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紅裡透紅

    經過一上午的工作學習,中午吃完飯,食物在腸道積累,加大了胃部的工作量。那提供給胃部的動力是什麼呢?主要是從身體各處調動血液,當然和你所吃的食物種類也有一定的關係。因此,胃部血流量增加,其他地方的就少了,大腦所對應的腦含氧量就減少,人會出現一定的嗜睡。至於說的晚上吃完飯睡不著,正常來說不會出現這種狀況,因為人有生物鐘,到了晚上那個時間段就會想睡覺,除非是有習慣性失眠的人。

  • 2 # 自由的花

    因為大量吃東西后,胃腸為了完成消化吸收任務不得不增加血液供給,這樣大量的血液流向消化道,外周組織和大腦的供血就會相應減少,特別是大腦,它不能儲存能量,所以一旦缺血缺氧,能量代謝就會發生障礙,直接影響到腦功能的正常發揮,使人感到睏倦。新近的研究資料還顯示,若長期吃得太飽,可加速腦動脈硬化,容易引起老年性痴呆。所以,一定要少量多食,不能一次性吃的太飽

  • 3 # 中國式養生

    俗話說,“吃飽了就睡”,這是對身邊懶惰者的一種形象而生動的“批評”。然而,從生理角度看,吃飽了就困並非懶人本意,這種飯後發睏的生理反射有著龐大的群眾基礎。但一吃飽就犯困的生理現象,對絕大部分人來說卻是因時而異的,表現在中午吃完午飯後犯困,晚上吃完晚飯特別是吃夜宵後,反而變得異常精神。同是吃飽飯,兩個時間段的表現為何截然相反?中醫從陰陽消長平衡理論給出了答案。

    《素問·逆調論》有云:“胃不和,則臥不安也”。這句話解釋了晚餐之後難以安眠入睡的原因。《黃帝內經》中又有“陽入於陰則寐”“臥則血歸於肝”的理論,意思是說,夜晚本應是陽入於陰、陽氣潛藏的安臥睡眠時段,但當我們晚餐吃得很飽或吃夜宵後,胃裡存留下了大量食物。“胃者,水谷氣血之海”,此時胃會司其受納腐熟水谷之職,導致“胃不和”了,人體氣血被調動協助運化,陽氣由此振奮,而本應“歸於肝”的血也在脈中游走,擾亂了“陽入於陰”“血歸於肝”的生理過程,最終導致晚間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然而為何午餐後犯困呢?《黃帝內經》曰:“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拿一天來說就是白天陽氣在外。由於心主神志,白天心陽旺盛神志清醒,便是人在白天能夠神采奕奕,頭腦清晰不犯困的原因。而“心陽”是需要“心血”充養才能煥發生機的。但在我們吃完午餐後,進入胃內的食物需要進行消化,這一過程便會調動人體血液參與其中,協助胃腐熟水谷,從而消耗一定的人體陽氣。與此同時,在人體陰陽平衡中,人在上午的氣血運化均屬陽氣,十二點後開始生陰。陽消陰長之時也正是我們進食午餐的時間,於是餐後本就衰微的陽氣,還要調動出一部分參與腐熟水谷。原本保障“神志”的陽氣喪失殆盡,自然導致“神志”不足,有昏昏入睡的感覺。

    由此可見,雖然都是入睡,但午餐後的犯困和夜間的睡眠是兩碼事。夜間正常的睡眠,是“陽入於陰”“血歸於肝”後的正常表現;而午餐後的犯困,是心陽消逝後的表象。因此科學對待這兩個時段的睡眠,對我們的身體健康尤為重要。

    子時(晚上23點~次日凌晨1點)和午時(上午11點~下午1點)都是陰陽交替之時,睡好子午覺,有利人體養陰、養陽。中醫認為,夜半子時為陰陽大會、水火交泰之際,稱為“合陰”,此時陰氣最重,而陽氣初生。子時不睡,少陽之氣不能及時升起,第二天人就易睏乏,沒有精神。同時臟腑氣血執行混亂,導致百病叢生。因此要在晚上10點做睡前準備,11點就要進入熟睡。俗話說:“中午不睡,下午崩潰”。白天午時是人體陽氣最盛的時候,稱為“合陽”,此時陰氣初生,所以飯後可以小寐或入靜,30分鐘即可,使身體得以平衡過渡,提神醒腦、補充精力,同時還能增強機體抵抗力。

    “朝莫虛,暮莫實”,為了晚上能睡個好覺,晚餐一定不要吃太飽。古人有“早鹹晚甜”的飲食原則,晚上睡眠不好時,可以喝加了蜂蜜的牛奶幫助睡眠。而想要提高午睡的質量,達到醒腦提神的目的,午飯不要吃太油膩的食物,否則會加重腸胃負擔,睡得反而不舒服,睡醒後也容易有肚子脹、胸悶、頭暈、乏力等現象。午睡姿勢最好是相對舒服點,一般要頭高於腳。上班族在辦公室午睡,位置要選對,不要正對著空調,避開穿堂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年後這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