓王、宋之問等,專程登臨遊觀,迄今留下不少傳世佳作,已載入《歷代名人稱山賦》樹碑傳誦,讓遊人瞭解稱山歷史原貌,領略古代民族文化之精粹。明代石亭。位於稱山南麓。系明太僕寺寺丞章公墓表的保護亭,建於明代弘治二年(1489年),全石料結構,高4.1米,寬2.3米,四角略翹,方形抹角,亭前兩側均有高0.55米雕花石欄。亭中石龜馱著面刻墓誌的石碑。現儲存基本完好。位於仙姑峰東側,仙姑洞。據仙姑殿碑文記載,相傳春秋末期,天台鮑柳姑嫂、浮江飄流稱山、身居洞穴修練劍術,並助越王鑄劍遂成。君王勒令立碑銘文。後人在仙姑峰處建仙姑庵。後被明火焚燬,易地稱山南麓,至今猶存。近年在此峰頂處建起仙姑亭,以示紀之。稱山因山體秀美,山巒疊翠,有奇峰怪石,在很久以前人們依照山體姿態想像,形成了許多神奇美妙的民間傳說,諸為金牛洞、金抽屜等。經過修飾栩栩如生地展現在景區,增添了遊人的興趣。景區內還流傳明清時期的古剎廟宇,梵音繚繞,瀰漫著獨特的古老佛教文化氛圍。 為適應各不同層次的遊客需要,景區內還增設了遊樂場,兒童樂園、歌廳、茶室、廣播室。讓遊客在遊覽之餘盡情地享受一番溫馨快樂的旅遊生活。根據景區的整體佈局進行系統的配套設施。擴建道路、辦公室、餐廳、賣品部、景點內休閒的桌椅、保安室、售票亭、停車場、水電裝置、衛生間等,走道兩旁香樟、翠柏、桃李果樹,四季鮮花簇擁,綠坪如茵,使景區更加顯得絢麗多彩、生機盎然。 白馬湖位於浙江上虞驛亭鎮境內,三面環山,環境恬適。原名漁浦湖,傳說東漢末年,秣陵尉蔣子文(官職相當於南京市市長),率兵追逐強盜至鐘山腳下,英勇戰死。到了東吳初年,有官員看見蔣子文在大道上乘坐白馬,手執白羽扇,侍從左右跟隨身旁,和生前一模一樣。事隔多年後,他乘坐的那匹駿烈的大白馬,還久久不願離開主人戰死的疆場,經常出現在紫金山坡,並昂首奮蹄,日復一日地刨出了一汩汩清泉,為居住於此的村民帶來了福音。清泉匯聚便成白馬湖。 本世紀20年代初,著名教育家經亨,得富商陳春瀾之助,於此創辦春暉中學,延請夏丏尊、馮三昧、楊賢江、朱自清、匡互生、豐子愷、王任叔、朱光潛以及何香凝、柳亞子、蔡元培、黃炎培、張聞天、李叔同、葉聖陶、陳望道、吳稚暉等來此執教或講學。當時所建長松山房、平屋、小楊柳屋、晚晴山房等,儲存完好。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春暉中學位於白馬湖畔,民國十年(公元1921),經亨頤籌劃,陳春瀾捐資建立。二十年代初,朱自清、夏丐尊、豐子愷等教育名流曾執教於此。今存一字樓、科學館、圖書館、麴院等,各幢建築均有長廊相連,經亨頤校長所居“長松山房”,豐子愷所居“小楊柳屋”,夏丐尊所居“平屋”等均現當年雅學風姿。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