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失敗後,鎮壓的主力“湘軍”被裁撤殆盡,而李鴻章的“淮軍”則被保留下來了。
“裁湘留淮”一方面是兔死狗烹的必然結局,另一方面則是國防虛弱的需要。隨著太平天國戰事結束,湘淮軍的去留,成為擺在清政府和湘淮軍統帥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按照清朝的制度和慣例,一旦軍事行動和戰爭任務完成,八旗必須遣返防地,綠營必須遣返汛地,勇營則須解散歸農。
湘軍和淮軍按照編制應該算是“勇營”,所以在鎮壓任務完成後,裁撤是理所應當的。
*早期的淮軍
首先,隨著軍力的膨脹和曾氏兄弟權力地位的上升,清廷最高統治集團的疑忌和不滿日益增強,對曾氏採取種種牽制的手段,左宗棠、沈葆楨乃至李鴻章的破格任用,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清朝統治者的心機。曾國藩心中自然也很清楚。
因此,急流勇退始終是曾國藩防患於未然的一種預籌之計。在江南鏖戰、軍情緊急的情況下,清廷曾多次挽留曾國藩的請辭。而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清廷對曾國藩的辭職則不再挽留。
其次,湘軍的暮氣已深,將帥之間矛盾磨擦加劇;士兵軍紀敗壞,戰鬥力銳減。攻克南京之後,湘軍士卒在搶劫中大發橫財,軍心浮動;更為嚴重的是將領日趨腐敗,營私舞弊,勢必導致官兵的尖銳對立,軍隊中常發生鬧餉譁變等事。
因此,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思前想後,只有選擇一條功成身退之路。一年多以後,除湘軍水師改編為經制兵長江水師,其餘曾系直轄軍均被裁撤。這樣大規模地裁軍,既消除了清廷的疑忌,也使湘軍後期諸弊一了百了。
另一方面講,不僅淮軍的組建與發展得力於曾國落的一手扶植,就是後來的“裁湘留淮”,兩軍瓜代之策,也是在曾國藩決意之內的事。
但保留淮軍從某種程度上又具有國防建設和兵制改革的戰略意義。
太平天國失敗後,鎮壓的主力“湘軍”被裁撤殆盡,而李鴻章的“淮軍”則被保留下來了。
“裁湘留淮”一方面是兔死狗烹的必然結局,另一方面則是國防虛弱的需要。隨著太平天國戰事結束,湘淮軍的去留,成為擺在清政府和湘淮軍統帥面前的一個重大問題。
按照清朝的制度和慣例,一旦軍事行動和戰爭任務完成,八旗必須遣返防地,綠營必須遣返汛地,勇營則須解散歸農。
湘軍和淮軍按照編制應該算是“勇營”,所以在鎮壓任務完成後,裁撤是理所應當的。
*早期的淮軍
首先,隨著軍力的膨脹和曾氏兄弟權力地位的上升,清廷最高統治集團的疑忌和不滿日益增強,對曾氏採取種種牽制的手段,左宗棠、沈葆楨乃至李鴻章的破格任用,都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清朝統治者的心機。曾國藩心中自然也很清楚。
因此,急流勇退始終是曾國藩防患於未然的一種預籌之計。在江南鏖戰、軍情緊急的情況下,清廷曾多次挽留曾國藩的請辭。而在平定太平天國之後,清廷對曾國藩的辭職則不再挽留。
其次,湘軍的暮氣已深,將帥之間矛盾磨擦加劇;士兵軍紀敗壞,戰鬥力銳減。攻克南京之後,湘軍士卒在搶劫中大發橫財,軍心浮動;更為嚴重的是將領日趨腐敗,營私舞弊,勢必導致官兵的尖銳對立,軍隊中常發生鬧餉譁變等事。
因此,老謀深算的曾國藩,思前想後,只有選擇一條功成身退之路。一年多以後,除湘軍水師改編為經制兵長江水師,其餘曾系直轄軍均被裁撤。這樣大規模地裁軍,既消除了清廷的疑忌,也使湘軍後期諸弊一了百了。
另一方面講,不僅淮軍的組建與發展得力於曾國落的一手扶植,就是後來的“裁湘留淮”,兩軍瓜代之策,也是在曾國藩決意之內的事。
但保留淮軍從某種程度上又具有國防建設和兵制改革的戰略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