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姓來源 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裡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1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南韓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鉅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南韓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南韓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南韓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南韓滅亡。 南韓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藉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訊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兇,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南韓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範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南韓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南韓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南韓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勳是不可磨滅的。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藥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藥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南韓後期的韓鹼 韓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南韓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佈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鉅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蹟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中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北韓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佈在中國遼東及北韓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佈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裡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複姓方。這在何姓族源裡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匈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
何姓來源 ⒈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 何,作為姓,源出於音訛,是“韓”的誤讀,因此,韓厥既是韓姓始祖,也是何姓的第一始祖。 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 何、韓原本是同姓是唐以後的有姓氏書及姓氏學者的共識。唐朝林寶的《元和姓纂》、宋代鄭焦的《通志·氏族略》以及《廣韻》、《氏族大全》、《古今姓氏書辯證》、明代的《萬姓通諳》、《氏族博考》、《姓(角崔凹)》,直至近人岑仲勉、孫望的《元和姓纂》四校記,無不記載“何氏為韓氏”,何韓為一家。 司馬遷在《史記·韓世家》裡記載,韓姓的先祖,出自西周王族、姬姓,如果我們繼續刨根究底,追本溯源,可知周王室屬於黃帝的後代,何氏家族的許多譜系也都是把他們的祖先追尋到黃帝的,這是我們中華民族、華夏子孫的傳統美德,是我們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根源所在。具體說來,西周成王的一位弟弟叫唐叔虞,他的一位後人被分封於韓原(現在山西省汾水以北,河津與稷山1一帶)這個地方,說是讓他侍奉晉國。此人世稱“韓武子”,名韓萬,其實,他並不姓韓,之所以稱之為韓是因其封地而得名。韓姓的得來,是在韓武子後代三世的時候,韓武子的三世孫名韓厥。按照周王朝的冊封,自厥起,他和他的後代才是真正的韓姓了。因此,韓厥該是韓姓始祖,該是天下何氏第一人。 韓厥之後,勢力日漸壯大起來。晉景公十一年 (前589年),韓厥與另一位晉臣邵克帥軍大敗齊國,奠定了韓的政治地位。晉出公十七年(前458年),韓與趙、魏、知氏滅了範氏、中行氏。晉出公二十二年 (前453年)韓又與魏、趙聯合,打敗了知氏,並三分其地,而此時,韓的力量已達到一個鼎盛時期,與趙、魏一起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到了晉烈公十三年,也即韓景侯六年(前403年),南韓歷史發生了一次劃時代的鉅變。這一年韓與趙、魏共同瓜分了晉國,晉幽侯時,晉侯反朝於三家之君。公元前375年,已是韓厥的第十代後人哀侯執政時期。哀侯二年,因鄭恃魏而輕韓,南韓一舉滅掉了鄭國,鄭自公元前806年封國,至此,結束了430餘年的歷史。 公元前230年,也就是韓王安在位的第九個年頭。這時南韓的內外部環境經歷了一系列的變化,內有嚴仲子與相國俠累的爭權結冤,導致了聶政刺俠累的內訌動盪。外有秦國經過變法改革,勢力日益強大起來,不斷地攻城掠地,進攻周邊國家,南韓的境況也越來越不好。也就在這一年,秦派內史滕大舉攻韓,韓王安被俘,南韓滅亡。 南韓滅亡後,公子王孫們或為躲避仇殺戰亂,或恥於亡國之辱,或發憤於重整旗鼓、重振山河、再創基業,就四處飄泊,散居於四面八方。而由於地理、交通條件的限制,生產、生活水平的制約,韓氏後人分散於江淮各地者居多。因為“韓”、“何”諧音,加之古代地方的音變,隨著歷 史的變遷,社會的發展,久而久之,歲月流逝,人們就逐漸地把“韓”讀 成了“何”。 歷代姓氏書,都把“何”姓來源歸為“音訛”一類,而稱“韓氏為何氏”。直至今天的《辭源》及《姓氏辭典》、《百家姓新編》、《中國姓氏起源》、《貴姓何來》等書籍也都採此說,直錄無異。 晉景公三年(公元前597年),晉國司寇屠岸賈預謀變亂奪權,他假借名義,說要誅殺晉靈公的賊臣趙盾,因為趙盾是殺死晉靈公一案的主謀。晉靈公被殺是靈公十四年(前607年)距此10年前的事情。晉靈公是奢侈無度又濫殺無辜的暴厲之人,晉卿趙盾屢屢進諫阻止,反遭晉靈公的反感痛恨,多次想方設法要殺死他。趙盾不得已逃往外地,但他考慮自己的職守,並沒有離開晉國。這年九月,趙盾的同族兄弟身為將軍的趙穿,一怒之下,在桃園殺死了晉靈公,並迎回了趙盾。趙盾人品高尚,一向為人敬重,深得百姓擁戴,很快就恢復了他的正卿地位。而當時晉國的太史董狐在史書上寫下了 “趙盾弒其國君”,趙盾分辯說:“殺國君的是趙穿,怎能是我的罪?”董狐反駁道:“你是國家正卿,出奔時沒有離開國境,回到朝中又不為國除亂,殺國君的不是你還能是誰?”屠岸賈以此為藉口,翻陳年老賬,目的是為他奪權掃除障礙,此時趙盾已死,他的兒子趙朔是晉國將軍,屠岸賈又以弒君首犯的子孫當朝執政有礙懲治其他罪人為由殺了趙朔。 韓厥為正義所使,仗義執言,竭力阻止屠岸賈陰謀的得逞,但屠岸賈剛愎自用,一意孤行,韓厥就冒著生命危險把訊息透給了趙朔,並勸他立即出逃,免遭死難。誰知趙朔頗有乃父遺風,執意不肯逃跑,發誓要以身殉國平息國難。韓厥沒有辜負趙朔的託孤之願,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冒著殺身滅族之禍,將趙氏孤兒藏匿起來,使趙氏在遭罹滅族之難以後竟保全了後嗣。 14年後,也就是公元前583年,晉景公重病不起,請巫祝公卜吉兇,說成就大事業的人,是不能有冤魂跟他作對的。韓厥乘機講了趙盾趙朔父子對晉國的貢獻,感慨趙氏後人不能延續自己家世的遺憾,想以此來感化晉景公為趙氏家族昭雪冤案,事情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隨著時間的推移,晉景公也就逐漸地淡漠了對趙盾的弒君之仇。當韓厥向他透露趙盾的孫子,趙朔的孤兒趙武尚在人間時,晉景公大發慈悲之心,將趙家原有的田邑房產歸還了趙武,讓他續了趙家的香火。 韓厥作為韓、何姓的始祖,是一位很有政治、軍事才幹的人。晉景公寸一年(公元前589年),齊國軍隊進攻魯國的北部邊境,奪取了隆這個地方(或作龍,今山東泰安東南),並且繼續南下,打到了巢丘。出於共同的利益考慮,衛國不願看到自己的鄰國成為齊國案板上的魚肉,就派遣孫良夫、石稷、寧向、向禽帥兵伐齊,以為齊國後院失火,必將回師自救,這樣就可以達到援助魯國的目的。誰知出師不利,還沒走出國門,就敗在了新築(今河北省魏縣南)。 魯、衛陷於困境,危難之際向晉國求助。晉景公派韓厥與另一晉臣郤克率兵車800乘,會魯、衛之師,與齊軍戰於鞍(今山東濟南市西北)。戰事異常殘酷,齊軍將士直奔晉軍陣地,郤克被箭射傷,血流如注,一直流到腳上,由於韓厥與郤克指揮得當,將士奮勇,齊軍被打得落花流水,晉軍乘勝追擊,一直打到齊國的丘輿、馬陘(今山東省淄博南)一帶。齊國請求講和,並答應退還被他們奪去但經此次戰役的勝利,韓厥威振朝野,名揚四方,連晉國國君也不敢小視他了。自此,韓厥與知氏、趙氏、魏氏、範氏、中行氏一起成為晉國的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此後,南韓的勢力也就日益強大起來,與趙魏一起相繼瓜分了羊舌氏、祁盈氏、範氏、中行氏以及知伯的封地。到了韓厥七世孫韓景侯的時候,周天子終於承認了韓、趙、魏三個諸侯國的名份和地位。 公元前377年,南韓與趙、魏兩國一起瓜分了晉國,第二年(公元前376年),韓又滅了鄭國,並將國都遷到了鄭的都城,其地盤橫跨了今天山西、河南的廣大地區,逐漸地躋身於戰國七雄的行列。 我們之所以認為韓厥是何姓始祖,一是因為司馬遷開宗明義,在《史記·韓世家》中一開始就明確記述:自韓厥起,封姓為韓氏。二是因為何姓是在南韓滅亡之後逐漸得姓的,而南韓的振興與發達,韓厥作為奠基者的功勳是不可磨滅的。 ①帝堯時代的何侯 相傳何侯是五帝之一帝堯時代的人,隱居在蒼梧山中,因他嚮往長生不老,帝堯賜他仙藥一劑,讓其投置酒中,全家族 300餘人飲之不盡,把剩餘的藥酒灑在庭院房屋上,忽見整個宅第拔地而起,徐徐升人云端,何氏一門無論男女少長俱人仙境。何侯成了太極仙侯。應該說,這是最早的何氏先人的記載。出自宋代姓氏書。 ②周武王之子韓侯 《左傳》有言“邗、晉、應、韓、武之穆”,其中的“韓”,也是周武王子之一。所以《詩經》中又有“韓侯出祖”。所以唐代為《史記》作索引的司馬貞認為是“有韓而先滅”。 ③韓武子韓萬 司馬遷在《韓世家》中明確記載,韓之先人與周王同姓,姓姬,其後人事奉晉國,“得封於韓原(今陝西省韓城縣西南),曰韓武子”。韓武子名韓萬,由此,韓萬應是何姓始祖。 ④南韓後期的韓鹼 韓瑊(Jiǎn 音鹼),像玉一樣的美石,或就是玉的一種。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尚玉、佩玉的習俗,玉有溫文爾雅的品性,是古代士大夫的象徵。因而,古代人取名很多人都用與玉有關的字。韓瑊也不例外。 《湞陽水木記》有如下的內容:“何始初祖名鹼,為南韓後期韓王安時代,鹼以其高尚的品德和才能,被命為公族大夫,曾與韓非一起同掌國政。因在對待秦國的態度問題上與安不一致,只得退隱韓原。韓王安為秦劫擄,國破家亡,鹼與其妻流寓廬江,操舟為業。其後,秦始皇出遊博浪沙,被人襲擊,搜捕未果,疑是六國公子所為,就通令全國,暗訪六國之後,欲斬草除根杜絕後患。秦吏遍佈天下,密察居民姓氏。一日,一吏登上韓瑊之船,詢問姓氏,適值天氣寒冷,韓瑊指水戲稱“此為吾姓”。意以水寒喻韓。韓、寒同音,並無隱匿之意,察訪者不悟,以為是指“河”為姓,韓瑊漫不經心地應答,查訪者信以為真。韓瑊安然無事,後得知為秦令查詢,驚駭不已,喟然長嘆:幸有上天保佑,吾家才倖免刀斧之難,“乃拜何字之賜,遂以何姓”。韓瑊遂定居廬江,勤耕苦讀為業,家道日隆。 ⒉少數民族中的何姓 在中國漢唐時期的西域地區,有月氏人建立的康居政權,原居祁連山北的昭武城,後被匈奴人打敗,西越蔥嶺,建立了康國,並日益強大起來,西域的米、史、曹、何、安、小安、那色波、烏那昌、穆等政權先後歸附了康國,均以昭武為姓,以示不忘其本。史稱“昭武九姓”,而“何”則是其中之一。 南朝梁代和後來的隋朝就有幾位來自西域的三位何姓先人:一是何細胡,梁代西域人,通商人蜀,定居郫縣(今四川郫縣),事武陵王紀,主知金帛,因致鉅富,號為“四川大賈”。二是何妥,隋朝人,說是何細胡之子,字棲風,少機警,有才名,隋初累官國子祭酒,著有《周易講疏》、《孝經義疏》等文集。三是何稠,隋人,何妥的侄兒,字桂林,少有才思,隋開皇年間官至太府丞。他博覽典籍,多識舊物,製作絕巧。隋遼東之役,宇文愷渡遼水造橋不成,何稠造橋兩日而就,又築行殿,令高麗人驚為神功。 北朝時,有少數民族人叫何猥薩的,事蹟不詳,但其姓名北史有載。 唐代北部少數民族中有吐谷渾,其中就有何姓人。五代時期的後漢乾(448)吐谷渾國就有特使何戛刺來中原朝貢。吐浴渾是中國古代鮮卑族建立的王朝。鮮卑族原在遼東,魏晉時西遷至陰山而居,晉未又西度隴,在今青海省北部和新疆東南部定居,葉延時代,始稱吐浴渾,這在《北史》、《通典》及《及平寰宇記》中均有記載。 1994年出版的《菲律濱廬江何氏宗親會會刊》中有這樣的記述魏晉時有一鮮卑族酋長,名叫徒何涉歸,他有二子,長子“吐浴魂”,少子“若浴魔”,兩人各統有部落。後來兄弟不和,吐浴魂率部西遷,到其後代葉延時,以“吐浴魂”為國名,自立政權,即吐浴渾國。 《何氏家譜》,稱該譜所記系祖居北韓慶南道密陽郡何姓的分支,其親友分佈在中國遼東及北韓一帶。這或許為考證“吐浴渾”何氏家族的源流與分佈提供了主要的線索和途徑。 元代河南汝州陝縣有“何抄爾赤”氏,很可能是蒙古人。《蘭州府志》載:元代吐蕃宣慰使鎖南,其子鎖銘,明朝時官拜河州衛指揮同知,明太祖賜姓何。何銘在與涼州羌人的戰事中,不幸陣亡,他有無後人,亦待後來查證。 後金大將何和禮,原屬後金棟鄂氏,其父,祖都是棟鄂部落的首領。 ⒊他姓改姓 《漢書·五行志》中說:西漢時有叫何苗的人,其本姓朱,後來自稱何姓,子孫繁衍,遂成何姓一支。 安徽省廬江黃屯何姓是明代方孝孺的後代,因避家難,從江西遷到安徽,改方姓為何姓。但該支何姓在族譜裡規定,他們生姓何,死後複姓方。這在何姓族源裡是極為特殊的一種情況。 清代何可昆纂修的浦陽《球山義門何氏宗譜》稱該支何氏一世祖何延壽,於唐大中八年自太末遷浦陽,至元末第20代懷恩,無子嗣,遂以外甥徐宗富為繼。前此之譜,宗富之前冠以徐氏世系,另兩部《浦陽球山何氏宗譜》分別尊南宋徐誼或徐宗福為一世祖。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山東新城人何世璂,官至侍郎巡撫,他本姓陳,七世祖隨舅氏姓何,延續下來。這種姓源又是不多見的現象。 《姓譜》載:漢代匈奴單于的後裔,歸漢後有“何奈”氏,又寫作“何柰”氏,晉代幽州牧王浚手下有位將軍就姓“何奈”名“虎”。還有“何拔”、“何居”、“何郎”、“何魯”、“何丘”等複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