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陸以外
-
2 # 吳下張阿蒙
2017年,電影網站TSPDT釋出了“21世紀以來最受歡迎的100位導演”榜單,邁克爾哈內克排名第三,相對於第二位大衛林奇和第一位王家衛,也許很多人對邁克爾哈內克這個名字不是很熟悉。這位出生於德國慕尼黑的奧地利籍導演,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之一的戛納電影節的常客。他的作品也和一貫注重藝術表達的戛納電影節一樣,主要剖析人與人之間的真實,多以"殘忍,赤裸的敘事風格為主",他的電影簡約、冷靜,但是卻能給人留下難以忘懷的印記。《快樂結局》中,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只有無盡的冷漠。在獲得戛納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電影《愛》中,邁克爾哈內克展現了生命和愛情走到盡頭時的殘酷,他把曾經溫馨的房子塑造成了監獄,將鮮活的生命禁錮在狹仄閉塞的空間裡。《白絲帶》講述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北方的一個鄉村曾發生的一連串不可思議的事件。而在那樣一個備受體罰壓迫、環境剝削下所長大的孩子們,在二次大戰時成了納粹吸收的精英分子,最終危害並撼動了整個歐洲大陸。
哈內克堅信生活本來的面貌,充滿凌亂的矛盾和殘忍的可怕,他的作品富有衝擊力地講述社會之異化這種主題。在這點上他拒絕對觀眾做出讓步,卻也因此遭受非議。但現實往往比他所堅信更真實,所以我也堅信邁克爾哈內克終會成為歐洲電影的一代大師。
-
3 # 程硯767
對邁克爾哈內克瞭解不多,拍的片子看過幾部, 理解不是很深刻,簡單談談自己的感受。
邁克爾本人47歲開始拍電影,他本人也算是後組合家庭的後代。當他開始拍電影時,正是華人說的40不惑50知天命的年齡。
他的作品敘事直接,深刻,所以有人說他的做品冷血 殘酷。我想跟他的年齡,思想的成熟度有關。 影片 愛 中講述的老夫妻的故事方式,就是"邁克爾哈內克式的"。影片詮釋一個理想主義者對愛情的痛苦抉擇。主人公_片中的老人,因患部沒有能力照顧長時間患病羸弱的妻子時,不得不用結束妻子生命的方式, 來結束妻子的痛苦。導演沒有表現主人公的內心掙扎,而且在表現老人用枕頭捂死妻子時,也沒有絲毫的猶豫,好向這一切都是順理成章。
老人在了卻了內心的牽掛後,也了結自己的生命。力求在另一個世界陪伴自己的愛人。
回覆列表
不過,講起哈內克,我首先想說的,還真不是他的電影,而是他的人生經歷。
哈內克在大學裡學的是哲學,直到47歲才拍了自己的第一部電影《第七大陸》。直到2012年,他70歲,獲得了戛納電影節的金棕櫚獎和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是不是很勵志?
其實,在歐美電影圈,這樣的人並不少。像伍迪·艾倫比哈內克更老,生於上個世紀的30年代,是的,他已經年過80,但他的新片,他的第47部電影作品《摩天輪》前陣子才剛上映了。
每當我想起或者聊起像哈內克和伍迪·艾倫這樣的人,我就會覺得很感慨,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覺得30歲就老了?而40歲基本上就可以蓋棺定論了?50歲?哈哈,那是一個只能做爺爺奶奶的年紀了。
好吧,我們還是講回電影,講回哈內克吧。
從哈內克的經歷,你就可以看到,他,首先是一個哲學家,然後才是一個電影導演。所以,要理解哈內克的電影,這一點是無論如何都不能忽略的。
就拿我看過的《愛》來說一說吧。
這部電影的名字叫“愛”,但其實它是一部展現死亡的電影。
展現死亡的電影,到處都是,炸彈把人炸飛了,重要人物突然gameover之後讓主人公獲得了前行的力量,一輛車把人撞得飛起來在空中打了一個滾再掉下來........但《愛》展現的不是這種戲劇性的死亡。
而是真實的死亡。
電影,借用了一下中風這個老人病,將死亡的過程拉寬,赤裸裸地展現給你看,這是一部幾乎能讓人窒息的電影。
有一部日劇,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公升的眼淚》。這部劇跟《愛》就有點類似。
《一公升的眼淚》的女主人公很漂亮,生在一個平凡但幸福的家庭,突然有一天,她患病了,患的是漸凍人症,什麼是漸凍人症?這種病會讓一個人慢慢喪失行動力,直到只能睡在床上。早前那個名人們“玩得不亦樂乎”的挑戰冰桶活動,就是為了這個病症籌款的。
漂亮的女主人公,有很愛她的家人,當然,還有一個很愛他的男同學。整部劇講的,就是這幫這個世界上最愛她的人,眼睜睜看著她在如花般絢爛、如Sunny般燦爛的年紀,從一個會跑會跳而且笑得特別好看的正常人,變成一個突然就會不能控制地摔倒,經常摔得滿身都是傷的病人,情況不可逆轉地一天比一天嚴重,直到躺在床上。
一部很感人也很讓人絕望的電視劇。《愛》比它要更加強烈一點。
電影一開始展現的,是兩位已經退休的80歲夫妻,兩人都是藝術家,都有著很高的修養,從導演展現給我們的那些他們日常的互動裡,看到的是一對相知相愛的夫妻。
妻子,安妮。丈夫,喬治。
日子,幸福悠揚。
如果是不瞭解哈內克的觀眾,大概就會以為,嗯,他正在看一部溫情的電影。
不會的。很快,導演就讓幸福嘎然而止了。對著安妮的鏡頭突然就定住了,嚇?電腦壞了嗎?直到男主人公把水龍頭開啟,你才意識到,問題嚴重了。
安妮患了中風。
接下來的劇情,就是講安妮是如何從一個優雅高知的妻子逐漸變成一個喪失行動能力的病人。
在這個過程裡,所有人都無能為力,而最愛她的喬治,唯一能做的,就是每一天每一刻,眼睜睜地看著她的情況一天比一天差。
從還可以勉強站立到只能躺著閱讀,直到閱讀都困難。
從行動能力到原本安妮引以為傲的腦子,都同時在退化。
安妮受著病痛和心理痛苦的折磨,喬治的痛苦其實並不比她小。面對著摯愛,卻無法再與她共彈優美的曲子,到後來連交流都變得困難。這樣的日子,在導演灰色調的鏡頭裡,顯得特別漫長,喬治的眼神是空洞和無助的。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樣,當安妮難得稍微有點意識可以跟他交流,聽他講過去的故事時,他做出了一個殘忍的舉動,用枕頭結束了安妮的生命。
這個舉動,馬上就讓喬治從一個最愛安妮的人變成了一個殺人犯。
有點太快了?OK,讓我們再倒回去。在安妮還清醒的時候,要求回家,而喬治不顧女兒的反對,順從了妻子。
如果說繼續治療是對病人的一種責任,而對妻子意願的順從是一種愛的話,喬治選擇的,是後者。
其實,在這個過程裡,在喪失行動能力的同時,安妮同時在喪失的還有作為人的尊嚴。這些,每天守護和照顧她的喬治,當然都是看在了眼裡的。
安妮難以接受這一切,喬治又何嘗不是。
在好萊塢那些讓人無比嚮往的愛情電影裡,愛是姣好的臉龐,愛是優雅的氣質,愛是靈動的跳躍,就好像電影一開始,安妮和喬治在一起的樣子。
當我們熟悉的那些愛的基調都消失了之後,那麼,愛,還在嗎?安妮會問,鏡頭外的觀眾,會問,喬治,更會問。
何況,喬治自己也是一個年過80的老人,他原本也是一個需要別人照顧的人,現在卻還要耗盡心力去照顧另外一個人,想必,這一問,對他是異常痛苦的。
顯然,這是一個沒有答案,或者是一個不需要答案的問題,它看起來,需要的只是你的一個選擇,而無論你做出哪一個選擇,你去承擔那個後果就是了。
在繼續“就這樣慢慢地看著妻子的生命逐漸消逝”和“立即結束她的痛苦也結束自己的痛苦”的兩個選擇之間,喬治突然選擇了後者。
我們無從知曉,受著病痛折磨的安妮是否真的就甘願這樣結束生命,但也許喬治覺得,讓她的生命結束在她狀態最好的時刻,是最好的選擇。或許,他真的再也不想每一天都要去思索“當那些愛的熟悉的基調都消失之後,愛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了。
為此,他情願成為一個殺人犯。到此電影也結束了。
電影展現的這一切,沒有人能給出答案,包括導演哈內克。
這部電影的鏡頭,是近乎冷血的,氛圍也讓人窒息。看完我都懷疑這真的只是一部電影嗎?
其實,《愛》何止是一部電影,它根本上就是一本哲學書,用死亡去探索愛的含義。
所以,如何理解哈內克的電影?哈哈,他其實哪裡是拍電影,他自始至終,都是一個哲學家罷了。不過是,碰巧,電影這個載體,被他利用了,又碰巧,拍得也還不錯。
類似這樣的電影人,其實中國也有一個,不好意思,一講起有點逼格的事情,我每一次都要把他搬出來,沒錯,就是黃子華。實在不好意思了,黃生。
黃子華和哈內克一樣,大學也是讀哲學的。他一心想成為一個電影演員,當然,他後來也確實成為了一個演員。但他始終都是那個,一個人,一支麥克風,站在臺上,講脫口秀逗觀眾笑的人。其實,無論電影演員還是脫口秀,都不過是他的工具罷了,他所有做的事情,都不過是想要表達出對人生和這個世界的看法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