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的話語也能闡明很多意思,坐案運筆馳寫能夠驅使廣袤的景象。
出自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原文如下:“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於詩者能之。”
《董氏武陵集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的一篇著名文論著作,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詩文俱佳,有“詩豪”之稱。劉禹錫還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著有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可以說,正是在文學和哲學上的深厚造詣,劉禹錫才能寫出《董氏武陵集記》這樣的經典文論著作。在這篇著作中,劉禹錫提出了“境生於象外”這一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重要概念,為中國古典美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後來的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劉禹錫,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七代祖劉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於大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並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闢劉禹錫為掌書記。後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後近十年。其間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於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
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
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曆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閒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後,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
簡單的話語也能闡明很多意思,坐案運筆馳寫能夠驅使廣袤的景象。
出自唐·劉禹錫《董氏武陵集記》,原文如下:“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馳可以役萬景,工於詩者能之。”
《董氏武陵集記》是唐朝著名文學家劉禹錫的一篇著名文論著作,在中國古典美學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劉禹錫(772—842),字夢得,河南洛陽人,詩文俱佳,有“詩豪”之稱。劉禹錫還是一位重要的哲學家,著有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可以說,正是在文學和哲學上的深厚造詣,劉禹錫才能寫出《董氏武陵集記》這樣的經典文論著作。在這篇著作中,劉禹錫提出了“境生於象外”這一中國古典文藝美學的重要概念,為中國古典美學史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對後來的文藝創作產生了深遠影響。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劉禹錫,其祖先為漢景帝賈夫人之子劉勝,七代祖劉亮,事北朝為冀州刺史散騎常侍,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父親劉緒,為避安史之亂,遷居蘇州。劉禹錫生於大曆七年(772年),其父、祖均為小官僚,父劉緒曾在江南為官,劉禹錫並在那裡度過了青少年時期。他很小就開始學習儒家經典和吟詩作賦,既聰明又勤奮,在做詩方面,曾得當時著名詩僧皎然、靈澈的薰陶指點。
貞元六年(790年)十九歲前後,劉禹錫遊學洛陽、長安,在士林中獲得很高聲譽。
貞元九年(793年),與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同年登博學鴻詞科。兩年後再登吏部取士科,釋褐為太子校書,不久丁憂居家。貞元十六年(800年),杜佑以淮南節度使兼任徐泗濠節度,闢劉禹錫為掌書記。後隨杜佑回揚州,居幕期間代杜佑撰表狀甚多。
貞元十八年(802年),調任京兆府渭南縣主簿,不久遷監察御史。當時,韓愈、柳宗元均在御史臺任職,三人結為好友,過從甚密。
貶謫生涯貞元二十一年(805年)正月,唐德宗卒,順宗即位。原太子侍讀王叔文、王伾素有改革弊政之志,這時受到順宗信任進入中樞。劉禹錫與王叔文相善,其才華志向尤受叔文器重,遂被任為屯田員外郎、判度支鹽鐵案,參與對國家財政的管理。這段時間劉禹錫政治熱情極為高漲,和柳宗元一道成為革新集團的核心人物。“二王劉柳”集團在短短的執政期間採取了不少具有進步意義的措施,但由於改革觸犯了藩鎮、宦官和大官僚們的利益,在保守勢力的聯合反撲下,很快宣告失敗。順宗被迫讓位於太子李純,王叔文賜死,王丕被貶後病亡,劉禹錫與柳宗元等八人先被貶為遠州刺史,隨即加貶為遠州司馬。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八司馬事件”。行至江陵,再貶連州(今廣東連州市)刺史。同時貶為遠州司馬的共八人,史稱“八司馬”。
元和九年十二月(815年2月),劉禹錫與柳宗元等人一起奉召回京。
元和十一年三月(817年2月),劉禹錫寫了《元和十一年,自朗州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詩,得罪執政,被外放為連州刺史。劉禹錫被貶在朗州前後近十年。其間創作了大量寓言詩,表達了對當朝權貴的極大不滿,又寫了許多賦來表達自己不甘沉淪的雄心。由於接觸當地民間歌謠,從中吸取了營養,他的詩歌創作表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在此期間,他還寫了多篇哲學論文,最重要的便是與柳宗元《天說》相呼應的《天論》三篇。
元和九年(814年)十二月,他才與柳宗元等人奉詔還京。但不久又被貶謫到更遠的播州去當刺史,幸有裴度、柳宗元諸人幫助,改為連州刺史。劉禹錫在連州近五年。
元和十四年(819年)因母喪才得以離開。
長慶元年(821年)冬,劉禹錫被任為夔州(今四川奉節縣)刺史。
長慶四年(824年)夏,調任和州(今安徽和縣)刺史。
寶曆二年(826年)奉調回洛陽,任職於東都尚書省。從初次被貶到這時,前後共歷二十三年。
晚年生活大和元年,劉禹錫任東都尚書。次年回朝任主客郎中寫了《再遊玄都觀絕句》,表現了屢遭打擊而始終不屈的意志。以後歷官蘇州、汝州、同州刺史。從開成元年(836年)開始,改任太子賓客、秘書監分司東都的閒職。
會昌元年(841年),加檢校禮部尚書銜。世稱劉賓客、劉尚書。劉禹錫晚年到洛陽,與朋友白居易、裴度、韋莊等交遊賦詩,唱和對吟,生活閒適,和白居易留有《劉白唱和集》、《劉白吳洛寄和卷》,與白居易,裴度留有《汝洛集》等對吟唱和佳作。此後,他歷任集賢殿學士、禮部郎中、蘇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後以太子賓客分司東都。
會昌二年(842年)病卒於洛陽,享年七十一歲。死後被追贈為戶部尚書,葬在河南滎陽(今鄭州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