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我想起我們學過的《荷塘月色》,老師那時候講的是朱自清對現實境遇的苦悶 ,按照語文課的套路來講就是先說作者的時代背景,由外及內的去講述課文。於是我們學語文也像是學歷史一樣,更不要提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那些了。
在我逐漸長大學習的過程中,我嘗試著用純粹文學的角度去解讀作品。
依舊拿《荷塘月色》來舉例,作者第一句就交代了“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然後出去走一走,我們且不要管他為何不寧靜,知道了又有何用?後面的行文只和心情有關,和心情的緣由並無關係。我從不覺得那些背景介紹有助於理解,那些政治的、歷史的東西確實影響寫作之人的心情,卻從來不會影響一篇篇獨立文學作品的產生。
我們只要知道,朱自清是心裡不平靜,出去走了走,恰巧碰見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就好。
還有審美的轉換,因為當年課後要背誦“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所以便覺得那段一定最美了,現在再去讀,分明覺得當初覺得不起眼的段落都美到不行。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者趁月出門,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靈魂得到了飛昇,這時候作者是無我的,於是看到了那樣美的荷塘月色。但這份美和作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靈魂的飛昇也僅僅是片刻的,終究會回落到煙火人間。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開頭妻子還在唱著眠歌哄兒子入睡,待作者回去的時候已經睡熟了,不短不長的一短時間,作者的心提起飛昇又落下,欣賞到了美景,卻並未得到熱鬧,這和苦悶的緣由有關嗎?有關。但無法熱鬧起來始終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啊。
在我的理解裡:作者心裡不寧靜——散步——賞景——情景交融,心情快慰——情景分離,心情低落——離景,重回舊境。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邏輯輪迴了,讓文學回歸文學,體味作者心緒的波動在我看來比什麼都靠歷史去解讀要更好一點。
景色是心情的陪襯,但文學從來不是歷史的陪襯。
讀書最有用的,應當是讓我學會了用新的思維去感受已經誤以為已經讀懂的東西。這種趣味比年齡增長閱讀範圍能力的提升更讓人驚喜。
這讓我想起我們學過的《荷塘月色》,老師那時候講的是朱自清對現實境遇的苦悶 ,按照語文課的套路來講就是先說作者的時代背景,由外及內的去講述課文。於是我們學語文也像是學歷史一樣,更不要提古代文學史、現當代文學史那些了。
在我逐漸長大學習的過程中,我嘗試著用純粹文學的角度去解讀作品。
依舊拿《荷塘月色》來舉例,作者第一句就交代了“這幾天心裡頗不寧靜”,然後出去走一走,我們且不要管他為何不寧靜,知道了又有何用?後面的行文只和心情有關,和心情的緣由並無關係。我從不覺得那些背景介紹有助於理解,那些政治的、歷史的東西確實影響寫作之人的心情,卻從來不會影響一篇篇獨立文學作品的產生。
我們只要知道,朱自清是心裡不平靜,出去走了走,恰巧碰見了荷塘月色的美景就好。
還有審美的轉換,因為當年課後要背誦“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所以便覺得那段一定最美了,現在再去讀,分明覺得當初覺得不起眼的段落都美到不行。
沿著荷塘,是一條曲折的小煤屑路。這是一條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長著許多樹,蓊蓊鬱鬱的。路的一旁,是些楊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樹。沒有月光的晚上,這路上陰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卻很好,雖然月光也還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個人,揹著手踱著。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個世界。我愛熱鬧,也愛寧靜;愛群居,也愛獨處。像今晚上,一個人在這蒼茫的月下,什麼都可以想,什麼都可以不想,便覺是個自由的人。白天裡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說的話,現在都可不理。這是獨處的妙處,我且受用這無邊的荷香月色好了。
作者趁月出門,享受無邊的荷香月色,超出了平常的自己,靈魂得到了飛昇,這時候作者是無我的,於是看到了那樣美的荷塘月色。但這份美和作者又有什麼關係呢?
樹縫裡也漏著一兩點路燈光,沒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這時候最熱鬧的,要數樹上的蟬聲與水裡的蛙聲;但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
靈魂的飛昇也僅僅是片刻的,終究會回落到煙火人間。
今晚若有采蓮人,這兒的蓮花也算得“過人頭”了;只不見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這令我到底惦著江南了。——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麼聲息也沒有了,妻已睡熟好久了。
開頭妻子還在唱著眠歌哄兒子入睡,待作者回去的時候已經睡熟了,不短不長的一短時間,作者的心提起飛昇又落下,欣賞到了美景,卻並未得到熱鬧,這和苦悶的緣由有關嗎?有關。但無法熱鬧起來始終是因為“心裡頗不寧靜”啊。
在我的理解裡:作者心裡不寧靜——散步——賞景——情景交融,心情快慰——情景分離,心情低落——離景,重回舊境。這已經是一個完整的邏輯輪迴了,讓文學回歸文學,體味作者心緒的波動在我看來比什麼都靠歷史去解讀要更好一點。
景色是心情的陪襯,但文學從來不是歷史的陪襯。
讀書最有用的,應當是讓我學會了用新的思維去感受已經誤以為已經讀懂的東西。這種趣味比年齡增長閱讀範圍能力的提升更讓人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