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24832087851

    .中性粒細胞常見的病理形態: 中性粒細胞的中毒性改變:嚴重化膿性感染、各種急性和慢性感染、大面積灼傷、惡性腫瘤等,均可使中性粒細胞產生中毒性改變。

    常見的有:① 細胞大小不等;②中毒顆粒;③空泡形成:粒細胞受損後,胞漿發生脂肪變性,在胞漿中或細胞核上出現空泡變性;④核變性:可有核固縮、核溶解和核碎裂等變性。巨多分葉核粒細胞:胞體較大,細胞直徑可達16~25um,核分葉常在5葉,甚至在10 葉以上,常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抗代謝藥物治療後。棒狀小體(Auer小體):在急性粒細胞或急性單核細胞白血病的幼稚細胞的胞漿中可出現,它對急性白血病的診斷及急性白血病型別的鑑別有參考價值。球形包涵體(Dohie體):見於嚴重感染,如猩紅熱、白喉、肺炎、麻疹、敗血症、灼傷等嚴重感染時。異形淋巴細胞:異形淋巴細胞現認為是由T淋巴細胞受抗原刺激轉化而來,少數為B淋巴細胞,正常人外周血中偶可見到,不超過2%,根據細胞形態特點,異形淋巴細胞可分為:泡沫型、不規則型、幼稚型三型。異形淋巴細胞增多可見於:①病毒感染性疾病,如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異形淋巴細胞可高達0.10以上,另見於某些細菌感染、螺旋體病、立克次體病或原蟲感染如瘧疾等;②藥物過敏;③輸血、血液透析或體外迴圈術後;④其他如免疫性疾病、粒細胞缺乏症、放射治療等也可出現異型淋巴細胞。中性粒細胞的核象變化:中性粒細胞的核象是指粒細胞的分葉狀況,它反映粒細胞的成熟程度,而核象變化則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預後。中性粒細胞的核左移:正常時外周血中中性粒細胞的分葉以3葉居多,桿狀核與分葉核之間的正常比值為1:13,如桿狀核粒細胞增多,或出現桿狀以前更幼稚階段的粒細胞,稱為核左移。核左移伴有白細胞總數增高者稱再生性左移,表示機體的反應性強,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能釋放大量的粒細胞至外周血中。常見於感染,尤其是化膿菌引起的急性感染,也可見於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桿狀核粒細胞>0.10並伴有少數晚幼粒細胞者為中度核左移。桿狀核粒細胞>0.25並出現更幼稚的粒細胞時,為重度核左移,常見於粒細胞性白血病或中性粒細胞型白血病樣反應。中性粒細胞核右移:病理情況下,中性粒細胞的分葉過多,可分4葉甚至於5~6葉以上,若5葉者超過0.05時,稱為中性粒細胞的核右移。核右移是由於造血物質缺乏,使脫氧核糖核酸合成障礙,或造血功能減退所致。主要見於巨幼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和應用抗代謝藥物治療後,感染的恢復期,也可出現一過性核右移現象。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喝黑豆豆漿有什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