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聞馬

    對於未來的日子有擔憂是很正常的 屬於人之常情,但是經常擔心就有問題了。

    這個問題不是身體,也不是心理,大部分是因為現狀的窘況,既無法忍受,又無法改變,更無從努力。個人建議,就事論事。

    愛情方面的,網上有這樣一句話。如果你確定喜歡一個人,排除萬難也要睡了她。這個沒有考慮後果是什麼,這句話只適用於一中情況,就是猶豫不決,擔心未來怎麼樣的人。好不好處了才知道。

    身體健康方面的,休息飲食,生活習慣。正常作息,老了以後怎麼樣老了再說。誰也不是按照安排好活著。

    例子就到這裡。總來來說,無論以後發生什麼,都是以後的事,現在不用太過煩惱擔憂。如果覺得可能會發生,那就努力做好能做的準備。無論是生老病死,還是聚散離合這些事都是自然發生的,不是人為的。做好當下,積極面對未來才是快樂人生

  • 2 # 獻雲CBT

    這類人屬於容易焦慮的人,因為總是擔憂一些尚未發生的事情而焦慮、緊張、不安,從而肌肉緊張、心慌,甚至影響到食慾、睡眠和日常工作、學習、生活或人際交往。當然這種擔憂總是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糟糕情況,從而惴惴不安,就像成語杞人憂天所描述的那樣。

    也有當事人人把這種情況看成是自己的直覺準,或認為這樣擔憂非常有必要,讓自己未雨綢繆。如果這樣的擔憂讓當事人生活得越來越好,也越來越輕鬆愜意的話,也未嘗不可。只是,很多人因為習慣於這樣災難化地預測尚未發生的事情,從而讓自己失去了繼續努力的動力甚至直接進行迴避,或者為了避免所謂的發生機率很小的糟糕情況而做過多過細過於耗時的準備,最終卻發現這樣的努力毫無意義且異常疲累不堪承受!所以,當事人如果能試著提醒自己轉變此種杞人憂天思維模式的話,可能生活就會有另一番景象。

  • 3 # 海藍藍zh

    就是想太多,喜歡想些奇奇怪怪的問題,然後自己走出不出來。這種人,平時應該話比較少,因為別人說的,他已經想過,別人沒說的,他也想過了,久而久之和人疏遠,活在自己想象出來的空間裡面。建議多和人接觸,看看外面的世界,精力太充沛,就思考些自己沒來的路怎麼走,規劃規劃自己的未來,還年輕呢,就多看看書,看看別人眼裡的世界到底是怎麼樣的,別人是從那些點切入這個社會的。

  • 4 # 秋實66227939560

    這種人是吃飽了撐的,太閒了,沒事幹,大腦中總是海陸天空,飛機大炮,無所事事的胡思亂想,說他什麼好呢?焦慮?大腦發達?聰明的大腦?焦慮過度是精神病的一種症狀,在神精科透過一二年的治療可以緩解,甚至全愈。

    其實,他什麼病都沒有,就是想多了,擔心什麼呢?最大的危險無非是死亡,誰都會走那條路,坦然面對,把這看開了,什麼病都沒有了!

  • 5 # 使用者3591969004834

    凡事都做到有備無患,是很正確的做法。年年防飢,夜夜防盜,連動物都懂得儲備食品。但過度焦慮就變為杞人憂天,就是病。

  • 6 # 心理諮詢師曹懷寧

    “杞人憂天”的心態古已有之,但每個人的情形都不大相同,主要可以分成兩類,一是“我擔心的事就是我擔心的事”,二是“我擔心的事其實不是我擔心的事”。

    我們先說第一種。有些人稟持著“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的理念,遇到生活中重要的事都會提前籌謀,設想各種問題情境並努力做好準備,久而久之就會給人一種對沒發生的事都各種擔心的印象。

    這種行事方式在合理的範圍內還好,所謂的合理範圍就是當事人不會把問題設想得過於天花亂墜,連可能性極小的事情都去考慮,而且這種擔憂也不會給他的情緒及狀態產生太大影響。

    但如果超出了合理範圍,或者因為稟持著一種理念“如果我事先太樂觀了,後面事情萬一不好就更慘,不如現在就先悲觀著,以免後面情緒落差大。如果事情成了,那就喜出望外”,刻意讓自己面對事情時都持悲觀態度,毫無疑問將會漸漸地影響到個人的狀態。因為這相當於每次都給自己一個負面的心理暗示:“你沒能力hold住這事,你很有可能會失敗的,你做不成。”長年累月這樣下來,我們對自身的評價肯定會漸漸趨向於負面,這反而得不償失。

    而在第二種情況下,人們對某事的擔憂其實並不是真的針對這件事,而是針對的他內心無法直面的問題。比如,有很多強迫症患者擔心家門沒鎖好,一直會反覆檢查門鎖,他們對門鎖的擔心其實只是個訊號燈,真正的擔心可能是針對的他們的事業、家庭、愛情。

    但這些問題有的他們沒想明白,有的他們不敢面對,但內心的張力已經非常強大,就像高壓鍋一定需要出口洩氣不然就會爆炸那樣,潛意識就給人們選擇了一個擔憂、恐懼的物件,好把情緒釋放出來。“杞人憂天”中的那個杞人,我個人認為就是這樣一種狀況。

    所以,如果發現自己在生活中有很多擔憂焦慮,一味地壓抑或者給自己講道理可能用處不大,這時還是要先弄清楚情況為好。

  • 7 # 鵬輝說

    大多人人總是在悔恨過去,擔心未來,其實過去已去,未來還沒來,聖人總是教我們活在當下,佛家講持中守正,儒家講中庸,凡事有度,過猶不及,人首先要修身,做到誠意正心,修的一身浩然正氣才能沒有恐懼之心,之所以擔心未來未發生之事是因為有恐懼之心,對自己不自信,心裡有怕鬼,往往沒有能量,患得患失。

    一個人只要找到自己的志向,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然後在生活中的一點一滴以這個標準去踐行,事事有原則,有方向,盡人事,聽天命,做到心中無愧,就不會擔心未來發生之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旅行中如何拍出高逼格的風景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