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滿人的權力為什麼被漢人奪了?四個字:人少!不行!

    清王朝政權實際上是一個部族政權,整個滿洲人不過幾百萬,人少了,出傑出人物的機率就會變小。尤其是在和平時期,承平日久,滿人因為特權,遊手好閒,早已把弓馬功夫丟掉很久了。到了拼炮艦的時候,連科舉底子都沒有滿人怎麼能招架得住呢?

    所以清王朝先設滿軍八旗,滿軍不行了,搞蒙古八旗,後來蒙古人也被藏傳佛教給降服了;再設漢軍八旗,漢八旗學會了臭毛病,再設定綠營兵。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戰爭時期,發現綠營兵也不行,不僅如此,滿人最厲害的增格林沁還被捻軍給打死了。所以不得以,只有讓渡部分權力,讓漢人搞團練,做督撫。這都是一步一步的,開始的時候,中樞還有慈禧,還有恭王,採取拉一派打一派的做法,曾國藩和李鴻章不敢有想法。等中央的人物都死掉,還有人能鎮得住曾李衣缽的繼承者袁世凱嗎?

  • 2 # 火器工坊

    因為大環境所致,其實也是中國歷史的發展趨勢。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如果存在的時間久了,必然會漢化。如果又是動亂年代,那必然會開始往漢官掌握大權的方向走。必然北魏北周,比如大遼大金。

    其實原因也是很簡單,國家處於動亂狀態,最需要的就是有軍事能力的人才來鎮壓一下。少數民族之所以叫少數民族,就是因為他們人少啊,按照同等比例,少民的人才數量自然也是低於漢人。更何況,少民在入住中原之前,過的多是貧苦日子,來到物產豐富的華夏之地,大多數人很容易沉迷犬馬聲色之中,然後日漸墮落。這樣一來,少民貴族能用的比例也下滑了。

    清末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在太平軍一路往南京開進的過程中,旗人將領指揮的八旗和綠營屢戰屢敗,可以說清國到了生死存亡之際了。沒辦法,政府只能放開地方團練軍,允許漢人地主官僚自己組織軍隊,鎮壓太平軍。這麼一折騰,漢官軍閥實力就上來了。說是權力易放不易收,你不能說裁了人家的權力就裁了,所以只能相應的提高人家的政治地位。造成這個原因還不是滿洲貴族自己不爭氣。就連怡親王都說“滿洲舊貴皆混蛋,不堪一用”。況且在面對列強的入侵,國家必須要注入新的活力,那可用的就是這些優秀的漢官。

    到了1890s之後,基本上能打仗的軍隊都是漢官指揮,八旗王爺也就只能耍耍嘴皮子了。

  • 3 # 輕描丶淡寫的幸福549

    滿人就是靠八旗兵奪取的天下,入主中原後,八旗子弟躺在漢人的屍骸上吸著漢人的血,結果後來成了一群只會吃喝玩樂的廢物,失去了八旗兵的武力支援,就只能靠漢人知識分子和漢人地主階層的支援才能坐穩這個天下了!

  • 4 # 風中小草59

    滿人最大問題人少,實際上早在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時候,就發現八旗腐化的速度超乎想象,所以只能依賴綠營

    為什麼清末漢人才真正崛起,根源是兩個,第一清朝上升期時期,全國大體穩定,穩定導致階層固化,實際上三藩本身就是漢人

    第二個問題。八旗真正完全腐化不能用就是在十九世紀,實際上平定蒙古,青海,遠征尼泊爾穩定西藏,征服噶爾丹,收新疆,實際上領導就是八旗,八旗皆混蛋,完全不能用是十九世紀,為什麼僧格林沁死亡清政府那麼震驚,就是歸屬滿蒙自己的最後的力量失去了,未來只能依靠漢族力量

  • 5 # 沉思的托克維爾

    關鍵在於中央集權的衰弱和軍權的擴散。

    在清朝初年,雖然八旗戰鬥力已經不如漢軍,但是清朝皇帝卻透過巧妙的政治手腕對漢人勢力不斷進行分化瓦解。

    一些有權勢的漢族軍閥,比如吳三桂,都在三藩之亂中被消滅,而剩下的漢族軍隊,則採用宋朝的慣例,被皇帝派遣的官員嚴密監視著,這些文官雖然多為漢人,但並不掌握軍權,而只是皇帝的代理人,其升遷完全依賴皇帝,因此根本不具有奪取滿人權力的機會。

    (鐵齒銅牙紀曉嵐中的福康安)

    另一方面,在清初,雖然八旗整體不堪用,但是滿人還是個別能征善戰之士,比如說乾隆年間著名的將領福康安和阿桂,都是滿族將領,皇帝對他們的信任顯然勝過對漢族將領,這些滿族中的軍事精英在軍中享有很高威望,因此足以掌控軍隊。

    但是到了後期,就完全不一樣了,八旗和滿人已經荒廢到馬都騎不上的地步,在兩次鴉片戰爭中更是不堪一擊,到了太平天國起義時,清朝中央政府財政困難,而八旗更是無法抵禦農民軍,為了解決財政困境,保住大清江山,皇帝只能對地方進行大量的放權,允許漢族地主自建武裝,這就給了像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漢族地主精英以機會,這些人自籌軍餉,自招兵源,軍隊完全成了他們的私家軍隊,到了太平天國起義被平定時,清朝最精銳的軍隊幾乎全是漢族地主的私人軍隊,淮軍、湘軍等名稱就已經表明了他們的地方特性。

    (袁世凱作為漢族地主的集大成者想要廢除清帝不過一句話的事)

    可以說,從此開始,滿清的命門就已經掌握在了漢族地主手中,只要後者決定不支援他,滿清的覆滅幾乎就是必然。後來的袁世凱不過是這一情況的加強版,而掌握軍權的他確實也就憑藉一陣恐嚇就讓滿清皇帝主動讓出了帝位。

  • 6 # 吉月文

    應當是權力,而不是權利。而且也不是奪取,只是被迫分享。

    從清代的官制來看,中央層面大部分官職滿漢平行設定。比如六部尚書,侍郎等等。但實際上滿族官員享有很大的優勢。清代官員當中權力最高的封號就是大學士,而在大學士當中又以領班大學士為首。一直到乾隆以前,都沒有漢人擔任過領班大學士。張廷玉是第一個擔任領班大學士的漢人,但是並不受乾隆信任。軍機大臣當中也往往以滿人為主。此外,滿族官員可以補充漢族官員的缺,卻反過來則不行。滿族官員的升遷速度,也要遠遠快於漢族官員。在地方層面,總督巡撫一級的高階官員,也是以滿人為主。至於地方上的武職,也就是將軍提督等等,絕大部分也是滿人。只有在相對比較低階的知府和縣令級別才以漢族官員為主。可以說從中央到地方,滿清貴族始終把持著權力。

    晚清時期,以曾國藩為首的一批漢族官員,憑藉著幫清廷剿滅太平天國運動而起家。但是,其中最為著名的幾個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是在地方任職。中央層面的事務,他們很難插手。外交事務非常特殊,在晚清時期,實際上是由中央和地方政府分別辦理的。所以才形成了李鴻章以地方政府官員身份主辦外交的局面。慈禧主政時期,雖然在地方官員的任命上大量起用漢人,尤其是使用他們擔任高階地方官,但是在中央層面上,依然使用恭親王奕欣慶親王奕劻這樣的皇室宗親。總體來看,清政府為了維護政權,確實在這一時期進行了權力結構的調整。在地方層面上釋放出了更多的權力,但是在中央層面上,依然牢牢把持權柄。這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過程。實際上,滿清貴族對於權力是非常在意的,否則晚清時期的歷次改革,也不會以失敗告終。在特定條件下,透過釋放部分權力來延續政權,對他們來講是一種權宜之計。只是這種權宜之計不可逆轉,最後難以收拾。

    而地方權力的擴張,實際上開啟了之後中國軍閥分裂的歷史程序。並且,清政府就是在頭小尾大的格局下,最終導致了自身政權的覆滅。袁世凱以軍功起家,後來先後出任山東巡撫和直隸總督,成為地方實力派。最後憑藉著北洋新軍的軍事力量強迫清帝退位。當然必須指出的是,袁世凱能夠成功的迫使清帝退位,這是因為南方革命派勢力的發展。這本質上不是地方權力擴張的結果,而是民眾對於清政府不滿的結果。從這個角度上看,晚清時期,清政府對於權力格局的調整本質上是一個飲鴆止渴的過程。雖然在短期內可以延續政權,但卻從根本上破壞了原有的政治架構,最後導致政權覆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貓感冒怎麼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