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上官恨水
-
2 # 一點學堂
中庸之道釋義:待人處世採取不偏不倚,調和折中的態度。《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矣,其至矣乎!”
宋儒程伊川和朱熹這樣解釋“中庸”:“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正因為程朱這樣的解釋,很多人把“中庸之道”當成笑料,認為“中庸之道”就是老好人,就是和稀泥,是非不辨,兩邊都不得罪,過日子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本來一個挺好的“中庸之道”,讓程朱這麼一解釋,把儒家最精華的東西給浪費掉了,這個解釋確實問題很大。
那這個“中庸之道”到底應該怎樣理解呢?其實在《中庸》第一節就已經表明了。
《中庸》的頭第一節怎麼說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然後剩下的內容,就都是具體意思的闡述了。
中庸之道不是讓我們做老好人,不是讓我們做佛系,不是讓我們什麼都能湊合,而是希望透過我們修學,擺脫迷惑,返本歸元,真正明瞭人生的真相,做一個覺悟的、有智慧的人,做一個能夠遵循天道規律的人,那樣才能獲得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
3 # 國內ERP專題
中庸,拆開來講就是:“中”就是不走極端,“庸”就是不唱高調。
孟子講,人當中有一種,叫做聖人。他們是“人倫之至”(《孟子·離婁上》),也就是道德品質最優秀、最高尚的人,比如伯夷,比如伊尹,比如柳下惠,比如孔夫子。
伯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一點。兄弟兩個,哥哥叫伯夷,弟弟叫叔齊,兩個都是殷商王朝大大的忠臣。周武王伐紂的時候,伯夷、叔齊去反對,說殷是君,周是臣,以臣弒君,你這是犯上作亂,不可以的!周武王沒聽他的,去把殷紂王滅了。於是伯夷、叔齊,就跑到首陽山上住著,說是餓死也不吃你們周朝的米。結果有一天,來了一個人,跟他倆討論這個問題。這人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宴會廳的小米,固然是周天子的;首陽山上的野菜,難道就不是?這哥兒倆一想,也是,這野菜也吃不得啊!結果就餓死了。
柳下惠則相反。哪怕那君主是個昏君、暴君,他也去做官,不以被這樣的混蛋領導為恥辱,叫做“不羞汙君”。給他的官位再小,也去做,叫做“不卑小官”。和鄉親們在一起,哪怕這些人都是道德品質低下的,都是有道德汙點的,他也不離開,他跟你笑眯眯的(與鄉人處,由由然不忍去也)。在柳下惠看來,他是他,我是我。他有毛病,不等於我也有啊!難道他的惡劣的品質,會像麻風病、梅毒一樣傳染到我嗎?不會的。那我幹嗎不跟他們在一起?我跟誰都可以在一起,好人壞人我都來往。沒關係嘛!
這兩人都是分別走向兩個極端的例子。
所以孟子說“君子不由也”(《孟子·公孫丑上》)。
什麼意思呢?君子不向他們學習。為什麼?走極端。孟子說,伯夷的問題,是太清高了。柳下惠呢?又太隨和。他們的清高和隨和,都過了頭。由此可見,中庸就是不走極端。
中庸之道總結起來就是恰到好處,不偏不倚
庸就是庸常,也叫平庸。平庸是什麼呢?普普通通。另外,庸,還有一層意思,就是“用”。一個庸常,一個使用,這兩個意思加起來,就是“常用”。也就是說,經常用得到的這個普普通通的“道”,就是中庸之道。
中庸一定是常人之道、中庸一定是適中之道、中庸一定是可行之道
-
4 # 旭述辯證法
《中庸》是孔子的孫子,子斯所寫。子斯是曾子的學生,曾子寫的《大學》,子斯是孟子的老師。
所以,儒家四書包括的《論語》,《大學》,《中庸》,《孟子》是這樣一脈相承下來的。
中庸,在文字上理解,其實非常簡單,中,就是現在河南話的中,什麼是好不好,行不行,都說中不中。庸,就是用的效果,中庸,就是在做人做事上,是不是有好的結果。這是在實踐層面上說。
上升到理論,中庸的思想,其實是繼承了中國文化的“禮”上。《論語》學而篇,孔子說,禮之用和為貴。
這個禮,取自“禮記”,禮記的內容包括政治,文化,法律,管理,生活,家庭,包括生活的方方面面。你別覺得這個話有點瞎吹,我們接著看。
禮的用處,就是“和”,我們知道,毛主席一生堅持用辯證唯物主義思維武裝我們的思想,因為事物都具有矛盾性,解決矛盾,就是解決人生各種問題的核心思路。當然,事物又是在不斷髮展的,所以要持續動態的解決矛盾。如果有很多問題,很多矛盾,就站抓主要矛盾,主要矛盾解決了,次要矛盾可能就沒有了。
比如,17世紀法國要解決路上的馬糞如何清理問題,想了各種方法,最後怎麼解決的,最後汽車出現了,馬車逐漸淘汰了,這個次要矛盾自然就消失了。
所以我們只要知道,“禮”就是毛主席明確強調的解決事物矛盾的各種法寶就很清楚了。所以“禮”這種哲學思維就可以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用吃飯上,你吃的太辣了,加點醋,就能中和那個辣,味道就舒服很多
用在夫妻關係上,夫妻雙方如果性格能夠互補,那家庭就會和諧很多
用在打仗上,就會有進退,有攻防,有速戰速決和持久戰
生活中幾乎你可以用“禮”的哲學思辨來解決各種問題
所以,中庸,就是“禮”的表現而已。
所以,中庸之道是一種人生哲學,它是把“禮”用在為人處世上的一種應用,用科學的需要表達,就叫做社會行為學。
-
5 # 丁善道
到底中庸的中是什麼?很多人都不理解,如果僅用表面的庸人之學來評價中庸,那它就不能作為治國平天下的一個大的綱領。到底什麼是中庸,它的作者是子思,子是了達到平靜的一,告訴你什麼方法達到平靜的一呢?達到平靜一定經過重要的一個字,就是心,所以心上方可有田,透過私達到了,通過了達到平靜。
什麼叫中,什麼叫庸?子思告訴我們以私了卻煩惱以達到心中的平靜,心中田地方可茂盛生長。透過學習,我發現重要的人生道理,就是物格思之見,就是從物質的規律中看到人生的規律。
槓桿在中間是個平衡點,人站在槓桿中間掉不下去,山在中間是最高的,水在中間是最深的,圓在中間,是個中心啊,中一定有個道理在裡面,就是放之四海皆準的中心,就是集中制,就是中央。庸,外面是廣,下面是清掃的掃,下面是用,這不就是清掃之妙用嗎,廣為天地所用。靈也用個清掃的掃字。但它下面是火字。慧原來沒有學習這二個字,下面還是清掃的掃,下面是心,清掃心靈可以為天地之大用,這是不是庸呢,庸是不是自己為庸,天下方可以為慧的一個道理呢?
如果自己為聰,天下方以你為庸,如果自我貶低自己達到庸是不是庸的另一個含義,庸告訴我們為什麼中間有個口,然後上下貫穿,是不是把所有的口都貼住封條,就是中庸的庸,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學中庸,看是不是廣為天地所用的大道。過去叫中庸之道,也叫大學之道,但人們說的更多的是中庸之道,它含著什麼道,應該是與天道,宇宙相通,才成為人們的口頭禪,叫中庸之道。
-
6 # 一南
拋去古人的對中庸論點解釋,我有自己的看法。
我想大多回答肯定引經據典,其實沒一點自己的論點,如果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清楚,讓別人理解,這樣才算是說清楚了話。
我這樣理解的,勇敢是懦弱和魯莽的中庸,慷慨是吝嗇和揮霍的中庸,自信是自卑和自負的中庸,……等等,任何極端都是一種罪過,相比而言,中庸是最理想的境界,中庸也不是簡單地折中,更不是某些人所謂的沒標準、沒底線、沒原則!
可能有人會說了,你這個不就是折中嗎,不能這樣理解,中庸不等同折中的,中庸有原則底線,而折中沒有。打個比方說吧,你的同事之間有矛盾或爭執,你做老好人,誰也不得罪,既不向人也不向理,最多和稀泥,這個就是沒底線的折中。而中庸,也並不是讓你做完沒主義者,你會從理出發,看清事情的本質,向理不向人,儘量調和他們之間的問題溝壑。
總之,中庸之道並不是妥協之道,而是以寬厚的心態看待問題,處理問題。
-
7 # 文緣化齋
在中國文化中,“中庸之道”是非常重要的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集中體現,這一思想對幾千年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是歷代力求有作為的統治者極力要達到的完美境界,是達官貴人以及普通老百姓為人處世所奉行的準則。
對於“中庸之道”,很多人有許多錯誤的認識和誤解,比如,有些人認為,中庸就是和稀泥、老好人、不得罪人,缺乏原則、見風駛舵,牆頭草、兩邊倒,碌碌無為、明哲保身,不惹事、不鬧事、圓滑等等。那麼什麼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庸之道呢?
01中庸之道的概念
按照儒家經典著作《中庸》中的解釋,在第一章中的表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意思是心裡有喜怒哀樂卻不表現出來,被稱作中;表現出來卻能夠有所節制,稱作和。中是穩定天下根本; 和是為人處世之道。”中是恰到好處,無過無不及,不偏不倚。
中庸之道的理論根基是天人合一,懂得中庸之道就始終不會讓你走向深淵,這是一種更高層次道德要求和價值趨向。中國文化幾千年一直不滅,其中一個重大原因就是它避免了一切極端主義。簡單的可以理解為,“中庸”的“中”是指中正合適,對“庸”的解釋有幾種:一是指長期堅持、二是指平常、三是同“用”。“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02中庸思想的起源
中庸的思想最早應該是見之於《尚書·大禹謨》中一句經典,“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十六個字被稱為儒學乃至中國文化傳統中著名的“心傳家法”。其中的“允執厥中”是堯舜禹禪讓時,傳給下一任的非常高的管理國家的智慧。所以,自古以來,我們國家就非常注重這個“中”,我們國家為什麼叫“中國”,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國家是非常講“中”的國家,河南人為什麼總是同意一件事、同意一個人的觀點,都說“中”,這是有歷史淵源的。“中庸”作為一個完整的詞最早見之於《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03中庸之道是方法論
中庸之道在實踐中,對治國理政、對管理單位,對人與人、人與自然、人和社會的和諧相處,和諧交往,以及人的自身修養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南宋大儒朱熹就把中庸的庸解釋為“用”,就是中庸之道重視的在於現實社會中的應用、運用。比如在治理國家上,你過分地強調思想建設,忽視經濟建設,老百姓就可能沒飯吃;你一味地強調發展經濟建設,而忽視了思想道德建設,人們就會沒有信仰、就會唯利是圖、爾虞我詐。在一個單位也是這樣,如果你把所有的好事都給某幾個人,而不注意搞好平衡,那麼這個單位的發展就會出問題,單位就不會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華為在企業管理中就很好地運用了中庸之道。為人處世、人與人相處其實也是這樣。
04中庸之道是0.618
西方美學上有一個數學上的黃金分割數,如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領域,以及在管理、工程設計等方面都要考慮0.618。一個人的五官如果符合0.618,那這個人就給人看上去比較美。人健康身體的弱鹼性,PH值範圍為0—14,呈弱鹼性水,就是0.618,即PH8.6,這實際上就是中庸值。
-
8 # 山澗一清泉
“中庸之道”這四個字語出《論語》,其本意最早來自堯帝,他傳位給虞舜時說了十六字: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人因為心中有慾望不去,故而處高位時常因時局變幻而危險;大道因為惟恍惟惚,故而難以把握;若我們要保持惟精惟一,那麼唯一之法就是執中而行。所謂執中就是是順應天道自然、找到最合適的方法起而行之!
一般理解中庸之道,多認為是不偏不倚、 折中調和的處世態度,這好像就是老好人的做法。其實所謂“中庸”,一個字講叫“度”,不過也無不及。後世說萬惡淫為首,其中淫字指的就是過分、過度的意思而不是指男女情愛;兩個字講叫“自然”或者說“中和”,就是遵循自然之道;四個字說叫“恰到好處”,就是找到那個最為合適的點,在哲學上這叫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
中庸之道既是我們的處世態度也是我們的處事方法。所謂處世態度就是說要我們處事為人要懂得物極必反、過猶不及的道理;所謂處事為人方法就是說要我們去找到那個最佳點,持之守之而不移。這實際上上是我們華夏文化與西方文化最為明顯的區別之一,我們的中庸之道追求的是陰陽平衡之法,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任何事物皆有陰陽兩個因素,只要保持平衡則可長久不殆;而西方文化則是主張萬事追求極致,求大、求強,二元對立,非此即彼。你若沒有信仰那是可怕的,尤其伊斯蘭教要麼是伊斯蘭兄弟要麼就是敵人,沒有第三種!
中庸之道的最終目的就是要我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與自然合為一體,為人處世皆以自然法則為錨為根,如此人可與天地同壽!
古時我們摒棄那些奇技淫巧,所以都說是我們中庸之道的錯,不重視科技,以至於近現代大大落後於西方,將這歸結為我們的文化落後。實際上,所謂“奇技說的是奇異技能,淫巧則說的是過度工巧”,我們並不反對那些合乎自然的創造發明,而是反對那些讓人玩物尚志的奇技淫巧,不然我們古代明朝及之前為什麼發明創造那麼多呢?真正落後的是滿清統治者的思想因為他們害怕漢人起而反抗其統治,落後的不是我們的文化,這是需要正視的!
回覆列表
和稀泥!有水平的攪和!有藉口的攪和!
攪勻!攪的出師有名!最後攪的不知真假,不知對錯!
中國傳統就是攪和!
攪和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這種思想是中國基因。
政權攪和出個平衡。
地位也攪出個平衡!
毛長長了就給你來兩剪子。
《全城目擊》那是公共呼聲!
帝王之術也中庸。
為人處事也中庸。
“聰明”!
絕頂“聰明!
“頂”要“絕了”的“聰明”!
誰也不信誰!
都防著對方的“聰明”!
聰明本無毛病。
但總覺得怪,有失真的一面!