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段段噓噓1
-
2 # 海上之狐
商鞅變法難道沒有成功嗎?商鞅只是自己死了而已,他的變法措施大部分都保留了,最後統一了天下,然並卵,二世而亡。他的變法你既可以說成功,也可以說失敗。
-
3 # 詩酒趁年華0520
商鞅變法事實上已經成功了,沒有人亡政息本身就代表了商鞅變法的成功。從秦孝公開始,六世秦王都行商君之法。以及到始皇帝的大一統後的秦制,本身就是商君之法的延續。無論是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還是郡縣制的行政架構,嚴刑峻法的法律條文,焚書坑儒的文化統一和愚民政策,都是商君之法的延續。
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商君之法影響了後世兩千年的中國政治走向,中國大一統思想的行成,即便後來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出現和歷代統治者不斷尊儒崇儒的加強,但中國文化思想裡的法骨儒皮已經流淌在中國文化的血液裡。只不過是對具體條目的增刪修改更於世事相符而已。
諸子百家是中國文化的起源,商鞅變法的成功造就了強大的秦國和後來的秦帝國,是秦王朝的根基,當然法家的行成和發展商鞅一人的功勞,魏國李悝,南韓申不害,楚國吳起,齊國慎道,甚至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掩蓋的也是趙國的變法改革。大爭之世的出現,列國爭雄的本質就是法家思想傳播的最好藥劑。之後的漢承秦制直接奠定了兩千年封建王朝的序幕。
當然,商鞅變法裡的愚民政策,重農抑商政策,耕戰為主的思想體系讓秦帝國成為一臺恐怖的戰爭機器,等到四海統一,天下無事的時候,商鞅變法的慣性卻讓秦王朝用盡全力的尋找每一個敵人,在需要休養生息的時候卻修馳道,築長城,北擊匈奴,南平百越,出東海,修阿房,讓天下民不聊生,百姓苦不堪言,最終被時代丟棄,變成帝國的流星,二世而亡。雖然不能說成也變法,敗也變法。
無論如何,商鞅變法的出現是中國法制程序中的重要標誌,法家思想照亮中國兩千年的歷史,至今還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
4 # 周柃利
事實上,秦孝公用商鞅進行變法是成功的,商鞅變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秦孝公開始,秦國開始強大之路,只不過商鞅的結局不太好而已。
商鞅因為觸及秦國宗室利益,最後被車裂了。
一、秦孝公用商鞅變法的背景:大家可能對秦國“奮六世餘烈”統一六國的歷史比較熟悉,而對這之前的歷史比較陌生。
確實,從秦惠文王開始,秦國的實力像開了掛一樣飆升,但是秦國之所以會發展得這麼猛,還是要感謝一下秦孝公為後代統一天下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孝公嬴渠梁是秦獻公的兒子,是一位實幹家。
秦孝公21歲繼位,當時黃河和殽山以東有六國強國,淮河、泗水流域還有幾十個小國家。
當時的情形是秦國地處偏僻,中原各諸侯國會盟秦國是不參加的,諸侯國看不起秦國,覺得它是未開墾的蠻夷之地,上不得檯面。
秦孝公是個有志氣的君主,秦國被人鄙視了,他心裡不好受,於是在他上臺後,他決心發憤圖強,有生之年一定要讓秦國強大起來,讓各大諸侯國刮目相看。
當時楚國、魏國和秦國接壤。
魏國修築長城,一直從鄭縣築起,沿著洛河北上,到上郡,而楚國的土地從漢中往南,佔據巴郡、黔中。
為了使秦國強大,秦孝公開始頒佈詔令,廣招有才能的人到秦國來。
秦孝公下令,只要誰能向他獻出高明的計策,就賞賜土地和高官厚祿。
在秦孝公的求賢令下,衛華人衛鞅來到了秦國。
二、商鞅變法,開啟強秦之路商鞅是衛華人,他本來叫衛鞅,之所以叫“商鞅”是因為他後來被秦孝公封到了商於之地。
商鞅是典型的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二年進入秦國,勸說秦孝公進行變法。
但因為他的變法內容觸及到了秦國宗室和貴族的利益,這些人都反對變法,可是秦孝公強秦的決心很堅定,於是變法開始了。
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1、重農抑商,發展耕織,生產糧食多的人可以免除賦稅和徭役。
發展農業是根本,因為常年征戰需要人口,只有農業發展好了,糧食多了才能養活更多的人。
這也是為什麼戰國時期把農業看做國家根本,而商人身份低微的原因。
當時衡量一個國家強大與否,人口數量是主要因素之一。
2、按軍功封爵位,私下鬥毆根據輕重處罰。
在變法前,秦國宗室子弟或者王親外戚,多少沾身份的光獲得爵位,但是變法後就真的憑本事說話了。
有能力為國征戰,斬殺敵人越多那麼軍功越高,也就能受封爵位,獲得土地。
這樣的制度,讓所有人都能憑藉軍功獲得封賞,激發了那些想要過好日子的人去為秦國拼命。
這樣,秦國有了敢於拼命的戰士,而秦人也樂於在戰場上拼命,因為有奔頭。
但同時,這種制度大大地損害了秦宗室弟子的利益。
試想一下,本來高高在上可以不勞而獲的貴族,要和平民一起上戰場廝殺才能獲得爵位,他們能不怨恨嗎?
而私下鬥毆根據輕重進行處罰,是為了更好地約束秦人。
只要是秦人,不管高低貴賤,一律按法律辦,這樣能更好地維護秦國的治安。
3、把秦國的百姓五家編為一伍,十家編為一什,彼此監督,有犯法一起接受懲罰。
這樣的戶籍制更有利於管理人口,且彼此監督共同受罰的連坐法,更有利於避免百姓犯法。
4、官員們分好等級,按照等級分給土地和侍女。
商鞅提出變法後,當時的大夫甘龍認為變法不可行,因為顛覆了傳統,百姓和官員們不熟悉,國家會亂套。
但商鞅覺得,想要強秦就必須變法,也只有敢於冒險變法,秦國才有強大起來的機會。
秦孝公力排眾議,實行變法。
開始實行變法,百姓們怨聲載道,但是過了三年,大家漸漸適應了。
三、太子犯法,老師被施黥刑變法剛開始施行,法令行不通,當時的太子甚至還觸犯了法律。
秦國實行變法,身為儲君的太子怎麼能知法犯法呢?
這不是給你百姓起不好的示範嗎?
可又不能處罰太子,於是就只能讓太子的老師代為受罰了。
最後太子的兩位老師,一位公子虔,一位公孫賈,受到處罰,公孫賈直接被施了黥刑,就是那種在臉上刺字的刑法。
處罰了太子的老師,算是做到“王子與庶民同罪了”,可這樣做的後果,是商鞅直接和秦國宗室結下了樑子。
四、河西之戰,參與諸侯國會盟秦國進行變法後,實力增強不少。
秦孝公七年,孝公和魏惠王在杜平會盟。
八年,趙國出兵衛國,魏國直接出兵包圍趙國邯鄲,而秦孝公趁著魏國的主力不在家,搞了個偷襲,進攻魏國河西重要據點元裡,取得勝利。
九年,齊威王任命田忌為大將軍,讓孫臏作為軍師隨同,一起出兵救趙國,孫臏想出了“圍魏救趙”的好方法,結了趙國的邯鄲之困。
十年,秦孝公趁魏國國內空虛,出兵長驅直入,包圍魏國舊都城安邑。
之後,秦孝公遷都咸陽,等到十九年,天子賜予秦孝公霸主稱號,二十年,諸侯王來賀,秦孝公派公子少官率領軍隊與諸侯會盟。
秦國從一個偏僻、不受各諸侯待見的國家,依靠變法強大起來,得到天子的認可,讓各諸侯來賀,這其中除了有秦孝公這個君主的功績外,商鞅也功不可沒。
二十二年,商鞅攻打魏國,俘獲了公子卬,秦孝公賜予他商於之地,“商君”的名號這才流傳開來。
五、商鞅之死,自己給自己挖好了墳墓商鞅不會得到好下場,從他實行變法開始,這事就早有預料。
果然,等到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嬴駟繼位後,商鞅的死期也就到了。
秦惠文王不是一個昏聵的君王,但是兩位老師因為變法受到了刑罰,這一點他是不可能不記恨商鞅的。
再者,商鞅雖然幫助秦孝公實現了強秦的目的,但也確實把秦國宗室得罪了個遍,他要為自己做的事付出代價。
秦惠文王繼位後,公子虔的門下人指控商鞅謀反,就派官吏去抓捕他。
商鞅急忙逃跑,他跑去魏國,可是魏國不接受他,把他送回來了。
商鞅沒辦法回到自己的封地,起兵攻打鄭,秦國出兵鎮壓,最後商鞅被斬殺,車裂分屍示眾,家裡一家老小也被誅殺。
商鞅雖然死了,但是秦惠文王沒有廢黜商鞅之法,法律制度沿用了下來。
變法讓商鞅聲名鵲起,名垂千古,但也是變法,讓商鞅斷送性命,結局慘烈。
不過就算事先知道會是這樣的結局,有膽有謀如商君,也還是會不管不顧選擇去變法的吧。
-
5 # 超哥(手機攝影)
已經成功了啊!影響也很大比如 郡縣制到了清朝還在用。不論後來皇帝怎麼換都是在秦的法律大框架不斷髮展和改進的。包括我們今天的法律也是在秦法的大框架下不斷改進和發展的。這中央電視臺《國家寶藏》介紹 雲夢澤睡虎地 秦簡時專門說過。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實際上在兩千年以前的秦王嬴政就給你答案了。因為商鞅變法本來就是成功的,讓秦國變的強大了,然後滅六國統一了華夏。對後世的影響是非常大的。這讓後代的人都有了一個重要的想法,就是國家必須統一,必須只能有一個政權存在。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無論是執政者還是老百姓都是這樣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