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23度7的陽光
-
2 # 歷史知事
問得好!事實上秦始皇也不能叫嬴政,叫秦政更好一點。
別噴,讓我慢點給你說!
先秦男子,稱稱氏不稱姓,這是基本規則。
比如,
伍子胥,不能叫羋員(姓羋名員(音同雲))。
屈原不能叫羋平。(屈原姓羋,氏屈,名平,字原)。
像嬴,姬,姜,羋,這樣古老的姓氏,到春秋戰國已經基本沒有人專門在強調了。因為,如果你是王健林或者馬雲的兒子,你為什麼要強調自己的祖先是炎帝還是黃帝!
一個人的氏是什麼,這是直接涉及到個人地位的重要資訊。
比如伍子胥逃跑時候揹著一個小孩,名字叫“勝”。這可憐孩子,是太子建的兒子,爺爺是楚平王因此應該叫“王孫勝”。太子建新娘被老爸楚平王熊棄疾搶走。這一次搶婚,導致太子建和伍子胥這兩家只活下來一大一小兩個人。
伍子胥和勝誰最有前途?
很明顯是勝,因為他是楚王的嫡孫,他的氏是“王孫”。後來王孫勝回國,被封在“白”地,後世以“白”為姓氏,出了殺神白起,詩王白居易等牛人。
“氏”的規定上,秦國最特殊。秦國祖上本來和趙國是一家,都是嬴姓趙氏。後來秦國這一支因為功勞大,以古姓“嬴”為氏。但是因為這一支成了秦國的公族王室,有應該以國號為氏,這些人就應該叫秦政,秦子楚,秦蕩等等。
我們現代很多姓,大都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地名國號諡號演變而來。而秦國後人以國號為姓,尊稱秦國王室為祖先,稱秦國王室為“秦氏”完全可以。
-
3 # 北田共T
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趙國,都是嬴姓趙氏,秦始皇嬴政其實並不叫嬴政而叫趙政。為什麼後人叫嬴政而不叫趙政呢!
這其實和春秋戰國社會有一個很大的關係。周朝因為分封,所以同族的人去了很多的地方,為了更好的區分這些人,所以就分為什麼姓什麼氏,氏才是古代的姓,而姓只是為了區分屬於哪一支而已。但是後來由於姓氏的不斷增加,所以秦朝以後姓逐漸變成了氏,而氏卻漸漸消失,也就是我們所熟悉現在的姓。
戰國時期的秦國和趙國都是趙氏,但是因為每個人所處的地方的不同,改的姓不同,所以叫法也不一樣,就出現了你提問中所說的李牧,廉頗等。所以人們是根據所熟悉的稱呼而稱呼人,時間長了以後氏也漸漸改成了姓。
-
4 # 劉三解
這個問題,其實涉及到了先秦姓氏的問題。
今天各種尋根問祖的節目和網文大行其道,對於先秦的姓氏,也讓大眾產生了不小的興趣,不過,必須指出的是,在先秦,尤其是春秋戰國時代,姓和氏之間是有嚴格的區隔的,最重要的作用莫過於確定婚姻,也就是所謂的“同姓不婚”。
姓,實際上是“血族”的標識;氏,則是“氏族”的標識。
類似的區分,在封建時代的日本和古羅馬,都有存在。
比如日本就有姓,有苗字,姓為血統源流,苗字即相當於“氏族”、“家族”的標誌,比如德川家康,其全名就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德川為苗字,次郎三郎為通稱,這個基本上是成年後帶一輩子的,源朝臣,源是源姓,朝臣二字等於“姓”這個詞,在日本律令制時代的傳統裡,有“姓”,才是“朝臣”貴族,所以“源朝臣”三個字等於漢語的“源氏貴族”,標記的是德川家康的貴族身份,家康才是名。
古羅馬的情況也類似,如“凱撒大帝”,他的全名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這裡面“蓋烏斯”才是他的名字,尤里烏斯是他的“氏族名”,凱撒是他的“家族名”。
尤里烏斯是古羅馬的七大氏族之一,出了一堆大牛人,但是在父系血緣上,和凱撒大帝未必有什麼關係,只有和他同出凱撒家族的人,才有這個血緣關係,凱撒這個詞是紅色頭髮的人的意思,也就是說他的某一位祖先建功立業、開門立戶,因為紅色的頭髮被人稱為凱撒。
這種情況,放在中國古人身上呢,比如孔子,名丘,孔是他的氏,他的姓是商朝的子姓。
實際上,立氏之後,就相當於開門立戶,比如孔子,家廟的祭祀也不可能祭祀子姓的始祖契、商湯,而是他孔氏的始祖之後。
這個情況,恰恰適用於趙奢、李牧、廉頗等人,其得氏的祖先,屬於出自嬴姓的十八氏,也就是嬴姓的子孫,但是他們已經單獨立氏,在稱呼上,自然不可能再去提姓,只是在約取婚姻的時候,要注意同姓不婚。
在更早的春秋時代,女子出嫁後,還要稱姓,到了戰國時代,知名的女子越來越少,而且往往以宮廷后妃封號稱呼,也就很難了解是否仍舊遵循古禮,比如宣太后的羋八子,夏太后、君王后、趙太后、燕王后之類的。
再回到“嬴政”的稱呼來,其實我們看《史記》和《漢書》,說明在這個姓氏漸趨合一的秦漢時代,對於秦王政的“氏”,還是認可為“趙氏”,不過哪怕在《史記·秦本紀》之中,這個說法,也有些矛盾。
《史記·秦本紀》:
太史公曰:秦之先為嬴姓。其後分封,以國為姓,有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脩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然秦以其先造父封趙城,為趙氏。太史公曰是司馬遷的評述,實際上認可的是秦國的祖先是造父,這一代的嬴姓祖先被周王封於趙城,以為趙氏。
然而,在《秦本紀》的正文裡還有一條:
惡來革者,蜚廉子也,蚤死。有非子居犬丘,好馬及畜,善養息之。犬丘人言之周孝王,孝王召使主馬於汧渭之間,馬大蕃息。孝王欲以為大駱適嗣。申侯之女為大駱妻,生子成為適。申侯乃言孝王曰:“昔我先酈山之女,為戎胥軒妻,生中潏,以親故歸周,保西垂,西垂以其故和睦。今我復與大駱妻,生適子成。申駱重婚,西戎皆服,所以為王。王其圖之。”於是孝王曰:“昔伯翳為舜主畜,畜多息,故有土,賜姓嬴。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邑之秦,使復續嬴氏祀,號曰秦嬴。兩者頗有牴觸,但是我們知道,戰國史事,司馬遷編撰時多本乎秦紀,也就是秦國的官方史書,那麼上述《秦本紀》正文中的說法,應該是秦國的官方表述,即受周孝王之封,建號“秦贏”,但是我們知道,秦嬴之後為秦侯,之後為公伯,再之後為秦仲,此時才被周宣王封為大夫,那麼,之前的“封”,到底是個什麼呢?
集解毛詩序曰:“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侍御之好也。簡言之,秦仲的時代,秦才成為周王的大夫,在這之前,復續“嬴氏祀”本身就很怪異,為一個“士”恢復祖姓?
言歸正傳,按照《史記》和《漢書》的漢代說法,秦始皇的名字應為“趙政”,不是嬴政,所謂嬴政之說,出現還是比較晚的,當然,至少在唐代已經這麼稱呼他了。
而從秦國在西犬丘的先祖名號來看,也應該是以“秦”為氏。
所以,說什麼嬴政、嬴渠梁,本身就是後人瞎說,別當真。
所謂秦為“嬴姓”大宗之說,更是可笑,嬴姓始祖分出了十八氏,不少都出現在“秦氏”之前,秦國公族又不是周天子封諸姬,他們可沒資格封“諸嬴”,只能算是“諸嬴”中的一支罷了。
而所謂的“復嬴氏祀”,又如何保證趙氏沒有自行復嬴氏祀呢?
-
5 # 有書博物館
為什麼秦始皇可以信贏,而李牧、廉頗卻不能姓,這主要是和中國春秋時期的諸侯嚴格使用姓氏命名規則有關。
在中國周代,由國家制度規定,周天子的嫡長子繼承王位,稱為太子;其餘的兒子統稱王子,王子的兒子稱王孫,王子和王孫統稱王族子弟。諸侯的兒子除了嫡長子以外,均稱公子,公子的兒子稱公孫,公子和公孫統稱公族子弟。
王族和公族的嫡系子孫可以繼承自己氏族的姓,這也叫國姓。而王族和公族的其他子孫不能以國姓為姓,他們就只能以其他的方式為自己起姓,比如以前輩的名或字為姓,也可以以封地的名稱為姓,或以官名為自己的姓等等
比如,楚王姓熊,所以楚王的嫡長子,以及嫡長子的嫡長子都可以姓熊,但是其他的子孫就不能姓熊了,需要用其他方法給自己起姓。
所以,楚國熊姓是王姓,而從其下衍生出來的伍氏、屈氏、藍氏、麻氏、鍾氏等總計十八個姓氏。
989由此可以看出,雖然伍子胥和屈原都是憤恨楚王,但還是改變不了他們是楚國王室貴族的身份。
同樣,我們再來看秦國的贏姓就可以理解了,贏姓同熊姓一樣,都是諸侯王的姓。也就是說只有秦國的直系王子王孫才有資格以贏為姓,這一點在趙國的王室是不行的,因為,從贏姓族人的分佈上看,趙國貴族只能說是贏姓的一個分支罷了。歷史上就曾經有“贏姓十四氏姓”的說法,贏姓以下所分氏族為:
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
所以依照規則,哪怕到了戰國時期,趙國的王室嫡系子孫也不能用“贏”作為自己的姓,只能按照公族子弟給自己起名的方式以封地為姓,所以趙國的國君以及王室子孫都姓趙。至於李牧、廉頗之流,就更不能提以贏為姓了。
寫文的最後,突然不小心發現了一個事實,就是中國春秋戰國打來殺去幾百年,好像就只有姬姓、姜姓、羋姓等等這幾家姓在打。
-
6 # 林屋公子
因為秦始皇叫嬴政就是錯誤的!秦始皇在《史記》只叫秦王政、趙政,沒有叫嬴政的。所謂嬴政,不過是後來姓氏合一後很多人不清楚姓氏的區別,才搞出“嬴政”這種不倫不類的稱呼。
姓氏制度是怎麼回事呢?周代的姓和氏不同:姓表示血緣出身,不能變化;氏表示社會集團,可以變化。比如秦、趙兩國國君都有同一個嬴姓始祖,所以他們都是嬴姓;而他們分別在秦和趙這兩個社會集團,所以分別以秦和趙為氏。秦始皇比較特殊,因為生在趙國,所以稱趙政;後來回到秦國,所以又叫秦政。
肯定有人說秦國不也是趙氏嗎?《史記·秦本紀》確實是這樣寫的,但並不可靠,秦國始祖非子確實一度在趙國生活,但是從周孝王封非子於秦後,非子這支就有了自己的社會集團,也就以封地秦為氏,所以他的後代都以秦為氏,稱秦侯、秦仲,而絕不稱趙某。趙政算是一個例外,但也因為是生在趙地的緣故。
男性一般都稱氏+名,所以秦始皇可以叫秦(王)政、趙政,但不可以叫嬴政;同理,李牧、趙括、廉頗這些名字前面帶的都是氏,而不是姓。當然,雖然他們是趙華人,但也未必都是嬴姓公族。更好的例子是趙國先祖趙盾、趙武、趙鞅都是以氏+名的稱呼。
-
7 # 歷史簡單說
秦始皇與趙括都是嬴姓趙氏,那至於李牧和廉頗,他們是不是嬴姓這個就不好說了,總不能因為秦國與趙國的王族都是嬴姓,秦華人與趙華人也都是嬴姓吧,這個實在不好確定,那我們主要來講秦始皇吧。
秦始皇應該叫趙政,這個在史記有明確的記載,這個趙氏絕對不是因為秦始皇生於趙國的原因,因為這個氏是跟著父親的,而跟生於哪一國沒有關係。
那秦國的王族為什麼是嬴姓趙氏呢,這個嬴姓的由來,跟伯益有關,伯益也叫大費,伯益因為幫助舜馴養鳥獸有功,被賜姓嬴姓。而這個趙氏又是怎麼來的呢?伯益有個後代叫蜚廉,蜚廉有兩個兒子,一個叫惡來,一個叫季勝。
季勝有一個後代叫造父,這個造父有一項本事,那就是特別擅長駕車,而且專門給周繆王駕車,徐偃王作亂的時候,造王給周繆王駕車,日行千里,周繆王趕回周地平定了徐偃王之亂,周繆王就將趙城賞給了造父,造父一族從此以趙為氏。
季勝的後代,就沾了造父的光了,反正都有共同的先祖蜚廉,他們也都跟著叫趙氏了。那為什麼趙氏分在秦國與趙國兩國呢?因為造父有個後代叫叔帶,他離開了周王朝到了晉國,所以在晉國就有了趙氏家族了。
這個也就是為什麼秦國與趙國的王族都是嬴姓趙氏的原因了。而我們知道,先秦成年男子稱氏不稱姓,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一個姓,而一般人是沒有氏的,而貴族才有氏,也就是說氏是用來區分家族與地位的。
而到了後面,原來的姓消失了,而氏轉變成現在的姓,而普通人也開始有了姓。而在電視劇裡面秦始皇一般被叫做嬴政,這個是很明顯的誤讀,但是有時候考慮到大眾的習慣,如果叫趙政,反而沒人認識,也就將錯就錯了。
但是一些歷史人物,就遵循著按照稱氏不稱姓的叫法,比如屈原是羋姓屈氏,而我們一般不會叫他羋原。
-
8 # 巫女阿滿
首先,秦始皇肯定是姓嬴的,但是李牧、廉頗、趙括這仨未必就姓嬴。
怎麼說?雖然趙國王室姓嬴,但是沒有證據表示李牧、廉頗、趙括都是趙國王室。有人要說了,趙括都叫趙括了,怎麼不是王室?還真可能不是。
因為在戰國“以國為氏”是普遍情況,隨著編戶齊民的普及,很多沒有姓氏的華人可以直接以國為氏。
其次,就算這仨都姓嬴,也不可以稱嬴牧、嬴頗、嬴括,有人要說了,秦始皇不是叫嬴政嗎?那麼我問你,秦始皇叫嬴政是哪裡記載的?
《史記》及以前的文獻都沒記載,叫的都是秦王政或趙政。秦、趙都是國名,也就是他的氏,而不是姓。
所以我們就知道,當時男子是稱氏而不稱姓的,姓和氏在當時並非一回事。
又有人要說了,羋月不是叫羋月嗎?問題就來了,羋月是女性,而秦始皇、李牧、廉頗、趙括都是男性。所以女性稱姓,男性稱氏,在當時也是條規則。
為什麼這樣呢?因為姓是血緣符號,當時“同姓不婚”,女性稱姓方便辨別婚姻;而氏是社會符號,稱氏代表所在的宗族,比較清楚。
當然,戰國時期姓氏合流,所以男性也有稱姓的,比如宣太后的兄弟華陽君羋戎,以及陶文中發現的一些工匠,但整體來看基本都是社會地位比較低的,這些人有的甚至連姓都沒有,並貴族男子基本都是氏加名的稱呼。
-
9 # 想種地的農民
李牧不知道,廉頗是贏姓廉氏,秦始皇是贏姓趙氏,趙國國君也是贏姓趙氏,春秋戰國時期有氏的稱氏是貴族叫法,秦統一後,天下除了皇帝外沒有貴族了,姓氏合一,只能有一個了!
回覆列表
贏姓先祖都是一人。好像是舜帝賜姓贏。
後來贏姓先祖千里平定徐國之亂,被當時的老大周穆王冊封於趙城,後人也就有以趙為氏,這就是贏姓趙氏的由來
秦時姓是血緣關係,氏也是代表家族和官位的。
可以說他們的先祖都一樣,只是經過諸侯割據七國鼎立等等漫漫歷史長河的洗刷,開始有了對立和戰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